花木兰:恋上学术出版“象牙塔”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ah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的社长曾经说:“学术出版是以最高的成本,提供给最少的人阅读。”这好比说,在出版商业时代,学术出版不是一块肥肉,走进这个“象牙塔”,就要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就等于自讨苦吃。那么,是否意味着学术出版只能靠政府补助,抑或几个大学教授的坚持,才能维持生存呢?
  2010年9月,我有幸跟随“第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大陆参访团来到台北,于《国文天地》杂志看到一篇关于花木兰文化出版社(以下简称花木兰)的文章,后于万卷楼,得以瞻仰花木兰的部分著作,倍受启发,顿萌生专访之意。后经万卷楼总经理梁锦兴介绍,笔者得以会面杜洁祥总编辑,与读者共飨花木兰5年的学术出版奋斗史。
  
  立言不成当以立功
  
  2003年期间,杜洁祥任教于宜兰佛光大学,兼任图书馆馆长。“我想,人总是静极思动吧,在大学教书、读书、研究的日子相对于做事业而言,是太平静了。我虽然自认为具有做学问的潜质,但是起步较晚,要以立言来满足个人的成就感,可能较难达成,因此,做一番事业立功,这个念头鼓舞了我中高年创业。”缘于曾任职大学图书馆馆长,对大学图书馆的运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2005年,有着丰富出版经验的杜洁祥遂决定离开教职,创办一家以图书馆为销售对象的学术性出版社,即花木兰。
  花木兰是一家以“学术丛书”为主要方向的出版社,每一套丛书的出版都是以大学图书馆为考虑,坊间书店是看不到花木兰出版品的。“取名‘花木兰’事前并没有特别的想法,只是想从历史典故中找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字,既要典雅又要朗朗上口,避免和同业的名称类似。”杜洁祥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有一种端正严肃的学者气,然与其谈话后,才发现他其实很善于言辞,言谈不乏幽默。他说,有关“花木兰”这个名字的由来,问的人多了,他事后也做了思考:“‘兰’号称王者之香,幽谷中的兰花孤芳自赏,古琴曲中就有一首曲名‘幽兰’,很能代表历代文人的个性,也符合学术出版的性格;‘木’在五形金木水火土中,象征文化事业;‘花’,寓音‘发’,对事业来说是个吉祥字,有口彩;把‘花木兰’拆成个别的三个字来看,蛮适合做这个冷门学术出版事业的名字。另一方面,文化事业属性较柔,接近女性温婉的特质;而事业体也不能一味柔弱温顺,必需创发奋进,这是武的方面,刚性的一面;历史上花木兰这个人物系为女性,文武双全,刚柔并济,因此用来命名,再贴切不过了。”他戏谑道:“现在学术界友人对‘花木兰’印象深刻,会推荐我们出版的图书给学校图书馆购藏,跟‘花木兰’这个名称带给人的历史涵意,多少有点关系吧!”
  
  知难而上取胜有招
  
  其实,杜洁祥也不是不知道,他所涉及的学术出版,是一个冷得不能再冷的领域。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学术出版都有一些政府补助,希望用国家的资源来促进学术的发展。当时台湾也有科学发展委员会、编译馆等官方机构补助学术出版,但是经费不多,聊备形式而已。从事业营利的观点来看,专门从事学术论著(非大学教科书,指研究性质的论著)的出版,是无法维持营运的。台湾早年有几家专门出版中国古代文献的出版社,经营得很好,严格说来,还不能算是学术出版,因为这些出版社不出版当代学者的研究论著,只出版古代的文献(俗称古书出版业)。那个时代有当时的时空背景促成古书出版业的兴起。而台湾称得上学术出版的专业出版社,比较有规模的只有学生书局、商务印书馆、联经出版社、文史哲出版社等少数几家,但他们的出版量也逐年减少。“总的来说,学术出版要能维持,必需要有足够的学术研究人口与学术环境,台湾目前大学文学院的研究所是增加了,研究生不少,但买书的人却没有增加,使得学术出版愈来愈困难,这个问题有很复杂的社会因素。比如,大陆学术论著书价相对便宜,吸引台湾图书馆大量进口;研究生人数增加但素质却没有提升,有些人对学术并没有热情,只因担心毕业后谋职困难而读研究所……我听说大陆专门出版文史哲学术论著的几家古籍出版社,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可见这是全世界普遍的现象。学术本来就是极少数人从事的工作,以此为营利事业,有违经济法则,当然困难啊!”
  既然学术出版有这么困难,杜洁祥为何要放弃那份稳定的教职工作自讨苦吃呢?“据我的观察,学术出版市场有悲观的一面,也有乐观的一面。”他说,“花木兰只有社长高小娟和我二人为正职,其它全是按件计酬的委包人员,花木兰有今天的成绩虽然也少不了要运用很多企业经营的方法,比如减省人力、善于文宣、注重效率等,但最主要的是经营理念要与大环境的趋势相符:大陆学术论著市场的潜力,在于普遍认为台湾多年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正可以提供参考。”于是,花木兰也大胆地在短时间内扩大出版量,使台湾的学术研究能够集中展示,更吸引学者的注意力,吸引图书馆购买,从而摆脱学术出版的困境,开创出另一番出版新局面。
  目前花木兰的经营成绩,也印证了杜洁祥当初的经营理念是对的,据其总结,花木兰注重三个重要的经营理念:
  一、注重市场。随着大陆的经济力量越来越强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用市场的角度来看,就是大陆以及全世界会愈来愈重视中国文化。而台湾这六十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累累,杰出的硕博士论文数量不少,能够把它们整合出版,就有市场。
  二、注重通路。向来学术出版的困境和通路有关,学术本来就是冷门的、非流行的,如果学术书在通路上与流行的社会图书同样放在书店陈售,将会投入与流行图书同样巨大的间接成本,但销售量却不及一般图书的百分之十。因此,把学术论著的购买者与使用者分开,以大学图书馆为购买者,大学教授为推荐购买者,不走一般书店的通路,就能避免间接成本的浪费,直接接触到市场。而大学图书馆的特性是汇集、典藏图书,让学者研究方便,一般不是那么计较购书经费的多寡,因此,集编同一学科的论著,以丛书、套书的形式出版,正好适合图书馆的需求。
  三、注重竞争。做事业一定有竞争,让竞争者跟不上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规模做大,把学术品类做足。花木兰第一年的出版量有90种书,2010年出版量有320种。以《古典文献》的研究论著为例,花木兰已出版了十一编,已成为全世界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的典藏。据介绍,明年三月还将出版第十二编,那么,这套丛书将会有300本,可以说汇编了台湾六十年来有关古典文献杰出硕博论文的八成左右。
  
  走出梦想的“象牙塔”
  
  “在花木兰发展历程中,有幸得到台湾学术界各个学门大师级学者的支持,如潘美月、龚鹏程、林庆彰、王明荪、曾永义、许锬辉等教授,担任相关丛书的主编,在他们的号召下,我们的征求授权出版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台湾的大学学者们也很支持肯定花木兰的学术出版,主动向大学的图书馆推荐购藏。”自2006年3月出版第一套学术丛书《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开始,到如今,花木兰已经走过了近五年的风雨历程。五年来,花木兰陆续出版了《古典诗歌研究汇刊》、《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古典文学研究辑刊》等大型丛书,总计共出版了900种学术论著,其中以台湾六十年来杰出的硕博士论文为主体,间有大学教师的升等著作,内容涵盖了国学研究文史哲学门,作者涵盖了老、中、青三代,可以说是台湾六十年来关于传统文化研究的集中展示!
  “台湾市场是花木兰维持营运的基础,大陆及海外市场则是花木兰发展成长的空间。”由于花木兰出版的都是大部头的学术丛书,每一套少则20本,多则40本,而且都以大学图书馆为主要销售对象,因此不能用一般图书的“畅销”概念来谈。按照杜洁祥分析:目前花木兰全部图书总定价是140万元新台币,全世界研究汉学的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史丹福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加之两岸的大学图书馆,有能力购买花木兰图书的估计顶多300家,要全卖进去,可能需要十年。“学术出版是长期经营,不能有打了就跑,做一票就成的观念。学术出版看重的是‘长销’,尤其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如今,美国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已请求花木兰同意将网站内容,直接纳入他们的网站,以便直接服务美欧英语地区的汉学家,可见在欧美地区的汉学研究学界,花木兰已是一个受到重视的品牌。类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只要花木兰的当季书一出版,便立刻订购的海内外相关机构也不少,有“澳洲国会图书馆”、“美国史丹福大学东方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等。这一方面说明了花木兰的成绩得到肯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愈来愈不可忽视。“只要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愈来愈大,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就会愈来愈需要,届时,花木兰水涨船高,每套冷门的丛书都畅销了,我期待这一天早日来到。”
  另外,几千年的中国学术文化,是前人留给两岸人民最可贵的资产,如何既能推广中华文化,又能成为事业资财,需要两岸出版界共同合作,努力开发。“只要具有文化创意的方向,我们都愿意合作。大陆有不少杰出的博士论著得不到出版的机会,如何得到授权,然后整合汇编出版,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出版方向,我对这方面的合作颇有期待。另外,随着‘按需印刷’技术的日趋成熟,古书复制充满新的商机,大陆有能力收藏复制古籍的人愈来愈多,这也是未来尚待开发的市场。”
  学术出版因为市场狭窄无法成为一个产业,花木兰因为创新,才能成为一个事业。“作为学术出版的专业出版社,花木兰只是一个平台,我们做的工作是征集、整合、汇编,也期待大陆学者的支持。而我对花木兰的未来,也还没有清楚可行的蓝图,现在是边走、边学、边看,算是另一种摸着石头过河吧!我希望花木兰能早日找到通往美好愿景的星光大道。”
其他文献
大陆图书市场在经历暑期强档与国庆黄金周后,渐入佳境。根据开卷公司的统计,2010年9月,图书零售市场处于旺季阶段,开卷综合指数为354.99点,较上月上升8.02点,环比上升2.31%。青春偶像新作、名人书以及影视同期书成为市场热点,部分新书在营销手段上的尝试与创新,让人们看到了市场新气象。    偶像天价书背后的意义    这是一个青春的时代,当我们还在讨论80后时,90后、甚至00后已经开始跃
期刊
从《幸福女人的芳香生活》到《先斟满自己的杯子》,再到《幸福有7种颜色》,金韵蓉的每一本均畅销10万余册,《爱在左,管教在右》延续了以往细腻、感性的文风,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解析孩子的心理,诠释有效的教子方法,书如其人,内外兼修。    对话    书香:写作并不是您的职业,您是如何走上创作之路?  金韵蓉:我毕业之后做的第一份长达5年的工作,就是在综合医院里的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担任儿童心理和行为治疗
期刊
2010年开春,听闻作家林文义今年秋天要为写作四十周年出一本选集作纪念,不觉一惊。自十八岁在《民族晚报》发表首篇散文《墓地》,林文义展开了一条漫长且曲折的道路,通往蓝色的湖沼和忧郁的潮间。看林文义今年1月出版的《边境之书》封面,除了蓝,还是蓝,更加让人想起庄裕安“发着癫痫电波的忧郁湖沼”这句话来。  用忧郁抒情诗人来形容林文义,恐怕不能完全涵盖他散文的要义。我近来看他的散文集,愈来愈觉得他可能开启
期刊
遥想世外桃源的藏书洞天,元人伊世珍曾以“琅嬛福地”形容之。然而,伊氏所云,多属远离众尘纷扰超脱凡俗的“出世”境界。但其实人世间真正的书香仙境非仅是孤芳自赏,而当更是紧挨着繁华喧嚣之缘界,遂取得“入世”之静谧。  沿街市集人潮杂沓、一旁公园老树成荫,进出台北城南师大夜市龙泉街81号高悬黄君璧手书“旧香居”牌坊之所在,实为连系通往人间贩书场域与藏书仙境的结界处。当一推开玻璃门片缓缓步入,所有对于珍本书
期刊
有这么一个出版社,创社时只有4个人,一张小桌,一间小屋,和5万的开办经费;25年过去了,凭借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得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图书出版界赫赫有名的小出版社:总资产1.99亿元人民币,员工60多位,年出书量六百余种。25年来,她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取得海内外传媒的充分肯定;25年来,她一直在谱写出版界的传奇;她,就是傍依美丽鹭岛的鹭江出版社(以下简称鹭江社)。    25年前,改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科技不断的出现,一些老事物悄悄地被遗忘在岁月里,许多旧有的生活方式,也随着这样的变化,有了不同的形态。在这样的过程里,有些东西来不及跟上改变,便容易被汰换,就像“房子”常会有改装不易、改建困难的问题,经常被以最快的方式摧毁,进而打造新的建筑。  在都市规划里,老房子的存在,往往会因为人口的流动不敷使用,一个地方的发展方向有所改变,或是建筑过于老旧而被汰旧换新。有些老房子可能因为有
期刊
范用先生病逝,享年八十七岁。  我几年前去范用家的时候,他老人家的身体就非常之不好了,客厅里放着个一人高的氧气瓶。那时范用的老伴已去世,听说这对范用的打击非常之大。  2003年,我出了《创刊号风景》,比较受欢迎,这本小书甚至惊动了范用先生。范用给我来了封信,说他对创刊号也非常之有兴趣,也想写一本他收藏的创刊号,并附了两篇叫我看看。查2004年3月31日日记,“中午意外接到范用信,老人家也想出本创
期刊
考察一所高校的“校格”,最便易的一个做法就是审看入校新生受到的校史教育。北大的光荣教育和清华的屈辱教育(屈辱与光荣并存),颇有意思:北大学子入校伊始,听的是执“五四”之牛耳,蔡元培对中国现代大学的贡献等辉煌历史;清华学子入校第一堂受的就是清华始于“庚子赔款”的“挫折”教育,勿忘国耻具象化到勿忘“校耻”。清华流行一个段子:美国承诺拿出来办清华以使中国精英美国化的银子还有一半留在美国国库,或者说,美国
期刊
小时候,经常拿家里其他小孩买的漫画看,其中有一本没有前集没有后续的长方形小册,那一集的内容是一个小机器人和一个大机器人一起战斗,虽然最终取胜,但大机器人只剩下一只钳子手,小机器人打开自己胸前的盖子,里面燃料已经所剩无几,在不久的将来他也会死去。小机器人将那只钳子手投入海中,飞向未知的远方,画面定在天空中他渐渐消失的背影。  漫画的名字叫《铁臂阿童木》。在看惯了以王子公主幸福在一起结尾的真善美漫画后
期刊
我以理性的左脑,作为受过专业养成训练的心理治疗师的身份;以感性的右脑,作为一个看见儿子健康成长的母亲的身份,谦卑地述说我的教养理念。由此诚挚地希望,因为我的分享,而为许许多多的孩子,带来更宽松而美好的成长经验。  ——金韵蓉    时常听闻父母对孩子进行“放养”,对儿女的事从不过问,孩子只能自己探索成长的道路,其中有诸多不慎误入歧途的事例。从这些案例中,也可以清晰发现两点:一是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