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的述评与反思

来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1984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界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研究主要在哲学建构、思想溯源、认识论定位三种范式下思考,集中回答了马克思博士论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以何视角写”三个问题,存在着对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定位、黑格尔学派对马克思思想影响、马克思在博士论文阶段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等多个问题的争议.然而现有研究只在静止的思想二维坐标轴上探讨思想家的思想、思想史的思想,可以思考让静止的思想运动起来,探究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核心创造——“定在中的自由”——对当代问题的回应与启发.
其他文献
印尼历史就是现代国家建构史.首先,中央对地方从压制到分权,导致权力的此消彼长,但却在相当程度上消弭了地方分离倾向,保证了国家统一;其次,由区分"我者"和"他者"族群到承认族群平等的多元统一,虽然一些原始部族和华人仍受隐性歧视,但却保证了国家认同;再次,前期对伊斯兰教国运动和政治伊斯兰的压制,逐步演变为宗教激进势力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合法化,但印尼整体上保持了世俗化方向与温和穆斯林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保证了现代国家形态.对央地关系、族群与宗教三位一体关系的调适,也展现出印尼建构现代国家的政策弹性与韧性.
演化发展经济学思想以创新驱动为特征,以"高生产率—高实际工资"动态循环为内在逻辑,既有携带着重商主义基因的赶超思维,也蕴涵着产业协同下的共富理念,可为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共同富裕提供理论借鉴和政策启示.从与主流发展经济学思想渊源与哲学范式的对比中容易洞见演化发展经济学理论运用于经济崛起和民生福祉命题的适宜性,在此基础上可归纳、提炼和剖析演化发展经济学视角下后发国家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定创新("共谋式"创新)驱动和对称国际贸易保障的产业间系统协同效应.同时,演化发展经济学思想有助于反思"去全球化"的本
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历经十五年的发展,巩固和夯实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使得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金砖国家GDP增速放缓、中印边界领土纠纷、巴西和南非的国内政治动荡等因素,引发国际学术界部分学者发出"金砖褪色论""金砖已死"的悲观评价.金砖将向何处去?金砖国家的共识和分歧将严重影响未来发展,成员国之间的共识是扩大共同利益、扎实合作基石的理念根基,而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将有可能影响金砖国家良性发展.因此,需要厘清金砖国家共识清单和分歧清单,进而明晰金砖共同利益和成员国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消费中心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城市化背景下的升级版,其规划、建设和发展遵从消费中心城市的一般规律.从历史逻辑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消费城市具有明显的阶级特征,消费中心城市的产生与城市结构、功能以及城市的消费文化基础有关.从理论逻辑来说,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理论是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理论的逻辑起点,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理论是格莱泽、克拉克为代表的消费城市理论在中国的现实演化.从现实逻辑来说,消费中心城市是遵循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产物,是我国引领消费结构
《民法典》第406条第2款中"价款"应目的性扩张为"收益",其上可发生物上代位.动产抵押物转让中收益可拓展至多代,类型上涵括孳息、转让所得以及毁损灭失后的"三金"请求权等.在动产抵押物转让中,收益的适格标准是具有可辨认性:一方面,在收益与原始抵押物的关系上,"可辨认性"体现为收益之产生须与原物耗损存在直接关联;另一方面,在收益与抵押人其他财产的关系上,"可辨认性"宜作"观念上可区分"之宽松解释.动产抵押物转让中收益须公示:货币现金收益适用永久自动完善,其余收益适用临时自动完善;临时自动完善的宽限期为10日
自启蒙时代以来,权威概念受到了极大挑战,在人们的观念中也淡薄了.在自然主义的理论中,权威被看作是某种衍生性的东西或某种要消失的东西.在笛卡尔和帕斯卡的哲学中,权威与意志概念之间有着本质关系,他们揭示了权威在本源性上具有神圣的特征.在克尔凯郭尔和《圣经》的文本中,真正的权威是神圣权威,其根本特征是完全抛弃权力和武力,因此具有柔弱性.个体应该在处理神圣权威与世俗权威的关系中成为自己,同时也使神圣权威成为真正的权威,使世俗权威回到自己的相对地位.
现代美学中的美与中国古代的意象之间具有对应性.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依赖于主体而存在,既具有普遍性,又是个体感悟、判断与创造的成果.美从感性形态的角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意象".意象是主体在物我交融中能动创构的,包含着感悟、判断和创造的统一.在意象中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意象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体现了物我的契合.审美活动创构了意象,就是生成了美.当称它是"意象"时,偏于指称它的感性形态,其中体现着审美价值;当称它为"美"时,侧重于指称它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寓于意象之中.美是意象的共相,是抽象的,意象是美的
劳动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关键.所谓劳动解放,包含"劳动解放人"与"解放人的劳动"两个方面.前者为人们自由的积极劳动扫清障碍,后者为人们被迫的消极劳动打破枷锁.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观,需要从劳动的理论应然与社会实然把握劳动异化的存在;需要在探寻劳动解放的路径中厘清"道德规范"的偶然性与"物质制约"的必然性及其因果顺序;需要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与世界历史的角度理解劳动解放的广阔范围.同时,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也是将劳动解放付诸实践的过程:劳动幸福论是对劳动及劳动者价值的观念复归;美好生活论
在移动互联发展与"网生一代"成长同构背景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治理效能以守护国家主权和政权的极端重要性,开始进入国家治理基本场域.在话语垄断转向现代认同的网络生态场域,多元主体竞争、协调、赋权、分发、选择、反馈的互动流互构了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生产结构、传播结构与认同结构.在市场经济逻辑、传播逻辑、草根逻辑与适当计算逻辑等多重逻辑冲突下,主流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生产层面的场域结构和正负向结构、传播层面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中心-边缘结构和分发-接收结构,以及认同层面的认同群体结构和知识基础结构等多重结构失衡困境.
日本学界虽然没有直接讨论过"日本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但在日本学者间也存在着相关的论述.从明治初期至昭和前期的日本学界,关于"日本哲学"出现了以不同研究对象而阐述的论著,然而基于同样研究对象较为全面的"日本哲学史"却一直没有诞生.关于"日本哲学"之有无,明治初期至中期的学者,通过论及"中国哲学"而使"日本哲学"的存在似乎不言自明.这期间虽然出现了"日本无哲学"的指涉,但学界并不进行其"有无"问题的反思.而在明治后期至昭和初期,一些学者则直接以近代以前日本存在"哲学"为前提,阐述所谓的"日本哲学史".然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