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我国的就业形势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贫困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究其原因,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较弱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本文在分析新时代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意义和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 贫困大学生 就业能力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100-02
目前,贫困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比例约为20%~30%,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其就业率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约低13%左右。可见,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塑造,还关乎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如何扭转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成为各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代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意义
(一)实现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塑造个人健康人格的需要
就业是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与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他们本身具有的自卑、焦虑、敏感和依赖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个人健康人格的塑造,甚至还会将他们引入歧途。因此,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有利于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二)实现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率是衡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和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大学生的就业率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就业率,最终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实现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贫困大学生大都来自于贫困地区或者本身就是贫困人口,解决好其就业问题有利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四)实现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劳动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顺利就业关乎贫困大学生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二、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因素
(一)贫困大学生自身因素
(1)心理调试能力不强。有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存在自尊水平较低,易抑郁和焦虑,主观幸福感较低等心理问题。部分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能力不强,往往认为就业中的种种差距都是由于贫困造成的,进一步激化心理问题,不利于顺利就业。
(2)就业期望大。受家庭因素影响,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容易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们往往急于得到待遇较好的工作,对条件艰苦和待遇不好的工作没有兴趣,这将缩小就业的范围,失去就业机会。
(3)综合能力不强。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更加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贫困大学生往往忙于学业和外出社会兼职,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家庭因素
(1)经济条件不好。在求职过程中,简历制作费、购买衣服费、交通费、电话费和食宿费等求职成本逐年攀升,贫困大学生在支付完学业的费用之后,没有多余的资金支付求职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就业的成功。
(2)社会资源欠缺。亲朋好友的推荐是求职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据统计,通过朋友介绍工作,一般成功率达34%,通过亲戚介绍工作,一般成功率在27%。贫困大学生因其社会资源缺乏,社会关系简单,在就业选择方面途径较少。
(三)社会因素
(1)就业结构失衡。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量每年大幅上升,与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四峰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紧张状况,而用人单位急需有技能的人,“用工难”和“招工难”并存,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就业结构失衡。
(2)就业机制不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毕业生的分配制度经历了从“统包统配”到“双向选择”。当前出现的就业市场的渠道还未充分畅通,就业竞争还存在不公平现象,表明目前的分配制度与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阻碍了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
(四)高校因素
(1)不重视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主阵地,也是提供劳动力的主体。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学科建设、招生规模、新校区建设等,不重视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就业指导不够。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利益至上、急功近利的思想,高校没能及时有效地指导他们,贫困大学生易被负面的思潮所影响,认为获得金钱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易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职业规划,进而影响他们顺利就业。
(3)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当前,高校课程教学内容还存在内容陈旧的问题,很多学校在实施教学内容的时候没有对市场进行调查,导致教学内容滞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的要求有差距。
三、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
(一)高校应重点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当今社会,与经济条件状况好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因其自身條件限制,就业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长期以来,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多采用经济上的支持,这只能缓解一时之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就业难的问题,因此,高校应从思想上树立重点培养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识,并创造有利条件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进而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从根本上帮助其顺利就业。 (二)高校应持续优化教育教学内容,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丰富教学方式。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单向灌输性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高校教师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如可采用情景教学方式,注重场景的安排和学生的参与,强调反思性,通过实地解决案例和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这不仅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其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2)组织形式多样的就业实践活动。行为实践是检验教育效果的重要形式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的改进,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发各种就业实践机会,并建立积极的长效机制,定期让贫困大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育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3)强化专业实习环节。实习是培养贫困大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高校要考虑到贫困大学生的专业情况和职业选择情况,积极引导他们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实行导师责任制,在实习过程中认真指导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习计划,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
(1)引导贫困大学生调整择业心态。高校应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应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摸底调查,不仅限于家庭条件的调查,还应着重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其心理调试能力。
(2)引导贫困大学生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业也是此理,因此,帮助贫困大学生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其顺利就业。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内容包括: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拓展等,引导他们科学地思考和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
(3)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是解决其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及时有效地指导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创造条件在资金、场地和政策方等方面扶持贫困大学生的自主创业。
(四)政府应完善就业保障政策,优化就业环境
(1)完善保障体系建设。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不但要保障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也要保障他们离校后的就业,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另一方面还要为贫困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保证他们能够公平就业。
(2)健全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政府应积极出台針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法律法规,从完善就业机制、规范就业合同、增加招聘的透明度、促进中介规范发展等方面入手,为他们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3)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受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观念更新较慢等因素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呈现就业能力较弱、实践能力较差等特点,因此,为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同时呼吁社会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帮助他们扩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起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职业培训体系,免费向贫困大学生开放,从而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其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车向清.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基于经济于精神双重贫困的视角[J].理论与前沿,2017(12):60-64.
[2]程利娜,董开莎.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以地方本科高校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95-99.
[3]张旭东.“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项目的设计实施及其评估——以X社工机构的项目为例[D].郑州大学,2017.
[4]朱梅芳.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创新科技,2017(7):42-44.
[5]李志良.新时期下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思路[J].考试周刊,2018(4):195.
[6]崔征.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 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122-124.
[7]韩茂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释义及实践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52-154.
责任编辑:孙瑶
关键词:新时代 贫困大学生 就业能力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100-02
目前,贫困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比例约为20%~30%,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其就业率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约低13%左右。可见,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塑造,还关乎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如何扭转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成为各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代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意义
(一)实现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塑造个人健康人格的需要
就业是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与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他们本身具有的自卑、焦虑、敏感和依赖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个人健康人格的塑造,甚至还会将他们引入歧途。因此,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有利于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二)实现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率是衡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和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大学生的就业率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就业率,最终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实现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贫困大学生大都来自于贫困地区或者本身就是贫困人口,解决好其就业问题有利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四)实现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劳动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顺利就业关乎贫困大学生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二、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因素
(一)贫困大学生自身因素
(1)心理调试能力不强。有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存在自尊水平较低,易抑郁和焦虑,主观幸福感较低等心理问题。部分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能力不强,往往认为就业中的种种差距都是由于贫困造成的,进一步激化心理问题,不利于顺利就业。
(2)就业期望大。受家庭因素影响,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容易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们往往急于得到待遇较好的工作,对条件艰苦和待遇不好的工作没有兴趣,这将缩小就业的范围,失去就业机会。
(3)综合能力不强。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更加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贫困大学生往往忙于学业和外出社会兼职,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家庭因素
(1)经济条件不好。在求职过程中,简历制作费、购买衣服费、交通费、电话费和食宿费等求职成本逐年攀升,贫困大学生在支付完学业的费用之后,没有多余的资金支付求职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就业的成功。
(2)社会资源欠缺。亲朋好友的推荐是求职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据统计,通过朋友介绍工作,一般成功率达34%,通过亲戚介绍工作,一般成功率在27%。贫困大学生因其社会资源缺乏,社会关系简单,在就业选择方面途径较少。
(三)社会因素
(1)就业结构失衡。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量每年大幅上升,与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四峰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紧张状况,而用人单位急需有技能的人,“用工难”和“招工难”并存,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就业结构失衡。
(2)就业机制不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毕业生的分配制度经历了从“统包统配”到“双向选择”。当前出现的就业市场的渠道还未充分畅通,就业竞争还存在不公平现象,表明目前的分配制度与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阻碍了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
(四)高校因素
(1)不重视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主阵地,也是提供劳动力的主体。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学科建设、招生规模、新校区建设等,不重视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就业指导不够。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利益至上、急功近利的思想,高校没能及时有效地指导他们,贫困大学生易被负面的思潮所影响,认为获得金钱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易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职业规划,进而影响他们顺利就业。
(3)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当前,高校课程教学内容还存在内容陈旧的问题,很多学校在实施教学内容的时候没有对市场进行调查,导致教学内容滞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的要求有差距。
三、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
(一)高校应重点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当今社会,与经济条件状况好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因其自身條件限制,就业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长期以来,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多采用经济上的支持,这只能缓解一时之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就业难的问题,因此,高校应从思想上树立重点培养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识,并创造有利条件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进而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从根本上帮助其顺利就业。 (二)高校应持续优化教育教学内容,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丰富教学方式。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单向灌输性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高校教师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如可采用情景教学方式,注重场景的安排和学生的参与,强调反思性,通过实地解决案例和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这不仅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其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2)组织形式多样的就业实践活动。行为实践是检验教育效果的重要形式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的改进,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发各种就业实践机会,并建立积极的长效机制,定期让贫困大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育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3)强化专业实习环节。实习是培养贫困大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高校要考虑到贫困大学生的专业情况和职业选择情况,积极引导他们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实行导师责任制,在实习过程中认真指导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习计划,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
(1)引导贫困大学生调整择业心态。高校应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应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摸底调查,不仅限于家庭条件的调查,还应着重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其心理调试能力。
(2)引导贫困大学生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业也是此理,因此,帮助贫困大学生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其顺利就业。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内容包括: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拓展等,引导他们科学地思考和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
(3)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是解决其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及时有效地指导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创造条件在资金、场地和政策方等方面扶持贫困大学生的自主创业。
(四)政府应完善就业保障政策,优化就业环境
(1)完善保障体系建设。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不但要保障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也要保障他们离校后的就业,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另一方面还要为贫困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保证他们能够公平就业。
(2)健全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政府应积极出台針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法律法规,从完善就业机制、规范就业合同、增加招聘的透明度、促进中介规范发展等方面入手,为他们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3)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受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观念更新较慢等因素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呈现就业能力较弱、实践能力较差等特点,因此,为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同时呼吁社会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帮助他们扩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起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职业培训体系,免费向贫困大学生开放,从而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其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车向清.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基于经济于精神双重贫困的视角[J].理论与前沿,2017(12):60-64.
[2]程利娜,董开莎.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以地方本科高校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95-99.
[3]张旭东.“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项目的设计实施及其评估——以X社工机构的项目为例[D].郑州大学,2017.
[4]朱梅芳.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创新科技,2017(7):42-44.
[5]李志良.新时期下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思路[J].考试周刊,2018(4):195.
[6]崔征.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 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122-124.
[7]韩茂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释义及实践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52-154.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