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筛选茵陈蒿汤利胆、保肝退黄的药效部位。方法 将64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醇提和水提部位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于实验第1、4、7、10日给予α-萘异硫氰酸酯(ANIT)80 mg/kg灌胃造模。醇提和水提部位低、中、高剂量组每日分别给予茵陈蒿汤75%乙醇提取物和其药渣的水提取物0.040 5、0.081、0.162 g/10 g(折合成原药材计)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连续12 d。末次给药后1 h胆总管插管收集胆汁,记录每只大鼠2、4、6 h的胆汁量;胆汁收集结束后,颈动脉取血,检测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醇提及水提部位中剂量组胆汁分泌量均显著增加(P<0.01或P<0.05),血清TBIL、ALP、ALT、TBA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醇提部位高剂量组TBIL、ALT、TBA显著下降(P<0.01);水提部位高剂量组TBIL、ALT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 茵陈蒿汤醇提部位及水提部位均具有一定的利胆保肝退黄作用。
关键词:茵陈蒿汤;利胆;保肝退黄;药效部位;大鼠;黄疸模型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9-0040-03
茵陈蒿汤为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的经典名方,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为中医治疗湿热黄疸的第一要方[1]。现代研究结果表明,茵陈蒿汤具有利胆退黄、抗肝损伤、抑制肝纤维化等作用,在肝病治疗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2-4]。筛选该方剂利胆、保肝退黄药效部位,对开发创新中药及从更深层次上挖掘这一经典名方的现代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王氏等[5]和史氏等[6]采用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小鼠模型,比较了该方剂乙醇提取物与水提取物的保肝效果,前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乙醇提取物优于水提取物,而后者的研究结果则显示水提取物优于乙醇提取物。茵陈蒿汤传统的用法为水煎煮,在认定乙醇提取有效的前提下,其药渣中是否还存在水溶性有效物质?有鉴于此,本实验采用先用乙醇提取、药渣再用水提取的部位分离方法,以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大鼠黄疸模型对茵陈蒿汤进行了保肝退黄的药效部位筛选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SD大鼠,SPF级,雌雄各半,体质量(177.6±24.8)g,南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使用许可证:SYXK(苏)2007-0021。
1.2 药物
茵陈、栀子、大黄,分别购自南通苏北医药公司、江西樟树天齐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甘肃礼县春天药业有限公司,经南通药品检验所龚旭东主任中药师鉴定,分别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的干燥地上部分、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和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的干燥根及根茎。
茵陈蒿汤提取物的制备:取茵陈剪碎,栀子、大黄粉碎成粗粉,三者按3∶2∶1比例混合,加75%乙醇回流提取3次(8倍量乙醇,1 h;8倍量乙醇,1 h;6倍量乙醇,0.5 h),合并回流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适量;以上75%乙醇回流以后的药渣80 ℃烘干,加去离子水煎煮提取3次(14倍量水,1 h;10倍量水,1 h;10倍量水,0.5 h),合并煎煮液,浓缩至适量。实验时分别取醇提浸膏、水提浸膏加蒸馏水稀释作为灌胃用药。
1.3 试剂与仪器
ANIT,购自美国Sigma公司,批号18320LD,临用前植物油溶解。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公司)。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造模与给药
将64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醇提和水提部位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于实验第1、4、7、10日给予ANIT 80 mg/kg灌胃造模。醇提部位低、中、高剂量组每日给予茵陈蒿汤醇提浸膏0.040 5、0.081、0.162 g/10 g(折合成原药材计)灌胃,水提部位低、中、高剂量组给予每日给予相应剂量的茵陈蒿汤水提浸膏,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连续12 d。
2.2 检测指标
2.2.1 胆汁分泌量 实验第12日,所有动物先禁食12 h,于末次给药1 h时后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开腹,胆总管插管收集胆汁,记录每只大鼠2、4、6 h的胆汁量。
2.2.2 血清生化指标 胆汁收集结束后,颈动脉取血,离心,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LSD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见表1、表2)
5 讨论
TBIL、ALP、ALT、TBA是胆汁淤积的4项常规指标[7],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TBIL、ALP、ALT、TBAT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说明造模成功。采用大鼠胆总管插管观察药物的利胆作用是常用的实验方法,其结果稳定可靠[8],故本实验采用该法进行茵陈蒿汤利胆作用药效部位的初步筛选。
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醇提部位及水提部位中剂量组胆汁分泌量均显著增加(P<0.01或P<0.05),血清TBIL、ALP、ALT、TBA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醇提部位高剂量组TBIL、ALT、TBA显著下降(P<0.01);水提部位高剂量组TBIL、ALT也显著下降(P<0.05)。提示茵陈蒿汤醇提取部位及其药渣的水提取部位均存在利胆、保肝退黄的药效物质。 实验结果同时显示,两部位低剂量组所有指标均较模型对照组无明显改善,中剂量组所有观察指标均明显改善,提示均有一定量效关系,但高剂量组仅部分指标改善,与王氏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初步分析与大剂量的栀子及大黄具有一定的肝毒性有关。栀子、大黄及其所含的栀子苷、蒽醌类成分,虽然是利胆保肝作用的活性成分[10-11],但是剂量过大又具有一定的肝毒性[10,12]。
参考文献:
[1]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93.
[2] 梁会.茵陈蒿汤的研究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1):69-71.
[3] 朱平生,龙爱华,王兵.不同经典方剂对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病理组织学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4):184-185.
[4] 朱平生,龙爱华,王兵.不同经典方剂对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5):200-201.
[5] 王立强,王喜军.茵陈蒿汤乙醇提取物与水提取物对小鼠保肝作用的比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5):200-201.
[6] 史红,程丽艳,叶益萍,等.“茵陈蒿汤”复方有效部位群的提取及药效筛选[J].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12(4):19-24.
[7] Paumgartner G, Beuers U.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ursodeoxycholic acid in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J]. Clin Liver Dis,2004,8(1):67-81.
[8] 李兰芳,金亚宏,原桂东,等.茵陈蒿汤分煎、合煎对利胆及腹腔巨嗜细胞吞噬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8,4(4):39-41.
[9] 王喜军,王萍,孙晖,等.茵陈蒿汤对ANIT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医药学报,2007,35(4):17-21.
[10] 张海燕,邬伟魁,李芳,等.栀子保肝利胆作用及其肝毒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9):2610-2614.
[11] 傅兴圣,陈菲,刘训红,等.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6):1534-1538,1568.
[12] 郭鹏,张铁军,朱雪瑜,等.大黄毒性的现代研究与减毒对策[J].中草药,2009,40(10):1671-1674.
(收稿日期:2012-03-20,编辑:华强)
关键词:茵陈蒿汤;利胆;保肝退黄;药效部位;大鼠;黄疸模型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9-0040-03
茵陈蒿汤为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的经典名方,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为中医治疗湿热黄疸的第一要方[1]。现代研究结果表明,茵陈蒿汤具有利胆退黄、抗肝损伤、抑制肝纤维化等作用,在肝病治疗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2-4]。筛选该方剂利胆、保肝退黄药效部位,对开发创新中药及从更深层次上挖掘这一经典名方的现代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王氏等[5]和史氏等[6]采用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小鼠模型,比较了该方剂乙醇提取物与水提取物的保肝效果,前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乙醇提取物优于水提取物,而后者的研究结果则显示水提取物优于乙醇提取物。茵陈蒿汤传统的用法为水煎煮,在认定乙醇提取有效的前提下,其药渣中是否还存在水溶性有效物质?有鉴于此,本实验采用先用乙醇提取、药渣再用水提取的部位分离方法,以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大鼠黄疸模型对茵陈蒿汤进行了保肝退黄的药效部位筛选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SD大鼠,SPF级,雌雄各半,体质量(177.6±24.8)g,南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使用许可证:SYXK(苏)2007-0021。
1.2 药物
茵陈、栀子、大黄,分别购自南通苏北医药公司、江西樟树天齐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甘肃礼县春天药业有限公司,经南通药品检验所龚旭东主任中药师鉴定,分别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的干燥地上部分、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和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的干燥根及根茎。
茵陈蒿汤提取物的制备:取茵陈剪碎,栀子、大黄粉碎成粗粉,三者按3∶2∶1比例混合,加75%乙醇回流提取3次(8倍量乙醇,1 h;8倍量乙醇,1 h;6倍量乙醇,0.5 h),合并回流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适量;以上75%乙醇回流以后的药渣80 ℃烘干,加去离子水煎煮提取3次(14倍量水,1 h;10倍量水,1 h;10倍量水,0.5 h),合并煎煮液,浓缩至适量。实验时分别取醇提浸膏、水提浸膏加蒸馏水稀释作为灌胃用药。
1.3 试剂与仪器
ANIT,购自美国Sigma公司,批号18320LD,临用前植物油溶解。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公司)。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造模与给药
将64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醇提和水提部位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于实验第1、4、7、10日给予ANIT 80 mg/kg灌胃造模。醇提部位低、中、高剂量组每日给予茵陈蒿汤醇提浸膏0.040 5、0.081、0.162 g/10 g(折合成原药材计)灌胃,水提部位低、中、高剂量组给予每日给予相应剂量的茵陈蒿汤水提浸膏,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连续12 d。
2.2 检测指标
2.2.1 胆汁分泌量 实验第12日,所有动物先禁食12 h,于末次给药1 h时后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开腹,胆总管插管收集胆汁,记录每只大鼠2、4、6 h的胆汁量。
2.2.2 血清生化指标 胆汁收集结束后,颈动脉取血,离心,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LSD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见表1、表2)
5 讨论
TBIL、ALP、ALT、TBA是胆汁淤积的4项常规指标[7],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TBIL、ALP、ALT、TBAT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说明造模成功。采用大鼠胆总管插管观察药物的利胆作用是常用的实验方法,其结果稳定可靠[8],故本实验采用该法进行茵陈蒿汤利胆作用药效部位的初步筛选。
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醇提部位及水提部位中剂量组胆汁分泌量均显著增加(P<0.01或P<0.05),血清TBIL、ALP、ALT、TBA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醇提部位高剂量组TBIL、ALT、TBA显著下降(P<0.01);水提部位高剂量组TBIL、ALT也显著下降(P<0.05)。提示茵陈蒿汤醇提取部位及其药渣的水提取部位均存在利胆、保肝退黄的药效物质。 实验结果同时显示,两部位低剂量组所有指标均较模型对照组无明显改善,中剂量组所有观察指标均明显改善,提示均有一定量效关系,但高剂量组仅部分指标改善,与王氏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初步分析与大剂量的栀子及大黄具有一定的肝毒性有关。栀子、大黄及其所含的栀子苷、蒽醌类成分,虽然是利胆保肝作用的活性成分[10-11],但是剂量过大又具有一定的肝毒性[10,12]。
参考文献:
[1]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93.
[2] 梁会.茵陈蒿汤的研究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1):69-71.
[3] 朱平生,龙爱华,王兵.不同经典方剂对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病理组织学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4):184-185.
[4] 朱平生,龙爱华,王兵.不同经典方剂对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5):200-201.
[5] 王立强,王喜军.茵陈蒿汤乙醇提取物与水提取物对小鼠保肝作用的比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5):200-201.
[6] 史红,程丽艳,叶益萍,等.“茵陈蒿汤”复方有效部位群的提取及药效筛选[J].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12(4):19-24.
[7] Paumgartner G, Beuers U.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ursodeoxycholic acid in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J]. Clin Liver Dis,2004,8(1):67-81.
[8] 李兰芳,金亚宏,原桂东,等.茵陈蒿汤分煎、合煎对利胆及腹腔巨嗜细胞吞噬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8,4(4):39-41.
[9] 王喜军,王萍,孙晖,等.茵陈蒿汤对ANIT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医药学报,2007,35(4):17-21.
[10] 张海燕,邬伟魁,李芳,等.栀子保肝利胆作用及其肝毒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9):2610-2614.
[11] 傅兴圣,陈菲,刘训红,等.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6):1534-1538,1568.
[12] 郭鹏,张铁军,朱雪瑜,等.大黄毒性的现代研究与减毒对策[J].中草药,2009,40(10):1671-1674.
(收稿日期:2012-03-20,编辑: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