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创空间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深入理解发展机制,有效识别内外部挑战,科学制定转型路径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本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众创空间的发展机制和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上海某区众创空间的数据和案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科学、有效,最后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响应机制。
关键词:上海 众创空间 PSR模型 发展机制
一、引言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之后各地涌现出众多众创空间。众创空间的内涵有多种定义,多数学者从平台角度界定众创空间,刘志迎提出了“众创(Crowd Innovation)”的概念,认为众创空间是为人们共同创意、研发、制作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空间。众创空间是现阶段创新创业服务的集成、是对以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的整合,具有综合服务平台、知识共享性、资源集聚性、政策集成性、边界开放性以及自组织性等6个特征。
作为上海市六个科创中心承载区之一的Y区,区内众创空间孵化成效初现,对内表现为涌现出一批优质的初创企业或行业隐形冠军,对外表现为区内众创空间不断向外进行品牌辐射,孵化龙头行业龙头机构逐渐实现了依靠服务和投资实现“自我造血”。但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Y区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发展困境和发展瓶颈。尽管目前针对研究开始重视众创空间理论溯源,但仍缺乏将现实情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众创空间发展过程中的前因后果的机理探究。基于PSR模型可以很好地回答“发生了什么”“现在的状况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面对”这三个问题,本文尝试将PSR模型运用于研究众创空间的发展机理,将上海某区的众创空间发展情况作为真实案例,一方面丰富理论研究框架,另一方面结合理论与实践研究,找到破解众创空间现有问题和找到促进转型升级发展的举措。
二、文献综述
我国对众创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2015年前后陆续对众创空间的内涵、特点、功能和服务模式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及众创空间面临的新形势如创业2.0时代等。现有实践视角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方面:
一是总结众创空间实践中的发展模式,提出未来方向。如贾天明和雷良海总结概括了众创空间的类型和盈利模式,认为活动聚合型、培训辅导型、媒体驱动型、综合创业生态体系等7种类型是认可度较大的分类方式。再如赵德森等认为可以分为开源社区型、实验教育型和商业导向型,创新创业结合体是其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崔海雷提出了多维度整合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等多方资源,打通培训服务平台和资源对接平台,服务创业者、初创企业和区域经济的“一体两翼”新型众创空间模式。
二是利用实证方法检验众创空间的产出与效率。既包括使用国家层、省级层面数据对众创空间创新效率进行实证,也包括对众创空间的支持政策的实证分析,如徐示波基于我国6259家众创空间,构建众创空间政策供给—需求分析评估模型,分析政策供给结构有效性。
三是以单个或多个众创空间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价值机制。戴亦舒等认为腾讯众创空间是联合地方政府、运营方、服务机构等多方主体在内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创新生态系统,以其为案例探究了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价值,发现系统中各主体承担的任务不同,尤其是大企业需要通过双向流动开放式创新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也有学者也选择腾讯众创空间作为案例,分析了以核心企业主导型众创空间的构成、运行机制和策略,认为这一模式有利于实现持续发展,提出专业化众创空間是未来方向。张鸣哲等以杭州市为例,通过研究各参与主体的不同目标、需求和空间偏好,分析了城市众创空间集群的形成机制,包括基于创业者偏好的人才型众创集群和基于政府引导的政策型众创集群。胡海波等认为现有研究未能很好解释多主体参与众创空间价值共创的视线机制,以平台交易和创新为维度,深入分析了三家具有代表性的众创空间,提出资源整合与互动合作是众创空间实现价值共创的重要方式。
也有学者意识到理论不足,开始重视结合理论分析众创空间的实践发展,如使用社会认知理论、SDT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梳理了创客的行为、意愿和动机,认为众创空间的生态系统是创客、平台和文化不断演化和优化的结果;或从理论溯源的角度,分层研究了众创空间产生和运行的基本原理:外圈背景层为民主化创新、开放协同、社群平台、双创生态圈等理论,中圈情感层为知识共享、信任关系等要素,最内圈是合弄制、效果逻辑、从0到1和路径创造等为代表的方法与路径层。
三、PSR理论模型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最初由加拿大统计学家David J. Rapport和Tony Friend于1979年提出,后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发展,由于PSR模型中三要素之间因果关系明确、逻辑关系清晰,适用于展示动态变化过程,对社会环境开展因果分析。
PSR模型对三类指标进行了区分:压力指标表征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如资源索取、物质消费以及各种产业运作过程所产生的物质排放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扰动;状态指标表征特定时间阶段的环境状态和环境变化情况,包括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现状,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等;响应指标指社会和个人如何行动来减轻、阻止、恢复和预防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已经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补救的措施。
四、基于PSR理论模型的上海市Y区众创空间发展机制研究
(一)上海市Y区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2015年以来,Y区在“创业前+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基础上,大力推进具有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的众创空间发展,吸引了一批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众创空间在此落户。这些众创空间通过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投资与孵化结合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创业服务,为Y区源源不断的孵化和培育了一批优质的初创企业,为优化和完善Y区的创新创业生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经过多年的建设,Y区众创空间呈现出如下发展特征: 多样化。一是运营类型多样,拥有市场上常见的各类运营模式,如活动聚合型、天使投资型、培训辅导型、企业生态型、地產思维型、产业链型和综合生态型等;二是创业者多样,众创空间服务的创业者主要包括大学生、连续创业者、长三角人才、海归人才等,创业人群丰富多样;三是行业多样,是指众创空间孵化聚焦的行业包括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较为丰富。
集群化。一是众创空间本身呈现出集群现象,Y区的众创空间积累约有70—80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创业服务子行业的集群,同时基地相互之间沟通合作,抱团发展特征明显。二是指孵化的“子行业”集群现象较为突出,例如孵化企业的重点子产业聚焦于人工智能+教育(典型企业如学霸君、英语流利说、晓黑板、VIPKID等在内的龙头企业);云计算产业(典型企业如U-cloud)、文创产业等。
实效化。众创空间孵化成效显著,孵化企业为Y区高新企业的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进而对区域经济也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政府部门给予的实质性的支持明显,2015年以来,Y区众创空间率先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一系列先行先试举措,指导众创空间成立科技园区基金、国外参观学习、设立企业支持政策、成立区级众创空间联盟。相关数据显示,Y区对国际一流的投资机构、众创空间/孵化器都有极大的吸引力,对全国优秀的众创空间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基于PSR模型的上海某区众创空间发展机理分析
1.压力。PSR模型中的压力在研究自然环境问题时,被描述为“人类活动、人类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或经济体系对环境施加了一些压力,这可能改变自然生境和资源的状况”。因此,本研究中的压力指的是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影响众创空间发展的因素,既包括影响众创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负向压力,也包括作为驱动力的正向压力,主要用于解释“发生了什么”。
近年来,众创空间面临三大负向压力:一是市场经济下行。2018年我国GPD增速为6.6%,2019年为6%,2020年新冠疫情的直接影响令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9年上海市GDP增速为6%,2020年增速同比增长1.7%,市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已有研究证明众创空间的数量分布与社会经济因素有正向关联,作为创新创业生态中重要一环的众创空间也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压力影响。
二是补贴政策收紧。我国众创空间政府主导类政策工具运用最为频繁,财政资金投入和平台建设这两种工具比例最高,一定程度上会加重财政负担和市削弱场机制。近年来各地包括上海市针对众创空间的政策收紧,众创空间仅依赖政府补贴和房租收入的时代一去不返。
三是融资压力增大,尤其是中小企业、新创企业融资压力增大。相比于2014—2017年的创投高峰期,2019年投融资交易的金额和数量均出现了超过50%的下滑。2020年遭受疫情影响,融资事件数量与融资金额均为近6年最低点,越来越多的资金选择投入到成熟的头部项目,对于处于众创空间中的中小企业、新创企业来说,融资压力明显增大。
正向压力主要是有二,其一是创新创业新常态建立,自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提出以来,经过五年的发展,双创热潮有所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作为新常态存在的更为健康的创新创业生态,作为双创新载体的众创空间极大地补充了以往创新主体有所局限的劣势。其二则是行业周期调整,尽管整个众创空间行业处于大浪淘沙的洗牌阶段,部分绩效下滑严重众创空间乃至退出市场,但这对优质众创空间也意味着新的机会。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名单,上海市Y区累计有16家众创空间上榜。
2.状态。基于上述压力,众创空间呈现出积极和消极两种叠加状态,反映了高质量发展与问题瓶颈并存的状态。积极状态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入驻企业的存活率、孵化效率不断增强。调查数据显示,经过5年的累计孵化和培育,存活1年的企业的存活率从2016年53%增长为2019年的68%,说明入驻的企业质量越来越高。Y区众创空间不仅培育孵化出英语流利说、Ucloud、学霸君等卓越新创企业,还涌现出一批快速成长的“新星”优质企业,如商米科技、爱回收、爱驰汽车、爸妈营、微普集团、晓黑板等。二是对外拓展和品牌输出趋势明显。区内众创空间如InnoSpace、腾讯众创空间、CanNova能创空间、归心谷分别在南京、深圳、山东、云南普洱等地拓展新基地,对外输出品牌,体现出Y区内越来越多的众创空间对外拓展的发展势头良好。三是众创空间对所在创新生态的贡献度提升。作为创新创业生态中重要的主体,对所在的创业生态环境也起到了积极影响,帮助更多科技企业落户杨浦,吸引了更多创业者和优秀机构入驻,活跃了整个地区的创新氛围。
另一方面,Y区众创空间在负面压力之下,也呈现着一些消极状态,反映了自身发展的中的不足与问题。一是“两极分化”现象较突出,从调查数据来看,头部众创空间已经呈现出非常优质的孵化绩效,获得融资的企业集中于此,且获得了绝大部分的财政补贴和市区荣誉。综合实力相对靠后的众创空间无论从入驻企业、融资、荣誉、影响力等多方面,与头部众创空间存在5—10倍的差距,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不利于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持续造血”功能不足。良好的收入状况是众创空间运转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据统计,Y区80%以上的众创空间为市场化主体,这类主体更需要持续盈利能力来实现自身的以造血功能,但从营收比例来看,超过八成的众创空间对房租收入和政府补贴的依赖性依旧较大;众创空间对政府服务的诉求,排在首位的就是提高补贴力度,说明众创空间对补贴的期待和依赖程度过高,大部分的众创空间依靠“输血”的程度较高而持续自我造血能力较弱,高附加值的服务提供不足,自身盈利能力有限。
三是发展模式的特色化和差异化不足。结合问卷数据与实际调研,Y区众创空间整体状态仍是综合性、传统型的众创空间偏多,缺乏具有明确行业方向的、差异化的产业型众创空间,这可能会导致单个众创空间的核心竞争力不足,甚至可能会出彼此恶性竞争的现象。尽管较多的众创空间将自身运营模式归类于专业化的众创空间,但从实际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运营模式来看,仅有少量的如聚焦于垂直产领域,如腾讯众创空间(文化创意和人工智能)、微谱蒲公英(新材料领域)、InnoSpace(早期项目投资孵化和大企业产业创新)。其余多数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基本相同。 3.响应。Rapport指出,生态系统健康的预防性方法意味着更仔细地关注压力,并设计在退化发生之前管理这些压力的方法。对于Y区众创空间形成的现有状态,作为管理者的政府和作为双创载体的众创空间同时设计响应机制,主要包括:
一方面,政府响应机制主要是政策响应和机构响应。在政策响应方面,近年来,Y区科委整理的《杨浦科技创新政策申报服务指南》就有6个大类,包括创业引导政策(12个小类)、企业创新政策(10个小类)、研发转化政策(13个小类)、科技人才政策(8个小类)、产业发展政策(13个小类)、民科党建政策(2个小类),共计58个小类的政策,基本能够全方位覆盖众创空间、入驻企业以及创业者的政策服务诉求。调查结果也显示,仅2019年,样本众创空间共计获得各级层面政府补贴累计达1407万元,平均家获得33.5万元的财政补贴,超过五成的众创空间享受过租金补贴,四成以上享受过税收减免。整体上来看,针对众创空间的政策覆盖面比较广泛,众创空间对支持政策的满意程度有所提高。
在机构响应方面,Y区众创空间促进会于2015年11月注
冊成立,是上海最早成立众创空间社团(联盟)的区域,作为沟通平台连同会员单位,整合创新资源,组织到国外先进众创空间学习交流,对于推动Y区创业生态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则是众创空间自身响应。面对正面与负面压力,Y区众创空间也在不断寻找新的模式,典型的就是“孵化+投资+企创”孵化新模式,指的是在众创空间服务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孵化、投资功能以外,嵌入“为大企业服务”作为重要核心功能。具体服务过程是,首先,从大企业端挖掘更多优质有效的需求,接着众创空间作为高素质的“经纪人”梳理和转换大企业需求中的相关核心技术及细分业务需求。初步对接成功后,初创企业作为技术和市场端的支持,众创空间作为沟通“翻译官”提供商业模式的指导以及投融资等服务直到相关目退出。
这种模式可以为大企业、初创企业以及众创空间带来实质性的良好收益。对大企业而言,实现围绕需求的定向创业,极大地降低创新风险和投入成本;对初创企业而言,可以将技术应用在明确的市场需求上,且拥有行业专家的指导和投融资机构的配套支持,成功率大大提升;众创空间而言,入驻企业孵化的成功率也将大大提升,投资的成功率以及收益也相应提升,相应的服务效能也逐步提高,最终能够孵化出更多的优质项目,众创空间自身的生存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也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使用下图概括上海市Y区众创空间的发展机制。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PSR模型分析了上海市Y区众创空间的发展机理,回答了“发生了什么”“现在的状况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面对”这三个问题:面临着市场经济下行、补贴政策收紧、融资压力增大等负向压力,创新创业新常态和行业周期调整等正向压力,Y区众创空间表现出消极和积极两种叠加状态,前者表现为两极分化明显、“持续造血”功能不足、发展模式的特色化和差异化不足等,后者则是孵化效率增强、品牌输出明显以及众创空间对创新生态贡献度的显著提升。基于这种高质量发展与问题瓶颈并存的状态,Y区政府的机制响应表现为政策响应和机构响应,众创空间自身也积极响应,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孵化+投资+企投”孵化新模式。本文丰富了众创空间的理论研究框架,为找到破解众创空间现有问题和找到促进转型升级发展的举措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政策建议
丰富创新生态要素,搭建“立体化”孵化服务网络。促进多元要素的实质性合作,形成“立体式”的创业生态服务网络。持续为创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搭建平台,优化营商环境。
鼓励众创空间往差异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一方面,鼓励Y区内的众创空间加强与研发设计、科技中介、科技金融、成果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度合作,为入驻团队及初创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培育特色服务内容;另一方面,优化众创空间建设布局,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业化众创空间倾斜支持,尽量避免重点领域众创空间的无序引入和同质化建设。
广泛拓展市场和资源平台,引入大企业客户。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广泛拓展资源,持续为各个基地搭建与大企业对话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各众创空间充分利用大企业的订单、资源、平台以实现“自我造血”。同时鼓励众创空间充分学习和借鉴优秀空间的模式,共同服务于大企业,并逐渐能“养活自己”。
鼓励与大院大所大企业合作,提升资集聚和服务能力。鼓励和吸引上海电气、宝钢、光明集团等区域内大企业发挥大中型企业资源整合优势、资本运作利用优势,汇聚众多大企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积累的资源,推动大中小企业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培育更持久的“双创”活力、更强劲的“双创”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志迎,武琳.众创空间:理论溯源与研究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8,36(03).
[2]解学芳,刘芹良.创新2.0时代众创空间的生态模式——国内外比较及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8,36(04).
[3]伍蓓,金侠影,张文艺.众创空间:研究综述与展望[J].技术经济,2018,37(12).
[4]诸大建,王欢明,刘淑妍.基于PSR模型的公共服务治理系统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4).
[5]李燕萍,陈武.中国众创空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17(05).
[6]贾天明,雷良海.众创空间的内涵、类型及盈利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06).
[7]赵德森,窦垚,邓玉梅.众创空间: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9,39(05).
[8]卫武,黄苗苗.中国众创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3(06). [9]徐示波.我国众创空间发展政策作用效果评估[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8).
[10]戴亦舒,叶丽莎,董小英.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机制——基于腾讯众创空间的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30(04).
[11]项国鹏,钭帅令.核心企业主导型众创空间的构成、机制与策略——以腾讯众创空间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7).
[12]张鸣哲,张京祥,何鹤鸣.基于协同理论的城市众创空间集群形成机制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07).
[13]胡海波,卢海涛,王节祥,黄涛.众创空间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平台视角的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20,32(09).
[14]Rapport, D. J., Costanza, R., & McMichael, A. J. [J]. Assessing ecosystem health.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998 13(10).
[15]Liu, L., Zhang, Q., Wang, C. L., Zhang, K., & Zhang, X. [J]. Comprehensive eco-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urban planning based on pressure-state-response model. 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9 17(6).
[16]Sun, T., Lin, W., Chen, G., Guo, P., & Zeng, Y. [J]. Wetland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through integrating remote sensing and inventory data with an assessment model for the Hangzhou Bay,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6.
[17]蔡麗茹,杜志威,袁奇峰.我国创新平台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世界地理研究,2020,29(05).
〔本文系上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长三角创业生态系统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9692108300)阶段性成果〕
〔巫英,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韩宇航(通讯作者),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上海 众创空间 PSR模型 发展机制
一、引言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之后各地涌现出众多众创空间。众创空间的内涵有多种定义,多数学者从平台角度界定众创空间,刘志迎提出了“众创(Crowd Innovation)”的概念,认为众创空间是为人们共同创意、研发、制作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空间。众创空间是现阶段创新创业服务的集成、是对以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的整合,具有综合服务平台、知识共享性、资源集聚性、政策集成性、边界开放性以及自组织性等6个特征。
作为上海市六个科创中心承载区之一的Y区,区内众创空间孵化成效初现,对内表现为涌现出一批优质的初创企业或行业隐形冠军,对外表现为区内众创空间不断向外进行品牌辐射,孵化龙头行业龙头机构逐渐实现了依靠服务和投资实现“自我造血”。但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Y区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发展困境和发展瓶颈。尽管目前针对研究开始重视众创空间理论溯源,但仍缺乏将现实情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众创空间发展过程中的前因后果的机理探究。基于PSR模型可以很好地回答“发生了什么”“现在的状况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面对”这三个问题,本文尝试将PSR模型运用于研究众创空间的发展机理,将上海某区的众创空间发展情况作为真实案例,一方面丰富理论研究框架,另一方面结合理论与实践研究,找到破解众创空间现有问题和找到促进转型升级发展的举措。
二、文献综述
我国对众创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2015年前后陆续对众创空间的内涵、特点、功能和服务模式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及众创空间面临的新形势如创业2.0时代等。现有实践视角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方面:
一是总结众创空间实践中的发展模式,提出未来方向。如贾天明和雷良海总结概括了众创空间的类型和盈利模式,认为活动聚合型、培训辅导型、媒体驱动型、综合创业生态体系等7种类型是认可度较大的分类方式。再如赵德森等认为可以分为开源社区型、实验教育型和商业导向型,创新创业结合体是其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崔海雷提出了多维度整合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等多方资源,打通培训服务平台和资源对接平台,服务创业者、初创企业和区域经济的“一体两翼”新型众创空间模式。
二是利用实证方法检验众创空间的产出与效率。既包括使用国家层、省级层面数据对众创空间创新效率进行实证,也包括对众创空间的支持政策的实证分析,如徐示波基于我国6259家众创空间,构建众创空间政策供给—需求分析评估模型,分析政策供给结构有效性。
三是以单个或多个众创空间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价值机制。戴亦舒等认为腾讯众创空间是联合地方政府、运营方、服务机构等多方主体在内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创新生态系统,以其为案例探究了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价值,发现系统中各主体承担的任务不同,尤其是大企业需要通过双向流动开放式创新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也有学者也选择腾讯众创空间作为案例,分析了以核心企业主导型众创空间的构成、运行机制和策略,认为这一模式有利于实现持续发展,提出专业化众创空間是未来方向。张鸣哲等以杭州市为例,通过研究各参与主体的不同目标、需求和空间偏好,分析了城市众创空间集群的形成机制,包括基于创业者偏好的人才型众创集群和基于政府引导的政策型众创集群。胡海波等认为现有研究未能很好解释多主体参与众创空间价值共创的视线机制,以平台交易和创新为维度,深入分析了三家具有代表性的众创空间,提出资源整合与互动合作是众创空间实现价值共创的重要方式。
也有学者意识到理论不足,开始重视结合理论分析众创空间的实践发展,如使用社会认知理论、SDT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梳理了创客的行为、意愿和动机,认为众创空间的生态系统是创客、平台和文化不断演化和优化的结果;或从理论溯源的角度,分层研究了众创空间产生和运行的基本原理:外圈背景层为民主化创新、开放协同、社群平台、双创生态圈等理论,中圈情感层为知识共享、信任关系等要素,最内圈是合弄制、效果逻辑、从0到1和路径创造等为代表的方法与路径层。
三、PSR理论模型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最初由加拿大统计学家David J. Rapport和Tony Friend于1979年提出,后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发展,由于PSR模型中三要素之间因果关系明确、逻辑关系清晰,适用于展示动态变化过程,对社会环境开展因果分析。
PSR模型对三类指标进行了区分:压力指标表征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如资源索取、物质消费以及各种产业运作过程所产生的物质排放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扰动;状态指标表征特定时间阶段的环境状态和环境变化情况,包括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现状,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等;响应指标指社会和个人如何行动来减轻、阻止、恢复和预防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已经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补救的措施。
四、基于PSR理论模型的上海市Y区众创空间发展机制研究
(一)上海市Y区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2015年以来,Y区在“创业前+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基础上,大力推进具有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的众创空间发展,吸引了一批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众创空间在此落户。这些众创空间通过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投资与孵化结合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创业服务,为Y区源源不断的孵化和培育了一批优质的初创企业,为优化和完善Y区的创新创业生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经过多年的建设,Y区众创空间呈现出如下发展特征: 多样化。一是运营类型多样,拥有市场上常见的各类运营模式,如活动聚合型、天使投资型、培训辅导型、企业生态型、地產思维型、产业链型和综合生态型等;二是创业者多样,众创空间服务的创业者主要包括大学生、连续创业者、长三角人才、海归人才等,创业人群丰富多样;三是行业多样,是指众创空间孵化聚焦的行业包括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较为丰富。
集群化。一是众创空间本身呈现出集群现象,Y区的众创空间积累约有70—80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创业服务子行业的集群,同时基地相互之间沟通合作,抱团发展特征明显。二是指孵化的“子行业”集群现象较为突出,例如孵化企业的重点子产业聚焦于人工智能+教育(典型企业如学霸君、英语流利说、晓黑板、VIPKID等在内的龙头企业);云计算产业(典型企业如U-cloud)、文创产业等。
实效化。众创空间孵化成效显著,孵化企业为Y区高新企业的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进而对区域经济也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政府部门给予的实质性的支持明显,2015年以来,Y区众创空间率先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一系列先行先试举措,指导众创空间成立科技园区基金、国外参观学习、设立企业支持政策、成立区级众创空间联盟。相关数据显示,Y区对国际一流的投资机构、众创空间/孵化器都有极大的吸引力,对全国优秀的众创空间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基于PSR模型的上海某区众创空间发展机理分析
1.压力。PSR模型中的压力在研究自然环境问题时,被描述为“人类活动、人类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或经济体系对环境施加了一些压力,这可能改变自然生境和资源的状况”。因此,本研究中的压力指的是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影响众创空间发展的因素,既包括影响众创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负向压力,也包括作为驱动力的正向压力,主要用于解释“发生了什么”。
近年来,众创空间面临三大负向压力:一是市场经济下行。2018年我国GPD增速为6.6%,2019年为6%,2020年新冠疫情的直接影响令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9年上海市GDP增速为6%,2020年增速同比增长1.7%,市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已有研究证明众创空间的数量分布与社会经济因素有正向关联,作为创新创业生态中重要一环的众创空间也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压力影响。
二是补贴政策收紧。我国众创空间政府主导类政策工具运用最为频繁,财政资金投入和平台建设这两种工具比例最高,一定程度上会加重财政负担和市削弱场机制。近年来各地包括上海市针对众创空间的政策收紧,众创空间仅依赖政府补贴和房租收入的时代一去不返。
三是融资压力增大,尤其是中小企业、新创企业融资压力增大。相比于2014—2017年的创投高峰期,2019年投融资交易的金额和数量均出现了超过50%的下滑。2020年遭受疫情影响,融资事件数量与融资金额均为近6年最低点,越来越多的资金选择投入到成熟的头部项目,对于处于众创空间中的中小企业、新创企业来说,融资压力明显增大。
正向压力主要是有二,其一是创新创业新常态建立,自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提出以来,经过五年的发展,双创热潮有所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作为新常态存在的更为健康的创新创业生态,作为双创新载体的众创空间极大地补充了以往创新主体有所局限的劣势。其二则是行业周期调整,尽管整个众创空间行业处于大浪淘沙的洗牌阶段,部分绩效下滑严重众创空间乃至退出市场,但这对优质众创空间也意味着新的机会。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名单,上海市Y区累计有16家众创空间上榜。
2.状态。基于上述压力,众创空间呈现出积极和消极两种叠加状态,反映了高质量发展与问题瓶颈并存的状态。积极状态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入驻企业的存活率、孵化效率不断增强。调查数据显示,经过5年的累计孵化和培育,存活1年的企业的存活率从2016年53%增长为2019年的68%,说明入驻的企业质量越来越高。Y区众创空间不仅培育孵化出英语流利说、Ucloud、学霸君等卓越新创企业,还涌现出一批快速成长的“新星”优质企业,如商米科技、爱回收、爱驰汽车、爸妈营、微普集团、晓黑板等。二是对外拓展和品牌输出趋势明显。区内众创空间如InnoSpace、腾讯众创空间、CanNova能创空间、归心谷分别在南京、深圳、山东、云南普洱等地拓展新基地,对外输出品牌,体现出Y区内越来越多的众创空间对外拓展的发展势头良好。三是众创空间对所在创新生态的贡献度提升。作为创新创业生态中重要的主体,对所在的创业生态环境也起到了积极影响,帮助更多科技企业落户杨浦,吸引了更多创业者和优秀机构入驻,活跃了整个地区的创新氛围。
另一方面,Y区众创空间在负面压力之下,也呈现着一些消极状态,反映了自身发展的中的不足与问题。一是“两极分化”现象较突出,从调查数据来看,头部众创空间已经呈现出非常优质的孵化绩效,获得融资的企业集中于此,且获得了绝大部分的财政补贴和市区荣誉。综合实力相对靠后的众创空间无论从入驻企业、融资、荣誉、影响力等多方面,与头部众创空间存在5—10倍的差距,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不利于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持续造血”功能不足。良好的收入状况是众创空间运转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据统计,Y区80%以上的众创空间为市场化主体,这类主体更需要持续盈利能力来实现自身的以造血功能,但从营收比例来看,超过八成的众创空间对房租收入和政府补贴的依赖性依旧较大;众创空间对政府服务的诉求,排在首位的就是提高补贴力度,说明众创空间对补贴的期待和依赖程度过高,大部分的众创空间依靠“输血”的程度较高而持续自我造血能力较弱,高附加值的服务提供不足,自身盈利能力有限。
三是发展模式的特色化和差异化不足。结合问卷数据与实际调研,Y区众创空间整体状态仍是综合性、传统型的众创空间偏多,缺乏具有明确行业方向的、差异化的产业型众创空间,这可能会导致单个众创空间的核心竞争力不足,甚至可能会出彼此恶性竞争的现象。尽管较多的众创空间将自身运营模式归类于专业化的众创空间,但从实际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运营模式来看,仅有少量的如聚焦于垂直产领域,如腾讯众创空间(文化创意和人工智能)、微谱蒲公英(新材料领域)、InnoSpace(早期项目投资孵化和大企业产业创新)。其余多数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基本相同。 3.响应。Rapport指出,生态系统健康的预防性方法意味着更仔细地关注压力,并设计在退化发生之前管理这些压力的方法。对于Y区众创空间形成的现有状态,作为管理者的政府和作为双创载体的众创空间同时设计响应机制,主要包括:
一方面,政府响应机制主要是政策响应和机构响应。在政策响应方面,近年来,Y区科委整理的《杨浦科技创新政策申报服务指南》就有6个大类,包括创业引导政策(12个小类)、企业创新政策(10个小类)、研发转化政策(13个小类)、科技人才政策(8个小类)、产业发展政策(13个小类)、民科党建政策(2个小类),共计58个小类的政策,基本能够全方位覆盖众创空间、入驻企业以及创业者的政策服务诉求。调查结果也显示,仅2019年,样本众创空间共计获得各级层面政府补贴累计达1407万元,平均家获得33.5万元的财政补贴,超过五成的众创空间享受过租金补贴,四成以上享受过税收减免。整体上来看,针对众创空间的政策覆盖面比较广泛,众创空间对支持政策的满意程度有所提高。
在机构响应方面,Y区众创空间促进会于2015年11月注
冊成立,是上海最早成立众创空间社团(联盟)的区域,作为沟通平台连同会员单位,整合创新资源,组织到国外先进众创空间学习交流,对于推动Y区创业生态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则是众创空间自身响应。面对正面与负面压力,Y区众创空间也在不断寻找新的模式,典型的就是“孵化+投资+企创”孵化新模式,指的是在众创空间服务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孵化、投资功能以外,嵌入“为大企业服务”作为重要核心功能。具体服务过程是,首先,从大企业端挖掘更多优质有效的需求,接着众创空间作为高素质的“经纪人”梳理和转换大企业需求中的相关核心技术及细分业务需求。初步对接成功后,初创企业作为技术和市场端的支持,众创空间作为沟通“翻译官”提供商业模式的指导以及投融资等服务直到相关目退出。
这种模式可以为大企业、初创企业以及众创空间带来实质性的良好收益。对大企业而言,实现围绕需求的定向创业,极大地降低创新风险和投入成本;对初创企业而言,可以将技术应用在明确的市场需求上,且拥有行业专家的指导和投融资机构的配套支持,成功率大大提升;众创空间而言,入驻企业孵化的成功率也将大大提升,投资的成功率以及收益也相应提升,相应的服务效能也逐步提高,最终能够孵化出更多的优质项目,众创空间自身的生存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也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使用下图概括上海市Y区众创空间的发展机制。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PSR模型分析了上海市Y区众创空间的发展机理,回答了“发生了什么”“现在的状况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面对”这三个问题:面临着市场经济下行、补贴政策收紧、融资压力增大等负向压力,创新创业新常态和行业周期调整等正向压力,Y区众创空间表现出消极和积极两种叠加状态,前者表现为两极分化明显、“持续造血”功能不足、发展模式的特色化和差异化不足等,后者则是孵化效率增强、品牌输出明显以及众创空间对创新生态贡献度的显著提升。基于这种高质量发展与问题瓶颈并存的状态,Y区政府的机制响应表现为政策响应和机构响应,众创空间自身也积极响应,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孵化+投资+企投”孵化新模式。本文丰富了众创空间的理论研究框架,为找到破解众创空间现有问题和找到促进转型升级发展的举措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政策建议
丰富创新生态要素,搭建“立体化”孵化服务网络。促进多元要素的实质性合作,形成“立体式”的创业生态服务网络。持续为创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搭建平台,优化营商环境。
鼓励众创空间往差异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一方面,鼓励Y区内的众创空间加强与研发设计、科技中介、科技金融、成果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度合作,为入驻团队及初创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培育特色服务内容;另一方面,优化众创空间建设布局,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业化众创空间倾斜支持,尽量避免重点领域众创空间的无序引入和同质化建设。
广泛拓展市场和资源平台,引入大企业客户。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广泛拓展资源,持续为各个基地搭建与大企业对话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各众创空间充分利用大企业的订单、资源、平台以实现“自我造血”。同时鼓励众创空间充分学习和借鉴优秀空间的模式,共同服务于大企业,并逐渐能“养活自己”。
鼓励与大院大所大企业合作,提升资集聚和服务能力。鼓励和吸引上海电气、宝钢、光明集团等区域内大企业发挥大中型企业资源整合优势、资本运作利用优势,汇聚众多大企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积累的资源,推动大中小企业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培育更持久的“双创”活力、更强劲的“双创”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志迎,武琳.众创空间:理论溯源与研究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8,36(03).
[2]解学芳,刘芹良.创新2.0时代众创空间的生态模式——国内外比较及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8,36(04).
[3]伍蓓,金侠影,张文艺.众创空间:研究综述与展望[J].技术经济,2018,37(12).
[4]诸大建,王欢明,刘淑妍.基于PSR模型的公共服务治理系统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4).
[5]李燕萍,陈武.中国众创空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17(05).
[6]贾天明,雷良海.众创空间的内涵、类型及盈利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06).
[7]赵德森,窦垚,邓玉梅.众创空间: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9,39(05).
[8]卫武,黄苗苗.中国众创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3(06). [9]徐示波.我国众创空间发展政策作用效果评估[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8).
[10]戴亦舒,叶丽莎,董小英.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机制——基于腾讯众创空间的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30(04).
[11]项国鹏,钭帅令.核心企业主导型众创空间的构成、机制与策略——以腾讯众创空间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7).
[12]张鸣哲,张京祥,何鹤鸣.基于协同理论的城市众创空间集群形成机制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07).
[13]胡海波,卢海涛,王节祥,黄涛.众创空间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平台视角的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20,32(09).
[14]Rapport, D. J., Costanza, R., & McMichael, A. J. [J]. Assessing ecosystem health.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998 13(10).
[15]Liu, L., Zhang, Q., Wang, C. L., Zhang, K., & Zhang, X. [J]. Comprehensive eco-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urban planning based on pressure-state-response model. 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9 17(6).
[16]Sun, T., Lin, W., Chen, G., Guo, P., & Zeng, Y. [J]. Wetland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through integrating remote sensing and inventory data with an assessment model for the Hangzhou Bay,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6.
[17]蔡麗茹,杜志威,袁奇峰.我国创新平台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世界地理研究,2020,29(05).
〔本文系上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长三角创业生态系统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9692108300)阶段性成果〕
〔巫英,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韩宇航(通讯作者),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