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山,说杨梅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i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太湖东山小住,心旷神怡的旅行,几疑身不在红尘中矣。虽然时间不过短短三天,但想看的都看到了,想证实的大抵也证实了。连最想一尝的当地名物东山杨梅,因时令不当,私底下曾引为憾事,居然也在餐桌见到以此物酿的饮料,且味道亦颇不恶,算是多少也有了一些补偿。更何况此事于古有征,《庶斋老学丛谈》称“江东人以杨梅煎汁饮之。”说的就是它了。而杨循吉《吴邑志》亦称:“杨梅为吴中名品,洞庭所产尤多,惟宜腌以行远也。其他密(蜜)渍、矾收、火熏、糖浸皆有法,古所传也。”然文中所列四法,其它三种都好理解,就是第二种矾制这个矾,按字书所列义项,跟杨梅贮藏似乎扯不上边,因此我怀疑或为汎字之讹,尽管只是推测,解释亦不无牵强,但汎为水名,跟煎汁二字多少有些关系,总比那个古作礬石、今作工业原料的矾字要合理一些。
  杨梅之为食物,如麦类中的面条,素食中的豆腐,可谓是人人喜爱的好东西。别说是于古于今都大大有名的东山杨梅,文震亨《长物志》誉之为“吴中佳果,与荔枝并擅高名,各不相下。出光福山中者最美。”就是别地方普通的,每年初上市时,紫实累累,竹篮盛之,衬以绿叶,鲜艳欲滴,一见之下也足够让人神魂颠倒。陆游当年在六峯项里看人家采杨梅,有诗纪其事云:“緑阴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颔得骊珠。斜簪宝髻看游舫,细织筠笼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气在,欲乗风露摘千株。”形容的就是他家乡绍兴杨梅上市时的热闹。而民国作家汪青萍自也不甘落后,他笔下常熟采梅时节的盛景是:“五六月间,宝岩杨梅结子,树以百计,万绿丛中,得此累累红宝,亦足寓目。游人买棹置酒,放乎中流,或入宝岩寺少憩,或放舟西湖,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在此炎热天气,得一清凉世界,较之酣歌恒舞者,洵别有佳趣也。”(《常熟手册》民国卅七年版)
  但这样的佳品,是从什么时候起才有幸成为国人的口福,谁也说不清楚。别看古代留下的相关文献不少,大都经不起推敲,至少秦汉以前是绝对不可能有的。如果你有兴趣查一查字书,《说文》作者许先生或许很乐意告诉你:“梅,柟也,可食。從木,每声,莫桮切。”而枏又是什么玩意呢,比他更早的毛公在注诗经时说得很干脆,枏就是楠。稍后张华又有补充,说是交让木。是否即古人做家具打棺材的楠木?虽不能十分肯定,但作为树的种类大可无疑。要跟食字发生那么一点关系,除非削作牙签,如施耐庵在古本《水浒传》序里所说的那样:“朝日初出,苍苍凉凉。澡头面,裹巾帻,进盘飧,嚼杨木。”何况这还是间接,而非直接。至于许氏为什么又说是枏木,又说可食,这或许只有为他的书作注的段玉裁知道了。至少在陆游的祖父陆佃著《埤雅》的年代,即北宋末,梅的解释还只是梅雨,而非杨梅。
  还有因吹牛吹过了头,不免露出马脚来的,昔司马相如作《上林赋》,所列长安内苑名木数十本,其中就有杨梅。写《三都赋》的左太冲批评他是“假称珍怪,以为润色。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把他大大奚落了一顿。后来宋人王观国在《学林》里为他辩护说:“盖橘橙枇杷、杨梅荔枝,皆南方之物,非西北所产。然而上林者,天子之宫苑,四海之嘉木珍果,皆能移植于其中,不但本土所生者而已。”但这样的理由,只能更让人觉得可笑,同时亦可见革命时代的亩产上万斤文化基础之深厚。还有《南方草木状》引所谓东方朔《林邑记》,号称“林邑山杨梅,其大如杯椀,青时极酸,既红,味如崖蜜。以酝酒,号梅香酎,非贵人重客不得饮之。”样子看上去是有点像,又能酿酒,也基本靠谱,但跟杯碗一样大的杨梅,那就不是杨梅,而是杨州名菜红烧狮子头了(作者附注:“扬”古作“杨”,扬州古称杨州,此遵明吴县知县杨循吉《吴邑志》例,以下同。)。尽管后人感觉不妥,已把碗字改成了椀,但一查字书,《玉篇》:“椀,小盂也。”非但跟碗通假,体积或许比碗更大。
  两晋六朝的情况怎么样,从今人所广为引用的两个典例来看,也同样靠不住。《南史》王虚之传:“字文静,庐江石阳人也。十三丧母,三十三丧父。二十五年盐酢不入口,疾病着床。忽有一人来问疾,谓之曰,君病寻差,俄而不见。病果寻差。庭中杨梅树,隆冬三实,又每夜所居有光如烛,墓上橘树一冬再实,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致。”又同书卷五十九任昉传:字彦升,乐安博昌人,出任新安太守。“郡有蜜岭及杨梅,旧为太守所采,昉以冐险多物故,实时停绝,吏人咸以百余年未之有也。”前者渲染的是虚妄的精神力量,为人子而有孝心,既属美德,更是天份,而借此胡说八道,说其诚可令杨梅冬天三次结果,这就不应该了,实为对那个时代的科学家如贾思勰辈的亵渎,这种杨梅只怕比罂粟还毒,让他自己留着慢慢吃吧。而后者短短一句话中,有好几个字都是有问题的,或讹或伪。什么叫“有蜜岭及杨梅”?什么叫“以冒险多物故”?只要是正常人,不会这样讲话。再说此传据《梁书》任昉传改写,有关杨梅这段话,原书里根本没有,是作者李延寿塞进去的私货。四库提要说这人“当日专致力于北史,南史不过因其旧文排纂删润,故其减字节句,毎失本意,间有所増益,又缘饰为多。采杂史为实录,又岂可尽信哉!”话已说得很重,就不用我再多饶舌了。
  即使再后来到唐五代时,诗文记载虽然渐渐多了起来,然大都依然信口开河,不足为据。比如《全唐诗》里有几个人写到了杨梅,而且恰好全是顶级大腕,即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也,李诗《梁园吟》称:“玉盘杨梅为君设,呉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他吃杨梅大约是要沾盐的,难怪写出来的诗非常人所及。杜甫《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称:“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到底什么意思,连权威的宋人《九家集注杜诗》也说不清楚,等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出来,才知道写的是松树。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称:“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这句比较像回事,不过从全诗的描写来看,又是家酿新开,又是骑马而回,季节地域都不对。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称:“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逺行人。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就干脆只是一个地名,杨梅二字或非名词,杨为地号,梅为馆名,如翻译成《冬至夜宿杨州梅花宾馆》,大概也没什么不可以。此外,奇怪的是这些人一生著述甚丰,在诗集里却不谋而合,都单单留下一个孤例。按理说,这样色味俱属上品的佳物,既然吃过了,尝到味道了。时节一到不说天天吃,每年吃一两回总是要的吧?吃得开心之际,诗情自然喷涌,比如像李白这样的,既然一生可以为酒写上几百首,写杨梅何以就这么一句?想起吴承恩让笔下的孙悟空在某处撒尿纪游的事,感觉还是很有深意的。
  真正比较靠得住的记载,估计要到宋代,这方面当以南宋的几部郡志如《嘉泰吴兴志》、《嘉泰会稽志》、《咸淳临安志》等为最早,如湖州人号称:“梅生江南,湖郡尤盛。”绍兴人号称:“今出项里何塔六峰塘里,其品之最佳者,曰官长,梅色深紫,香味俱絶。曰线梅,有纹隆隆如线,色尤紫,实大核小,可亚官长梅也。”杭州人号称:“烟霞岭瑞峯寺之侧金姆家者佳;东墓岭十八涧亦盛;皋亭山产者尤甜。”尽管不无自我吹嘘,都说自己所产的杨梅是最好的,但敢在地方志里写进去,这就是入史了,不尽不实固然难免,完全造假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考苏州《吴郡志》的成书当在此前,里面尚无有关杨梅的记载,可知其时吴中还不是主要产地,主事者范成大是南宋名臣,史笔严谨,是以不录。
  但其中湖州城北太湖边卞山产的,实际上跟东山杨梅有直接的亲缘关系,或者干脆说是从那边嫁过来的也未尝不可,不知此前是否有人关注过这问题?据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所载:“左丞叶少藴之故居在卞山之阳,其邻有朱氏怡云庵。大抵一径产杨梅,盛夏之际,十余里间,朱实离离,不减闽中荔枝也。此园在霅最古,今皆没于蔓草,影响不复存矣。”又据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古代吴中最有名的杨梅品种叫大叶杨梅,“大叶者,最早熟,味甚佳。次则卞山,本出苕溪,移植光福山中,尤胜。”又据东山本地大佬王鳌《姑苏志》:“杨梅为吴中名品,味不减闽之荔支。出光福山铜坑第一,聚坞次之。”这三条资料放在一起,此中的因果關系就相当明显了。再加上历史上发生过的苏州跟湖州有关太湖交界区域的交易,在两郡的地方志里间有记载,只是说得含含糊糊,因而时常为人忽略罢了。事实上,湖州卞山的叶石林精舍,范石湖乾道八年赴广西就任途经湖州专程寻访时已找不到了,而周草窗的所谓“今皆没于蔓草,影响不复存矣”,不过是故作狡狯之语,文人惯技而已,实际上应该已在当年的交易中被划归对方,连同叶宅周边那片十余里间朱实离离的杨梅园。其中大叶二字,仔细寻思,实在是妙不可言。因此,当我在游览中看到位于今叶巷港高大气派的叶氏祠堂,一点也没感到意外。而东山的杨梅所以味道特别好,其因多半当亦在此。
其他文献
从海岸的普陀到大河塬的仰韶  我跟儿子说  我们能站在今天的太阳底下  是伟大的奇迹  从我们往上数差不多一百代  祖先的手正在画这些陶器  华族开始形成  这中间有任何一回闪失  就不会有我和你  他不懂  我接着说,无论兴亡  我们祖先都要在苦中不知疲倦地生育  他不懂  我接着说  早点交女朋友  別像我這么晚才有你  他继续装不懂  我说,滚蛋
期刊
(披着黑夜的外衣  严严实实,一声巨大的雷鸣突然凝固  听到暴雨的人躲在山岩之侧  哗哗的瀑布载着情感的温度)  ……让我们将视野缩小  将生活设想成一只空空的杯子  梦想总被手摇晃,晃动的目光  让我倍感复杂,头晕目眩  将日子装进一个筒状的未知  装入一些自制的元素,包括  散发着糖味的计划  细软的方法,现在  飲下去,饮下去——  是比白开水还白的味道  比白开水还淡的收获  “杯子从来不
期刊
人声虚假,光影茫然,地铁没有痛感,  淡漠的树叶中,他的脸一闪,双肩轻颤。  树枝样的手抹去湖中潮湿的雨雾,  云朵失神,记着或忘却,往事渐干或枯。  有些事是湿的,有些人连着热泪,  地铁上,我也曾失控,暗暗抽泣过。  父親在玻璃上闪过,灵魂与我搀扶,  墓碑上的这些脸,地铁载着周而复始。
期刊
晚秋了,在岁月的窘迫下,  我们来到郊外,  天地沉寂,心若止水。  落叶飘上台阶,大自然露出本性,  几棵光秃秃的银杏树,  倾斜,陡峭,安然地活着。  两个人的郊外,风追赶风,  曾经的爱,像树枝,  曾经的恨,像落叶。  当风扎下根,天空被雨雪掏空,  春天再次降临──  我们学会放下,但沒有放弃。
期刊
池塘没了,桑地,沙家木桥,  墓地,也都没了,  时隔六年,母亲也没有了。  萤火虫没了,满天星没了,  生活二十年的旧居,  房前的苦楝樹,屋后的竹林,  也没了,我像一个  没有了魂的人,无处藏身。  躺在草丛里,  我在蟋蟀的悲凉中进入梦乡,  梦见母亲把生米煮成熟饭。
期刊
神给人间以难捺的热  又赐以小片的雪  清凉的白 在雾一般的热气中  白得越发透亮  直至雪的白  小片的白开始扩散连成大片的雪  进入心里 冬天的风  从北方轻轻飘过来  雪被一些茎托着 不可着地  热伸出舌头 在空气中靠近  想舔食和融化  人世间有冤屈  六月没有下雪 七月没有  立秋后  雪越下越大  “我們熬了很久  下山的路,又向上了”  神说,万物皆因果  一朵雪加上一朵雪  像一个
期刊
连伸出手的机会都不给,  连阳光照在指尖上都没留下。  水珠滴答,圆润但遭凝固,  千疮百孔的皮肤,水面合拢。  埋在时间的柔软和细密里,  笑声和哭声都浮在三千尺之外。  迷失的碰杯声给凳子送葬,  脚步起立,从窗子近路消滅自我。
期刊
河滩上布满杂草,河水侵蚀河岸  荒草上两只蝴蝶  在巨大的风中飞飞停停,处境堪忧  它们一会儿踉跄着逗在狗尾巴尖上  一会儿落在枯芦苇残硬的白骨上  “它们惟有闭上眼睛,才梦见花朵  青草的气息在远去的女子的怀里”  ——这不合时宜的飞行者,轻飘而苍白  多像两个被家族遗弃的孤独灵魂  柳树的垂发如疯女  出逃于附近的庵中,思想无家可归。  惟有小雨是柔软的  但它只代表眼泪  天空暂时沉靜,云朵
期刊
母亲熟练而又小心翼翼,摘下我们要带走的蔬菜  像对待极其神圣的事情  已经很久了,她从不说  我们在城里的日子,她一遍遍數过这些蔬菜  直到我们带走最后一颗南瓜  菜园周围,黄色的小花爬过篱笆  脚下的草丛有钻出地面的紫花地丁  被雨水修剪过的河岸,如一条透明的心脏  穿过一条并不狭窄的小路  一只野鸡跑得飞快  我并没有看清翅膀上更为清晰的羽毛
期刊
如果倒过来,那就是酒杯  我饮你的酒,即刻收回酒具。  分手時,夕阳西下  我脸色酡红,意犹未尽。  大多数时候,坟墓如乳房沉默  它在梦里,有皮肤的光柔  我多想住进去,但  已有少言的人抢先居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