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别是在广播中,由于只能听到声音见不到人,声音的形象就成了播音员的人物形象。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播音员声音的形象塑造更显得尤为重要。有更美的声音形象,还在不一定的定式之下,又要让语言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起伏有致、又富有变幻,要达到声情并茂,这就是有声语言的难处所在。
一、敢于认识和发现自我
声音如同一个人的容貌,这说明声音也有一定的形象,在人类潜意识里根据人物的形象来判断人物的特点。我们对语言艺术工作者进行发声的训练就是来进行语言形象的完善,帮助传媒者找到属于更科学的声音,体现一个具有形象的完善,帮助传媒者找到属于更科学的声音,体现一个具有感染力的声音形象。开始对声音训练必须要经过一个“发现”自己的发声器官的过程。由于在日常的生活交往当中考虑自己的气息、共呜、语言的准确清晰问题,不用有意识的用自己的发声器官,所以一般人的发声器官几乎有一半处于“睡眠状态”,也就是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而不是一种自觉的状态。而一个受过良好的声音训练的人则不会让声音出现更多的不良习惯。所以第一步就是“发现”和“认识”自己的发声器官,也就是说用自己的意识“唤醒”处于睡眠状态的发声器官,去开发利用那些潜在的能力。
(一)强化训练,提高能力
提高呼吸能力首先注意強身健体,扩大肺活量,为提高呼吸能力打下好的基础。对于播音员来说,比较合适的运动有慢跑、游泳、健美等。注意所有运动都不要过量,尽量避免长时间的运动。在呼吸能力的提高关键之外在于掌握科学有效的呼吸方法。这也是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扩大进气量。播音发声中必须使用“胸腹联合呼吸法”。对于一般人来说“胸腹联合式呼吸法”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操纵”横膈膜。实际上说横膈膜是不能直接感触的,也不能直接控制。但我们可以通过小腹肌肉绷紧的状态来感知横膈膜的作用,提高呼吸系统的艺术潜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气息形成较强的控制能力,从而适应艺术创作的需要。二是将气息直接作为表达的手段运用到有声语言当中。另外就是补气、偷气等技巧的运用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而不同的段落、不同的句子之间与呼吸快慢的配合更是变化多端,能够使语言的内涵表达更充分,感情表达更鲜活。
(二)形成自我,不断完善
在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要使之从一种需要努力才能获得的“非常状态”能变为一种“常态”,也就是要开始学会“忘却”,使得这种用气发声的本领成为一种本能、一种潜意识,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完成。把这种良的状态灌注到日常生活中去,无论是在工作中正式发言,还是私人之间的交谈,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要留心在意,无论是语言、声音、态度、分寸都尽量调动自己最好的感觉。虽然一点一滴,慢慢的形成习掼,在不知不觉中将所学到的东西溶入到你的作品当中。在发声中理清了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你自身建立一个全新的调控自如变化多端的艺术语言发声机制。也就是完成了一个整合的过程,在创作中慢慢形成一个新的自
我。
二、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风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简单的说风格是艺术创作主体在长期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是很强的,对播音发声来讲,风格应该是在播音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基于个体特征的适应表达重要的用气发声的个性特质。当个体风格必须是建立在规范基础之上的,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鲜活的发展范畴。个人的风格必然会带有时代风尚的烙印,几代播音员风格上各有千秋,但与当时时代精神都有或多或少的某种契合。对于历史的学习和继承,对于传统的关注会丰富你人生的内涵,使得你有限的生命更加丰茂,这实际上是个体生命的延展,是形成风格的生命基础,任何艺术的存在都是以一定技术含量作为前提的,在语言表达技巧中的不懈追求是形成的必要条件。社会与人们的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电视也是永远飞速发展的。从延安时期的铿锵有力、爱憎分明的播音,直到今天播音与节目主持艺术的丰花齐放,同样是在话筒前,时代不同,艺术形成品味和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必然是广播电视的多元化,整个时代文化的多元共存是相呼应的。实际上声音形象不仅仅是声音质量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内涵的概念,如同一个人形象的一部分,而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学识、修养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正是因为如此,才给声音形象更强的可塑性并且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坚持科学的原则,抱着负责的态度,我们尽可以在时代的大潮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美好的声音来熏陶自己、冶炼自己、诱发自己,从而提高自己艺术用声的素养。
三、有声语言的传播特性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由于传播主体声与形的出现,造就了传授双方交流的“直接性”和“现实态”语境。然而我们知道,因为它以现实生活为源泉,以受众的在听在看为创作要素,所以,这种虚拟并不等于虚幻。任何传播都离不开一定的传播土壤,有历史局限,有地域影响,有环境制约。在报道表达时,要突出核心的事实,打动听众的心。
以有声语言反映出来的新闻世界,则有另一番创作、接受历程,要有传播主体对新闻事件“身临其境”的体察。在新闻现场,抓住新闻点,兼顾对周边环境的关联,有助于传播主体理解事件的意义和表达的主从关系。不在新闻现场,依据文稿透过文字展开想象,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身临其境”,传播主体的思维过程则要多一层。“情景再现”、“身临其境”的结果,激活了文字背后的现实图景。电视以传播主体的眼神、表情为特征,广播明显表现在传播主体的语气、节奏的处理中,他们都以内在情绪为依托。
总之,广播电视声声有情,新闻报道有声语言的句句篇篇,没有主体判断、主体情绪的流露,便没有生命力可言。我们力求做到,是让我们的主体判断和主体情绪的流露,更加符合客观发生着的实际,更生动、更准确。
一、敢于认识和发现自我
声音如同一个人的容貌,这说明声音也有一定的形象,在人类潜意识里根据人物的形象来判断人物的特点。我们对语言艺术工作者进行发声的训练就是来进行语言形象的完善,帮助传媒者找到属于更科学的声音,体现一个具有形象的完善,帮助传媒者找到属于更科学的声音,体现一个具有感染力的声音形象。开始对声音训练必须要经过一个“发现”自己的发声器官的过程。由于在日常的生活交往当中考虑自己的气息、共呜、语言的准确清晰问题,不用有意识的用自己的发声器官,所以一般人的发声器官几乎有一半处于“睡眠状态”,也就是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而不是一种自觉的状态。而一个受过良好的声音训练的人则不会让声音出现更多的不良习惯。所以第一步就是“发现”和“认识”自己的发声器官,也就是说用自己的意识“唤醒”处于睡眠状态的发声器官,去开发利用那些潜在的能力。
(一)强化训练,提高能力
提高呼吸能力首先注意強身健体,扩大肺活量,为提高呼吸能力打下好的基础。对于播音员来说,比较合适的运动有慢跑、游泳、健美等。注意所有运动都不要过量,尽量避免长时间的运动。在呼吸能力的提高关键之外在于掌握科学有效的呼吸方法。这也是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扩大进气量。播音发声中必须使用“胸腹联合呼吸法”。对于一般人来说“胸腹联合式呼吸法”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操纵”横膈膜。实际上说横膈膜是不能直接感触的,也不能直接控制。但我们可以通过小腹肌肉绷紧的状态来感知横膈膜的作用,提高呼吸系统的艺术潜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气息形成较强的控制能力,从而适应艺术创作的需要。二是将气息直接作为表达的手段运用到有声语言当中。另外就是补气、偷气等技巧的运用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而不同的段落、不同的句子之间与呼吸快慢的配合更是变化多端,能够使语言的内涵表达更充分,感情表达更鲜活。
(二)形成自我,不断完善
在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要使之从一种需要努力才能获得的“非常状态”能变为一种“常态”,也就是要开始学会“忘却”,使得这种用气发声的本领成为一种本能、一种潜意识,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完成。把这种良的状态灌注到日常生活中去,无论是在工作中正式发言,还是私人之间的交谈,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要留心在意,无论是语言、声音、态度、分寸都尽量调动自己最好的感觉。虽然一点一滴,慢慢的形成习掼,在不知不觉中将所学到的东西溶入到你的作品当中。在发声中理清了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你自身建立一个全新的调控自如变化多端的艺术语言发声机制。也就是完成了一个整合的过程,在创作中慢慢形成一个新的自
我。
二、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风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简单的说风格是艺术创作主体在长期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是很强的,对播音发声来讲,风格应该是在播音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基于个体特征的适应表达重要的用气发声的个性特质。当个体风格必须是建立在规范基础之上的,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鲜活的发展范畴。个人的风格必然会带有时代风尚的烙印,几代播音员风格上各有千秋,但与当时时代精神都有或多或少的某种契合。对于历史的学习和继承,对于传统的关注会丰富你人生的内涵,使得你有限的生命更加丰茂,这实际上是个体生命的延展,是形成风格的生命基础,任何艺术的存在都是以一定技术含量作为前提的,在语言表达技巧中的不懈追求是形成的必要条件。社会与人们的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电视也是永远飞速发展的。从延安时期的铿锵有力、爱憎分明的播音,直到今天播音与节目主持艺术的丰花齐放,同样是在话筒前,时代不同,艺术形成品味和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必然是广播电视的多元化,整个时代文化的多元共存是相呼应的。实际上声音形象不仅仅是声音质量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内涵的概念,如同一个人形象的一部分,而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学识、修养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正是因为如此,才给声音形象更强的可塑性并且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坚持科学的原则,抱着负责的态度,我们尽可以在时代的大潮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美好的声音来熏陶自己、冶炼自己、诱发自己,从而提高自己艺术用声的素养。
三、有声语言的传播特性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由于传播主体声与形的出现,造就了传授双方交流的“直接性”和“现实态”语境。然而我们知道,因为它以现实生活为源泉,以受众的在听在看为创作要素,所以,这种虚拟并不等于虚幻。任何传播都离不开一定的传播土壤,有历史局限,有地域影响,有环境制约。在报道表达时,要突出核心的事实,打动听众的心。
以有声语言反映出来的新闻世界,则有另一番创作、接受历程,要有传播主体对新闻事件“身临其境”的体察。在新闻现场,抓住新闻点,兼顾对周边环境的关联,有助于传播主体理解事件的意义和表达的主从关系。不在新闻现场,依据文稿透过文字展开想象,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身临其境”,传播主体的思维过程则要多一层。“情景再现”、“身临其境”的结果,激活了文字背后的现实图景。电视以传播主体的眼神、表情为特征,广播明显表现在传播主体的语气、节奏的处理中,他们都以内在情绪为依托。
总之,广播电视声声有情,新闻报道有声语言的句句篇篇,没有主体判断、主体情绪的流露,便没有生命力可言。我们力求做到,是让我们的主体判断和主体情绪的流露,更加符合客观发生着的实际,更生动、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