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圩区水田改设施栽培后土壤养分演变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1984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定位监测,研究合肥圩区水稻田改设施栽培后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水稻油菜轮作模式改建为设施栽培模式后,改造当年表层土体受到破坏,土壤养分与原水旱轮作土壤养分相比,土壤表层养分含量均明显减少;随着设施栽培种植年限的增加,受肥料等投入品的影响,表层土壤pH值有一定幅度降低,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
  关键词:合肥圩区;设施栽培;土壤养分;监测
  中图分类号 S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77-77-02
  
  合肥圩区主要分布在沿南淝河和巢湖沿岸一带,圩田土壤成土母质为河湖相沉积物,属于潴育型水稻土亚类。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pH值为6.6,土壤养分基本情况为有机质25.4g/kg、全氮1.35g/kg、碱解氮为118mg/kg、速效磷6.16mg/kg、速效钾113.18mg/kg。从2005年秋季起,在该区域开始开展土壤养分长期定位监测,监测区域面积13.33hm2,代表面积1 333hm2,种植制度为水稻-油菜轮作,2006年秋季取样后,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部分水稻田改建为设施栽培模式种植大棚蔬菜。笔者于2007年始对新建设施栽培土壤养分进行定位研究,探索合肥圩区新建设施栽培模式下土壤养分变化的规律,为合肥市圩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先期在合肥圩区水稻-油菜轮作耕地开展了土壤定位监测,后因种植业结构调整,规模化改建为设施栽培模式种植大棚蔬菜等经济作物,并继续在该设施栽培区域开展定位监测。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试分析方法按照《农业部土壤养分测试技术规范》进行,包括对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营养元素的监测。土壤pH采用电位法测定,有机质采用电热板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有效磷采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采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化验分析。
  2 土壤养分监测结果
  2.1 土壤pH值 水旱轮作制度改设施栽培前,2005年定位监测区土壤pH值平均为6.4,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6.6相比有所下降,平均年下降幅度较小,超过20a的时间仅仅下降0.2个单位。水旱轮作改建为设施栽培种植模式后,当年pH值下降幅度最大,随后几年虽有波动,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至2012年pH值下降为5.92,平均每年下降约0.1个单位。
  2.2 土壤有机质 2005年,定位监测圩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9.5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25.4g/kg相比,增加了4.1g/kg,增加幅度为16.1%。在水旱轮作制度改为设施栽培模式后,土壤有机质当年下降较大,下降7.31g/kg,而随着设施栽培种植年限的增加,有机质上升较明显,自2008年秋季至2012年秋季,增加了10.07g/kg,增加幅度达到了35.7%,平均每年增加2.51g/kg,分析认为: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受耕作利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非常明显。
  2.3 土壤全氮 2005年,定位监测圩区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为1.66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1.35g/kg相比,增加了0.31g/kg,增加幅度为22.9%。定位监测第二年,虽然控制了氮肥用量,而土壤全氮含量继续增加,达到1.69g/kg。分析认为,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与增施有机肥等措施的影响具有一定关系。改建设施栽培当年,土壤全氮含量下降较明显,下降幅度达到43.2%,随后的几年中,设施栽培土壤的全氮含量明显增加,至2012年土壤全氮含量增加到1.85g/kg,增加幅度达9.5%(表1)。
  2.4 土壤碱解氮 2005年,定位监测圩田碱解氮平均含量为143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118mg/kg相比,增加了25mg/kg,增加幅度为21.2%。定位监测第二年,在控制氮肥用量调整施肥结构的技术指导下,碱解氮含量有所下降,为120.9mg/kg。在改建设施栽培当年,土壤碱解氮含量继续下降,仅为115.01mg/kg。随着设施栽培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逐年明显提高,至2012年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到179.5mg/kg,增加幅度达到48.5%(表1)。
  2.5 土壤速效磷 2005年,定位监测圩田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为10.60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6.16mg/kg相比,增加了4.44mg/kg,但仍处于中等水平。在施肥结构的调整下,2006年土壤速效磷监测结果为15.80mg/kg。设施栽培建设当年,土壤速效磷含量有所降低,仅为13.67mg/kg。随着设施栽培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逐年增加,至2012年增加到78.95mg/kg,增加幅度达到399.7%(表1)。
  表1 合肥圩区水稻田改设施栽培土壤养分监测
  [年度&pH&有机质
  (g/kg)&全氮
  (g/kg)&碱解氮
  (mg/kg)&速效磷
  (mg/kg)&速效钾
  (mg/kg)&种植制度&1982&6.60&25.40&1.35&118.0&6.16&113.18&&2005&6.40&29.50&1.66&143.0&10.60&89.10&水稻-油菜轮作&2006&6.50&30.10&1.69&120.9&15.80&116.05&水稻-油菜轮作&2007&4.75&22.79&0.96&115.01&13.67&82.26&设施蔬菜栽培&2008&5.40&28.18&1.27&125.1&19.54&268.47&设施蔬菜栽培&2009&5.86&30.34&1.49&148.3&34.56&326.85&设施蔬菜栽培&2010&5.65&32.96&1.78&158.7&42.62&395.36&设施蔬菜栽培&2011&5.57&35.42&1.80&186.4&69.76&435.28&设施蔬菜栽培&2012&5.92&38.25&1.85&179.5&78.95&468.47&设施蔬菜栽培&]
  2.6 土壤速效钾 2005年,定位监测圩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89.10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113.18mg/kg相比,降低了24.08mg/kg。这可能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该区域缺钾问题不是很突出,多年来忽视了补钾,从而造成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达到了21.3%。2006年,在“补钾”技术的指导下,土壤速效钾含量有所提高,监测结果为116.05mg/kg。设施栽培建设当年,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特别明显,仅为82.26mg/kg,下降幅度达到30%。随着设施栽培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逐年显著增加,至2012年增加到468.47mg/kg,增加幅度达到303.7%(表1)。
  3 结论
  (1)合肥市圩区水稻-油菜种植模式改为设施栽培园区建设中,采用了大型机械整理土地、开挖水渠、修建道路等措施,破坏了土壤各层次的养分。
  (2)水田改设施栽培1a后,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很大改变,土壤pH值、有机质、养分含量等指标都不同程度地降低。由于土壤冷凉,对所种植的蔬菜生长产生了不良影响,局部出现僵苗、死苗现象,产量效益受到一定的影响。
  (3)水田改设施栽培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受调整施肥结构、增施有机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因素的影响,5a后各种土壤养分整体呈现累积增加趋势。
  4 土壤培肥措施及施肥建议
  根据合肥市圩区水田改建设施栽培后土壤养分状况及变化趋势,结合田间试验参数,对圩区水稻田改建设施栽培提出如下土壤培肥措施和施肥建议:
  4.1 改善耕作措施 水稻田土壤板结较为严重,改设施栽培后要深松整地,增加耕作层厚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保蓄水肥的能力,以达到设施栽培种植的要求。
  4.2 增施有机肥 按照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施肥方针,避免肥料投入结构的不合理,推广施用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
  4.3 实施秸秆还田 利用田头窖堆腐还田技术,将设施栽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植物秸秆进行无害化处理,堆腐还田改良土壤,达到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的效果,实现清洁生产,促进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种植蔬菜的品种特性及不同生育期的需肥规律,科学、合理的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减少无机肥料的投入,且尽量减少生理酸性肥料的施用,禁用硝态氮肥,避免土壤酸化,逐步培肥土壤。
  4.5 继续开展圩区长期定位监测 进一步研究水旱轮作制度改设施栽培模式后,不同耕层土壤养分随种植年限增加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对土壤微量元素及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研究,为设施栽培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也已走进人们日常生活中。电视的传输质量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播放效果。保障广播电视信号的正常传输,就能保障电视节目的实际收视效果。本文第
现如今,云存储作为云计算延伸和发展的产物,具有自动化、智能化优势,将其应用到视频监控中,能够存储大量视频文件,确保各类视频资料有据可依。但网络化时代下,视频监控也面临
当今世界早已是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发明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随着用户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网络传输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网络机房的设备必须要根据网络的需
甚高频(VHF)是组成地空通信的重要内容,而地空通信又是空中交通管制的关键环节。因此,为了促进民航运输行业的良性发展,应重视对地空VHF遥控系统的研究。在本案,笔者首先介绍
为了满足社会上日益增多的通讯需求,移动基站分布越来越多,相应的移动基站配套设备的规模和数量也在增多。不论是移动基站还是移动基站配套设备,都非常精密,加上移动基站分布的无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媒体逐渐走上历史的舞台。自媒体是以信息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群体或特定的个体发送信息的新的媒体形式。白媒体是一种崭新的产业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依
近些年来,ZigBee技术依靠其低成本、低功耗等优势占据了一部分无线通信市场,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笔者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ZigBee技术的起源和特点,
IP城域网作为三网融合的基础性平台,其在固网宽带建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IP城域网对其业务控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BRAS组网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
在频率资源受限的前提下,为提升频率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室分和宏站同频组网的最佳方案。本课题通过研究LTE宏站、微站干扰规避,采用室内外错频组网的方式,分别从用户感知、无线环境变化和网络间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验证,总结出了一套室内外错频组网的合理方式,为后期中国联通FDD-LTE同频网络建设的推广提供必要的支撑。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基站电力系统220V电压UPS稳定性的问题。在第一部分,本文主要针对UPS原理以及系统构成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UPS稳定性对于周围环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