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山水画家“游历观”的美学基础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历观”。游历,既游览远历。是作为本体的人对自然自觉能动的情感注入,愉悦身心,获取自身精神所需的一种主观能动的审美实践行为。“游历观”则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家建立在“天人合一”、“澄怀味象”、“物我同化”、“体道味道”等思想观念上的对自然山水的主体观照。传统山水画家的“游历观”则在道家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兼融儒释思想,在游历中形成了合目的、和规律的、自觉能动的广纳丘壑、体验感悟自然山川,寻求创作素材。并自觉追求与自然同情同构,追求“天人合一”的终极审美境界。并藉此提升个体的人文素质及道德修养。由此可以得出传统山水画家的“游历观”是合目的、合规律、重主体感悟、符合传统中国哲学观的自觉能动的审美行为主体观照。并且不重刻画,强调心性表达;重视气韵、意境表现的传统山水画家的独特个性风貌的作品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游历既是一种个体审美实践过程,又是一种审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能动地审美过程,中国传统山水画家的“游历观”,在融通儒释道三家文化哲学、美学的基础上,通过游历实践,与审美客体,同情同构,物我合一,在心与物的交融超越中,体验一种超然而又神秘的最高审美境界。中国传统山水画家不仅从游历中获得自然美享受,而且在游历过程升华自身的道德修养。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游历观”的美学基础。
  1.以自然美为本
  自然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产生的基础,也是传统美学产生的基础。“游历观”是以自然为本的美学范畴的主要特征。相对于儒家的以人为本的哲学伦理来讲,更偏重于道家的以自然为本的美学。“道法自然”的理想境界,“逍遥游”的浪漫情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雄伟壮丽,“御风而行”物我合一。都说明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能动的绚丽而虚幻的互为载体的美学意蕴。自然,可指宇宙天地,亦是顺应事物规律,人与天地间感其大美,超越人世的繁琐,融于其中,宇宙与人生完美结合在一起,体会最高最美的审美体验。游历是山水画家与自然发生联系的纽带,即山水画家感受自然美的媒介。山水画家游历于山川间充分体验其自然之崇高美,领略其优美的灵趣,触景生情,在与自然客体的情感观照中研发其作为美的本质。从自然的人化过渡到人化的自然。在此基础上,如张璨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董其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等都体现了这种以自然为本的美学思想。
  2.物我合一的美学原则
  中国远古时期就有“天人合一观”,这种观念认为:人乃天生,天与人本来合为一体。而古人人生最高理想便是自觉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是传统中国哲学、美学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中国传统哲学家思维里,人与自然是一个连续和谐的整体。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个体的人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道最高准则,才能实现个体的完整。“在对自然现象思维和社会现象的思维关系上,中国经验思维具有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观为主导的自然现象思维与社会现象思维内在统一的规律。儒家美学的“天人合一”是把人性规律与理的自然本体天道德规律运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把天地万物与人的心理、伦理与自然、宇宙动态同构,并且自然界的宇宙普遍运行规律与人的一切规律形式相通而合一。相对于儒家的礼制、伦常与自然宇宙的“物我合一”,道家的“天人合一”则是抛弃一切人事、物累得与自然的“物我合一”,如庄子的“与天和者,
  谓之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表现了与自然“天人合一”所产生的愉悦。古代山水画家在创作中遵循着“天人合一”的美学原则,在游历山川中寻求体验者“天人合一”的高级审美享受。即在游历中审美主客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不分。主要是与自然客体中的审美情感互动中,审美主体超越本体所受的客观束缚,到达精神的绝对自由的最高境界的终极审美状态。山即是我,我即是山,如郭熙的“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恽寿平的“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秋令人愁,又能令人思。写秋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而后能写之。不然,不若听寒蝉蟋蟀鸣也。”山水画家若想得山水所蕴含的“道”,体悟山水之神韵,必须在自然山川的游历中和自然山川融为一体,脱离尘俗,应目会神,达到理想的“物我合一”的美学境界。
  3.自然美与道德人格的比德之美
  “比德”这一审美观念是传统中国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山水画家游历观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即将客体自然之美育主体的所处社会体制群体道德观念及个人的品行节操进行比德审美,借此提升主体的品格修养。儒释道三家都阐述了人性与自然哲学及美学的关系,只是相对于重人性解放、崇尚无欲、自由,以山林为美乐的道、禅而言,山水画家的游历的道德修养属于人格的理性美学则更偏重于儒家。“这就是善于把自然段事物的特性、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同民族伦理秩序和规范加以比附和互渗……也就是要求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天道、自然之道、祖先之道。”即采取“以己度物”的方式,把自然对象的外观特点或生物性质,用自己即联想的方法,同人的伦理道德品行加以比附后获得的认识。儒家则偏重于伦礼仪比德于自然,如孔子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将山水与人的德行比拟符合。而道玄家则偏重于将人性情操与天地比德。
  传统山水画家不可能像人物画家直接表现伦理道德及个人理想品行,只能借助比德的方式将山川比德于人的品德及社会道德伦理。将自然山川与伦理道德比德在山水画布局章法里体现尤为明显。如“山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主峰一定,方作以次近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如君臣上下也。”“山有主客尊卑之序”等,在境界上带有了浓重的画家将自然本性比德伦理道德的儒家人本哲学的思想。如“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要想体验山水中所展现的“道”,首先是道德品格高尚的“仁者”才能感悟山水的绝对美和无限美。山水画家游历山川,体验林泉之乐时,亦不忘净化心灵,与天道宇宙的规律相吻合,将人格的锻造、品性的升华与山水的自然品性紧密比德附会在一起。而且这种将道德人格人山水画创作的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山水画家。如唐岱论述画家三品及逸品时便将其与游览联系在一起“余论欲到能品者,莫如勤依格法,多自作画。欲到妙品者,莫如多临古人,多读绘事之书。欲到深品者,莫如多游多见。欲到逸品者,亦须多游……故欲求神逸兼到,无过于遍历名山大川。则胸襟开豁,毫无尘俗之气,落笔自有佳境矣。”而古人认为画品即人品,欲:睁画品提升更要锻造人品,而人品的升华又体现在画家在游历中将自然之天与社会道德及个体品德比德审美观念中。
  可见一幅成功的山水画作品不仅是自然游历的升华,更是传统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及画家个体品德情操底蕴的集中展现。
其他文献
最近,云南衡水实验中学呈贡校区在昆明成立。这标志着有“超级中学”之称的衡水中学走出河北省,正式进驻云南。其实,不仅是衡水中学,近几年来,不少名校“连锁”办学模式风生
什么是人像识别?人像识别又叫人脸识别,特指利用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人像识别概述:广义的人像识别实际包括构建人像识别系统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像识别预处理、身份确认以及身份查找等;而狭义的人像识别特指通过人脸进行身份确认或者身份查找的技术或系统。人像识别的困难:虽然人像识别有很多其他识别无法比拟的
欣逢教育改革的盛世,近年来“,高效”课堂改革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今天先学后教,明天只讲4分钟;今天一个“三环六步”,明天就有个“二段十环”;今天一个讲学稿,明天就有个“循环式”
教育不能停留在过去,要面向未来。这应当成为所有教育者牢记的信条。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学校教育能够为此做什么?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在以下方面为培养孩子素质担责。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除了自觉做教育的愿望外,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正确的方向,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有理性思考、不盲目跟从的品格。这就需要每一个老师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心和批判质疑的思
版画是美术类的一个重要的类别,是集作画、制版和印刷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按使用的材料可以将其分为丝版画、瓷板画、铜版画、石版画、木版画、纸版画;按制作的方法又可以分为平版、孔板、凹版、凸版;按画面的效果可以分为单色版画、套色版画和黑白版画。版画和普通的艺术不同,是把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产物,这就要求版画的创造者不仅有美术修养,还要有制版技艺。  一、版画艺术发展的历程  从总体来说,我国的版画艺术历史
北京东城区年产值过千亿元,面积却只有41.84平方公里,区域内学校水平差距小,教师待遇无显著差别,通勤距离都不远。这使得教师轮岗没有什么阻碍。该区在全国率先实施网格化管理,使
[编者按] 河北美术出版社的前身是建于1948年的大众美术社.是在冀中年画社的基础上筹建成立的新中国第一家专业的美术出版机构.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与该社结出勤勉的新老出版
本文介绍了数字程序控制机床的一种新插补方法——脉冲间隔插补法。该方法原理简单,插补精度比较高,适于对各种线型进行插补。比目前普遍应用的逐点比较法、积分器法等有很多
2014年7月,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教育综合改革的“2+2模式”,即建立校长和教师两个交流机制以及学校办学效益评估和教师绩效考核两个评价体系。这在全省甚至全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