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建立合理、有效的微电网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来激励分布式清洁能源并网,是实现微电网运营多方共赢、经济环保的重要途径.针对微电网交易环境中的现有问题,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
【机 构】
: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市 20009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合理、有效的微电网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来激励分布式清洁能源并网,是实现微电网运营多方共赢、经济环保的重要途径.针对微电网交易环境中的现有问题,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力交易模式以改进微电网电力市场.介绍了微电网电力交易模式及其数学模型,以量化区块链技术对交易主体决策的影响.由于系统内部主体存在产权独立性,且市场中电价、电量竞标存在先后行动次序,应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求解市场各主体在追求目标最优时电价和电量的交互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微电网基于区块链技术整合利用了分布式资源和设备,促进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供需双方都作为独立节点参与电力市场,区块链交易平台信息的公开透明提高了参与主体用电决策的精准性和经济效益.
其他文献
为有效实现通信光缆信号和噪声之间的分离,准确定位通信线路的故障点,降低漏判或误判故障点的情况,文章在参考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光时域反射仪及检测方法。该方法在详细介绍光时域反射仪的相关理论知识后,依托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监测信号奇异点理论,总结了小波变换模极大值降噪处理方法的计算公式,并将其与阈值去噪方法相结合实现设备的去噪处理。此类检测技术可有效去除光时域反射仪测试曲线噪声,提升通信光缆线路故障点定位点的准确性,可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推广和运用。
电力物联网(PIoT)智能终端安全机制是当前能源互联网发展的难点与热点。信任管理是提高终端攻击防御能力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已有方法缺少对信任参数的安全存储和多元评价主体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电力物联终端信任共识方法,能够评估终端可信度并应对多种恶意攻击。首先,基于联盟区块链设计PIoT信任共识系统架构,增强信任参数的可靠性。其次,基于Beta分布建立多元信任评价主体机制,用熵值为不同评
文章对于电力运维检修工作中的危险点与防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主要从电力运维检修工作的危险点出发,提出了电力运维检修工作中危险点的防控措施,希望能够给予大家一些启发。
在当前科学技术稳定发展的推动下,智能电力仪表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并有效地融入到各个领域应用当中。其相比于传统电力仪表来讲,智能电力仪表能够有效将自身的优势全面展现,并且可以通过自动化操作,实现自动管控来提升电气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应用效率,并将多种因素影响予以解决,最大化发挥其运行的效果。基于此,文章主要围绕智能电力仪表展开分析并阐述了智能电力仪表的实践应用对策。
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使得电力网络愈加开放,网络信任风险日益加剧,亟须一种兼具隐私保护和监管功能的区块链交易方案,以保证能源互联网交易的安全性及可控性.为解决传统区块链应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变电检修维护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该行为存在一定风险,需要谨慎小心操作,相关专业操作和流程受到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如人员本身、操作和运行条件。变电检修工作中的危险分析是指在进行变电检修工作之前,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危险进行详细的预测和分析,这有助于通过各种策略的有效实施来消除危险,或者降低风险,同时也能更好地保障维护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保障检修作业的顺利进行。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危险分析和安全控制策略两个方面的研究,简要分析了变电站检修设施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希望能给相关人员提供一些
上海汽轮机厂生产的ND83/83/07-1型6 MW给水泵汽轮机生产于20世纪90年代初,投入运行后多次出现交流油泵切换时给水泵汽轮机跳闸事故,严重影响发电机组的运行安全。文章通过分析华能阳逻电厂300 MW机组给水泵汽轮机油系统,研究造成给水泵汽轮机跳闸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以提升给水泵汽轮机的安全运行水平,对发电企业给水泵汽轮机组油系统故障解决具有参考意义。
在分布式电源(DG)协同规划过程中,配电网运营商与多投资主体共同投建分布式电源.为了满足配电网安全运行及隐私保护的需求,如何实现配电网运营商与多投资主体的利益均衡是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正向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变电站监控技术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升,无需工作人员值守已成为未来变电站监控系统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要实现无人值守的变电站监控功能,则需要视频分析技术的大力支持。本文对视频分析技术在无人值守变电站监控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当前我国无人值守变电站监控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为推进我国无人值守变电站监控的发展,提高其智能化水平,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在没有先验拓扑连接关系的情况下,基于数据分析法的低压拓扑识别准确率无法量化评估.为此从数据分析法所需的量测数据质量着手,提出了一种根据高级量测体系(AMI)量测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