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写《问题与主义》已经是88年前的事情,近日读来,觉得文中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算不上过时。至于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意义,本人不敢妄加评述,而对于现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观察看,则颇有参考价值。
胡适有感于当时的社会舆论现象,概括为三方面的教训。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第三,偏向纸上的“主义”。认为一切好听的主义,都有这种危险。奉劝新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并认为高谈“主义”的根源在于“懒”,是对研究问题要“费工夫,挖心血,收集材料,征求意见,考察情形”的畏惧。后来胡适被攻击为改良派。不过,胡博士还是胡博士,他的身体力行让人记住了他,而且主要在于他确实研究了不少问题,在文学、历史、哲学方面有很高的建树。
如果从五四时期算起,中国艺术发展道路问题也被谈了88年,今天还在谈,还是几个老话题,比如说“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艺术的民族化”“艺术的全球化”等,大抵谈者都在做高谈阔论的文章,在做指引文化方向的事情。其实,这就是在艺术上谈主义的事情,而且也比较容易风光。而具体到对于传统问题的具体研究则鲜有人“板凳愿坐十年冷”。对西方艺术的认识好像也多是宏观上的指点文字,而把西方艺术肢解、揉碎、再整合了看的人更不多。艺术理论界何以不愿研究具体的问题?借用胡适的话,因为“没有成例可援,又没有黄梨洲、柏拉图的话可引,又没有《大英百科全书》可查,全凭研究考察的工夫,这岂不是难事吗?高谈‘无政府主义’便不同了。买一两本实社《自由录》,看一两本西文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再翻一翻《大英百科全书》,便可以高谈无忌:这岂不是极容易的事吗?”
读艺术理论文章的艺术家越来越少了。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有位雕塑家呼吁“把哲学从艺术领域赶走”。其实哲学本身没有问题,哲学研究的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相当朴素的,问题是一些艺术理论家的激昂文字,旁引博征,只是在于对他人语句的罗列,并没有清晰的逻辑推理。理论本来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但大多的艺术理论离艺术实践太远,理论在意识形态上迂回,脱离了艺术,成为自说白话的游戏。要“把一切‘主义’摆在脑背后,做参考资料,不要挂在嘴上做招牌,不要叫一知半解的人拾了这些半生不熟的主义,去做口头禅”。
近百年来中国的艺术家对于传统的艺术没有足够系统的梳理,对于从西方拿来的艺术形式也没有深入地分析。基础工作不扎实,所以原创性就无从谈起。
当然,几十年来艺术的主义之风对艺术实践的影响还是显著的。1949年后的30年里,艺术被体制化,现实主义成为艺术创作的惟一指南。1979之后,艺术潮流发生了巨变,前卫、先锋成为新的体制,几乎到了非观念就不称为艺术的境地。艺术理论潮流对艺术现象的神化和妖魔化都具有激进的特点。艺术批评高高置身于教义宣言的层面之上,给艺术家以世界观,却给不出方法论。艺术家的盲从是个悲哀,主义宣扬者是悲哀的创造者。
中国艺术要健康发展下去,需要艺术家和理论家“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维护艺术的多元,需要每一个人能够在自己的阵地把道理做清晰,把作品做到位。尤其艺术家要有点做艺术家的骨气,不去趟时髦的混水,自己要有判断的勇气,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胡适有感于当时的社会舆论现象,概括为三方面的教训。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第三,偏向纸上的“主义”。认为一切好听的主义,都有这种危险。奉劝新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并认为高谈“主义”的根源在于“懒”,是对研究问题要“费工夫,挖心血,收集材料,征求意见,考察情形”的畏惧。后来胡适被攻击为改良派。不过,胡博士还是胡博士,他的身体力行让人记住了他,而且主要在于他确实研究了不少问题,在文学、历史、哲学方面有很高的建树。
如果从五四时期算起,中国艺术发展道路问题也被谈了88年,今天还在谈,还是几个老话题,比如说“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艺术的民族化”“艺术的全球化”等,大抵谈者都在做高谈阔论的文章,在做指引文化方向的事情。其实,这就是在艺术上谈主义的事情,而且也比较容易风光。而具体到对于传统问题的具体研究则鲜有人“板凳愿坐十年冷”。对西方艺术的认识好像也多是宏观上的指点文字,而把西方艺术肢解、揉碎、再整合了看的人更不多。艺术理论界何以不愿研究具体的问题?借用胡适的话,因为“没有成例可援,又没有黄梨洲、柏拉图的话可引,又没有《大英百科全书》可查,全凭研究考察的工夫,这岂不是难事吗?高谈‘无政府主义’便不同了。买一两本实社《自由录》,看一两本西文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再翻一翻《大英百科全书》,便可以高谈无忌:这岂不是极容易的事吗?”
读艺术理论文章的艺术家越来越少了。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有位雕塑家呼吁“把哲学从艺术领域赶走”。其实哲学本身没有问题,哲学研究的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相当朴素的,问题是一些艺术理论家的激昂文字,旁引博征,只是在于对他人语句的罗列,并没有清晰的逻辑推理。理论本来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但大多的艺术理论离艺术实践太远,理论在意识形态上迂回,脱离了艺术,成为自说白话的游戏。要“把一切‘主义’摆在脑背后,做参考资料,不要挂在嘴上做招牌,不要叫一知半解的人拾了这些半生不熟的主义,去做口头禅”。
近百年来中国的艺术家对于传统的艺术没有足够系统的梳理,对于从西方拿来的艺术形式也没有深入地分析。基础工作不扎实,所以原创性就无从谈起。
当然,几十年来艺术的主义之风对艺术实践的影响还是显著的。1949年后的30年里,艺术被体制化,现实主义成为艺术创作的惟一指南。1979之后,艺术潮流发生了巨变,前卫、先锋成为新的体制,几乎到了非观念就不称为艺术的境地。艺术理论潮流对艺术现象的神化和妖魔化都具有激进的特点。艺术批评高高置身于教义宣言的层面之上,给艺术家以世界观,却给不出方法论。艺术家的盲从是个悲哀,主义宣扬者是悲哀的创造者。
中国艺术要健康发展下去,需要艺术家和理论家“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维护艺术的多元,需要每一个人能够在自己的阵地把道理做清晰,把作品做到位。尤其艺术家要有点做艺术家的骨气,不去趟时髦的混水,自己要有判断的勇气,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