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别赋》),抒写离愁别绪一直是骚人墨客的永恒主题。唐代社会生活丰富,送别诗大量涌现。唐人抒写离愁别绪,可谓风情万种,这些别调短章,或丰神俊朗,或意气豪迈,或宁静淡远,或神寄天外,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如同醇香的美酒,历久弥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唐代送别诗俯拾皆是,由于诗人的地位身份、个性气质和文学修养不同,送别对象、地点、原因以及送人时的处境心情不同,这些诗歌在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本文试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唐代送别诗加以梳理和解读,以求在教学中有所突破,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手法多样,真挚感人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或牵念、或宽慰、或鼓励、或祝福,来抒写与亲朋好友惜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白描手法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抒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修饰。
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有很多都是这样直抒胸臆的作品。直接抒情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还有一些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景抒情。
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暝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但情在景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离别感慨以及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融情入景的写法,还有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的依依惜别,扣人心弦。尾联情意更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情景交融,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二、伤感豪迈,各有千秋
“多情自古伤离别”,古来几人能笑对与亲人、朋友的离别?中学语文教材的唐代送别诗里,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不在少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岂不令人怅惘与惋惜!而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凋残的花朵一样。这是一首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又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诗人困厄失意时刻的伤情之作,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好似整个人只有驾一叶扁舟遨游江湖一条出路了,对现实的绝望,怎不令人黯然神伤呢?再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是营造了一种悲凉的离别氛围,来表现离伤。
但是友人分别也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很多送别诗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青春昂扬的气息、积极乐观的情绪,充满了梦想和希望,也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活力。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以豪迈的胸怀,描写送别友人时的情景。如今你我同为宦游之人,行将分别,但是只要我们心心相印,即使山水相阻,也如同近邻一样,所以临别之际,不要学那些伤心落泪的小儿女吧!诗歌一洗送别诗常见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充满昂扬向上的豪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又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劝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还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这既是对朋友热情的赞美,又是一种深情的劝慰,非常豪爽昂扬,显示了友谊的深厚和襟怀的旷达。
还有一些诗人,在与好友分别之时,虽不是如此豪放,却也是以旷达出之,表现了唐人独具的开阔胸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烟花三月最美丽的春天,送朋友去往繁华富丽的扬州。这样的离别引起的不是伤感,而是向往和畅想的愉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尤其富有含蕴:诗人伫立遥望,友人的孤帆已经消失在碧空尽头,只剩下那一江春水,浩浩东流,而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对他去处的向往,也借着凝望江水传神地表达出来了。两位诗人愉快地分手,意境优美,文字绮丽。又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正自家乡四川东下,仗剑远游,意气风发。这首诗写得气势奔放,表现出一种愉快和乐观的心境。
这些在分别时唱出的豪放旷达的诗句,正体现了唐人那种豁达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扫悲情哀语,而成为送别诗中的一道风景。
或凄清哀婉,或清新明朗,或离伤中渗出身世之感、际遇之悲……走进唐代的送别诗,无不让人深深感受到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感受到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三、词浅情深,浑然天成
“豪华落尽见真淳”,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唐代送别诗往往用最朴素的语言,化成千古绝唱。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先以清新明丽的写景,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时间,以美好的景物反衬离别的忧伤;再以叙述的口吻、传情的动作表达真挚的惜别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意思是阳关之外没有昔日的朋友了,但是这阳关之内,却实实在在是有着老朋友,有着老朋友的思念与牵挂的。我们仿佛看到诗人临别时刻频频劝酒的场景,仿佛感受到倾注于杯杯美酒之中的深情厚谊。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语言之中,言浅情深,低回不尽。唐人将它谱成歌曲,反复咏唱,称为“阳关三叠”。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史上,再没有第二首歌曾经如此被人们普遍长久地歌唱过。
又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后两句是临别叮咛之辞,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全诗用朴素的语言,通篇着淡笔,不事雕琢,却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永的情味,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诗人对洛阳亲友的深情和自己的高风亮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唐代送别诗,种类多,涉及范围广,体现了唐代独有的精神风貌。这些诗歌在言愁悲别、慰人慰己中,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展现出诗人广阔而深远的内心世界。殷殷别情,韵味悠长。■
参考文献:
1.沈松勤.唐诗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洁.唐诗审美十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一、手法多样,真挚感人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或牵念、或宽慰、或鼓励、或祝福,来抒写与亲朋好友惜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白描手法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抒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修饰。
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有很多都是这样直抒胸臆的作品。直接抒情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还有一些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景抒情。
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暝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但情在景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离别感慨以及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融情入景的写法,还有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的依依惜别,扣人心弦。尾联情意更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情景交融,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二、伤感豪迈,各有千秋
“多情自古伤离别”,古来几人能笑对与亲人、朋友的离别?中学语文教材的唐代送别诗里,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不在少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岂不令人怅惘与惋惜!而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凋残的花朵一样。这是一首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又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诗人困厄失意时刻的伤情之作,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好似整个人只有驾一叶扁舟遨游江湖一条出路了,对现实的绝望,怎不令人黯然神伤呢?再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是营造了一种悲凉的离别氛围,来表现离伤。
但是友人分别也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很多送别诗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青春昂扬的气息、积极乐观的情绪,充满了梦想和希望,也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活力。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以豪迈的胸怀,描写送别友人时的情景。如今你我同为宦游之人,行将分别,但是只要我们心心相印,即使山水相阻,也如同近邻一样,所以临别之际,不要学那些伤心落泪的小儿女吧!诗歌一洗送别诗常见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充满昂扬向上的豪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又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劝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还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这既是对朋友热情的赞美,又是一种深情的劝慰,非常豪爽昂扬,显示了友谊的深厚和襟怀的旷达。
还有一些诗人,在与好友分别之时,虽不是如此豪放,却也是以旷达出之,表现了唐人独具的开阔胸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烟花三月最美丽的春天,送朋友去往繁华富丽的扬州。这样的离别引起的不是伤感,而是向往和畅想的愉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尤其富有含蕴:诗人伫立遥望,友人的孤帆已经消失在碧空尽头,只剩下那一江春水,浩浩东流,而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对他去处的向往,也借着凝望江水传神地表达出来了。两位诗人愉快地分手,意境优美,文字绮丽。又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正自家乡四川东下,仗剑远游,意气风发。这首诗写得气势奔放,表现出一种愉快和乐观的心境。
这些在分别时唱出的豪放旷达的诗句,正体现了唐人那种豁达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扫悲情哀语,而成为送别诗中的一道风景。
或凄清哀婉,或清新明朗,或离伤中渗出身世之感、际遇之悲……走进唐代的送别诗,无不让人深深感受到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感受到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三、词浅情深,浑然天成
“豪华落尽见真淳”,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唐代送别诗往往用最朴素的语言,化成千古绝唱。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先以清新明丽的写景,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时间,以美好的景物反衬离别的忧伤;再以叙述的口吻、传情的动作表达真挚的惜别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意思是阳关之外没有昔日的朋友了,但是这阳关之内,却实实在在是有着老朋友,有着老朋友的思念与牵挂的。我们仿佛看到诗人临别时刻频频劝酒的场景,仿佛感受到倾注于杯杯美酒之中的深情厚谊。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语言之中,言浅情深,低回不尽。唐人将它谱成歌曲,反复咏唱,称为“阳关三叠”。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史上,再没有第二首歌曾经如此被人们普遍长久地歌唱过。
又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后两句是临别叮咛之辞,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全诗用朴素的语言,通篇着淡笔,不事雕琢,却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永的情味,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诗人对洛阳亲友的深情和自己的高风亮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唐代送别诗,种类多,涉及范围广,体现了唐代独有的精神风貌。这些诗歌在言愁悲别、慰人慰己中,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展现出诗人广阔而深远的内心世界。殷殷别情,韵味悠长。■
参考文献:
1.沈松勤.唐诗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洁.唐诗审美十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