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错误”的妙用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fe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因势利导,消除学生的学习盲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错误 教学资源 解题盲点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和实施教学的传统资源,而更多的教学资源产生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可小视,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在江苏省对口单招机电专业电工电子科目的长期教学实践中,我在充分利用好“错误”这一教学资源方面,进行了一些摸索与实践,下面谈谈“错误”的妙用。
  妙用一:消除学生的解题盲点
  学生的错误利用得好,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学习关键环节上的盲点,帮助学生把知识真正地学懂、学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复习效率。
  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虽然学得很好,就是考不了满分?研究发现,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做题时都有一个犯错误的习惯,或叫做解题盲点,一个人走到那里就被一块石头绊倒,而下一次,还是在那里绊倒,这就是盲点。怎样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把“那块石头”搬走。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这块石头。如何找到呢?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他们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才能摸清他们的错误源头,正确点拨学生。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也是一个从出错到查错再到改错的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场所。教师在精选例题的时候,往往能预见学生的错误。这样在错误刚刚呈现时,才不会急于去“同化”学生,而是在和学生的分析交流中剖析产生错误思想的根源。学生从自己的解题思路出发进行回顾和分析,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盲点,通过逆向思考,思维得到了灵活的训练。
  课堂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建立一个错题再练的模块,只要是发现学生经常出错或者出错典型的题,都需要通过这个模块进行再一次的练习。让学生不仅能知道这类题出错的原因,而且能真正找到和及时巩固改错的途径,从而彻底消除做题时的盲点,改变做题时思维上的不良习惯。这个模块的安排,虽然看上去简单,但是如果没有,学生就提高得很慢。有了这个模块,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可以达到相对完美的程度。
  错题再练经过实践我是分三方面去做的:
  第一,作业或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及时订正纠错,这是常规的纠错方法。
  第二,每个同学都准备一个“电工基础纠错本”,把平时做错的题收入其中,不必把解题的所有过程都列写出来,而是注明错在哪里,找出原因。每章小结时或每轮复习后进行纠错检查交流,督促让学生养成平时有空翻一翻、考前认真看一遍的习惯。
  第三,教师自己也备有一个“纠错本”,把每年高三学生的错题都积累下来,在复习时分类、分期进行再次辅导。对概念不清的错误,要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对“认知遗误”的及时补正;对“似懂非懂”的要复习提高。这样,就理解记忆能力差的同学来说,经过这样三方面的梳理,大多数在纠错补漏方面都效果显著,单科成绩稳步提升。
  妙用二: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给学生假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
  《电工基础》“RLC串联电路”一课中,学生很容易快速得出U=UR UL UC这个结论。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书上该节例一的相关数据就可以说明U≠UR UL UC。
  (2)用交流电表分别测量U、UR、UL、和UC,通过实验得出:U≠UR UL UC。
  (3)用刚学习的对单一元件参数电路的分析作相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U与UR、UL、UC的相量关系。
  紧接着,我再带着学生分析,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相量图分析法。学生对错误的分析判断,强化了他们要用相量图分析交流电路的思路,也清晰展示了新知识由电路分析到计算式的来龙去脉。
  学生获得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很正常,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处理。正确的方法除了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盲点外,还可以巧妙地以学生的错误问题答案为前提,推导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发现和顿悟。上面的例子中,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发现意识。
  妙用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因此,若合理利用,就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不可避免。出错的学生如果得到尊重、理解、宽容,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拥有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具有极佳的激励作用。
  在我的课堂上,我坚持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启发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我在教学中反复对学生强调:做题出错很正常,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的,克服了错误,就会获得胜利和成功。但做错题目不能仅去更正答案,而是要勇于展示出来,可以当堂争论,直到解决问题。一个学生的问题,也许就是大多数学生的问题,一个学生查找到原因,也就是帮所有学生纠正了错误,是做了好事。慢慢的,会有做错题的同学主动要求尝试展示自己的错误,并带领大家一起更正。他们在纠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增强了克服困难、学好电工电子专业的信心。
  我认为,只要学生经历过思考,其错误中就一定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份,有的甚至隐藏着一些超常与独特。教师所要做的是慧眼识真金,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欣赏,并沿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份”激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作出修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样学生就不会顾虑答错题被老师斥责,不会担心被同学讥笑。学习气氛民主,学生思维活跃,可以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既不能赐予“真理”,更不能听之任之。如果在课堂上草率地包办代替,或者是一味地满堂填塞,总是将最正确的结论呈现出来,那将错失很多精彩的教学契机。我在整整十三年的对口单招班教学电工电子的教学实践中,坚持注重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极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和良好的思维空间,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取得了极其明显的成效。
其他文献
参数化设计,作为目前建筑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指用数字技术将建筑设计的各个部分转化成某个函数的变量,通过改变参数,人们能够得到不尽相同的方案。参数化设计的核心是“逻
奶奶的家里养了一只小狗,名字叫毛毛。毛毛可漂亮了:黑黑的鼻子,圆圆的脑袋粉灰色的皮肤,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一身长长的、黄黄的毛,健壮的四只脚,看起来就讨人喜欢。
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的构建也是我们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但当前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从环境社会学角度分析当前
摘 要: 名著阅读版块是初中语文教材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是新课标的要求,又符合学生母语习得的规律。可目前中学里,由于名著范围大、容量大、教学操作难等诸多原因,名著阅读教学基本只停留在“开列书目”和“推荐书目”的教学初级阶段,即使是课堂上的名著阅读教学课,教师大多也是略作指导,学生收效甚微。然而,由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因其生动活泼、赏心悦目,不仅有很好的视觉效果,而且有很好的听觉效果,因
李老师退休在家闲暇无事,养了一只猫。那猫一身油黑的皮毛,偏偏在眼圈儿、尾巴尖儿各有一撮儿白毛点缀,看上去滑稽而可爱。
一、基础研究的作用、规律和特点我国新的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是,“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基础研究是国家“稳住一头”的一个重要方面。基础研究是以系统而理性地
摘 要: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根本,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它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核心问题,坚持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根本要求。它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和崭新执政理念,为各行各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的理论。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一些有才气的歌手把木心的《从前慢》改编成歌曲,很多人对木心的熟识也是因为这首歌词。……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我与木心的相识是在一个
我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在五十六个民族中间苗族的习俗极为丰富,这些习俗不仅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传承、发展、消亡、演变。而且以其特有的折光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物质生活
北京是全国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高度密集的地区,科技资源相当丰富,各学科和领域人才济济。我们在“八五”期间提出了团结和组织北京地区各方面的科技力量,调动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