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毛毛》中的游戏场景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在中篇幻想小说《毛毛》中惟妙惟肖地勾勒出儿童游戏场景,凭借本能天赋的幻想能力,故事中的儿童角色假定实现了神奇刺激的海上探险,其乐融融。作者以儿童为本位游戏环节的叙述展示出儿童寻求情绪释放、获得心理愉悦、满足生命愿望的幻想能力和创造力之游戏精神的张扬。
  关键词:《毛毛》 儿童 游戏精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中篇幻想小说《毛毛》出自于德国幻想文学大师米切尔·恩德,作者通过幻想文学的笔调剥离抽象的时间概念,引发读者对时间及现代生活方式进行思索,抨击现代人的疯狂物质追逐以及人性的幻灭,恩德将鞭挞现实的深刻寓意融入童话创作,是其作品成为经典的独门武器。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作品首先是一部深得儿童喜爱的儿童文学巨作,其中充盈着满足儿童读者需求的关键元素:小主人公毛毛,拟人化的乌龟,时间盗贼灰先生,时间操纵者侯拉,而作者设置的精彩、刺激、开心的游戏场景更是充满童心、童趣。在这篇具有明显寓言色彩的警示叙述中,米切尔·恩德同样寄托了他的儿童游戏审美理想,以儿童为本位,关照、展示出儿童的本体意识、独立精神和创造欲望。
  一 自由的游戏
  善良的居民们自愿照顾起圆形露天剧场的废墟里冒出的流浪女孩儿毛毛,他们渐渐成了朋友,大人们喜欢她是由于毛毛奇妙的倾听本领,而孩子们都愿意找她玩儿。玩耍——游戏——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需求,是儿童的永恒天性。喜欢玩儿,通过游戏获得愉悦,弗洛伊德将其归结为儿童心理的唯乐原则。儿童的游戏世界里没有成人和儿童的大小之分,也没有成熟和幼稚的区别,游戏中的儿童自由选择想要充当的任何角色,他们可以扮成世故练达的成人,也可以物我不分地戏拟动物,游戏中的孩子尽情的玩儿,放心的闹,这里没有对与错的是非雷池,没有“不允许”的限制,所谓的“孩子气”在游戏空间里能够完全不受成人标准和社会规矩的束缚,儿童的玩闹情绪在广阔自由的精神想象领域得以充分宣泄。因此,儿童游戏本身和儿童游戏的心理感受实际上蕴含着儿童美学的规律。儿童心理学普遍认为:“游戏是儿童原始态心理的直接显现,在儿童的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儿童对游戏的需求有时比对食物的需求更加强烈。此外,游戏在儿童心理、生理和认知方面的发展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独立的游戏过程中,儿童可以暂时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可以不听命于成人,可以不忍受成人社会模式的规定,儿童本我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在自己营造的世界中预演人生,展示自我,证实自己,儿童通过游戏能够较为成功地解决其自身依赖性与发展其个体精神的内在渴求。
  《毛毛》中,作者恩德并没有刻意描写儿童与成人的紧张关系,但是孩子们更喜欢到毛毛的圆形露天剧场的废墟上来,因为“自从毛毛来到这里以后,他们玩得可快活了。以前,他们从不玩得那样痛快过。他们再也不感到无聊了。这并不是毛毛提出过什么好的建议,不,毛毛只是在那里和他们一起玩。”只要毛毛在场,孩子们就有好主意,就能发明出新的游戏,每次都能玩得开心尽兴。如果毛毛不在,孩子们就感到索然无味,玩一会儿就悻悻地散开。《魔戒》作者J·R·R·托尔金曾提出童话能够创造出一个独特的第二世界,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事情都具有心理真实性,儿童具备“心甘情愿地把不相信搁置起来”的特殊心理意象能力,从而享受在我们的第一世界里根本就找不到的事物。同样的道理,毛毛“心甘情愿地把不相信搁置起来”,孩子们一场场尽心尽兴的游戏过程有毛毛尽心尽力地参与其中,孩子们在露天剧场的一切活动不仅是自由的,而且是被信赖的。成年人似乎总是会羡慕儿童的无忧无虑,但是站在儿童自身的角度,童年并非皆大欢喜。成年人自然而然地将儿童的天真无邪视为懵懂无知,并按照成人了解的人情世故驯化儿童,使其逐步认同社会模式,遵守规范,最终成为适应社会格调的社会人。儿童虽然有父母长辈的疼爱,有社会的格外关爱,但是儿童自身的愿景在成人世界处处受到限制和规诫。显而易见的是,儿童游戏世界成人无意涉足,儿童得以获得充分的自由,可以任凭想象肆意行为。毛毛和小伙伴的游戏充分体现了儿童向往自由、渴望信赖、屏蔽斥责的心理需求,广场上没有成年人干预的宽阔空间里,儿童内心渴望的精彩刺激之探险愿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无不为之感到快意的游戏精神的张扬。
  二 幻想的游戏
  恩德笔下的儿童是活灵活现的,他们的游戏自由、热闹、欢乐、有趣、浑然天成。而将雷阵雨天气的一场游戏作为独立章节通篇描述,作者可谓独具匠心。和往常一样,孩子们来到露天剧场,毛毛不在,而雷阵雨即将来临,害怕电闪雷鸣的小女孩受到小男孩的鼓动,决定留在广场“随便玩儿”。于是,他们将整个圆形露天剧场幻想成浩瀚的海洋,而他们全部受命于一艘名为“阿尔戈”号的未来考察船,孩子们分别扮成船长、舵手、自然科学家、教授、土著人,雷雨天气也被当成道具,充当考察过程中别具一格的海上暴风雨背景。一片废墟被孩子想象成光怪陆离的布满珊瑚礁、深渊、怪物的海底世界,糟糕的风雨恰似海上飓风,专程用来考验船长和船员的经验以及探险者们的勇敢。想象的舞台一旦搭建,孩子们便在自己的世界里各司其职,践行一系列的游戏环节,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游戏起初未曾设计,不假思索,全由想象,直到最棘手的难题得以解决,困境化险为夷,孩子们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于是配合着想象到“暴风雨”戛然而止,天空明净湛蓝,周围和平安宁,孩子们由闹转静,这时他们才有人发现刚才确实下了一场暴雨,因为他们的衣服全湿透了,而那个一向害怕闪电和雷鸣的小女孩竟然完全忘记了恐惧,这段时间她只有全神贯注的探险。
  幻想可以使人们超越惯常的思维定势,自由地翱翔在理想境界,果敢地预想和推测未来。幻想,或者假想是童年的天然馈赠,儿童的这一天性似乎总是可以让其轻松进入角色,成人认定的虚构模式,儿童则可以煞有介事、严阵以待,他们常常能够自如地同时严肃地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在幻想的理想境界里获得非比寻常的愉悦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班马在《游戏精神与文化基因》中指出:“(儿童)最无主题的意识,却又无形中最有主体的介入;他们最能忘记自己,又最能驱使自己任意幻化成各种角色。他们的肆意幻化,可能是在试探着各种可能,追随着各种存在,以作悄悄的有时变换不定的选择。”儿童相对于成年人有更广阔的想象域,这与儿童拥有极少的生活阅历和先验观念息息相关,因此不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束缚,可以说儿童更趋向于“肆无忌惮”。儿童心理物我同一的特质使其对世界总是具有新鲜感和好奇感,不断涌现的新奇感受使儿童进一步衍生出一探究竟的猎奇心理,因此游戏中儿童考量世界和关照宇宙的眼光总是别开生面、超乎寻常。此外,在儿童无边无界的想象过程中,愿望是促成游戏具有连环性的另一关键,发现新问题源于儿童的敏感心理,摆脱困难、成功完成任务则是人性本能的心理愿望。游戏过程中儿童无需使自己努力适应现实,而是借助幻想变身,将现实同化于自我,弱小的儿童在幻想中变得强大起来,正是幻想的魔力使得儿童突破困境、达成心愿,可以说游戏使儿童梦想成真。幻想的奇异效果使得游戏不仅愉悦了儿童,更成就了儿童。   三 创造的游戏
  班马认为游戏的功能是一种“玩”和“学”以及儿童本能冲动的无意识动力与自我投射动力的奇妙结合,他认为儿童游戏中表现的行为多为对成人规则的效仿。然而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幻想往往使儿童游戏“不合逻辑”,借助幻想的魔力儿童总是能够创造性地营造“不可能”的情境,并且“超乎寻常”地解决难题。毛毛和她的小伙伴们正是如此:雷声大作下幻化为海洋的圆形露天剧场刮起排山倒海的“游荡的旋风”,可孩子们并不担忧,因为“阿耳戈”号考察船装备精良,“是一种蓝色的名叫‘阿拉锰’的合金钢制造的,这种钢可以被弯曲,但不会被折断,就像骑士的宝剑一样。而且,这艘船是用整块钢板经过特殊的操作过程铸造而成的,没有一条缝,也没有一个焊接点。”此次探险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旋风产生的原因,并试图消灭它以飨后人。考察成员的领导人是爱因斯坦教授,他不仅有两名相当于活图书馆的天才女助手,也有说悦耳的胡拉方言土著人的协助。探险船发现奇异的“玻璃岛”,为了一探究竟,勇敢的女水手授命潜入深海,海底探险并非一帆风顺,两名女水手被水母的触手缠身,生命危在旦夕。所有的船员临危不惧纷纷加入抢救的行动,经过热烈的讨论方案和果敢的行为,水母被一切两段女水手得以脱身。大家兴高采烈庆祝的时候,“游荡的旋风”悄悄逼近,“阿耳戈”号和全体考察成员再次面临挑战,大家团结一致挑战飓风,最终靠近了台风的最深处,并发现了庞大的像陀螺一样飞速旋转的怪兽,学识渊博的爱因斯坦教授一眼就认出怪兽原来是在地球演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差不多有十亿年历史的“舒木谷米拉斯蒂”枯木,有经验的船长确定就是这个古木的旋转造成了台风,消灭它是全体人员不可懈怠的紧急任务。大家纷纷献出锦囊妙计,但都被一一否定,直到土著人引领大家唱起奇妙的悠扬的古老歌谣,“也许是受到了某种声音的震动,或者是土著人的传说中隐含的某种真理,”枯木最终停止了旋转,风止雨歇,海涛也安静下来,考察员胜利完成使命,孩子们结束快乐的游戏。
  以成人意识为本位的社会机制预设了种种针对儿童的禁忌,是成人和成人社会对儿童进行社会化过程的必要导向,而这种社会化过程不可避免地压抑了儿童率性昂扬的生命活力,儿童发现相对成人自身的无力和软弱,童年实际上是充斥着压抑感和焦虑感的阶段,而游戏是使儿童宣泄情绪的理想手段。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观点,儿童自7岁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并开始获得“能量守恒概念和思维可逆性”意识。儿童开始自然而然地关注事物的不同方面,产生“事物本该如此”的心理期待。此外儿童开始将具体事物相互联系,萌生“以物体的某种属性为标准对其进行排序,从而进行比较的序列化认知”——此为儿童逻辑推断能力的初步发展。儿童“认知期待”和“逻辑推算能力”在游戏中得到具体演练:游戏过程中儿童实践幻想行为,对行为结果进行预测和推断,进而予以“传递推理”和优化组合,以期实现最佳的游戏效果,并由此满足自我的情感需求。游戏不仅成为情绪的释放,还是儿童的自我表现、自我把握和自我创造。儿童在游戏中通过幻想生产出强大的创造力,并以勇者的姿态投入游戏,这些都体现出儿童身体能力和心理能力的尝试,而这些尝试常常超越现实生活,不局限于成人世界的模拟体验。游戏源自儿童生命本体的幻想,同时又丰富了儿童无羁的幻想能力,启发了儿童无限的创造力。
  儿童凭借幻想的灵性触摸生活、释放能量、舒展自由,通过游戏获得快乐与平衡,告别现实弱小感,这就是游戏精神的张扬。米切尔·恩德在《毛毛》这部作品中极为形象地透露出儿童气息,反映出儿童自然生长规律,是对儿童特有的独立生命状态的承认与尊重,也是对生命本质、人类天性的回归,通过展示儿童的游戏天赋本能,恩德照亮了如花朵般舒展的儿童生命力的绽放。
  参考文献:
  [1] 班马:《游戏精神与文化基因》,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
  [2] 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3] 让·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4] J.R.R.Tolkien.The Tolkien Reader [J].New York:Ballantine,1966.
  作者简介:
  孙瑜,女,1981—,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英语学院。
  宋冠男,女,1979—,吉林长春人,硕士,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1.报告福建省福州、晋江、莆田地区原发性肝癌15例应用肝叶切除治疗初步观察,手术后1月内无死亡。已知8例死亡,术后平均生存12.2月。 2.提出肝叶切除技术操作的初步经验和体
目前人造板市场的现状随着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推进,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人造板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部分人造板生产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以四川地区的中密度纤维板为例
我们教研组总结了自1958年1月至1968年12月共6年的医检肿瘤资料,借以了解潮汕地区肿瘤发病情况,并为本地区开展肿瘤的防治和研究工作提供初步的参考资料。本文材料来源于汕
Sapwood density and bark thickness of Calophyllum inophyllum L. (a multipurpose durable timber species) were studied in various locations in Northern Australia
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肿瘤首先由 Schloffef于1907年介绍,因入路视野狭窄,手术困难且易致严重并发症,因而未能被广泛采用。随着 Guiot 和 Hardy 60年代对该入路的恢复和改进,经
本文报告19例晚期食管、贲门癌转流术的临床结果。男13例,女6例,年龄从29到63岁。食管中段癌2例,下段癌1例,贲门癌16例。胸内食管胃端侧吻合11例,侧侧吻合8例,无手术死亡及吻
《老人与海》是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该小说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对于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起了重要作用。《老人与海》作为充分体现
恶性肾肿瘤并不很多见,国内于1954年刘氏等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院42例,1957年何氏等报告上海第一医学院37例,1960年杨氏等报告浙江医大20例,1963年謝氏等报告上海第一人民医
《收藏家》是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第一本小说,作品于1963年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好评,并且曾在英美等国的畅销书排行榜中位列榜首,小说的成功使福尔斯在英国文坛占有了一席之
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英国诗人,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一个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个出生于18世纪末,他们出生的时间差超过200年。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