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种出“彩色中国地图”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5岁的陈锦祥老人年轻时是农技站的一名杂交水稻技术员。那时水稻品种非常多,很多种子经过筛选后被淘汰了,其中有一部分彩色稻种十分漂亮。陈锦祥觉得丢掉太可惜,就留下了一批。
  4年前,陈锦祥6岁的孙子和爸妈从外地旅游回来说:“我们看到了一片片像云朵形状的油菜花田,特别漂亮……”小孙子眉飞色舞的样子让陈锦祥心中一动:“我也可以用那些彩色稻种种出一幅幅漂亮的图案啊!”可是要种出什么图案,陈锦祥想了好几个,总感觉缺点什么。一天,陈锦祥看到电视里播放的国庆阅兵节目,内心涌起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心中也有了想法:种一幅“中国地图”。
  陈锦祥找来村主任小吴,让他帮忙画地图。小吴被带到地里时,眉毛差点皱到一起:“这么大一块稻田?这可不像纸上那么好找比例啊!”陈锦祥拿出一根竹竿递给他:“这根竹竿有2米长,这下就不难找了吧?”虽然有了工具,但不是美术专业的小吴花了3天时间,才最终定下地图各部分的位置并绘制完成。
  陈锦祥在“地图”的外围留出了1米宽的地方,撒上深色的彩稻种子,其他地方则全部种上了普通的稻谷。为了清楚地观察图案,他搭建了一个4米高的台子,每隔几天,他就会爬上去观察。
  很快就到了稻谷抽穗的时节,陈锦祥田里那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吸引了不少乡亲和城里的人们来参观,大家纷纷惊叹于他丰富的想象力。陈锦祥十分开心,频频和前去参观的人们合影。忽然有个人说:“只有一个中国地图的轮廓还是单调了点吧?能种出完整的地图才算真牛!”陈锦祥走到那个年轻人身边,朗声说道:“小伙子的建议好啊!再等一年,我就能让大家看到全彩版的完整地图!”
  小吴看到陈锦祥的“地图”竟然有如此多的人慕名来参观,年轻的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里面的商机。他迅速召开了村委会会议,打算在村里划出20亩地作为观景田,以此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他主动找到陈锦祥,商量彩色地图和周边稻田的图案设计。
  有了经验的陈大爷,这一次将稻种的特性、长势、成活率以及稻穗的色彩搭配等通通考虑了进去。通过数次试验,他们终于在2017年成功地种出了一幅全彩的巨型“中国地图”和一幅“孩童戏鲤图”,周邊还配上了“美丽新农村”“喜迎十九大”等巨型汉字。微风吹过,掀起一阵阵稻浪,漂亮异常。这种独特的风景很快被游客分享到了微信朋友圈,一时间,村子里游人如织,陈锦祥也随着观景田的火爆成了远近皆知的名人。
  (摘自《家庭百事通》,丁香清幽荐)
其他文献
唱戏是复旦大学不少名教授的家常便饭。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复旦登辉堂(又名400号大礼堂,今相辉堂),名教授们常常粉墨登场。  “赵家班”全家上阵  在登辉堂演出最多的,大概要算赵景深先生了。赵景深(1902—1985)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他自1930年起就在复旦大学任教,是著名的中国戏曲史家,被刘大杰先生称为编、导、演、唱俱佳的戏曲通才。  赵景深在课堂上主讲古典戏曲,喜欢言传身教,示范表演
期刊
有时候,我们反复整理房间,当我们环顾四周时,却发现没啥进展。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简单地解决,只需遵守一个原则:一物进一物出。即每当家里增添新物品时,必须去除一件功能相似的旧物品。这个策略可以确保你家里的东西不会多得泛滥成灾。  在处理相似的物品时,一物进一物出的原则最有效。衣橱里要添一件新衬衫的话,必须取出一件旧衬衫;增加一本书,那就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如果要添置一套新盘子,那么旧的那套就请出去吧;要
期刊
62岁的王振海是辽宁省抚顺市的一位锔瓷匠人,别号“王老邪”“关东鬼才”。他自幼父母双亡,4岁那年就来到北京,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别的孩子还在弹玻璃球、跳房子时,王振海就已经给做锔匠的爷爷打下手,跟着他走街串巷揽生意了。爷孙俩挑着担子,打着拨浪鼓,一边走一边吆喝:“锔盆锔碗锔大缸……”  瓷器既坚固又脆弱,日常生活中难免有破损碎裂,不忍將之丢弃之人,便会拿去找人修复。经锔瓷匠人之手,它们便能起死回生。
期刊
如果你热爱巴赫的音乐,那你一定绕不开古尔德这个发烫的名字。22岁那年,古尔德初抵美国,以一部《哥德堡变奏曲》成为因演奏巴赫的音乐而光芒四射的名星。他像一位探险家,另辟蹊径,拐向矿藏深处,发掘出音乐的钻石。  这部作品宛如库容强大的水库,而古尔德解放了以往循规蹈矩的演奏。一个个行云流水般的变奏仿佛有着治愈功能。这个演奏版本从诞生之日起就熠熠生辉,经得起时光的磨损。  让人为之惊诧的并不单单是这个年轻
期刊
7年前装修时置下的立式衣柜的碰珠坏了,衣柜门合不上,于是我到市场上去买碰珠。  第一家店挺大,营业员是个精致的女人。她坐在那儿不停地刷微信,见有顾客上門很高兴,但她就是不明白“碰珠”是个什么玩意儿。最后,她把柜台里所有的小配件都给我搬了出来,一个一个地拿给我看——“是不是这个?”  第二家店也挺大,老板是个中年男人,正在玩电脑游戏。我问他店里有没有碰珠,老板一脸莫名其妙。  第三家是家小店。一问,
期刊
古时制砚、购砚为的是用,记账、写信、写春联或者画画,不可或缺。我小时跟随乡人陈显达老人习画,下笔前先要理纸磨墨。过去的书画家常说:人磨墨,墨磨人。就是说把急躁的性子一點一点磨下去,心性澄明,笔端自有烟云。吴悦石先生在《快意斋论画》中亦云,今人图方便使用墨汁,因而缺少了旷逸之心,也失去了悠游之态。他认为“笔墨生发在千磨万磨之中,中国书画不磨墨则不知其所以”。  就我了解,除了极少数老派的书画家,大多
期刊
像许多大作家一样,欧·亨利小时候就喜欢看小说,被《一千零一夜》迷得神魂颠倒,小小年纪就开始模仿写作。像许多大作家的父亲一样,欧·亨利的父亲一直反对儿子写小说——那些没用的东西,他要儿子学几门可以用来谋生的手艺,以免老来穷困潦倒。  欧·亨利是笔名,他的原名是威廉姆·波特。小波特3岁丧母,父亲老波特是个医生。在老波特的安排下,小波特选修了药剂学,后来进药房当了个小伙计。在家里人看来,这是份有保障的工
期刊
艺术,我打小就“拳打脚踢”地酷爱。那时候我忙活着哪:演话剧、朗诵、吹笛子、打扬琴、拉手风琴、跳舞、唱歌。学校里演出六个节目,我能上四回台,弄得在学校当老师的爸爸看着我直犯糊涂,说:“你算干吗的?”  可是直到说上相声,我总感觉没有出头之日。我总结经验:不是我不行,是我没遇见贵人。  我有贵人相助的艺术人生,是从与师胜杰一起说相声开始的。打那时起,人生命运的天平就一直往我这边倾斜:马季选我进了北京,
期刊
提起和政秧歌,甘肃临夏地区的人会不约而同地跷起大拇指,说:“讲究!”  隆冬腊月,天上飞舞着柳絮般的雪花,和政县城人声鼎沸,人们摩肩接踵,匆匆置办着各种年节用品。这时,突闻鼓声阵阵,扣人心弦。我大为惊异,忙向路人探询,才知道原来是秧歌队在预演。  腊月的雪花、鼓声和秧歌交织在一起,使新春的欢乐气氛显得更浓。我经人指点,循着鼓声走去,一路上弥漫着阵阵油香。我深吸一口气,情不自禁地低语:“农家乐啊!”
期刊
菲莉达·巴洛是英国一位73岁的老太太,不久前,她代表英国参加了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她的作品让整个展厅熠熠生辉,英国女王亲自授予她大英帝国司令勋章,查尔斯王子也成了她的粉丝,英国民众亲切地称她为“国民奶奶”。然而这样一位“国民奶奶”,退休前却只是一名普通教师。  巴洛生于1944年,是著名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后代。虽然是名门之后,但她本人不过是一名普通的藝术教师和家庭主妇,除了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