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读书韵味长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ao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似乎只说了一半,这大好雪夜,倘有酒无书岂非落了俗套,更是辜负了此番良辰美景。
  江南的雪,可遇而不可求。记得小时候,同龄小伙伴们在雪地里追着闹着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而素来体弱畏寒的我却只能隔着玻璃望雪兴叹。唯一的消遣乐趣就是翻读闲书,可屋外不时传来欢呼雀跃声,搅得我心猿意马,为落个耳根清净,索性捧着书爬上老屋西北角一个无人涉足的小阁楼里去读。
  阁楼不但小,而且旧式的雕花木窗漏风,我把家里的所有藏书都取出来,堆砌成一道道“书墙”,严严实实堵满角角落落,阁楼里闲置着一张小木板床,母亲铺上一条厚厚的棉毯,这样,我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趴着看、躺着念、坐着读。
  夜幕降临,拉上窗帘,一盏豆灯,与外面世界隔绝开来,别有一番静谧祥和之感。
  三国时,有人向学者董遇求教没时间读书怎么办。董遇提出了著名的“三余”勤读论:“冬天是一年剩下的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剩下的时光(可以读书),雨雪天是农事劳作剩下的时间(可以读书)。”可见,雪夜确是读书的好时光。因为大雪封门的深夜,既不能骑驴踏雪探蜡梅,独坐围炉煮酒又略嫌清冷,那么,何不索性关起门窗,生个火炉,烹壶热茶,等待夜色吞噬了一切,冰雪凝固了整个世界,大地上的生灵都进入梦乡,万籁俱寂,此时内心躁意消散,一卷在手,头脑格外澄明透彻。当读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诗句时,小小年纪的我竟陡然生出洞察生命的顿悟。
  有些书,只有在这应景的雪夜读,方能品出个中滋味。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去市井沽酒那一章节,“(林冲)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下得紧”。此刻屋外西北风凄厉呼啸而过,伴着窗外鹅毛大雪簌簌而落,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在雪的烘托下,纸上的文字越发富有灵性。店小二“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端上桌给林冲,读来更使人口舌噙香,恨不得立马切一盘牛肉,温一壶酒来解解馋。读到“(林冲)在天王殿破庙里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时,自己似乎也浑身湿漉漉地跟随林教头走进山神庙,就着冷酒吃牛肉。无怪乎那一位将花生米、五香豆干混在一起吃能嚼出火腿味的怪侠文豪金圣叹发出了“雪夜闭门读书,不亦快哉”的肺腑之叹。
  记不清多少个雪夜,我“一盏豆灯、一壶热茶、一卷好书”,猫在阁楼内,沉浸于书中描绘的世界,无端发笑,无故切齿,无声落泪……通过字里行间,与上古先贤对话;那一个个象形灵动的铅字,仿佛一位位鲜活的人物,从纸上跃然而出,不知不觉中,我也成了故事中的一员,或横刀跃马血战沙场,或缠绵悱恻儿女情长,渐渐不分彼此,同忧、共乐,同悲、共喜。不经意间,外面“簌簌”落雪声和屋内“沙沙”翻书声混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曼妙悠远的协奏曲,回荡在天地间。


宋代画家李唐绘《雪窗读书图》

  拉开窗帘,白皑皑、亮晃晃的屋顶刺得双眼生疼,才發现天已大亮,屋檐上积了约莫一寸来厚的雪。我看着窗外银装素裹的冰天雪地,不觉精神倍增,昨夜通宵达旦苦读的那点倦意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都说瑞雪兆丰年,那一个个秉烛夜读的雪夜滋养着我的头脑,丰富了我的知识,增加了我的智慧,让我这个徜徉于文学殿堂门口的人能够不断进步,渐渐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近年来,我写的文字比读的文字多,很少静下心来读长篇巨作,文友笑我:忙着码字赚钱浮躁了。今年,家乡迎来了第一场雪,夜间,我拉上窗帘、断开网络、关闭手机,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书,掸去封面上的灰尘,此时,我感觉天地间又恢复了万籁俱寂,唯有“哗啦啦”的翻书声点缀着雪夜的静谧。
  窗外,雪正下得紧……
其他文献
李丈参政罢政归乡里时,某年二十矣c。时时来访先君,剧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足垂范百世,犹想见其道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二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全宋
期刊
汉武留意郡守  汉武帝天资高明,政自己出,故辅相之任,不甚择人,若但使之奉行文书而已。其于除用郡守,尤所留意。庄助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赐书曰:“君厌承明之庐,怀故土,出为郡吏。间者,阔焉久不闻问。”吾丘寿王为东郡都尉,上以寿王为都尉,不复置太守,诏赐玺书曰:“子在朕前之时,知略辐凑,及至连十余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職事并废,盗贼从横,甚不称在前时,何也?”汲黯拜淮阳太守,不受印绶,上曰:“君薄
期刊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集校注》卷七)【赏析】  王维的很多诗,皆好在不烂煽情,感情克制,清淡而深远。像《相思》不道相思,只借物而言“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由是相思自明;像《送元二使安西》,朋友远别在即,并不罗里吧嗦一大堆,只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离情与牵念自见;像《山中寄诸弟妹》,淡淡一句“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思亲之情自浓。这首诗
期刊
孔氏家风体现在我国古代经典文献中,见诸孔氏家族的身体力行中,散记于历代传记、谱牒、杂记等史料中。孔子第64代孙孔尚贤,袭封衍圣公后,为了规范族人的言行,颁布了族规《孔氏祖训箴规》,对孔氏家风进行了提升,充分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总体上来讲,孔氏家风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诗学礼,诗礼传家;第二,父慈子孝,家和睦邻;第三,先义后利,力为良吏;第四,践行忠
期刊
作为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提出“德润身”的命题,这对于儒家思想系统而言,可谓画龙点睛之举。“德润身”,是儒家传统中一以贯之、鲜明独特的一面,是理解、践行儒家思想时不可不特别留意之处。这三个字,即使不能说就是儒家思想之“眼”,至少是其“眼”之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而,这一命题是开启儒家乃至中华民族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  德润身”提示、确证儒家身心交关的实践传统,堪称儒家四书的一条经线,实为儒家“德性的
期刊
一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來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朱熹题为《观书有感》两首中的第二首。品味其意,行船有行船之理,读书有读书之理,万事万物皆有其理。理者,规律也,顺之则成,逆之则败。这不仅是大儒朱熹的观察心得、读书心得、格物心得,也是他的躬行践履之心得。  乾道五年至七年(1169—1171),在福建崇安县为母亲守制的朱熹,数次上书给建宁的两任知府,其心拳拳,只为一件
期刊
奉先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东面、东六宫的南侧。由乾清门广场东出景运门,会看到诚肃门,进入这道门后,再穿过奉先门,便能找到它了。新中国成立后,奉先殿曾被故宫博物院辟为雕塑馆和钟表馆,而在不远的将来,它将恢复清代宫廷的原状陈列,向世人展示昔日皇家宗庙的真实面貌。  明清两代,均在宫城外设太庙、宫城内设奉先殿。它们虽然都是祭祀祖先的宗庙建筑,但太庙祭祖属国家大典,往往大费周章,礼数颇多;为了满足皇家在平日里祭
期刊
拥有一处能遮风挡雨的居所,是人类在吃饱穿暖之外又一基本生存需求。在真正意义上的房屋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穴居时代,从利用天然洞穴到挖浅穴居住,始终绕不开一个“穴”。因此,要探讨中国人“住”的话题,我们首先得从“穴”字说起。  甲骨文、金文中尚未发现“穴”字。不过,从一些由“穴”充当部首的字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穴”的早期写法。比如“突”的甲骨文,上面是“穴”,像洞穴之形。而从“穴”的小篆字形来看
期刊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朋友,也不可能不结交朋友,结朋交友本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事情。  朋友是人生中一笔宝贵财富,因志趣相投而结下的友情会给人们带来共鸣与激情,因志同道合而产生的友谊会给人们带来前进的动力。正因如此,真挚的友情、深厚的友谊,历来被人们所推崇和传颂,比如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交”、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廉颇与蔺相如的“刎颈之交”、孔融与祢衡
期刊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习俗。“数九”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至九九,寒气尽消。作为寒冬一道特有的风景,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习俗。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民间又产生了“九九消寒”的习俗,形式也不断翻新。  “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整个冬季中,这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