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xiao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是一门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在思想情操上收到良好熏陶的课程。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育目标必然是在培育学生听、说、读、学等基本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篇论文要从美育的重要意义、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密切联系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三方面来论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其中,以第三点为核心,从品词析句、媒体运用等六各方面来阐述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情操,判断美。
  
   吴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结晶。”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真、善、美与假、恶、五的斗争史,是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追求美好理想生活,创造美好世界的奋斗史,对美的向往是人类文明得以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许多流芳百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以其美的语言、美的理想和追求,充满激情的在其传世之作中传播美、讴歌美、从而启迪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斗志,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推动力是前进,而教育活动始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紧紧相连。当今美育作为二十一世纪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任重而道远,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培育新一代的历史重任。(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任务。语文教学可分为三方面,认知、伦理、审美、即真、善、美。有位哲人说“知识的缺陷可由道德弥补,而道德的缺陷不可由知识弥补,同样语文知识弥补不了审美。不具有审美能力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要尽快改变美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用美学原理培养、增强年轻一代的审美能力,培养和造就文明、健康、向上的新一代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重要任务。
  
  一、 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对此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广义讲,美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中一
  美的形式给人们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已达到净化人的心灵,完善人们的行为、体态,提高人们的道德和智慧的教育活动。狭义讲,他一方面只培养人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指个体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美的鉴赏的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体验,选择、判断已达到对美的肯定和对丑的否定,使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道德情操得到陶冶。美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美育状况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社会文明的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素质的总体水平。
  美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美育状况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社会文明的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素质的总体水平。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原始社会的壁画;石器、陶器制品;封建社会的诸多文学、工艺成就;现代社会的高度文明都说明了人类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进行着各种各样美的创造外,还通过美育来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人们的心灵,树立美好的理想,展示美好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形成青少年的审美观和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也是形成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品德、增强青少年创造幸福生活能力的教育活动。
  语文课中的各种直接的感知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审美感受的重要心理形式,审美情感以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基础,是从审美感知过度到审美想象的必要环节。儿童是从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审美对象中获得的表象,由于情感的融入而获得新鲜的生命,出现‘浮想偏偏’‘神采飞扬’的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情感。审美情感被认为是儿童创造思维发展的最有利的因素。
  语文课中可以通过众多优美的文学作品来塑造学生多方面的审美情感。在不同文章所表现的思想类容和审美情趣中教会学生做人的
  标准和崇高的追求,从语文教师的语言美,板书美,行为美中影响学生良好的德行和审美情操。比如‘世间最美的坟墓’中的朴素美;‘冬天只美’的自然美;‘最后一次演讲’中闻一多正义凛然的崇高美等等,都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阅读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美。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审美判断指定神没评价。审美评价是对审美价值的主观认识,审美评价既受审美主体本身的个性、审美能力、审美需要的制约,又受审美对象的制约。儿童的审美评价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形成对事物的丑美、善恶、真假的初步判断能力。
  读,能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怡情怡性,陶醉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领读、默读、串讲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的品德得到升华,使他们沉浸在作品的审美境界里,受到美的感染和激励。比如(琵琶行)中教师可以刻意突出诗歌的节奏和旋律以及富有艺术性、音乐性的演奏技巧的范读,来传达出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及自我身世的感叹,体会到同是天涯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惨际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还可以培养学生拥有一颗热爱美的心灵。比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诗,首先要体会作者的心胸之美。其次体会诗人笔下景物之美。诗人虽然只从视觉这一层面上看到景物,但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既有近景又有远景。第三,体会诗人的文字之美。诗人用词之精当、优美、形象、极富表现力。
  此外,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还能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追求美的能力。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常常凭借黑白、明暗来表现艺术的美。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是一首几年鲁迅的诗。诗人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和专吃人肉喝人血的剥削者作对比。这种剥削者虽然活着但却是行尸走肉,没有人性,在人民心中早已死了,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鲁迅虽然死了,但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战斗思想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把鲁迅的形象塑造得极为高大美好。学生学习了鲁迅的伟大精神和人格后,会自觉不自觉的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生甘愿做野草,甘愿做人民的孺子牛。
  
  二、 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密切联系
  
  在以智育为只要任务的各类学科中,语文教学是与美育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广泛的学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即以美育为主线,把美育贯穿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以美的形式、美的手段作为知识的载体,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美育也要以语文教学为基本内容,以实施教学计划为目的,通过一篇篇情景并茂,曲折生动的语文课文来达到美誉的效果。美育既是语文课的形式也是他的目的,而语文课既是美育课的具体内容,也是美誉的主要材料和依据,美育作为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无可置疑。
  (一) 语文教学充满美的灵性
  语文教学可以借助语文教材通过老师的领导,运用教学技巧达到美育的目的。其中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它适应国家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蕴涵丰富的美誉思想,主要表现为:
  在内容上:①人物美。作者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揭示人物性格、品质和内在思想感情的美。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产生一种向善向美的内趋利,达到人格的逐步完善。教材中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这些闪耀着人类崇高精神的光辉形象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美是道德的象征,是实现德育的途径。当然教材中也有对丑的揭露,美丑衬托对比,可以达到摒弃善恶、完善人生的效果。②、环境美。有江山如画的自然美,有亲情、友情、爱情的社会美,还有景物与主观感情相铸的意境美,通过意境窥见的是作者的灵魂。③理性美。清晰的调理和严厉的推理使人折服,从而产生明快、严谨与愉悦的美感。比如一些富有哲理的散文和议论文《白杨礼赞》《爱莲说》《荔枝蜜》用“自然的人化”传达出美学的意蕴
  在形式上:①精巧的结构与主题情节的和谐,表现为一种美。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明暗交错的双线结构,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严密的论证结构,这些都闪现着美的智慧。更不用说诗歌辞赋的结构,散文的形散神聚。②语言美。语言美包括汉字自身的美,它凝聚着汉民族的智慧,或象形、或形声、或会意等,汉字还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放射着奇异光彩。③组合美。组合的词句合成文段,形成意象,或绘形、或造境、与音调气势相辅相成的千变万化又形成流动的音律美、绘画美、雕塑美,营造出美的及至。④节奏美。表现为语言文字等疏密浓淡。小说情节的快慢;散文情感的波澜;议论文的层层深入;说明文的主次分明;这些都表现为一种悦人心目的节奏美。
   在风格上:①壮美。表现为雄伟壮观、豪迈、刚健的阳光美,《观沧海》《听潮》都给人一种崇高向上的激情。②优美。表现为柔静、精巧、妩媚的阴柔美。《爱莲说》《海滨仲夏夜》都给人清晰怡人的抚慰。
  如果把墨香飘逸的语文教材比喻成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的话,教师应当是一位出色的导游,带领学生拔涉攀登。语文教师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从而形成忧郁而强烈的美感力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拔出学生的心灵之弦。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美的海洋里尽情遨游的同时,孜孜以求真理,教会学生做人的标准和崇高的理想追求。从而形成学生良好德行和审美情操。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美在语文教学中可具体体现为美的开端、美的提问、美的板书、美的课堂节奏、还有教师美的仪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各项心理能力和体力的作用,并以发挥脑力的作用为主,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诞生美的因素。
  (二)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内容
   语文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誉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良好的品德教育。品德是人的灵魂,是一个人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孔子的六艺中“礼”是首位,即指当时社会思想政治和伦理道德。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教诲,都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其次是美好的语言教育。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要求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引起感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最后是优美的行为教育。它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最终表现。其内容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中优美的文学作品的学习,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能付诸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交等各项活动中。
  
  三.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在品词析句中领悟语言文字美
  作者在写文章是,总是字斟句酌,以达到用词的精炼和准确。
  “推敲”一词是唐朝诗人贾岛和韩愈在诗词炼字上的一段佳话: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又成了千古美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比如《沁园春 长沙》这首诗,诗人用词之优美,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一个“万”字写出了山之多,一个“遍”字写出了地之广,“染”字写出了枫叶颜色之绚烂,“漫”字写出了江面之宽阔,“透”字写出了江水之清澈。在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有“手抓(捧)黄土我不放”一句,要求学生比较两个字,结论是“捧”显得庄重虔诚与诗的意境不符,一个“抓”字吧黄土紧紧贴在心窝上,十分传神的写出了诗人与延安间的深厚感情。教学时应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比较,仔细揣摩。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从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中领悟到祖国优美文字的优美。
  (二) 在媒体运用中感受意境形象美
   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产生“内心视像”,使学生读到文字时和生活联系起来,具体领会它的意蕴和情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深刻感受意境形象美。“意”就是情意,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境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而要再现意境,就必须用现代媒体的教学手段。如教《渭城曲》,先让学生反复听诗歌录音感知内容,然后运用实物投影仪投影诗歌主题插图,让学生细致观察:平日路尘飞扬,路旁的杨柳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晨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显出那青翠的本色,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总之,晴朗的天空,洁净的道路,翠绿的杨柳,青青的客舍,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最后播放《渭城曲》录音带,渲染出离别的气氛。这样就十分形象逼真地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深挚的离别之情,让学生尽情地陶醉在美的艺术气氛中。
  (三) 在朗读训练中体会音乐美
  朗读是课文教学最经常最主要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有着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音调朗读课文,使优美的课文变成学生优美的语言修养。在极富声调变化的朗读中感受语文的情感美。如教《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读着,听着,那如真似幻的夏夜荷塘月色,便彬彬如生地展现在师生面前。此刻,文学语言无可比拟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以及给人形象逼真的美感一下子就被感受到。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增强审美体验,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这样通过朗读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趣。如老舍的《五月的青岛》中“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绿色,联结着,交错着,变化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鱼帆的外边去。风不凉爽,波不高,船缓缓的走,,绿到山脚,绿到鱼帆的外边去。风不凉爽,波不高,船缓缓的走,燕低低的飞等。”这一段行文流畅,物象具体鲜明、生动,运用对偶句、层递性的排比句,语句较为整齐,声韵极富节律的起伏变化与重复,产生了自然和谐的韵律美。教学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创设情境,正确处理文中轻重、缓急的语言变化,从而不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绿的逼人气势,还让学生切实感受声情并茂的音律美。
  (四) 在板书设计中显现篇章结构美
  在语文教学中,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为配合教学的需要,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一种形式。好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更能显现文章的篇章结构美,十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布局谋篇能力。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板书设计美:
   地点 事件
  问(开端) 潘家酒楼 倾听血泪控诉
  救(发展) 鲁家客店 救护金氏父女
  打(高潮) 郑屠肉铺 三拳打死郑屠
  走(结局) 渭州南门 一道轻烟走人
  这篇小说是按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教学时,在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情节发展各阶段内容“问,救,打,走”,这样不仅理顺作者的思路,还让学生领略文章的脉络结构美。一帧精美的板书,犹如一幅图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板书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在引发共鸣中品味思想情感美
  情感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贯穿于艺术思维和创作活动的全过程,并渗透与艺术形象之中。因此我们要善于挖空心思挖掘课文蕴藏的丰富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充分领悟语文中思想情感美,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使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得到陶冶。如《岳阳楼记》,它不仅由于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凡响,给人以美的享受,更由于它所体现的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时时敲击着读者心弦,因而成为千古不朽的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真情只能在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在教学时,学生对“一阴一晴”两种不同景色所带来的“一悲一喜”两种不同心情的理解和认识是有现实生活基础的,容易产生共鸣,这是理解全文思想感情的着力点。这样学生对“迁客骚人”因环境的好坏,以跟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便会产生认同和共鸣。这是学生理解作者一生追求“古仁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襟和作者咋文中表现出的那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抱负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再次引发学生的共鸣。可设置一组提问:作者与“古仁人”“迁客骚人”的悲喜观有什么区别?你的悲喜观如何?你所追求的苦乐观?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对作者追求古仁人那种悲喜观便会产生强烈共鸣:身处逆境不自悲,身处顺境不自喜。继而对作者“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抱负产生共鸣。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
  (六) 在实践操作中创造美
  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把握美,追求美这两个层次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把实践操作同审美教学结合起来,“按着美的规律来创造美”(马克思语)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呢?
  1、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去亲身感受美,创造美。大千世界精彩纷呈,美的事物比比皆是。清晨,朝霞的绚烂;夜晚,繁星的闪烁;乡村,田野的宁静;城市,高楼的耸立;湖边,倒影的金柳;公园,晨练的老人等,真是美不胜收。的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发现美的心灵。所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并使其具有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心灵。这样的观点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参看图片,观看电影电视录像和戏剧演出等,来给予学生审美教育和思想的升华。
  2、 让学生在作文创造么
  语文教学为使学生把学到的文字,语文和文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就以作文的形式呈现。作文是学生创造美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创造美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体验观察、构思的表达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思想和审美认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内容蕴含的美。文章是用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反映客观事情的。所有景物美,艺术美,生活美,人格没皆为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挖掘出学习材料的各种审美因素。法国罗丹推崇“大自然总是美的”这一箴言。的确如此,不管是“骏马秋风冀北”式的壮美景色,还是“杏花春雨江南”般的优美画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悦目后赏心,产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愿望,从而把这种情感付诸笔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可以让学生写《我的父(母)亲》,《美的瞬间》,《故乡的美》,《校园一景》等作文,引发学生的生活积累,进而塑造美的形象。还可以启发学生讴歌社会中那些舍己为人的勇士,甘为人梯的无名英雄,救死扶伤的劳动者等。
  (2) 作文教学利用媒体创设情境美。好的教学过程本身就体现丰富多彩的美。课堂教学中运用实物和幻灯等直观手段可以呈现出美的情景,写景作文教学可配上一幅由色彩线条、形状组成的画面,或者播放一段动态的教学录像,播放一段与内容相关的曲子,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教材的静态美,动态美,受到审美陶冶。写状物类文章,讲台上放置一盆花或一缸鱼,在教室里巡回展示一番,激起学生的观察欲望,这样写出的形象彬彬如生,跃然纸上。
  教师应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采用故事吸引法,对比评讲法、事实震撼法等,如即兴表演简单的环保小品,描一幅幽默讽刺的黑板画,配上激情洋溢的讲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写起“环保地球”一类的文章自然得心应手。
  另外。教师要把握好教学速度,做到快慢适度,繁简有致,对作文教材处理应有起有伏,创造张弛有序的课堂节奏。作文预备课宜舒缓,例如《树林、森林、气候》一开始讲解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逐渐增强节奏感,把学生带入节奏之中,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此时教师再讲述从自然现象到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把教学推向高潮,用课堂节奏的力量达到教文育人的作用。
  (3) 作文思维过程展示的美。文章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有些学生作文思路闭塞,文笔僵硬缺少生气,觉得“作文难”,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他们信息传入的通道受阻碍或失灵,教师应在课堂上刺激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求异思维,感悟思维,想象思维能力。例如许多成语格言,“熟能生巧”换一个角度思索,“熟不一定能生巧”能立出新意且能自圆其说。从常见的现象中顿悟出饱含哲理的闪光思想,从“花与刺生于一枝”,中想到分析事物要一分为二,既能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4)文评改更是一种在创造的思维活动,在评改中,要注意文章思维的顺序是否连贯,思维的角度是否有所创新。如评改记叙文可以在以下方面训练思维。所叙事件是否在流动的过程中产生跳跃,事件安排是否曲折回环,谋篇布局是否可以求工,首尾是否点题呼应等。坚持这样的训练,就会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留下深深的印迹。潜移默化中,学生作文和评改的立足点就会站得高,思维也具有了深刻性,审美情绪也得到了感染熏陶。
  (5)最后是作文教学行为表现的美。我想这不仅包括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的其它环境中也应注意。语文教师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姿势也可以表现深刻隽永丰富多彩的美。
  
  结论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论题。审美性语文教学要求我们以审美核心获取真知和思想,以人的素质为目标,使广泛的审美性成为i学生掌握知识的先导。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状态产生一种巨大的循环力,影响少年的智慧和全部智力活动”。他还形象的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我们应积极创造和利用语文教学中美的因素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掘和发挥语文教学的灵性,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深化教育改革。总之,要善于运用美育原理去指导语文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差异性出发,分析了英语学习存在差异的原因,围绕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面向全体、分类提高,突出强调分层教学策略的应用,从而实现高中英语教学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差异分析 理论依据 分层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二级达标山区校,由于全县的人口较少,小学、初中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随着这几年高中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期刊
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学生物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育人。掌握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对增强育人效果十分重要。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特点有: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多样化的教育途径。渗透性的教育方法。教师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德育 生物教学 特点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思想素
期刊
[内容摘要]:科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在科学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课堂时尚,科学课堂也因此由“静”转变为“动”,由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这一可喜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完美地诠释了科学新课程对科学课堂教学的要求。本文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和众多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的实践,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怎样评价合作学
期刊
摘要:本文在对视听艺术作用原理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多媒体教学中的课件应遵循的视听规律和设计思想,从而为多媒体课件开发从业人员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并优化课件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课件 视听艺术设计    进入21 世纪以来,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和快速普及,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 提高教学效率, 讲究教育绩效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
期刊
口语交际指的是人们通过口语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课的目的是培养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说和写同样重要。”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运用教材的优势,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生敞开心扉,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大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或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新的模式。由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以及教学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本着“为了学生成长必须首先保证教师发展”的理念,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校本培训,并构筑了特有的计算机校本培训平台。  【关键词】网络 教育技术 教师校本培训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
期刊
【摘要】:在多组人进行比赛时,如果要求各组出题让其它组解决,单以平时普通的计分方法无法真实反映每对水平,本文参考网上所采取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更好的解决办法,并使用Excel软件来实现。  【关键词】:多组比赛;Excel;分数计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多组比赛的情况:如果让十一个学生组织一次某学科方面的竞赛,每人出十道题让别的同学做,这样每个学生就会做一百道题。按照平时我们习惯
期刊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应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通用技术是新课程改革下普通高中一门必修课程,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今天我们来研讨案例分析导入法与
期刊
[内容摘耍]:本文围绕“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这一问题展开论述。首先指出教师心目要有小学高段语文综合性学习总体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分析了多元智能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及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再次分别阐述了“如何开展生动多样的活动,开发学生多元智能”、“如何依托网络资源、开发学生多元智能”、“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等小学高段语文综合性教学策
期刊
摘 要: 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安全特性, 总结了影响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的一些因素, 并探讨了网络安全策略。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网络安全; 防火墙    高校数字图书馆局域网作为校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较大规模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和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对外交流发挥着重大作用。    1.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存在的隐忧    1.1 人员的管理  数字图书馆从建设、运行到管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