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基于鲁日韩互动的产业与空间结构调整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90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产业和空间结构的优化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永恒主题,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有序化以及与外部流动空间的紧密衔接是区域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是互动的,山东省区域产业与空间结构的重组应建立在与日韩互动合作的基础上,以构建“环黄海经济圈”为新时期产业和空间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鲁日韩互动;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121.3;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5-0015-(04)
  
  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是相互作用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系统,是区域结构的两个核心内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区域内各次区域空间关系和产业关联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均衡结构会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重组,顺应形势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和空间结构优化与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永恒主题。
  山东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组合良好。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2005年山东的GDP达到18516.87亿元,仅次于广东,位居全国第二,超过辽宁和福建两省之和,与京津冀地区之和大体相当。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山东省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的滞后性问题也日渐突出。构建“环黄海经济圈”是新时期山东省产业和空间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应以鲁日韩互动为方向进行,空间结构调整应以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跨国城市走廊为核心。
  
  一、关于鲁日韩产业与空间互动形势的分析
  
  (一)日益改善的中日韩关系为三方进一步合作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基础
  中日韩三国的政治关系近年来日益好转,尤其是较为敏感的中日关系在日本新首相上台后也出现了重大的转机。从1997年起,中日韩三方开始积极参与东盟的“10+3”会议,就东亚地区的前景、发展和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就共同推动东亚经济合作达成了共识,而中日韩合作一直在“10+3”的框架内得到积极发展。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中日韩三国之间已经出现了建立经济合作机制的动向,而不断改善的政治关系也为建立以中日韩为主体的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基础。但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过于强调国家利益而轻视区域利益、只想有所得而不愿有所失的狭隘的“国家利益唯上主义”也影响着中日韩合作的发展,建立自由贸易区尚不属于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目标。鉴于中日韩三国地理接近,促使三国的某些省(县)、城市乃至特区结成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可以对推进整个中日韩合作起到“示范作用”,而山东省恰恰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推进“环黄海经济圈”的建设。
  
  (二)同处于转型期的鲁日韩经济均要求对舍作的产业和空间结构做出调整
  目前,世界经济正经历着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韩日两国都把高新技术定为下一步产业和贸易政策支持的重点,制造业由于受本国高昂劳动力和地租价格的影响而转移到海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据韩国经济学家预计,韩国30万家中小企业大部分将在3年左右转移到国外,其中80%选择中国。日本制造业也正积极移师中国。据了解,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143家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表示将在3年内把产业基地外迁,其中的70%把中国作为主要目的地。山东省已将建设制造业强省列为“十一五”期间重要的产业发展目标,原有的鲁日韩合作无论在产业、空间布局上还是在合作规模上均需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经济转型的要求。
  
  (三)产业与空间互动机制的转型
  山东省国际化进程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及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行的,利用外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对山东投资,截至2006年底,山东省累计利用日资50.81亿美元;从1988年底到目前为止,山东省累计利用韩资超过了200亿美元。投资的产业领域分散,从高新技术到来料加工装配,从资金密集型到劳动密集型都有分布,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工艺品、纺织服装加工、玩具等技术水平较低的行业,规模相对于其他投资国家和地区较小(见表1)。从空间结构上看,以沿海为主,2005年,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67%,没有形成以产业价值链为依据的空间分工,不利于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环保政策和吸引外资政策的一再收缩,特别是政府招商政策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引进有利于产业优化、用地少、附加值高、污染小的项目将成为未来利用外资的重点。鲁日韩产业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也将在这种新的机制下逐步完善,从而实现产业和空间结构的创新。
  


  
  (四)鲁日韩产业与空间互动的公共资源新变化
  区域公共资源是指一个区域内对区域各成员具有普遍的积极影响意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条件,鲁日韩产业与空间互动所依赖的公共资源主要包括港航资源、陆上交通体系、邮电通讯、能源体系和优良环境条件五大类。港口资源是鲁日韩产业与空间互动的最重要的条件,三者都拥有丰富的海岸线和岛屿岸线资源。港口是山东发展的重要优势之一,在31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25个港口,对外开放港口达17个,其中青岛港、日照港的吞吐量在全国港口中位居前列,山东省提出到2010年初步建成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基础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韩国要把釜山港建成“21世纪环太平洋中心港”;日本也明确提出要把神户港建设成“亚洲母港”。山东省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迅速,共有机场9个,空港密度大,并有青岛、济南、烟台3个干线国际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700多条。就陆上交通而言,山东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033公里,位列全国第一,全省公路已形成了“三纵三横和沿海环路”的主框架,铁路通车里程已超过3087公里,使山东陆上交通网络进一步密集、畅通。邮电通讯网已形成以光缆为主,卫星和数字微波为辅,覆盖全省的数字传输网络。山东省的电力建设速度和质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全国先进水平,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电力供求平衡。山东省在“十一32”期间计划加快生态省建设,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快绿色山东建设、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这些新变化为鲁日韩产业和空间互动提供了条件。
  
  二、山东省基于鲁日韩互动的产业结构调整
  
  (一)调整思路
  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鲁日韩经济和空间结构互动的根本途径,例如珠三角与香港的经济与空间一体化就是在产业互动的引导下逐步实现的。因此,要实现鲁日韩三地经济与空间一体化目标,构建“环黄海经济圈”,必须首先调整产业结构,尽快在 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山东半岛和山东内陆地区形成依产业价值链分工的雁行格局。山东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必须面向日韩,以日韩正在进行的产业调整为指向,并且综合考虑从日韩移出产业的可能性和向山东移入产业的可行性。从目前情况来看,鲁日韩三地的产业结构呈明显的梯度性差异特征,日韩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山东则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为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起步发展中。日韩与山东的产业结构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也就说明三地间的产业互动具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二)鲁日韩互动产业的调整方向
  1.纺织服装产业
  20世纪60年代日韩曾大力发展过纺织、制鞋、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由于劳动力、地价等成本提高,韩日都在试图将这些产业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地区。山东不仅有足够的劳动力和熟练的技术工人,而且本身也具有良好的纺织业基础,易于开展合作。但要注意精选合作产品,今后招商的重点应放在能生产中国市场缺口较大、市场前景看好的特殊纤维和超细丝的纺织公司。
  2.食品饮料产业
  由于受地域、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的影响,日韩本国粮食自给率低,不少农产品依赖进口。山东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畜产品、水产品、果产品等十分丰富,农产品深加工的潜力巨大,但在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种类等方面和日韩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山东可与日韩在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开展大规模、深层次的合作,可共同建设专门供给日韩的蔬菜、食品、饮料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
  3.石化工业
  日韩在20世纪70年代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其石油化工产品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并拥有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山东的石化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并拥有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原材料较为丰富,东营、青岛、淄博已有一定的石油化工基础。三方可在石油化学技术、资金和产品出口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合作。
  4.机械设备产业
  机械设备产业主要包括汽车产业、造船产业以及相关的零部件生产。近年来,世界造船市场一直是由日韩占据主导地位,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产业的生产技术和设计能力举世公认。山东的造船和汽车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拥有人工费用低、政府支持力度大等优势。山东已将造船和汽车产业列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省政府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来扶持其发展。山东应抓住日韩造船和汽车产业加速向外转移的先机,使之尽快成为山东的支柱产业。
  5.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
  日韩有以家用电器和电子通讯为主体的电子工业技术,电子工业是其出口的主导产业。山东的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规模,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三方可进行优势互补,在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制造业以及数字液晶超薄彩电、数字冰箱等高科技消费类电子产品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共赢。
  6.钢铁产业
  日韩的炼钢、连铸、轧钢等技术是世界一流的。随着中国汽车、家电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钢铁消费将不断增加,其中高级板材将一直供不应求,因此日韩企业纷纷来华设厂,抢占中国市场。山东的钢铁产业也有较好的基础,济钢、莱钢、青钢等大型钢铁企业的年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与日韩钢铁企业合作,生产高档次的钢铁产品,对山东的家电、汽车、造船等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鲁日韩的产业互动应以促进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域增长模式为目标。上述产业里既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有资本密集型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山东省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要注意打造产业群,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并把拉长产业链条作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省内各地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注意产业的空间布局,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
  
  三、山东省基于鲁日韩互动的空间结构重组
  
  根据弗里德曼解释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的核心—边缘理论和产业—空间互动理论,产业结构重组要求区域空间结构重构,鲁日韩互动产业的调整必然有空间响应。同时,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新的空间结构格局,地方为了获得相应的利益和维持发挥地方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地方越来越重视挖掘在全球关系网络中的区域潜力。为此,要求地方积极地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在全球化过程中建立新的关系区域。山东省空间结构重组的目标是形成一个以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跨国城市走廊为核心,以城市经济区为基本单元、以网络组织起来的由流动空间—承转空间—地方空间—辐射空间等有机等级序列构成的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圈,即“环黄海经济圈”。空间结构重组以及“环黄海经济圈”建设目标的实现需经过三个阶段的空间成长与融合过程,其推动力是为实现产业结构重整而进行要素的空间再配置,其中主要是投资产生的空间响应。
  
  (一)山东半岛城镇体系化和城市经济区形成阶段
  城镇体系化是空间结构秩序化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区域城镇的规模结构等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空间结构网络化而实现的。“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应加强半岛城市群地区三级节点城市和三个城市联合区的建设。其中重点加强以青岛、济南、烟台为一级节点,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为二级节点,胶州、章丘、龙口等22个县级市为三级节点的城镇体系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快青岛—潍坊—日照、济南—淄博—东营、烟台—威海三个联合城市区的建设,促进各次区域空间的融合和高级化,形成空间紧密联系、规模较大的城市经济区。至“十一五”末期,逐步将上述三大城市经济区进一步融合为两大城市经济圈:东部沿海的青岛经济圈和西部内陆的济南经济圈,共同形成半岛城市群的初始形态。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形成以及外围辐射空间的成长阶段
  进入“十一五”末期至2020年,随着山东省“三纵三横”铁路运输通道的建设和西部各城市经济区的快速成长,山东省将形成东西互动、南北关联的开放性的空间结构。青岛、济南两大经济圈将融合成一片都市连绵区,整个半岛城市群发展成型,成为全省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西部则在济南周边形成济南都市圈,沿菏兖日铁路形成鲁南城市带。“三纵三横”铁路运输通道为:东部纵向通道,由烟大铁路、兰烟铁路、胶新铁路组成,北与辽中南城市群相接,南与苏北地区相连,可扩大山东的辐射范围;中部纵向通道,主要有京沪铁路通过,连通京津唐与长三角;西部纵向通道,由京九铁路连通京津唐与珠三角主要地区;北部横向通道,由德龙烟铁路(规划)、黄(骅)大铁路(规划)组成,联系山东北部各地市,并与京津唐相接;中部横向通道,由胶济铁路、邯济铁路(在建)、兰烟铁路和桃威铁路组成,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主轴;南部横向通道由菏兖日铁路、兰(考)菏铁路(规划)、黄日铁路(在建)组成,串接鲁南与东部发达地市并西连陇海铁路,既有利于东西产业与空间互动,又可拓展山东港口腹地。
  
  (三)鲁日韩“环黄海经济圈”形成阶段
  2020年后将逐步形成跨越黄海的鲁日韩“环黄海经济圈”,由层次不同的流动空间、承转空间、地方空间和辐射空间四种空间形态组成,构成一个结构完整的空间体系(见图1),成为东北亚经济区的核心。“环黄海经济圈”的流动空间为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构成的跨国城市走廊,以区域内的国际大都市东京、首尔等为核心,构成世界城市体系的一个节点。承转空间为半岛城市群地区,主要承接日韩产业和技术的西向推移,着重打造现代制造业,争取成为世界级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山东省西部内陆地区为地方空间,空间极化和经济增长是其主要任务,要注意主动对接半岛城市群地区,积极承接半岛地区的夕阳产业,并使河南、山西以及河北部分地区为主要辐射区。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山东省正处于全面发展的工业化阶段,面对外界各种流体的汇集和离散,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优化区域产业和空间结构,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从而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这一永恒发展主题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大环境的影响一直只停留在理想层面。本文立足现实,通过分析说明山东省以日韩为牵引空间,以构建“环黄海经济圈”为新时期产业和空间结构调整的目标,才能成为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责任编辑:张岩林]
其他文献
引言随着设计速度和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长记录、更多带宽和更高采样率的需求也将提高。记录长度是示波器可以在一次采集中数字化及存储的样点数量。记录长度越长,示波器
数字地面模型 DTM 是由 MIT 的实验室首先发明的,主要是数字化的表达地面模型,将原有的二维空间设计的局 限性打破,形成三维的立体空间,利用 x、y、z 的坐标系形成的测设数据
电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和人们日常的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在电力系统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当前 电力系统的重中之重。从现阶段看,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还存在着制
道德的危机与重建乔真理近年来,道德滑坡现象已引起社会普遍忧虑。对产生道德滑坡现象的原因,人们的看法颇为不同。有的认为是违背了过去的政治路线造成的;或认为是市场经济诱发
考虑了一种新的多中继协作网络模型,在这种模型中,每一个中继节点都可以接收和转发其他中继节点的信息。对网络几何中成簇与非成簇的概念以及分集复用折中公式进行了简单的介
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引资政策都做了相应调整。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对东道国产业安全影响日益突出,既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一面,也
卫星在轨运行需要卫星太敏与动量轮之间的精确角度值作为控制参数,卫星在振动试验前后该角度的精度变化是考核卫星结构设计的重要指标。运用由多台高精度电子经纬仪组合而成非接触式测量系统,结合卫星结构的复杂性及动量轮和太敏安装位置的特殊性,测量某微小卫星太敏与动量轮之间的夹角在振动试验前、后的变化值。该测量系统能有效运用于卫星角度测量,测试精度满足要求,测试数据可以作为卫星在轨姿态控制参数。
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
争创奔小康功勋党支部活动初探/贾效民争创奔小康功勋党支部活动开展不到一年,农村党建工作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条龙聚党的组织,凝聚党务工作者、凝聚党心民心的农村党建工作新思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对各个行业的提升有充分的帮助,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工行业更是这样, 新型科学技术可以极大地缩短行业生产时间,提高行业整体效率,加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