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wjdb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国内音乐类文化遗产的研究现状和问题出发,对音乐类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音乐类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音乐类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一、音乐类遗产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民歌、民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本文对于音乐类遗产的研究现状和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从音乐学界的研究成果出发,尽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与其它文化遗产不同的特性,但经过音乐学界的努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实现了由学术概念向公众观念的转变。
  音乐类遗产口头传承的非物质特性,造成了与其它文化遗产领域研究之间的隔阂。音乐学界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大多从保护的角度出发,而很少谈及开发和传承等问题,从而限制了研究者的视野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音乐类遗产保护和开发之关系
  对音乐类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我认为,首先,音乐类遗产具有一定的物质性特征和非物质性特征,将两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的观点是不妥当的。其次,音乐类遗产的音响性决定着流变性,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是原真性,那么,原真性和流变性是否存在矛盾?最后,音乐类遗产的保护是否需要原生态的保护,音樂类遗产的开发是否会导致商业化和博物馆化?学术界对此问题一直是争论不休。保守派认为,音乐类遗产必须是原生态的保护,容不得半点变异,对于遗产的开发最终将导致商业化。
  辨证地看,国内公众近年来对原生态音乐遗产的重视,媒体和各种节目的介入和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音乐遗产的传播和保护并非矛盾,媒体的介入不仅使音乐遗产的传播成为可能,而且还起到教育公众、增强公众保护意识的作用。
  这里所提到的音乐遗产的传播,和音乐遗产的传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播是媒体时代利用现代化手段推广、宣传、介绍遗产的一种方式,传承是几千年来形成的遗产继承和遗产教育的传统方式。从某种角度看,传播和传承都是遗产教育的方式,但传承是更为原始更为保守的方式,是保证遗产原真性的主要方式。传播和传承中出现的变异是不可避免的。目前看,我国的音乐教育主要还是西方化的专业化道路,学院派的音乐教育存在着不少弊端,不太适合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模式。这是在音乐遗产传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然,学术界对于音乐遗产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娱乐化倾向也较为担忧,特别还强调了旅游参与给音乐类遗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要把握好音乐类遗产传播和包装的尺度,避免过分的娱乐化和商业化对于遗产本体的侵蚀。娱乐化和商业化都有可能导致音乐遗产的变异,因此要正确区分那些需要保护的遗产本体和那些需要摈弃的伪遗产。也就是说,不应该保护那些变了味的伪遗产,正如我们不提倡没有内涵的仿古建筑一样。
  三、音乐类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几点建议
  音乐类遗产如何进行保护和开发?在理清两者的逻辑关系后,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建立和完善音乐类遗产的价值评估体系
  在各省、市对于同一类非物质遗产采取的申报标准是一致的情况背景下,建立和完善统一的音乐类遗产价值评估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避免评估过程的随意性和主观性。首先,要做好全国的音乐类遗产的调查摸底工作,登记在册;其次,对所有音乐类遗产进行甄别,区分哪些是原生型的遗产,哪些是后发型的遗产,哪些是“品相”杰出,哪些是“血统”正宗,哪些是“转型”适时的品种[1];最后,组织力量对这些遗产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估,在考虑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同时,把情感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纳入到评估中来。价值评估是纳入到申报保护名录的依据,同时也是保护规划的前提。
  考虑到音乐类遗产价值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我们在进行价值评估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状况(社会价值),在尊重少数民族发展意愿的基础上(情感价值),让专家和公众一起参与遗产的评估和申报中来。音乐学界甚至文博学界对于音乐类非物质遗产的价值评估的研究比较薄弱,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加强沟通、合作。
  (二)建立和完善音乐类遗产的传承教育机制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遗产具有一定的特性。加强对传承人的重视,增加技艺的传承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扶持传承人开办教育机构。对于那些在传承技艺中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要给予物质奖励,而不只是颁发一个证书。我们还应该帮助传承人提高自觉意识,通过遗产宣传和教育强化本族群的保护意识,实现从政府引导的保护模式到民众自治的保护模式的转变。音乐类遗产的传承和教育,需要用科学的学术研究来引领,将不自觉的传承转变成有意识的集体行为。
  (三)建立和完善音乐类遗产事业的制度安排
  音乐类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到我国的文化事业体制中来。因此,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音乐类遗产事业的制度安排。
  首先,国家应该加大对遗产事业的财政投入,以发行彩票的形式设立遗产基金。第二,尽快理顺音乐类文化遗产的管理体制。第三,要对传承人进行动态管理和考核,保证技艺传承的持续进行。总之,国内音乐类遗产的管理体制不够明确,甚至还游离在文化事业体制之外,因此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上给予考虑。
  (四)建立和完善音乐类遗产的开发利用模式
  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那么,遗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怎么发挥功能?我们要遵循十六字方针中的“合理利用”是我们进行音乐类遗产开发和利用的原则。音乐类等非物质遗产不是不能开发,而是选择什么样的遗产进行什么程度的开发的问题。
  近年来,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地扩充自己的遗产保护名录。但是,我们也发现,遗产所在地的社群和公众似乎对这些遗产很陌生。公众参与度不高,与地方政府重申报、轻利用有关,同时也是因为宣传不到位以及没有很好地开发音乐类遗产有关。
  参考文献
  [1]桑德诺瓦.有所为亦有所不为——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方法[J].中国音乐,2008,2.
  作者简介:王美佳(1983-),女,玉溪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音乐、音乐类文化遗产、中国音乐史。
其他文献
万豪国际集团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酒店管理公司,文章通过阐述其概况,分析万豪国际集团的成功实践,进而提出了万豪国际集团的成功实践对国有企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本文根据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需求以及大学音乐教育出现的矛盾,并提出流行音乐引入大学课堂的原则和方法,为平衡校园音乐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冲突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流行音乐;社会需求  前言:  我国的流行音乐近年发展迅速,在网络传媒的影响下,充分汲取并融合西方欧美音乐内容和风格的影响,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数字参考咨询工作是衡量图书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服务需求的变化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图书馆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带来了严重挑战,也使数字参考咨询的服务模式发生
近年来,辽宁沈阳“稻梦空间”以“稻田画”为基础,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品牌,并将其植入到农业生产环节之中,拉动了人气,提高了附加值,逐渐扩大了知名度。“稻梦空间”的最大稻田画地块
摘 要:大学生就业能力本质是其人力资本,包括存量人力资本和流量人力资本两部分。大学生人力资本的流量部分,可以定义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弹性,根据其内容可以区分为观念弹性、空间弹性和匹配弹性。大学毕业生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合理预期,认清社会现实,顺势而为,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寻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能力弹性;观念弹性;空间弹性;匹配弹性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是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对于城镇空间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发展有内在的驱动力作用。构建城市空间联系体系对于促进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优化调控具有引领作用。基于空间结构演化与优化的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极两带”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发展优化调控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
摘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途径包括:提高社会对老年人力资源重要作用的认识,政府统筹规划,政策支持,推进科技进步,降低劳动强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和健全老年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老年人力资源;老年知识分子劳动资源;老年劳动力市场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7—03 —03  作者简介:  周志太(1956— ),男,山东
【摘 要】针对发罩在路试中存在钣金和焊点开裂的问题,文章阐述了从实验路面载荷谱的采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发罩载荷的提取、发罩单位应力求解到最终的疲劳寿命分析的流程。对发罩的疲劳寿命进行分析,其仿真结果与实验样车的路试疲劳耐久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仿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高度吻合,从而验证了此仿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为后续车门系统疲劳寿命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积累。  【关键词】载荷谱采集;发罩;疲劳寿命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传统土地工程行业及其相应科学的发展得到了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的支持。为了研究大数据时代下的土地工程科学,促进行业发展,通过对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充分阐述,明确土地工程行业是基于现代化测量、勘探、改造、钻探等综合工程手段解决土地各种问题。文章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在地质勘查框架下探讨行业内的大数据土地工程科学发展,全面论述大数据助推土地工程科学新发展特别是地质勘探行业
2月10日,记者来到重庆市黔江区五里乡五里社区的一处木屋院落,推开房门惊讶地发现,屋子里男女老少围着火炉,正忙着加工小小的电子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