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程式”实践模式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存在着过分关注专业技术技能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能力标准缺乏、评价机制落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形式、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在实践中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全程式”实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林英(1977-),女,浙江永康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助理研究员。(浙江杭州311231)徐金寿(1962-),男,浙江临安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副校长,研究员。(浙江杭州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改革和开放试点项目(浙政办发[2011]54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12-02
  一、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
  我国教育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三个部分:基础核心能力(含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拓展核心能力(含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延伸核心能力(含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等)。
  二、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近年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成为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关注和重点投入的一个范畴。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开发和培养。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仍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对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能力的关系认识比较模糊,教学中过分关注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忽略核心能力培养的情况比较突出,如何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教育教学效果仍是难题。
  1.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对职业核心能力内涵的理解不够,有些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内容、要求等问题认识模糊,甚至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就是专业技术技能。对职业核心能力项目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多数高职院校还只是停留在基础课程教学的层面上,专业教学中核心能力的渗透比较薄弱。
  2.缺乏能力标准和有效的评价机制
  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注重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安排,教学大纲也未能清晰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有机的整合,在课堂活动和课余实践等环节中也疏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在考核方法上还是以传统的学业评价为主,未能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
  3.师资力量显薄弱
  职业核心能力的综合性决定了对于教育者本身的素质要求很高。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着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技能和技术,既要有组织管理能力又要有沟通协调能力。而长期以来教育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的倾向导致理论教学的师资数量和教学能力较强,实践教学的师资数量和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三、“全程式”实践模式的内涵
  “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秉持“一个理念”,即“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理实融合”:从狭义上说,“理”即理论教学,“实”即实践教学;广义上说,“理”即学校,“实”即社会。“理实融合”意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实践育人”即“学习知识和技能”与“修炼品德和能力”互相促进,紧密融合,彰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和本质要求。而所谓“全程式”的涵义有两层:一是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中始终开设与能力培养相对应的实践课程或实训项目;二是在开设的每门课程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使课程“理实融合”。在此理念的指导下,针对目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缺乏的现状,通过构建“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结构,搭建“教学做结合”平台,使学生在“准工作”环境的熏陶下,在三年六个学期的学程中,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融渗培养、同步发展,使高职学生不仅有知识而且有能力,既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较好的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创新革新等职业核心能力。最终形成能力本位化“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备“一专多岗、零适应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基于“全程式”实践模式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是与人的生理、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的行为表现,是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执行能力,是一种动手实践能力。“学以致用”原则是职业核心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准则。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行为的改变。概括地说,大学生养成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理论教学获取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能力训练前的一种认知准备;二是通过实验、实习、实训获取专项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三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人文素质与综合能力,形成做人做事的规范。
  1.“全程式”的培养实施方案
  实施能力本位化的“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须改变把职业核心能力分段培养的传统理念,比如只在第一学年设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或在毕业前开一些就业指导课等。依靠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构建校内外衔接、课内外兼容的开放体系,实现职业核心能力整合,形成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社团活动体系、社会实践体系。注重在理论学习或专业技能训练等教育活动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内容,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课外活动和日常行为中养成职业核心能力,在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中体验、感悟、磨练和提升职业核心能力,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完整的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全程渗入”式培养。
  


  2.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改革“老三段”式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综合化。在专业教学模式、典型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过程和职业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四大能力平台课程体系。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全程渗入,除了在原“公共基础课”阶段培养,还需要渗透到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中去,主要通过改变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完成相应的实训项目达到。对应每个学期设置课程、确定实训项目,实行理实一体、一一对应。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目标相结合、课内实践训练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实践教学与能力测评相结合。
  3.“实践为先”的教学形式
  在“全程式”实践模式下,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普遍采用体验式学习的方法,强调知行合一,从直接经验学习。即先经由实践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再通过对体验的反思、分享和交流,最终达到内在的超越,运用创新手段解决问题。一是在理论课教学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项目,采用行动导向、案例、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二是抓好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实习、实训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构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实习、实训体系,注重实用和实效。三是依托各系(部)、校学生兴趣协会,组织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实训的开展,在实践中用所学知识回报和服务社会的同时得到发展、提高。四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任务中,发挥教师的作用,在科研中教会学生如何把握课题、处理信息、思索创新等。五是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有关专业、科研、礼仪、沟通、时势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和训练,鼓励学生参与。
  4.能力本位的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仅能够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而且能起到督促学生强化训练的结果。职业核心能力(如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难以量化,用传统的方法很难考核,需改变传统以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展能力本位、重在实效的评价机制改革,构建目标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制订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大纲,规范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设计职业核心能力考核与评价方案,并把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方案融渗到人才培养考核方案中,形成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融合的考核方案。在考核内容上以职业核心能力各模块的能力标准为依据,对各项能力点进行测评;在考核方式上实行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鉴定,鼓励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法的应用。
  五、结束语
  基于“全程式”实践模式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我院先后派遣近30位老师参加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师资培训,鼓励优秀教师投身核心能力教育实践,成立了职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教学团队,建立了“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测评站”。积极协调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获得专业系的参与和支持,在重点专业建设中启动了“职业核心能力测评试点与应用”子项目,实施效果好。2010年和2011年连续对学生进行了职业核心能力测评,中、高等级证书获取率高。学生“双证书”获取率高,就业竞争力提升,学院获得国家人保部颁发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2]徐金寿.高技能人才培养“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50-52.
  [3]徐金寿.基于“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习模式及保障机制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0,(5):116-117.
  [4]张寿松,徐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5,(1):80-82.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生产实习是本科教育阶段的重要实践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纽带,是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总结了哈尔滨理工大学生产实习模式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对实习的新模式通过增加实习导论课、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整合优化实习内容和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表明生产实习新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专业;
期刊
摘要:目前“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实验题目主要以验证课堂所讲的理论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出将计算机博弈竞赛项目与“算法设计与分析”实验教学题目相结合的观点,并论述了两者结合的意义和可行性。  关键词: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博弈;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李淑琴(1963-),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李宁(1964-),男,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
期刊
摘要:以吉首大学食品科学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例,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运行概况、成效与作用等方面阐述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西部高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发挥校内实践基地在实践教学中重要作用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校内实践基地;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黄群(1977-),男,湖南武冈人,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麻成金(1963-),男,苗族,湖南凤凰人,吉首
期刊
摘要:阐述了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主要问题,结合嘉应学院“党政班”开展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实践,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实践;思考  作者简介:林凯(1982-),男,广东饶平人,嘉应学院组织部,讲师。(广东?梅州?514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立项资助课题(课题编号:2010BKA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
期刊
摘要:如果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灵魂,那么哲学精神则是哲学的灵魂。掌握系统的哲学知识、提高哲学能力和提升哲学境界是培养大学生哲学精神的重要路径。培养大学生的哲学精神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而且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力、文化力、创造力,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哲学精神;哲学知识;哲学能力;哲学境界  作者简介:王勇(1965-),男,四川金堂人,西藏民族学院马
期刊
摘要:面对新的环境和学习任务的较大变化,许多大学新生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诸多困惑与矛盾。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突出,已经引起了学校乃至社会上的广泛关注。研究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切实做好教育工作,有助于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地度过适应期,尽快地完成角色转变,使其能够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文章在对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做一般理论阐述的基础上,以解决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为切入点,以华北电力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新生适应
期刊
摘要:在2009级本科学生的“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了讨论法和授课法等互动式教学模式,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互动式课堂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增进团队合作精神。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环境工程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尝试是基本成功的。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环境土壤学;团队精神  作者简介:刘廷凤(1974-),女,江西
期刊
摘要:结合高校学生培养的目的,引入项目化管理理念,注重教师的引导、师生的沟通互动,势必对项目的成型、运作和效果起到积极作用。师生沟通在项目化管理中的合作功能是项目化有效运作的前提条件;师生沟通在项目化管理中的监管功能是项目化有效运作的必要手段;师生沟通在项目化管理中的育人功能是项目化有效运作的终极目的。三者协调统一,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化周期的正常有序循环。  关键词:师生沟通;项目化;管理  作者简
期刊
摘要:21世纪,产学研合作教育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内涵、内容、形式、层次等不断深化。对21世纪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述评,并探索开展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当代发展;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李萍(1979-),女,河北保定人,大连交通大学党政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助理研究员;郑旭(1963-),女,山东莱西人,
期刊
摘要: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2010年6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并开始实施,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班则是首批试点的班级。在全新的培养模式下,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培养过程卓越班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尤为重要。作为过程卓越班的辅导员,立足卓越班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