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评价,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来源 :民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h_ki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小学教育作为面向全民的基础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根本立足点,而传统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是无法也不可能挑起这一重任的。因此“创新教育”是永恒的主题,更是科学课程的核心。
  关键词:创新教育;科学评价;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14-01
  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造就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这一点显而易见,在实施过程,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导航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只有教师本身具有一种创新的精神,才会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教师创新精神,不应仅仅体现在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创造地选择教学内容上,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的选择以及对学生评价标准上的创新也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造就新一代的创新人才!
  一 评价方式的确定——“千树万树梨花开”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将“细心地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自觉地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在当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对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由此看出,小学科学教育不是仅注重于知识的获取,更注重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立足于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的实践活动,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在教学评价这一重要环节中,我们却注重知识这一方面。评价的单一性,似乎向学生暗示学好知识最重要的,无形中扑灭了学生创新的热情,也使得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舍弃了很多创新的机会。
  丰富评价方式,势在必行。由于观察、实验、思维、想象能力的评价较为费时,如果和知识评价一样都放在期末,在时间和精力上可能就不够。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的评价主要放在平时。因此,科学学科学生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应大力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使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并使之具有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近年来,我作了如下尝试:
  1.学习与运用相结合,要求学生每次学习后,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运用该知识的实例,等第二次上课时利用课前两分钟预备铃时间进行交流。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有时自然知识,例如:植物单元部分种子的萌发、动植物的繁殖、金属的生锈,物品的发霉、水的蒸发、岩石的风化等知识,需要通过课前预习,为上课提供材料,同时要求学生学习后继续验证,这些我都把它们列入学生成绩评定的范围。
  3.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有些知识,光靠动脑死记硬背,固然可以掌握。但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每个教师在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化一定的精力,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才能领悟到科学知识的真谛。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平时对学生的评价中,也加大了对观察、实验、制作、栽培、饲养等方面的考查力度,由课代表及时做好记录。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老师来说,无疑是加大了很大的工作量,但它的作用却也是不忽视的,它使老师大大加深了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二 评价内容的拟定——“满园春色关不住”
  这里所指的“综合牲”,有两层意思:首先,在小学科学学科的评价中,内容的拟定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学科的划分是人为的,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要用到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目前,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差,原因就是缺少这方面的引导。许多人认为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知识渊博人士的“悟性”所至,难以言传,不是普教的教学任务。正由于此,中小学课程便成了清一色的单科独进,没有跨学科综台能力培养要求,造成学生习惯固定在一门学科中思维的不合理定势。科学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必须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在评价中有所体现。例如:创作一幅奔跑的小狗画。这是一个动手实践的操作题,它涉及了科学课的素材、美术课的功底、劳动课的技能;又如对对称的知识、人体生长曲线统计图要以数学知识作铺垫:实验报告、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又与语文基础密切相关……学生如果能迅速回忆在平时各类课上学到的、以及平时在课外读物上看到的有关知识、应用相关技能,作出选择,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只一味地在科学课本上寻找答案,那么,这种“习惯固定在一门学科中思维的不合理定势”,将使他们徒劳无功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问法,却关系到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死”与“活”,思考问题的“死”与“活”。 这里的“综合性”的第二层意思,就是指在科学学科的评价中,内容的拟定要注意这门学科中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创造意识是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创造能力的应变与再创的综合能力,也是一种智力活动,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与能力为基础。”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记忆中,往往忽视知识与知识之问的联系,他们的记忆内容呈点状分散分布,具有无规则性,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一点一滴”的知识。如果教师考查的试题也和他们的记忆样,分散而无规则,那么我们只是对学生的识记能力进行了考查,而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作为一名评价者,首先自己就应具有“抓住联系进行再创”的综合能力。例如“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常见的一种组合机械,分别用了哪几种简单机械”一道题,就串起了五年级教材中的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很多课文的内容。
  三 评价标准的制定——“映入荷花别样红”
  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内容的综合性,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但是,如果评价的标准不进行改革创新,那么,将大大削弱创新教育的力度。评价标准的制定,要注意它的“全面性”,即不要片面地追求表面的准确,而漠视内在的创新。如“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一种组合机械,分别用了哪几种简单机械”一道题,甲生找了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组合机械来分析;乙生构思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组合机械来分析。由于学生年龄生长的特点和教师的知识功底,不甘于平凡的乙生往往容易为了追求创新而在“准确”这一点上造成失误,按照以往的评价标准,他无疑会被扣分处理。这一次次不愉快的经历,慢慢地侵蚀了他创新的激情,他的思想逐渐变得懒惰。针对现状,我们急需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我们要的不应仅仅是准确,更要重视创新的因素。准确了,得到基本分,做得好的、有创意的,更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上创意分,这是种激励,也是在创设一种环境,能够让学生没有顾虑地去发挥、去创造。
  总之,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时时处处不忘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们所做的一切,在学生眼里应是一种鼓励、一种支持、一种肯定,融“有法”于“无法”中,而不要让他感到是一种负担、一种约束和一种对立。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创新的种子才会有生根发芽的阳光和土壤。”
  “有需要就会有发现”,只要我们把学生的需要真正当成我们最迫切的需要,我们就会在教学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激发动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一代。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现状,再就云数据技术特点与云数据技术的应用条件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最后针对云数据技术在高校档案资源信息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
课程改革以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许多弊端,教师死板说教,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意识不强,课堂上甚至出现学生各行其事,教师闭目讲学的“怪现象”。而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文章针对农村中小型水电站,引用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从企业员工、机器设备、材料、方法、环境五个方面来说明如何进行节能管理,对水电站节能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列维-斯特劳斯的原始造型艺术研究可以分为从艺术内看艺术和从艺术外看艺术两个层次:从艺术内看艺术是列维-斯特劳斯通过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对原始艺术造型特征的分析;从艺术外
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在于四个方面: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及管理制度上的缺陷.本文就这四项因素进行具体阐述,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20世纪的收藏风云,大家辈出。在传统字画收藏中,提起张伯驹潘素夫妇,无疑是至高无上的。笔者写张伯驹潘素夫妇,首先想到他们二人都是老民革会员,有关他们的收藏传奇,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张老的收藏之道,乃至书画艺术都值得后人细细品味,那时候的收藏,只为一份责任与保护的使命。对国宝的价值需要判断,对收藏者的判断又何其难也。  在上世纪90年代发行的《收藏》杂志上,笔者写了从古到今的民间字画收藏。20世纪的字
今年5月,李凌收到了一份投诉材料,有消费者向他反映,完美公司生产的口服芦荟出现质量问题,他根据消费者的投诉材料,写了一篇长达十多页的报道传给完美公司.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行业也得以发展与成熟,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交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道路桥梁,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道路桥梁施工建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21世纪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高校人文精神教育失落、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欠缺的现象.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