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育的宗旨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体现人的价值,开放性地进行数学教学,优化数学教学方法,使数学课堂人性化.
【关键词】 数学教学;人性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同时“数学教学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 在教育观念上,要确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育的人性化,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人文感染力.
一、更新数学教学理念
通常人们认为数学的教育功能是“思维的训练”,它抽象、严谨,与人文教育相对立.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也是只重视数学理性与思维训练,忽视了对人文和情感的关注. 俄罗斯有一位数学家说过:“任何一门数学分支,不管它如何抽象,总有一天会在现实世界的现象中找到应用. ”这说明,数学活动的最终目的还是生活,是为人服务.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领会数学功能的人才,既掌握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又能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为生活服务. 因而,数学教学中要抛弃数学中狭隘的观念,重视其人文功能,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一种精神. 一是把数学中的方法交给学生,二是把数学中的价值交给学生.
二、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这就要求我们理解学生,按学生的思维方法、想象空间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自己思考,去琢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智能. 在教低年级“认识乘法”一课时,出示一个十分漂亮的Flash课件的情景图,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2种,即母鸡、小兔)它们各是几只在一起的?哪一种动物多?哪一种动物少?多的比少的多多少?你能用图上的动物数量给你同桌出几个数学题吗?这一系列问题,促使学生用眼观察,动手尝试,使学生有一个广阔的空间去发挥个性才能,也使数学课更人性化.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应用,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巨大作用,把抽象的、形式的数学问题 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比如学习了“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动手计算一下教室里墙的面积,也可以计算一下自己住的小房间的面积,再试试有几种计算方法,等等. 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问学生怎样表示出它有多少页,学生们可能有的会一愣,有的会摇头,有的茫然,仔细思考会突然明白:“这本书有n页. ”“有a页. ”“有b页.”……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们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例如学习“有趣的拼搭”后让学生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积木任意制作一个生活中的物体模型;学习“步测”后让学生测一测教室、操场、家中房屋等的长度……这样的一些过程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展现数学中人文的一面.
五、让学生活学活用新知识
《二十一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中指出,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和教科书上的一模一样,如果学生不能活学活用所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教会学生活学活用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个教师的责任.让数学回归生活,为实际生活服务.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度”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这里有一把断了一节的尺子,它的刻度只剩下“3”到刻度“9”,谁能用这个破尺子来测量一下讲桌的长度呢?同学们帮老师想一想办法,好吗?学生的兴趣立即来了,教室里马上沸腾了,学生们积极想办法,利用不同办法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 像这样用断尺量物体的长度在生活中是经常碰到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也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探索生活,这是人文思想的回归和升华.
数学知识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的参与、体验,学生获取的知识只能是表面的、浅层次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参与、体验,才能做到理解,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这是现代教育理念中“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这里面既含有对人的价值的承认,更有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教师可通过设计各种活动训练,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去说、去讨论、去操作,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用结合,着眼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数学闪耀人性的光华.
【关键词】 数学教学;人性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同时“数学教学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 在教育观念上,要确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育的人性化,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人文感染力.
一、更新数学教学理念
通常人们认为数学的教育功能是“思维的训练”,它抽象、严谨,与人文教育相对立.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也是只重视数学理性与思维训练,忽视了对人文和情感的关注. 俄罗斯有一位数学家说过:“任何一门数学分支,不管它如何抽象,总有一天会在现实世界的现象中找到应用. ”这说明,数学活动的最终目的还是生活,是为人服务.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领会数学功能的人才,既掌握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又能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为生活服务. 因而,数学教学中要抛弃数学中狭隘的观念,重视其人文功能,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一种精神. 一是把数学中的方法交给学生,二是把数学中的价值交给学生.
二、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这就要求我们理解学生,按学生的思维方法、想象空间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自己思考,去琢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智能. 在教低年级“认识乘法”一课时,出示一个十分漂亮的Flash课件的情景图,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2种,即母鸡、小兔)它们各是几只在一起的?哪一种动物多?哪一种动物少?多的比少的多多少?你能用图上的动物数量给你同桌出几个数学题吗?这一系列问题,促使学生用眼观察,动手尝试,使学生有一个广阔的空间去发挥个性才能,也使数学课更人性化.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应用,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巨大作用,把抽象的、形式的数学问题 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比如学习了“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动手计算一下教室里墙的面积,也可以计算一下自己住的小房间的面积,再试试有几种计算方法,等等. 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问学生怎样表示出它有多少页,学生们可能有的会一愣,有的会摇头,有的茫然,仔细思考会突然明白:“这本书有n页. ”“有a页. ”“有b页.”……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们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例如学习“有趣的拼搭”后让学生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积木任意制作一个生活中的物体模型;学习“步测”后让学生测一测教室、操场、家中房屋等的长度……这样的一些过程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展现数学中人文的一面.
五、让学生活学活用新知识
《二十一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中指出,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和教科书上的一模一样,如果学生不能活学活用所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教会学生活学活用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个教师的责任.让数学回归生活,为实际生活服务.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度”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这里有一把断了一节的尺子,它的刻度只剩下“3”到刻度“9”,谁能用这个破尺子来测量一下讲桌的长度呢?同学们帮老师想一想办法,好吗?学生的兴趣立即来了,教室里马上沸腾了,学生们积极想办法,利用不同办法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 像这样用断尺量物体的长度在生活中是经常碰到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也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探索生活,这是人文思想的回归和升华.
数学知识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的参与、体验,学生获取的知识只能是表面的、浅层次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参与、体验,才能做到理解,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这是现代教育理念中“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这里面既含有对人的价值的承认,更有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教师可通过设计各种活动训练,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去说、去讨论、去操作,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用结合,着眼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数学闪耀人性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