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场电影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m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我在镇上读初中,不爱读书,迷上了看电影。
  电影院坐落在镇北街,傍濑水河而建,是镇上的标志性建筑。镇上人不叫电影院,叫电影馆。“今天电影馆放打仗片。”“今天电影馆演锡剧《五女拜寿》。”明白人一听就知道,电影馆里有舞台,不只放电影,还演戏。
  我不爱看戏,只爱看电影,尤其打仗片。电影的诱惑是迷人的,是茶饭不思、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买不起电影票,便在电影院广场的空场地上瞎转,找寻着别人丢弃的废电影票。捏着已经撕去有效一角的废票,心里像有槌子在敲鼓,也不敢立即进电影院。挨到电影开场的铃声响了第三遍,趁着人多混乱,才捏紧撕过票角的一侧,让门庭站在高凳上的检票员马九炮再撕一次。马九炮也有较真的时候,非要让我摊开捏了一半的票根,露出马脚总免不了后脑壳挨马九炮一巴掌,或者屁股被踹一脚,他还会再骂上一句:“细赤佬,滚!不要让我再见到你。”骂骂又咋了?不痛不痒,不掉肉。只要有电影看,骂成狗也欢心。
  马九炮这段时间心情很不爽,他和电影院里面的检票员胡麻子干了一仗。胡麻子向经理告了他一状,说他在外面检票打哈哈,见到漂亮姑娘就挪不开脚,导致电影院溜票的年轻姑娘越来越多,加重他的工作量,影响电影院收入。电影院经理批评了马九炮,还警告他,再发生类似情况,让他滚蛋。经理的批评,马九炮倒没往心里记,关键说他粘镇上大姑娘的事,传到了他老婆耳朵里。马九炮老婆是乌丫山猎户的女儿,标准的悍妇,镇北街万金巷的邻居亲眼看见马九炮老婆曾两手拎着马九炮耳朵,把他悬在半空打转转。马九炮这个绰号的来历也与他老婆有关,马九炮大名叫马红旗,新婚不久,电影院经理见马红旗眼圈泛黑,检票时老打哈欠,就友情提醒他,让他别太贪嘴了,晚上夫妻那事上节制一点,来日方长。马红旗听了电影院经理的劝,一声叹息:“这哪里是我嘴巴上能省的事?我那婆娘能让我省吗,最多一天非让我干九炮,不干就不让我睡。”马红旗说的是不是事实,也没人去他老婆跟前核实,但从此马九炮诨名就传遍了濑水河域乌丫山脉的村村落落。久而久之,连他自己都忘了大名。有一次,投递员小孙在万金巷找马红旗,问遍半条街,都不知道谁是马红旗,信只能查无此人,退回原址。多年后,远方亲戚来万金巷探亲,说起旧事,马九炮才拍着脑袋,幡然醒悟自己就是马红旗。
  马九炮老婆来电影院一哭二跳三上吊,马九炮自然是怂了下来,见了镇上的小媳妇、大姑娘再也不敢嬉皮笑脸。这段时间他特别警觉,站在检票口门庭的高凳上,警犬一样嗅着鼻子,双目圆睁地盯着每一个过检观众。想蒙混进电影院,除非像孙悟空一样变成一只蚊子或苍蝇,从他头顶飞过去。
  混不进电影院,我像一只找不到食物的流浪狗,在影院四周到处闲转。有一次,我在电影院对面的南街玩耍时,发现电影院舞台后台拐角处,有一扇小门向濑水河敞着,供演戏的演员演出间隙透气。因为临河防盗,所以平日也总不上锁,从河对岸看去,总见门虚掩着在风中打晃。这个发现让我兴奋不已,我沿着电影院砌在濑水河里的那堵墙,淌水摸到后台拐角处。进了后台登上舞台,也不敢贸然去台下,影院里检票的胡麻子,肩上挎的卡宾枪,两头系了线,装五节电池的手电筒,在台下的座位间走动着。这样的手电筒怕全镇也只有胡麻子有,在黑漆的影院打开按钮,那光亮像打仗片上敌人从碉堡里射出来的探照灯。名义上为观众找座位,实际上不过在查逃票的,每个逃票者都会在那束强光下,头皮发麻,浑身颤栗。胡麻子是乌丫山上土匪头子胡半天的儿子,当年解放军进驻乌丫山,胡半天弃暗投明,投奔解放军,在协助解放军解放县城的一次战斗中牺牲。胡麻子的娘是胡半天的七姨太太,胡半天死后,她也裹上细软,一走了之。没了爹,走了娘,胡麻子就成了孤儿。胡麻子没有麻子,只是脸上的赘肉长得疙疙瘩瘩,老远看去像是脸上长了星星点点的麻子。胡麻子成年后,政府照顾他进了镇上电影院当检票员。镇上的人都说胡麻子遗传了他爹的匪性,被他逮到的逃票者,无论男女,不是脑壳起包,就是耳朵拧成青紫。
  我先躲在后台,裹在舞台的幕布里。等电影开场了,影院的灯光灭了,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射向银幕的那束光柱时,再悄悄从幕布翻出身子,贴着舞台有凹弧的那垛墙爬到台下。找一僻静角落,也不敢一直仰着头看银幕,怕胡麻子那束强光突然射来。仰着看一小会,再貼着前排座位,蹲在黑暗处听电影。常听到忘情处发出笑声,惊动前座一阵骚动,吓出自己一身冷汗。更多时候,只敢藏在幕布里听一场电影。胡麻子是个怪人,他守着这么好的电影院,却不喜欢看电影,他一遍一遍检查完电影院的边边角角,也不找多余的座位坐下,而是挎着他的“卡宾枪”,站到最前排,像看守卫兵一样警惕地守卫着观众。此时,若有一只老鼠从台上溜下去,准会被胡麻子快速而敏捷地踩死,我哪敢动弹?不动不行,刚才涉水时,墙面一壁青苔,手没扶牢,一打滑倒在河里,全身湿透,裹在幕布里的身子瑟瑟发抖。电影放的是我最喜欢的打仗片《南征北战》,战斗打到关键处,冲锋号已经响起,勇敢的解放军战士正飞越一条条战壕,冲向敌人。枪炮声就像催尿弹,战斗越激烈,我越想尿尿。实在憋不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冲着幕布一阵“欢歌”。一连发的炮弹在阵地炸开了花,整个银幕火光冲天,舞台上一片辉煌,战斗仍在激烈进行着。突然,前排有个女观众尖叫了起来:“蛇!”本来支撑双臂,倚着前排靠座,扭着脑壳,反盯着放映室射出的那束光柱出神的胡麻子,“噌”地跳了起来,一手揉着眼睛,一手端着“卡宾枪”,像哨兵遇到敌情,又不知敌情方向,四处张望着。一股尿流像蛇一样逶延在舞台上游动着,胡麻子的探照灯,也随着“蛇”游方向照向了幕布里发抖的我。轰炸声已经停止,解放军已经大获全胜,胜利的号角正嘹亮地响彻在阵地上空。一束追光落在了我头顶,我听到舞台下一片唏嘘声,尖叫声。
  我像是一只躲藏在粮囤角落的老鼠,被胡麻子拎着一只耳朵,一路拽到了学校。
  学校给了我一个记过处分。教导处于主任说:“这个记过处分不是处分你看电影,而是处分你旷课看电影。”
  处分看电影与处分旷课看电影没有什么区别,一样是处分,一样要挨打。那天,我爹听到公社的高音喇叭,从生产队秋收的黄豆地里,带着一腿的泥,跑到了学校后,我的另一只耳朵又被我爹拧了五里多地,从学校一路拧到家。我爹边用锄头杠敲着我的腿,边骂着:再往电影院跑,老子敲断你两条狗腿!要不是奶奶前来相救,怕是我至少要断掉一条腿。   我们家乡濑水河流域有句俚语,狗挨了打都三天不上粪缸。可马九炮却说我是狗改不了吃屎的本性。
  大约三天后,我当时走路还一瘸一拐的,我的同桌于小林,也就是给我处分的教导处于主任的女兒,她告诉我,电影院里正放映着打仗片《小兵张嘎》。于小林和我一样,也是电影迷。可,于小林和我不一样,她家就住在集镇上,离电影院一条巷。镇上来了新片子,她爹于主任都会带她去看。他们看电影都是星期天或晚上,买了票光明正大坐在对号入座的位置,不用旷课。于小林告诉我,有时她爹还给她买一支冰棍,或两分钱一包的茴香豆。想着于小林和她爹看电影时的神气劲,我就会莫名其妙心生嫉妒。嫉妒我也不放在脸上,只是放学回家把怨气撒在猪圈里的黑猪身上,为什么于小林放学后可以看电影,我放学后却只能给你割草?我质问黑猪。黑猪不耐烦地抬起它那张皱巴巴的丑脸,冲我吼吼着,在猪圈拱着。我拎起扫帚砸了过去,把黑猪撵得满圈乱窜。
  于小林看了新片,第二天总要给我讲片子里的故事。于小林说嘎子用木头手枪缴了胖墩翻译的真枪,还一泡尿熏出了躲藏井下的斋藤鬼子。于小林又说,嘎子还堵了老百姓的烟囱,被老钟叔关了禁闭。于小林还说,嘎子被敌人抓进岗楼,而嘎子用板凳砸死伪军,又用煤油灯点燃楼梯,熊熊的烈火烧得敌人呼爹叫娘,屁滚尿流……我正听得入神,于小林突然扬了扬脖子,转了一下口气,一脸诡秘地告诉我:看的人可多了,电影票不好买,她爹还是托了熟人才买到一张票,让她一个人去看的。她说,可惜啊,今天下午最后一场了。于小林她爹真好。这时,我完全忘记了那个给我记过处分的戴眼镜的糟老头。
  下午是劳动课,因为腿瘸,我向班主任老师请了假。
  电影院门口的广场上果然人头攒动,买到票的欣喜若狂,没买到的垂头丧气。电影开场大约半小时,和我一样没钱买票,想逃票的,或有钱买票而没有买到票的,都悻悻离开了电影院。我正在电影院广场失望地徘徊着,被一个声音叫住了。
  叫我的是我外婆村上的“小锅铲”。“小锅铲”是外婆村上大人们叫的,我却不敢这样称呼他。我小时候也曾这样叫他,他拧着我的耳朵告诫我,外婆家村上的一条狗都要叫舅舅。虽然他只比我大三四岁,他却要我叫他小公公,因为按辈分,我亲舅舅都要叫他小叔。“小锅铲”是他的诨名,他真名叫谢全生。因为爹娘死得早,他一直跟他哥嫂一起过。哥嫂管不了他,也就索性不管他了。他今天去这家门口站着,讨一锅铲吃的,明天去那家门口站着,讨一锅铲吃的,村上人就给他起了“小锅铲”的绰号。他初中只读了一年,就辍学整天跟镇上的混混在一起。他也是电影院的常客,有一阵子,我特别羡慕他,不像于主任一样拿工资,却经常有钱买对号入座的电影票,还穿着公社干部才穿的两节头皮鞋。
  “小锅铲”对我说:嗨!小兔崽子,过来。给你一个大便宜,小公公临时有事,把电影票让给你。又说:电影才刚开始,小嘎子与罗金保正在卖西瓜,你进去还能看到小嘎子烧碉堡。我立在那儿,怀疑自己耳朵是不是感冒了,“小锅铲”已经把电影票在我面前扬了几圈。突然,他停了下来,抓住我的手,在给我电影票前,死盯着我,说:不过,你要答应小公公一个条件,对谁都不能说电影票是我给你的。不知道是激动,还是想着赶紧进电影院看小嘎子是怎样用木头枪缴获胖墩翻译的真枪,我一个劲地点着头,鸡吃食时生怕狗来抢一样。“小锅铲”像长辈一样拍了下我的脑袋,表情严肃起来,说:光点头有屁用,要发誓,对着太阳发毒誓。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有点夸张,停住了脑袋,举起右手,庄严发誓:“我,张少华,对太阳公公发誓,我要是对外人说了电影票是“小锅铲”给的,不得好死。”一紧张还是把小公公说成了“小锅铲”。不过,这次“小锅铲”没有恼火,反而又像长辈一样笑着拍了下我的脑袋,把票塞给我,催我赶紧进场。
  我进场时,嘎子已经缴获了胖墩翻译的真枪,正在给人民群众宣讲八路军纪律……第三点,第三点,嘎子想不起第三点的内容,正在抓耳挠腮。我第一次揣着对号入座的票,躲着观众的目光,悄悄地找到票上的座位。电影太精彩了,以至我的到来都没引起前后排观众的注意,只有我的邻座,一位胖胖的中年妇女,在收腿给我让道时,小声地嘀咕:这么好看的电影,都憋不住你一泡尿?不知道是埋怨,还是惋惜。
  电影正是高潮时,敌人的碉堡已经被英雄少年张嘎子用煤油灯点燃,熊熊的烈火正冲天飞啸,英雄少年张嘎子借着火势,成功逃离碉堡,留在他身后的是烈火中鬼哭狼嚎的伪军。热情的观众为英雄少年张嘎子拍着巴掌,欢呼着。突然,我听到了前排姑娘的哭声,起初,我还以为她是被英雄少年张嘎子的机智、勇敢所感动。哭声越来越大,已经影响到四邻观众。她邻座的大嫂小声劝她,莫慌呢,怕是掉地下了。影院所有的光都集中到了银幕上,座位底下一片漆黑,前排姑娘跪下身子,在座位下方摸索着,找寻着什么东西。估计没有找到想找的东西,姑娘哭声更大了。
  哭声还是惊动了在影院巡逻的胡麻子。胡麻子先用“卡宾枪”打过一束光,嚷道:那啥,姑娘,你不看电影哭啥?胡麻子的追问和强光的刺激,加剧了姑娘的悲伤,整个电影院观众的注意力都被哭声吸引了过来。胡麻子拎着“卡宾枪”挤到了姑娘跟前,追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姑娘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根本无法回答胡麻子的提问。胡麻子急了,要把她拉离座位。姑娘双手紧拽着座位扶手,不愿离席。他们在前排拉扯着,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只好站起来看电影,我一站,我的后排不满了,我的座位附近一时出现了小小的骚乱。这时,邻座大嫂告诉胡麻子,说姑娘的皮夹丢了,皮夹里准备办嫁妆的一百八十多块钱也一起丢了。听到准新娘在电影院丢了一百八十多块钱,胡麻子一下子来了情绪,他一直为镇上老百姓称呼他是电影院的卫士而骄傲。如今,在他守卫的电影院丢失一百八十元巨款,这还了得,这不是严重挫伤他的尊严吗?胡麻子打开“卡宾枪”,在座位底下找寻着,强光的晃动惊扰着观众,心急的观众纷纷站起来指责。胡麻子索性跳到了座位上,晃着手电筒,指着姑娘前后两排及左右两位,嚷着:你,你,你,还有你,你们,电影结束都别走。又让那位嫂子叫来马九炮,嘱他去派出所叫来民警小詹。
  我实在没想到那个红色的印有伟大领袖毛主席头像的塑料皮夹,会不顾电影院的喧闹,独自静静躺在我座位和靠垫的缝隙间。塑料皮夹张着嘴,里面却空空如也。
  在派出所,我孤零零坐在留置室冰冷的水泥凳上。那个我不知道名字的快要做新娘的姑娘仍在留置室外哭泣。她哭得很伤心,我感觉每一滴泪都是失望和悲伤。民警已经问我几十遍了,可是,那钱真的不是我盗的,他们没有一个人相信。他们把我爹娘都叫来了,在留置室外,他们对我爹娘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又一遍。胡麻子跳着脚对我爹说:“你的儿子,啊,你的儿子,上次不只是逃票,还一泡尿淹了一个舞台。啊,你说吧,这次……”从留置室的格窗,我看到胡麻子对我爹很失望,他一直在我爹面前指手画脚。那个叫小詹的民警却很冷静,他把我爹叫到了门外,我不知道他们谈了什么。
  我爹卖掉了那头我特别讨厌的黑猪,一只快要产崽的羊,还有我弟弟喂养的九只兔。第二天,我走出了派出所留置室。
  后来,我再没有去电影院看过一场电影。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秋日下午,那个少年时代和我一样喜欢看电影的于小林,已经成为了我妻子,我们相挽着重返旧时老镇电影院。电影院已面目全非,它完成了历史使命,像一位功成不居的老者,静静泊在濑水河一隅,慈祥的目光看着广场四周疯长的野草,蓬勃的龙芽草、香丝草、芨芨草,在微风中安静地流动着。广场中央的那杆孤独的旗杆,在岁月的风蚀中发出“噼啪噼啪”的响声,回旋、悠长。
  责任编辑:李樯
  见习编辑:陆萱
其他文献
王啸峰,1969年12月出生,苏州市人,中国作协会员。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在《人民文学》《十月》《小说选刊》《作家》《花城》《钟山》等文学刊物上发表散文、小说百万字。出版散文集《苏州烟雨》《吴门梦忆》《异乡故乡》。作品曾入选年度最佳小说集、散文集。  三五牌台钟敲过零点,阿斌紧张起来。他拍醒伏在桌上打鼾流涕的二胖。严肃地指指时针。二胖顿时清醒。时针随着钟摆节奏歪下头,二胖的头也跟着偏转。  阿斌
期刊
一度风流,几多华章,对40年来《青春》的文学行走,应该有一番梳理,是追忆,是怀念,更是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启程。  青春本就是一场悸动的行走,不安、冲动,满怀希冀……创刊号  1979年的10月,在原属南京市文联的文学内刊《南京文艺》基础上,《青春》正式创刊,刊名采用鲁迅先生手写体的“青春”集字。  创刊号的阵容可谓强大,陈白尘、罗荪、夏阳、从维熙、顾尔谭、邓友梅等老一辈作家纷纷致辞,为《青春》拉起“
期刊
公元一世纪,使徒彼得与自己的命运迎面相遇,在逃离罗马城的大路上,彼得向耶稣提出了那个响彻人类世界两千年的问题——“你往何处去?”类似的问题五百年前也曾被另一位著名的弟子提起——“君子亦有穷乎?”在走投无路的陈蔡,子路问道。于大危难时,耶稣说,我要去罗马,为你们再钉一次十字架。夫子说,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且听弦歌!在人类的童稚时期,大哲都表现出一种令人钦羡的笃定,题目没有那么难,到处都是
期刊
1  赵志明试图通过《小姜的故事》为论坛时代的文艺青年立传。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论坛时代短暂而峻急,如小说中描述的那样:“386被弃,486告急,586望眼欲穿。”时代提速,与之形成正比的是记忆遗忘的速度,不管是社会记忆,还是私人记忆。所以,很难想象短暂而闪耀的论坛时代是如何在艺术趣味、写作实验、思想表达、社会关怀等层面对彼时青年进行了训练和影响。具体到当代文学,1970年代中后期到1980年
期刊
1982年初夏,大学毕业,名单分配去了南京人事局。有一天,李潮带来一份市人事局朋友的手书,说他们局长亲自调阅了我的档案,问想去什么单位,速去面谈。这是我走上社会遇到的第一件荒唐事,冒冒失失竟然就去了,指名道姓要见局长大人,结果局长大怒,说你是谁呀,国家分配工作这么严肃的事,怎么可以你想去哪就去哪。  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很狼狈,也说明当时实在太天真,太书呆子。李潮又为我出主意,说你干脆到《青春》来
期刊
光阴荏苒,《青春》杂志已经迎来了第四十个春秋。当年这本期刊从诞生起,就像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耀眼而夺目。记得北京一位著名作家说过:“《青春》怎会在南京诞生?”可见其风头了。  1979年,我40出头,在南京市文化局创作组工作(市文联恢复时的前身)。斯群同志调来之后,在方之、高晓声、陆文夫等作家的怂恿下,将当时的内刊《南京文艺》改刊为以青年文学为主的《青春》月刊。主编是斯群,二位副主编是李锡焕和李纪
期刊
小朱这人有个癖好,逛商店的时候喜欢让售货员把柜台里的商品拿出来,放在手上左瞧右瞧。一面瞧,一面还叽叽咕咕。这时他的身边有必要站着一个人,听着他发出惊异、感叹以及种种议论。这个人往往是我。我是小朱的好朋友,经常陪他逛商店。有时,他也陪我逛商店。  我说这是小朱的一个癖好,是因为他从来不买东西,只瞧不买。瞧了还不过瘾,还要拿在手里把玩。这就显得有些奇怪了。反正我没有见过小朱在商店里买过什么东西,尤其是
期刊
选择一种颜色安慰词语  请选择一种颜色  安慰词语  一种颜色就好  它怕选择  如果你是它的母亲  它的婚姻由不得自愿  清晨你说“早安”  你的舌头揉捏出早安的模样  在遇见另一个早安时  你的双唇将它护在身后  羞涩的模样  闷热的午后  趁你打盹  它透过你微张的嘴唇  探望远方的气息  与浓郁的湿气相伴  寂寞时跳一支沉默的探戈  母亲 你的颜色已经选好  却无法示意  词语在喉咙里呼噜
期刊
镜匣  想要给抹香鲸刷牙  始终等不到开口的时刻  路途遥远  水面漂浮的光  利刃一般  永远不要相信水手的話  不如去追逐鲟鱼  还未兑付的支票  夹在书里为什么树上长满枝桠  为什么树上长满枝桠  因为你从不会有始有终  起初毫无顾忌,掀开幕帘  我想要逃窜已然太晚  继而将所有容器插满雏菊  又将水洒在花瓣  然后大笑,然后痛哭  然后转身离去  走廊歌声回响,电扇停止运行  旧相片还挂在
期刊
执绿感觉自己陷入到了一种感情的泥淖中,或者是分岔路。她愤愤不平,脑海中不断跟郑不远进行着对话。她越想越生气,与她交谈的郑不远则一脸理直气壮,甚至有点强辞夺理,好几次他们的对话都到了谈不下去的地步,每当这时候,她的本能反应是把郑不远拉黑。似乎只有拉黑才能表现出她的决绝和远见,才能体现出她鲜明的立场和不妥协的态度。我为什么要跟这种人谈恋爱啊……想到这里,正好看到路边并排走过的两个穿校服的高中生,男生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