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的情感“悲凉”吗?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on8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入选教材的散文名篇,大家对《故都的秋》都非常重视。然而,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和学生对这篇文章情感特点的认识却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很多师生认为,文章第一段说得很明白:“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且,文中之景的确都扣住了“清、静、悲凉”来写。比如,在景物的色彩上,都是冷色调为主,如天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牵牛花是“蓝的”,枣子是“淡绿微黄的”,连都市闲人穿的都是“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景物的状态都以旧败、普通、萧瑟为主。如租的院子是“一椽破屋”,牵牛花是“破壁腰中”的,秋草是“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槐树写的是它的“落蕊”,秋蝉写的是它的“衰弱的残声”,雨是“一层秋雨一层凉”的秋雨,就连枣子都是“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枣子颗儿”:写景大多透露出易逝、衰残、没有生机的信息。在景物的动静上,都以静景为主,如“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听得到“息列索落”的雨声,听得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采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秋天的幽静。可见,全文五幅画面都是扣住了“清、静、悲凉”的特点来写的。而一般情况下,正因为作者的内心是“清、静、悲凉”的,所以笔下的景物才会呈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这样写景才会做到景随情生、情景交融。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文学作品中的写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这是最常见的艺术手法。然而,特定景物背后蕴含的情感到底怎样,需要结合写景的具体语言去仔细品味,不能仅仅凭借表面的景物特点就去做常规推断。《故都的秋》中,如果我们细心走进文本的深处,咂摸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心灵,领悟作者情感,就会奇怪地感到:文中作者的情感不但不是“悲凉的”,反而是“欣赏的”“喜悦的”,这不能不说是写景散文中非常少见的例子。
  从写景的具体语言分析
  比如第一幅“秋院图”。“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透露出了作者的不急不忙、闲适恬淡。“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天空的高远碧绿,给人一种“清爽感”;更要注意这句话中的“也”字,意思是即使租的是破屋、即使是个小小的院落,仍然不妨碍欣赏到高远的碧绿的天色,其内心的喜悦、欣慰不言自明。“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飞声”在辽阔的故都上空一定不会响亮,连这么细小的“飞声”都能听见,显然衬托出了环境的静谧,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平静、专注和淡然;如果一个人内心是愁苦、悲凉的,是无法如此入神地、心神合一地去捕捉这个细微的声响的。“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个细节更写出了作者当时心态的悠闲和对景物的喜爱。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没有对景物的亲近喜欢,谁会注意到日光是“漏下来的”,谁会对这个最普通的日光去“细数”呢?
  又如“秋槐图”,作者选取的是“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而且“铺得满地”,这的确令人伤感。但是作者是不是也同样很“伤感”呢?“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仔细揣摩,这一个长句很有意蕴:“脚踏上去”,真的对落蕊同情、伤感,还会“踏上去”吗?这岂不太残忍了?“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这说明作者在细细地听、细细地闻,哪有觉得景物很“悲”,还要细细地“听”“闻”的?“只能感出一點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如此极易忽略的感觉都能捕捉到,其精神该是多么的集中,其心思该是多么的专注!他显然是在细心地品味、感受着故都秋天的落蕊带给自己的那份非常细腻而独特的感觉。
  又如“秋蝉图”。本来,“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听来应该是凄凉的,让人联想起《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但是作者接下去用的却是“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注意这里用的是“啼唱”,这显然寓欣赏之意;作者还把秋蝉比作“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养在家里的”“家虫”,都写出了舍不得赶走之意,写出了对秋蝉的亲近、喜爱之情。
  又如“秋雨图”。“还有秋雨哩”,这个“哩”字就颇值得玩味,写出了对故都有多种好景的兴奋和自豪。“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个“也”字同样写出了喜欢和自豪。“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一个“咬”字,一个“立”字,寥寥数语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都市闲人的悠闲和随意,也写出了作者对这种悠闲、随意的生活方式的赞赏。
  至于“秋果图”,短暂的繁盛之后是“沙尘灰土的世界”,这固然是令人“悲凉的”。但是“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正是秋的全盛时期”,这些句子透露出的“赞赏”之意就再明显不过了。
  所以,全文五幅图画,景悲,但文字背后的情感却并不悲。
  从全文的行文脉络分析
  全文“赏秋”的情感,不仅能从写景的语言中品味出来,在全文的行文脉络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比如第一段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无论”“总是”显然是说所有的秋天都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看起来和上文在语意上是转折,其实表达的意思是:故都的这个特别的秋,在所有的“秋”中更好、更有味。
  第二段中,谈到江南的秋时,提到江南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这里特别要注意“赏玩”这个词语,很明显,作者的潜台词是:只有“故都的秋”的秋意、秋味才能“赏玩”十足。
  第十一段中,描绘完了“秋果图”后,作者更是直接赞赏故都的秋:“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这已经是在不加任何掩饰地赞赏秋天了。
  第十二段中说:“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这里的“颓废”不是现代汉语“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的意思,而是“以悲凉为美”的意思。作者说“中国的文人,都会‘以悲凉为美’”,其言外之意,就是说自己作为中国文人学士的一员,也带着浓厚的“以悲凉为美”的色彩,这也就有力地说明这篇文章同样是“赞颂秋的文字”中的一篇。
  第十二段:“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直抒胸臆,直白而鲜明地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留念、欣赏之情。
  所以全文从开头到结尾,作者的情感表达,或直接流淌,或用写景含蓄表达,整体而言相互照应、浑然一体,都明显说的是“赞颂秋天”。
  为什么郁达夫会“以悲为美”?这除了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悲为美”的审美传统和审美意趣的原因,也有郁达夫本人的性格、个性,以及在日本留学时深受日本“物哀美”美学传统等影响的因素。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在英国,仅有7%的人接受过私立教育。可凤毛麟角般的7%,却不成比例地主导着英国的上流社会与精英行业。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的沃明斯特中学,在其长达300年的历史中,想必也为这令人艳羡的“7%”源源不断地输送过人才。  英国的公立学校由政府拨款,提供免费教学,采用政府制定的全国统一课程。私立学校部分接受或完全不接受政府拨款,办学资金主要来自学费、馈赠和慈善基金。  根据《卫报》2018年数据,英国顶级私
期刊
当今社会,总是有许多人将成就美好人生的期望寄托在一些虚无缥缈的、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对眼前的机遇却视而不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现实人生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而他们也会在绝望和痛苦中失去生的希望,像行尸走肉一般活着,更有甚者会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逃避残酷的现实。之所以会发展到这种地步,是因为这些人都在环境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一些错误的、与事实相违背的观点。  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必
期刊
言近旨遠、辞约意丰是《论语》语言的主要特征,这个特征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阐释空间,同时也给读者理解《论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将单篇文章放置在整部《论语》的背景下阅读,或可破解这一难题。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下册再次选入了《论语》中的《沂水春风》一文,该文在《论语》中完全能算得上长篇了。我们恰恰可以借助这篇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论语》,让《沂水春风》成为打开《论语》的一扇窗,再让整部《论语》成为深度理解《沂
期刊
【阅读导引】  乔丹·彼得森被誉为目前西方最有名的学术专家之一;因为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他还被戏称为“网红心理学家”。《人生十二条法则》是他的第二本书,还未上市就已登上北美畅销书排行榜,一推出便成为全球现象级畅销书。贯穿这十二条法则的一个主题就是人生并没有那么让人绝望,我们是可以变得更好的,生活也是可以变得更好的。  诺曼·道伊奇在书中的序言里评价道:“人们并不喜欢规则,然而事实是,如果
期刊
【阅读导引】  在克莱齐奥的笔下,山以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出现在我们眼前,凭借其天然之美震撼了我们。这种美是原始的、粗糙的,读后让人为之一振。作家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山的速写,笔触粗犷,却与山极为吻合。作家从视觉出发来写山,却完全剥离了附着于其上的其他事物,并且把自己的感情完全隐藏起来,以冷静客观的笔法为我们勾画了作为自然之物的山。而山也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人们对山产生了一种陌生感,
期刊
人类顶大的长处是智慧。但什么是智慧呢?智慧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冷静。  譬如:正在计算数目、思索道理的时候,如果心里气恼,或喜乐,或悲伤,必致错误或简直不能进行。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事。  但是一般人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偏不明此理。他们总是为感情所蔽,而不能静心体察事理,从事理中寻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想说一个猴子的故事给大家听。  湯姆孙科学大纲叙说一个科学家研究动物心理,养着几只猩猩、猴子做实验。以
期刊
(一)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研究发现,长时间待在空调房,①。“空调皮肤病”的形成和皮肤屏障失衡有很大关系。这主要因为室内外温差大,在室外皮肤出汗让身体降温;而到了凉爽的室内,没有散热的需求,皮肤血管、汗孔迅速收缩,相应的皮肤皮脂分泌也会减少。皮肤屏障对皮肤健康非常重要,而皮肤屏障的最外层就是皮脂膜。汗腺分泌的汗液
期刊
喜欢绘画的人大概都喜欢读《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因为这一回涉及了许多国画方面的知识和专业术语。这一回里薛宝钗的戏份最重,她不但和黛玉有一场“兰言解疑癖”的关键性对话,而且在大家讨论惜春如何画大观园图这一问题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起底稿  这幅画的起因是刘姥姥参观了大观园后,对它连声称赞,想如何能把这园中的景致让她们庄里人也看看,开开眼界。贾母便说自己的孙女惜春会作画,让她画一幅大观园图。然
期刊
要心怀天下,忌自说自话  时评是写给大众看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观点立意高远,能够眼观重大社会现象,关注芸芸众生的疾苦,透视微小事件背后涉及的重大问题,然后就此发言,发表不俗的见解,表现不凡的境界。作为评论文,如果观点本身力度缺失,一个人在那里自说自话,语言再漂亮也是无意义的。可以说,“命意之高下”决定了时评品质之高下。  高贵的低头  陈鲁民  近日,著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麦克法兰
期刊
最近对比阅读了孙大雨、朱生豪、辜正坤诸先生翻译的莎剧《哈姆莱特》,对主人公哈姆莱特有了新的了解。  对哈姆莱特,他的恋人奥菲利娅的评价应该是最全面的。她觉得哈姆莱特拥有“高贵的心”“高贵无上的理智”“无比的青春美貌”,是各方面的翘楚:“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第三幕)  剧中还透露出他临时中断了在威登堡的学业,年龄在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