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穗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北部,东北与湖南省新晃县接壤,其余方位分别与镇远、天柱、剑河三县相邻,县城处在黔东—湘西—桂北三大旅游板块的连接,自古以来为由湘入黔的重要通道,素有“黔东要道”“千里苗疆门户”之美称。
三穗县原名邛水县,又名灵山县,始建于1107年。民国十七年(1928),因上年“科收丰稔,一禾三穗”而得名三穗县。县内居住着汉、苗、侗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1.16%。县内气候温和,自然环境优美宜人,有耕地面积12万亩,是黔东南州的粮食生产基地县和养殖发展重点县之一。中国地方“四大名鸭”之一的三穗麻鸭以肉质细嫩鲜香,胆固醇低盛名国内;良上“香稻”一家开餐,香飘四邻,十分可口,远在明代就被官府指定为“贡赋”;瓦寨斗笠,八弓的竹篮、筛子、簸箕、箩筐等竹制品驰名省内外,有“鸭之乡”“竹器之乡”的美誉。
三穗森林茂密,有红豆杉、银杏等珍稀树种,森林覆盖率达43%。境内山川起伏,溪流纵横,山清水秀,更有绮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全国第二大千户苗寨寨头隐居其中;县城东边建于清康熙元年的永灵山甘霖寺以及与它相对衬建于乾隆年间的“文武双塔”,登之,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韵;贵洞溶洞距县城仅6公里,洞长5.1公里,前人有诗云:“万亩良田一展开,星光闪耀诱人来。洞中奇景天工造,神仙到此也徘徊。”是旅游的好去处;良上红军遗址已成为党员干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离县城2公里建于清代的木界侗族风雨桥,运载今保存完好,共和国开国55位上将之一杨至成将军就生长在这座古朴、典雅的风雨桥畔……一系列的文物经典,给三穗增添了别样的风采。而别具一格的侗族、苗族婚恋嫁娶习俗,侗家二月二圣婆节、七月十五赶坳赛歌节、苗家二月二接龙桥节、六月六赛歌节、芦笙节等民族节日,独特的民族文化,也构成了三穗丰富多彩、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
有苗必由之路——桥头
桥头,因寨门口的一座桥而得名,这座桥始建于清乾隆28年(公元1764年),桥长50多米,距今有245年的历史,当时是邛水(今三穗县城)通向西南方向的重要古驿道,史称“有苗必由之路”。
史料记载,始修桥时刻有桥碑,“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到处“扫四旧”、砸文物,当地群众为了保住桥碑这一古迹不受损毁,把碑挖出来,让碑文背着天,放在寨门口沟上当小石桥使用,直到1993年重修桥时,这座沉睡了近半个世纪的桥碑的真面目才重见天日,桥碑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现在的桥还保留着当年古老的桥墩,桥墩石上被洪水冲刷得很深的痕迹就是历史的见证。清咸丰年间,苗族起义军首领张秀眉的大将万官保牛在桥头屯、寨里屯设防,抵抗清军。同治四年(1865年),清湘军将领兆琛率军两万攻打桥头,万官保牛于“屯外密插竹签,挖掘战壕,支架木棚,垒砌砖石,据险扼守”。义军万余人与湘军在这一带大战,重创清军,史称“桥头大捷”。兆琛损兵折将,被革职查办。以后又换席宝田来打桥头,清军安营扎寨与义军对峙。就是现在叫云(营)盘这个寨子,田坝中央的一高地,名叫院屯垴,就是当时清军屯兵营盘时用于操练军队的地方,至今点将台依然存在。北面一山叫尖峰岭,苗民起义军也与清军在此激战过。直到如今当地的老百姓在田间耕作和上山挖土时,常掘到生锈发黄、泥土包裹着的兵器。如不是这些兵器和历史记载,现在到桥头来的人不会相信这个充满生机、安静祥和的地方也曾经有过金戈铁马的厮杀。
桥头是“昔日古战场,今日鱼米乡”。这里除了是千里苗疆要塞,有古战场遗址之外,还是三穗麻鸭的故乡,有三百多年的养鸭历史和原始的炒谷孵鸭作坊;还是中国竹编工艺之乡,有传承三百多年的竹编工艺。
颇洞生态农业体验园
农业生态观光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其核心区位于三穗县城西南部的台烈镇颇洞村,距县城10公里。目前核心区已成为贵州省100个农业园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之一,现已建成3个水果采摘园(蓝莓、葡萄、草莓)、生态农庄、滨河休闲水上游乐园、文化长廊、自行车道、荷花池、生态鱼池、热带植物馆、旅游公厕、景观坝、园区主干道、旅游步道、蔬菜大棚、无土栽培观赏大棚、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已完成核心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圣德山
圣德山位于贵州省三穗县、天柱县和湖南省新晃县相交的两省三县交界地带,又称岑楼山、岑坝山(岭)。在民间的口头传承中,圣德山是与梵净山、雷公山齐名的贵州东部三大名山之一,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主流资料中,也都把圣德山列为黔东南州主要名山之一。圣德山海拔1176.3米,是北部侗族区域两省三地七县(湖南、贵州两省,怀化、铜仁、黔东南三地,三穗、天柱、锦屏、新晃、玉屏、剑河、镇远七县)侗族同胞的神往圣地,有“侗族神山”之称。
款 场
款场位于三穗县东,是三穗的东大门,距离县城48公里,被认为是中国北侗之根。款场乡是侗款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款”命名的建制乡镇。款组织在唐宋逐步形成,明清最盛,民国趋于消亡。款场乡现有款场仪款坪遗址,是款场及其周边地区款组织会、讲款、起款、盟誓、立约、断案的重要场所,是侗族地区款组织存在及其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侗族款文化的传承和见证。
寨 头
全国第二大苗寨,距离三穗县城20公里。其所处的区位称之为“千里苗疆门户”,贵州省苗学会授予“中国苗族第一村”。寨头村拥有悠久的苗族文化、苗疆军屯文化、蚩尤文化、橋文化资源,古战场、蚩尤庙、接龙桥、万官宝牛陈列柜、千里苗疆门户博物馆等人文景观,是三穗县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中国红色“大管家”杨至成故居和纪念馆
杨至成将军是三穗侗族人,是贵州省唯一一位开国上将,被誉为人民解放军“后勤之父”。杨志成纪念馆于2003年10月30日建成,既是三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贵州省第一批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杨志成将军故居位于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木界组。故居共有三块匾额,第一块为门楼上的“杨府宅第”,第二块匾为大门上方的“弘农家声”,第三块为神盒上的“祖德流芳”匾。故居内有表现将军及其家人生产生活的实物90余件。 三穗县“大跃进”遗存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在老县城的中心。博物馆是一座一楼一底的苏式建筑,由以前的县轻工业集体联社(原经贸局办公大楼)改造而成,是全国唯一的“大跃进”专题国有博物馆。博物馆由“大跃进”运动、三穗县“大跃进”历史、历史的功过、科学发展谱新篇四个部分组成。
三穗竹编
三穗竹编工艺起始年代可追朔至明末清初,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产品实用性与工艺性相结合,绿色环保、品种多样,具有较高收藏价值。1972年,三穗竹编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2007年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國家文化部将三穗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穗锅巴粉
三穗锅巴粉是黔东南一带地区的特有小吃。主要由特殊的大米(配有绿豆、花生、生菜等配料)做成,成薄纸状,绿色,切成长条状后煮食。制作过程为将大米、绿豆、青菜、分葱、蒜叶、萝卜叶等做成的浆在锅里烙成饼,然后冷却卷成卷,卷可以切丝,或者制作时用漏斗漏到锅里直接烙成丝。易熟,口感熔实,有大米、青菜、绿豆、分葱、蒜叶、萝卜叶等特有的清香味。
泥山土法造纸
泥山土纸制作方法十分原始,材料是用地产的白竹、水竹。一过立夏节,就砍“竹麻”,即尚未开叶的嫩竹破开,成捆地放入专制的水池,加上生石灰,浸泡40天,捞起洗净、晾干,清池,再放水浸泡,池里起结晶水层,显示竹麻已泡好可加工纸浆了。加工纸浆时,先捞起竹麻洗净,放入石磨盘,用牛力拉石滚碾得绒绒的,再放进水槽中,用力搅拌,放去浑水,待竹绒沉淀,放入清水,即可抄纸。抄纸用有规格尺码的竹帘(状如细钢丝网)一张张地漾满纸浆,捞起,晾干即成。在纸浆配制和竹帘尺码上加工,即可造书写用毛边纸。
三穗鸭
三穗鸭是中国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中国地方名鸭之一。三穗县是三穗鸭的泽源地和主产区,有六百余年的养鸭历史,早在1982年就被录入了《中国家禽品种志》,1993年,三穗鸭被列入《贵州畜禽品种志》,2003年被收入《中国家禽地方品种资源图谱》,素有“鸭乡”之称。三穗鸭以其产蛋多、牧饲力强、肉质细嫩、味美鲜香、胆固醇低而闻名。
三穗灰碱粑
灰碱粑是用柴草灰和大米制作而成。先将草木灰用沸水浸烫,冷却后滤去渣滓成灰碱水,把大米淘洗干净,用灰碱水浸泡24小时,捞起漂洗干净,磨成浆待用;大锅洗净,倒入米浆,用中火加热,不断搅动,至米浆煮熟起泡发粘,把熟浆盛入盆中,晾冷倒在案板上,用手搓圆条坯,上笼用大火蒸15分钟出笼,改刀切成长条。吃的时候放入沸水烫2-3分钟,捞起装入大碗中,加汤,放肉末、酱油、味精、红油辣椒、盐,撒葱花拌匀即成。
三穗县原名邛水县,又名灵山县,始建于1107年。民国十七年(1928),因上年“科收丰稔,一禾三穗”而得名三穗县。县内居住着汉、苗、侗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1.16%。县内气候温和,自然环境优美宜人,有耕地面积12万亩,是黔东南州的粮食生产基地县和养殖发展重点县之一。中国地方“四大名鸭”之一的三穗麻鸭以肉质细嫩鲜香,胆固醇低盛名国内;良上“香稻”一家开餐,香飘四邻,十分可口,远在明代就被官府指定为“贡赋”;瓦寨斗笠,八弓的竹篮、筛子、簸箕、箩筐等竹制品驰名省内外,有“鸭之乡”“竹器之乡”的美誉。
三穗森林茂密,有红豆杉、银杏等珍稀树种,森林覆盖率达43%。境内山川起伏,溪流纵横,山清水秀,更有绮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全国第二大千户苗寨寨头隐居其中;县城东边建于清康熙元年的永灵山甘霖寺以及与它相对衬建于乾隆年间的“文武双塔”,登之,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韵;贵洞溶洞距县城仅6公里,洞长5.1公里,前人有诗云:“万亩良田一展开,星光闪耀诱人来。洞中奇景天工造,神仙到此也徘徊。”是旅游的好去处;良上红军遗址已成为党员干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离县城2公里建于清代的木界侗族风雨桥,运载今保存完好,共和国开国55位上将之一杨至成将军就生长在这座古朴、典雅的风雨桥畔……一系列的文物经典,给三穗增添了别样的风采。而别具一格的侗族、苗族婚恋嫁娶习俗,侗家二月二圣婆节、七月十五赶坳赛歌节、苗家二月二接龙桥节、六月六赛歌节、芦笙节等民族节日,独特的民族文化,也构成了三穗丰富多彩、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
有苗必由之路——桥头
桥头,因寨门口的一座桥而得名,这座桥始建于清乾隆28年(公元1764年),桥长50多米,距今有245年的历史,当时是邛水(今三穗县城)通向西南方向的重要古驿道,史称“有苗必由之路”。
史料记载,始修桥时刻有桥碑,“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到处“扫四旧”、砸文物,当地群众为了保住桥碑这一古迹不受损毁,把碑挖出来,让碑文背着天,放在寨门口沟上当小石桥使用,直到1993年重修桥时,这座沉睡了近半个世纪的桥碑的真面目才重见天日,桥碑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现在的桥还保留着当年古老的桥墩,桥墩石上被洪水冲刷得很深的痕迹就是历史的见证。清咸丰年间,苗族起义军首领张秀眉的大将万官保牛在桥头屯、寨里屯设防,抵抗清军。同治四年(1865年),清湘军将领兆琛率军两万攻打桥头,万官保牛于“屯外密插竹签,挖掘战壕,支架木棚,垒砌砖石,据险扼守”。义军万余人与湘军在这一带大战,重创清军,史称“桥头大捷”。兆琛损兵折将,被革职查办。以后又换席宝田来打桥头,清军安营扎寨与义军对峙。就是现在叫云(营)盘这个寨子,田坝中央的一高地,名叫院屯垴,就是当时清军屯兵营盘时用于操练军队的地方,至今点将台依然存在。北面一山叫尖峰岭,苗民起义军也与清军在此激战过。直到如今当地的老百姓在田间耕作和上山挖土时,常掘到生锈发黄、泥土包裹着的兵器。如不是这些兵器和历史记载,现在到桥头来的人不会相信这个充满生机、安静祥和的地方也曾经有过金戈铁马的厮杀。
桥头是“昔日古战场,今日鱼米乡”。这里除了是千里苗疆要塞,有古战场遗址之外,还是三穗麻鸭的故乡,有三百多年的养鸭历史和原始的炒谷孵鸭作坊;还是中国竹编工艺之乡,有传承三百多年的竹编工艺。
颇洞生态农业体验园
农业生态观光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其核心区位于三穗县城西南部的台烈镇颇洞村,距县城10公里。目前核心区已成为贵州省100个农业园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之一,现已建成3个水果采摘园(蓝莓、葡萄、草莓)、生态农庄、滨河休闲水上游乐园、文化长廊、自行车道、荷花池、生态鱼池、热带植物馆、旅游公厕、景观坝、园区主干道、旅游步道、蔬菜大棚、无土栽培观赏大棚、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已完成核心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圣德山
圣德山位于贵州省三穗县、天柱县和湖南省新晃县相交的两省三县交界地带,又称岑楼山、岑坝山(岭)。在民间的口头传承中,圣德山是与梵净山、雷公山齐名的贵州东部三大名山之一,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主流资料中,也都把圣德山列为黔东南州主要名山之一。圣德山海拔1176.3米,是北部侗族区域两省三地七县(湖南、贵州两省,怀化、铜仁、黔东南三地,三穗、天柱、锦屏、新晃、玉屏、剑河、镇远七县)侗族同胞的神往圣地,有“侗族神山”之称。
款 场
款场位于三穗县东,是三穗的东大门,距离县城48公里,被认为是中国北侗之根。款场乡是侗款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款”命名的建制乡镇。款组织在唐宋逐步形成,明清最盛,民国趋于消亡。款场乡现有款场仪款坪遗址,是款场及其周边地区款组织会、讲款、起款、盟誓、立约、断案的重要场所,是侗族地区款组织存在及其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侗族款文化的传承和见证。
寨 头
全国第二大苗寨,距离三穗县城20公里。其所处的区位称之为“千里苗疆门户”,贵州省苗学会授予“中国苗族第一村”。寨头村拥有悠久的苗族文化、苗疆军屯文化、蚩尤文化、橋文化资源,古战场、蚩尤庙、接龙桥、万官宝牛陈列柜、千里苗疆门户博物馆等人文景观,是三穗县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中国红色“大管家”杨至成故居和纪念馆
杨至成将军是三穗侗族人,是贵州省唯一一位开国上将,被誉为人民解放军“后勤之父”。杨志成纪念馆于2003年10月30日建成,既是三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贵州省第一批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杨志成将军故居位于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木界组。故居共有三块匾额,第一块为门楼上的“杨府宅第”,第二块匾为大门上方的“弘农家声”,第三块为神盒上的“祖德流芳”匾。故居内有表现将军及其家人生产生活的实物90余件。 三穗县“大跃进”遗存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在老县城的中心。博物馆是一座一楼一底的苏式建筑,由以前的县轻工业集体联社(原经贸局办公大楼)改造而成,是全国唯一的“大跃进”专题国有博物馆。博物馆由“大跃进”运动、三穗县“大跃进”历史、历史的功过、科学发展谱新篇四个部分组成。
三穗竹编
三穗竹编工艺起始年代可追朔至明末清初,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产品实用性与工艺性相结合,绿色环保、品种多样,具有较高收藏价值。1972年,三穗竹编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2007年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國家文化部将三穗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穗锅巴粉
三穗锅巴粉是黔东南一带地区的特有小吃。主要由特殊的大米(配有绿豆、花生、生菜等配料)做成,成薄纸状,绿色,切成长条状后煮食。制作过程为将大米、绿豆、青菜、分葱、蒜叶、萝卜叶等做成的浆在锅里烙成饼,然后冷却卷成卷,卷可以切丝,或者制作时用漏斗漏到锅里直接烙成丝。易熟,口感熔实,有大米、青菜、绿豆、分葱、蒜叶、萝卜叶等特有的清香味。
泥山土法造纸
泥山土纸制作方法十分原始,材料是用地产的白竹、水竹。一过立夏节,就砍“竹麻”,即尚未开叶的嫩竹破开,成捆地放入专制的水池,加上生石灰,浸泡40天,捞起洗净、晾干,清池,再放水浸泡,池里起结晶水层,显示竹麻已泡好可加工纸浆了。加工纸浆时,先捞起竹麻洗净,放入石磨盘,用牛力拉石滚碾得绒绒的,再放进水槽中,用力搅拌,放去浑水,待竹绒沉淀,放入清水,即可抄纸。抄纸用有规格尺码的竹帘(状如细钢丝网)一张张地漾满纸浆,捞起,晾干即成。在纸浆配制和竹帘尺码上加工,即可造书写用毛边纸。
三穗鸭
三穗鸭是中国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中国地方名鸭之一。三穗县是三穗鸭的泽源地和主产区,有六百余年的养鸭历史,早在1982年就被录入了《中国家禽品种志》,1993年,三穗鸭被列入《贵州畜禽品种志》,2003年被收入《中国家禽地方品种资源图谱》,素有“鸭乡”之称。三穗鸭以其产蛋多、牧饲力强、肉质细嫩、味美鲜香、胆固醇低而闻名。
三穗灰碱粑
灰碱粑是用柴草灰和大米制作而成。先将草木灰用沸水浸烫,冷却后滤去渣滓成灰碱水,把大米淘洗干净,用灰碱水浸泡24小时,捞起漂洗干净,磨成浆待用;大锅洗净,倒入米浆,用中火加热,不断搅动,至米浆煮熟起泡发粘,把熟浆盛入盆中,晾冷倒在案板上,用手搓圆条坯,上笼用大火蒸15分钟出笼,改刀切成长条。吃的时候放入沸水烫2-3分钟,捞起装入大碗中,加汤,放肉末、酱油、味精、红油辣椒、盐,撒葱花拌匀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