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和谐的思想为引领,以科学的发展观推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精神支撑。新世纪文化产业的和谐发展,需要关系的和谐、保障的和谐以及环境的和谐。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和谐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在当代文化活动中越来越显现出重要的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党和政府以和谐发展思想为引领,及时提出了努力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特别是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战略目标的确定,对于我国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推动。
一、关系的和谐:与公益性文化发展协调并进
文化产业的基本性质在于其市场性,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艺术的生产经营是文化产业的特征。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同时也要遵循文化艺术运行的规律。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功能,是与知识经济特征相吻合的精神性生产产业。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并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它以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主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与文化产业天然就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知识的生产、分配与消费其实也就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因此,知识经济也可以看作是以精神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主的一种经济形态。
不同于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是为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健身、求知、审美、交际等精神需要和求知需求而组织活动,并提供经费、场地、器材与各种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而非营利性的工作单位。公益文化的重要性表现在它的社会功能而不是它的直接经济功能。公益性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保证公民享有公共服务基本文化权利,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体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质量。繁荣公益性文化,主要依靠政府,发展文化产业则主要依靠市场。
相同之处为文化产业、知识经济、创意经济不仅具有商品性,追求文化的经济效益,亦具有文化功能,可以更好的满足人民大众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在文化普及促进高雅艺术走近大众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公益性文化与文化产业相互影响与促进,国有文化部门负有公共文化、公益性文化建设的职责,所有文化艺术实体均应承担社会公益性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职责。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公益性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是公益性文化水平提高的前提、基础。总之, 公益性文化与文化产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翼,是整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和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又相互连接的两个方面。二者协调并进,才能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二、保障的和谐:规范与推进
(一)政策保障
产业政策是政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现产业发展的导向,提供产业发展必须的环境,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公益性繁荣的重要手段。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度、导向、规范以及管理措施等,最终都要体现在产业政策当中,政府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据、理由以及合法性,最终也要体现在产业政策中。新时期以来,文化行政管理在调整文化政策、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文化市场监管,以及运用法律、财税、金融等调控手段引导文化发展等职能方面进一步加强,这对于推动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放文化市场和促进市场繁荣,强化文化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和监管职能等方面,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法律规范
国家的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保障与规范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建设发展趋向。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文化产业立法要坚持依法治理方略,坚持以宪法为基础,从文化建设现状和文化建设实践出发,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切实具体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文化法律与法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公益性文化和文化产业规范有序地发展。
(三)经济推动
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即文化产业的发展同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需要以强大的资金投入作后盾。《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①指出:“国家设立文化发展专向资金和基金,重点用于扶持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支持文化创新和精品生产、扶持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文化产业的研发。”<1>其他途径还有:
1.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一批组织化、集约化程度高、规模大的文化产业集团,政府应采用各种经济措施,促进金融机构、大企业集团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紧密结合,帮助文化企业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可以通過对资助文化事业的社会团体、公司、企业和个人实行奖励和优惠的办法,来鼓励人们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引导社会资金向文化建设领域聚焦;甚至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利用股票、债卷等向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从而建立多元的文化投融资机制。
2.放开文化产品价格。除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一些必要项目之外,均应放开价格,由企业自主定价,建立文化市场,通过市场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来调整各种文化产品的的供求关系和一部分国民收入的分配,保持供需平衡。同时,采取各种优惠措施,鼓励文化企业扩展产业价值链,大力开发产品附加值,充分实现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各种潜在价值。
3.政府应通过完善税收政策以体现文化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奖惩意向,进行公益性活动和文化产品管理。即文化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可以对于那些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有益于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推动文化进步而经济收益较低的公益性活动和文化产品,原创性文化产品的创作及其传播、推广以及国内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营销活动等,实行财政补贴和减免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以示扶助和支持;对于那些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质量低劣、格调不高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则应课以重税或罚以重金,以示阻挠和打击。在这样的经济倾斜政策下,政府的文化导向不言自明,倡导和实施起来也比下达行政命令要有效的多。<2>
三、环境的和谐:适应与拓展
(一)深化对文化经济属性的认识,遵循市场生存法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深化对文化经济属性的认识。一般来说,除了公益性文化,文化的生产和经营主要应以市场为主,在服务于人们精神需求的过程中体现经济利益,实现产品的价值补偿和资产增值。因此,文化产业应摆脱与市场割裂的状况,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效益评价等方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文化产业市场化,主要是从经营和运营方式来讲的,它要求文化产业进入市场领域,遵循市场规律。但文化的内容特别是涉及意识形态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内容,不能简单地交给市场来定夺。文化精神产品应是健康向上的,融知识性、娱乐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凡属颓废的、封建迷信的、反动没落的东西,就不能靠市场选择取舍,而应加以宏观调控。应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而不应把文化经营市场化与文化内容市场化混同起来。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二)明确与西方差距
西方工业化国家文化产业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成熟的文化产业链、巨大的文化市场与文化消费群体。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文化强国,特别是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强势地位,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与时代同步的高科技应用与完备的法律体系、对不同民族文化资源的吸收与创新、不断推陈出新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其中特别是其创造精神与探索精神,不断地将文化艺术推向新高峰。而在我国,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近来才被普遍接受,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观念上陈旧,而且市场化程度较低,竞争力不强。与西方文化产业强国相比,我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观念上的差距。观念的差距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被赋予了过多的宣传教育功能,使文化产品应具有的娱乐功能被大大削弱,商品性质、经济属性被极大的削弱、淡化,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二是文化体制与机制改革的滞后。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落后于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多年来的改革重点主要集中在分配制度与用人制度上,但没有触及到根本性的问题——机制与体制;三是市场化程度低,制度保障不力。我国文化市场存在发育水平低、垄断与条块分割严重、不公平竞争。我国文化产业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宏观上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统一的大市场,文化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部门、行业垄断与地区封锁现象严重;四是缺乏投资能力、市场分析能力、持续的文化创新能力、活跃的产品销售能力等核心竞争力。与庞大的市场空间相比,我国的文化产品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与外来强势文化相比,则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三)立足中国现状与中国特色,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影响国家综合竟争力的战略产业,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品价值在一国GDP总值的比重明显增大,中等以上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大多超过50%,欧美发达国家甚至达60%以上,广大发展中国家中这一比重上升势头也非常迅猛,而我国大约占38%,远低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发展水平。
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推动产业升级、顺应国际发展潮流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战略雷同,可能落入产业发展的陷阱的现实状况。<3>
全球化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全球化已经成为无处不在、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在既有的方针政策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实施“走出去”战略,“十一五”做出新的规范与综合:“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4>从制度层面,完善对外文化贸易制度,依托已有的国内知名对外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品牌,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发挥其在文化‘走出去’中的主导作用;从与世界文化产业交流方面,加快与世界文化产业经济体结合,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5>
总之,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积极开发优秀的民族文化產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形成既能全面汲取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又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创新精神,既能充分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又能体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视阈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振兴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
参考文献:
[1]田川流,何群著.文化管理学概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128-129.
[2]张晓明, 胡惠林, 章建刚.走进“十一五”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综合与新视野[J].中国报业,2007,(03).
注释:
<1>参见人民政协报据新华社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http://www.sina.com.cn,2006年09月14日.
<2>田川流何群著《文化管理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128~129页.
<3>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走进“十一五”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综合与新视野[J].中国报业,2007.(03).
<4>参见人民政协报据新华社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http://www.sina.com.cn,2006年09月14日.
<5>同上.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和谐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在当代文化活动中越来越显现出重要的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党和政府以和谐发展思想为引领,及时提出了努力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特别是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战略目标的确定,对于我国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推动。
一、关系的和谐:与公益性文化发展协调并进
文化产业的基本性质在于其市场性,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艺术的生产经营是文化产业的特征。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同时也要遵循文化艺术运行的规律。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功能,是与知识经济特征相吻合的精神性生产产业。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并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它以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主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与文化产业天然就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知识的生产、分配与消费其实也就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因此,知识经济也可以看作是以精神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主的一种经济形态。
不同于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是为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健身、求知、审美、交际等精神需要和求知需求而组织活动,并提供经费、场地、器材与各种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而非营利性的工作单位。公益文化的重要性表现在它的社会功能而不是它的直接经济功能。公益性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保证公民享有公共服务基本文化权利,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体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质量。繁荣公益性文化,主要依靠政府,发展文化产业则主要依靠市场。
相同之处为文化产业、知识经济、创意经济不仅具有商品性,追求文化的经济效益,亦具有文化功能,可以更好的满足人民大众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在文化普及促进高雅艺术走近大众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公益性文化与文化产业相互影响与促进,国有文化部门负有公共文化、公益性文化建设的职责,所有文化艺术实体均应承担社会公益性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职责。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公益性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是公益性文化水平提高的前提、基础。总之, 公益性文化与文化产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翼,是整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和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又相互连接的两个方面。二者协调并进,才能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二、保障的和谐:规范与推进
(一)政策保障
产业政策是政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现产业发展的导向,提供产业发展必须的环境,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公益性繁荣的重要手段。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度、导向、规范以及管理措施等,最终都要体现在产业政策当中,政府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据、理由以及合法性,最终也要体现在产业政策中。新时期以来,文化行政管理在调整文化政策、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文化市场监管,以及运用法律、财税、金融等调控手段引导文化发展等职能方面进一步加强,这对于推动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放文化市场和促进市场繁荣,强化文化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和监管职能等方面,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法律规范
国家的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保障与规范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建设发展趋向。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文化产业立法要坚持依法治理方略,坚持以宪法为基础,从文化建设现状和文化建设实践出发,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切实具体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文化法律与法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公益性文化和文化产业规范有序地发展。
(三)经济推动
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即文化产业的发展同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需要以强大的资金投入作后盾。《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①指出:“国家设立文化发展专向资金和基金,重点用于扶持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支持文化创新和精品生产、扶持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文化产业的研发。”<1>其他途径还有:
1.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一批组织化、集约化程度高、规模大的文化产业集团,政府应采用各种经济措施,促进金融机构、大企业集团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紧密结合,帮助文化企业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可以通過对资助文化事业的社会团体、公司、企业和个人实行奖励和优惠的办法,来鼓励人们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引导社会资金向文化建设领域聚焦;甚至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利用股票、债卷等向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从而建立多元的文化投融资机制。
2.放开文化产品价格。除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一些必要项目之外,均应放开价格,由企业自主定价,建立文化市场,通过市场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来调整各种文化产品的的供求关系和一部分国民收入的分配,保持供需平衡。同时,采取各种优惠措施,鼓励文化企业扩展产业价值链,大力开发产品附加值,充分实现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各种潜在价值。
3.政府应通过完善税收政策以体现文化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奖惩意向,进行公益性活动和文化产品管理。即文化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可以对于那些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有益于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推动文化进步而经济收益较低的公益性活动和文化产品,原创性文化产品的创作及其传播、推广以及国内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营销活动等,实行财政补贴和减免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以示扶助和支持;对于那些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质量低劣、格调不高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则应课以重税或罚以重金,以示阻挠和打击。在这样的经济倾斜政策下,政府的文化导向不言自明,倡导和实施起来也比下达行政命令要有效的多。<2>
三、环境的和谐:适应与拓展
(一)深化对文化经济属性的认识,遵循市场生存法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深化对文化经济属性的认识。一般来说,除了公益性文化,文化的生产和经营主要应以市场为主,在服务于人们精神需求的过程中体现经济利益,实现产品的价值补偿和资产增值。因此,文化产业应摆脱与市场割裂的状况,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效益评价等方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文化产业市场化,主要是从经营和运营方式来讲的,它要求文化产业进入市场领域,遵循市场规律。但文化的内容特别是涉及意识形态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内容,不能简单地交给市场来定夺。文化精神产品应是健康向上的,融知识性、娱乐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凡属颓废的、封建迷信的、反动没落的东西,就不能靠市场选择取舍,而应加以宏观调控。应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而不应把文化经营市场化与文化内容市场化混同起来。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二)明确与西方差距
西方工业化国家文化产业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成熟的文化产业链、巨大的文化市场与文化消费群体。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文化强国,特别是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强势地位,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与时代同步的高科技应用与完备的法律体系、对不同民族文化资源的吸收与创新、不断推陈出新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其中特别是其创造精神与探索精神,不断地将文化艺术推向新高峰。而在我国,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近来才被普遍接受,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观念上陈旧,而且市场化程度较低,竞争力不强。与西方文化产业强国相比,我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观念上的差距。观念的差距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被赋予了过多的宣传教育功能,使文化产品应具有的娱乐功能被大大削弱,商品性质、经济属性被极大的削弱、淡化,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二是文化体制与机制改革的滞后。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落后于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多年来的改革重点主要集中在分配制度与用人制度上,但没有触及到根本性的问题——机制与体制;三是市场化程度低,制度保障不力。我国文化市场存在发育水平低、垄断与条块分割严重、不公平竞争。我国文化产业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宏观上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统一的大市场,文化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部门、行业垄断与地区封锁现象严重;四是缺乏投资能力、市场分析能力、持续的文化创新能力、活跃的产品销售能力等核心竞争力。与庞大的市场空间相比,我国的文化产品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与外来强势文化相比,则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三)立足中国现状与中国特色,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影响国家综合竟争力的战略产业,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品价值在一国GDP总值的比重明显增大,中等以上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大多超过50%,欧美发达国家甚至达60%以上,广大发展中国家中这一比重上升势头也非常迅猛,而我国大约占38%,远低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发展水平。
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推动产业升级、顺应国际发展潮流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战略雷同,可能落入产业发展的陷阱的现实状况。<3>
全球化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全球化已经成为无处不在、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在既有的方针政策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实施“走出去”战略,“十一五”做出新的规范与综合:“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4>从制度层面,完善对外文化贸易制度,依托已有的国内知名对外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品牌,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发挥其在文化‘走出去’中的主导作用;从与世界文化产业交流方面,加快与世界文化产业经济体结合,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5>
总之,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积极开发优秀的民族文化產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形成既能全面汲取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又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创新精神,既能充分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又能体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视阈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振兴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
参考文献:
[1]田川流,何群著.文化管理学概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128-129.
[2]张晓明, 胡惠林, 章建刚.走进“十一五”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综合与新视野[J].中国报业,2007,(03).
注释:
<1>参见人民政协报据新华社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http://www.sina.com.cn,2006年09月14日.
<2>田川流何群著《文化管理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128~129页.
<3>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走进“十一五”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综合与新视野[J].中国报业,2007.(03).
<4>参见人民政协报据新华社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http://www.sina.com.cn,2006年09月14日.
<5>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