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对“血”的认识

来源 :世界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7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就目前已经完成整理并公布的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中“血”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并旁参《黄帝内经》和其他先秦两汉传世经典文献,以期梳理出这一时期中医对“血”的认识。整理按照血与生命的联系、血与气及其相关问题、血的转化和相关的禁忌、病证及治疗几个角度进行,结果显示:1)人们关于血的认识,总是以生命作为起点;2)血与气关系密切,目前出土的文献中以血气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不是气血;3)血的转化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4)先秦两汉时期血相关病证很多,血忌日是针灸家时日忌针说的来源。当时的人们对于血的认识包括生理和文化2个层面,并且这2个层面的认识既相对独立、相互交织,又相互影响。
  关键词 先秦两汉;中医;血;生命;气;转化;血忌日;出土文献
  Abstract This paper collated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present published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unearth literature related to “blood”,using Inner Canon of Huangdi and other transmitted literature from pre-Qin dynasties,in order to draw an outline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understanding of “blood” in this period.These texts have been categoriz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and life,blood and qi and related issues,transformation of blood and related taboos,illnesses and treat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1)understanding of blood starts from life.2)blood and qi is closed related,and blood qi appears more than qi blood in the present unearthed literature.3)blood can transform physiolo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4)in pre-Qin and Han period,there were many blood-related illnesses and taboos,the latter had become a source of acupuncture taboo.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blood at that time included both phys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and the two aspects were relatively independent,but intertwined,and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Key Words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Chinese medicine; Blood; Life; Qi; Transformation; Blood-avoiding date; Unearthed literature
  中圖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9.07.014
   汉朝是先秦诸子百家之学集大成的时期,也是医学集大成的时期,中医的经典《素问》《灵枢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均出自这一时期,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甚至有人认为,中医学至汉代已经登峰造极,这些都在说明研究先秦两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具有重要意义。近100多年来,涉医简帛文献不断被发掘整理,为先秦两汉医学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且出土材料在研究思想史流变时提供了某一时段的可信的参照物,较之单纯利用传世文献更具有可信性[1]。“气血”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在出土的涉医简帛文献中已有记载。而目前国内外先秦两汉涉医简帛文献的整理研究基本未涉及对“血”的认识。我们就目前已经完成整理并公布的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中“血”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包括马王堆汉墓医书、居延汉简医药简、居延新简医药简、张家山汉简医书、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武威医简)、郭店楚简、睡虎地秦简、银雀山汉简、上博简、周家台秦简、阜阳汉简和其他散见医药简牍,并旁参《黄帝内经》和其他先秦两汉传世经典文献,以期梳理出对这一时期中医对“血”的认识。
  1 血与生命
  1.1 血与生杀 原始社会人们以狩猎为生,人或动物在受到外来创伤后就会破皮流血,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这种人或动物体内流出的红色的、带有腥气的液体,这就是“血”。郭店出土的楚竹书《周易》的“需卦”里有:“六四:需于血,出(自穴)”,张其成注解“需于血”意思是在血泊中等待,而“血”比喻杀伤之地[2]。流血的人或动物会变得虚弱、甚至是死亡,《韩非子·说林上》:“夫死者,始死而血,已血而衂(衄),已衂而灰,已灰而土。及其土也,无可为其矣”[3],血的流失是死亡的开始。
  那么,反过来说,补充血就可以增加生命力,最直接的就是“饮血”。《礼记》中记载,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到了殷商时代,人类的文明已经有甲骨文可以记载。“血”字的甲骨文的字形写作,这是一个指事字,即高脚杯中盛着血,说明在商朝血已经不是一般人的饮食,而是有着尊贵的象征。《穆天子传》:约成书于战国,其中就有周穆王饮马血和白鹤血的记载。目前出土的涉医简帛当中,也有使用动物的血作为药物的记载。总之,人们关于血的认识,总是以生命作为起点。   1.2 血与胎产 除了受外伤之外,女性的月经血也是原始生活中常见的血液。月经来潮是女性性成熟的标志,只有阴道周期性自然流血的女性才可以受孕、产生新的生命,于是,血又与新生命的产生联系在一起。马王堆汉墓医书《胎产书》记载:“禹问幼频曰:我欲埴(殖)人產子,何如而有?幼频合(答)曰:月朔已去汁□,三日中从之,有子”[5]。这里讨论到生孩子的方法,是要在月经结束后3 d之内进行性生活,就会怀孕。先秦两汉时期常把血缘关系称作“血气之亲”[6],可见,“血”是家族成员之间的纽带。
  1.3 血的生成 《胎产书》上还论述了胎儿的发育的过程:“故人之产殹(也),入於冥冥,出於冥冥,乃始为人。……四月而水受(授)之,乃始成血,其食稻麦,(觶)魚□□,以清血而明目……”[5]此处提到了血的生成是从胎儿第4个月开始,按现代医学的观察,人的造血功能主要在骨髓中进行,到第4个月时胎儿肝造血到达高峰,而骨髓也开始出现造血活动。《黄帝内经》提出“肝生血”,有学者研究后认为,肝有促使气血生化和促进肾精化血的作用,因此在血的生成中起到重要作用[7]。关于血的生成,先秦两汉的医家有着某种程度上科学的认识。
  1.4 血的循环 武威医简第二类简中有一条“治金創內漏血不出方”,即受外伤后内出血的方子,其中写道:“药用大黃丹二分,曾青二分,消石二分,虫(蟲)三分,亡虫头二分,凡五物,皆冶,合和,以方寸匕一酒饮。不过再饮,血立出,不(否),即从大便出”[5]。值得关注的是,这张方子的说明表示:当身体某处出现内出血时,可以通过内服药物使瘀血从皮肤或大便排出,敦煌汉简中也载有车马跌伤瘀血在胸、服药而除的事例,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血脉相通、血液循环的道理。而西方世界1628年才发现了血液循环,比中医晚了一千多年。
  1.5 血为“神”的物质基础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而心又是脉道中特殊的一部分。抄写于秦汉之际的马王堆汉墓医书《足臂十一脈灸经》中的“脈”(脉)字写作“囗”,与《说文》上记载的(衇字的籀文)左右相反。《说文解字》对“囗”的解释是:“水之衺流,別也。从反永。凡囗之屬皆从囗”[8]。意思是水道的分流。血沿着脉道运行,恰似水沿着河流奔腾,这是《黄帝内经》中常出现的比喻。在这些脉道之中,有一处最为特别,那就是心。从“心”字的构形有作、或省作等[9],很明显这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心是脉道中最宽大、搏动最明显的地方。《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10]。古人认为,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是相似的,都是由“广义之神”来主导,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血的功能体现[11]。
  2 血与气
  2.1 “气血”与“血气”之辨 人或动物在大量失血的同时,其呼吸也越来越衰弱,直至停止,因此气息和血的关系又十分密切。“气血”,又称“血气”,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在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养生方》《十问》《合阴阳》,郭店楚简《语丛》《论语季氏篇》《唐虞之道》《六德》中皆有出现。有学者通过比对《黄帝内经》中关于“气血”与“血气”的论述后认为,“血气”常侧重指客观存在的物质,而“气血”则往往侧重指功能[12]。
  2.2 血气概述 不同于今天中医学的使用,“血气”目前出土的简帛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要高于“气血”。“血气”的定义在《素问·八政神明论》中:“血气者,人之神”[13]。《素问·五常政大论》有“神去则机息”[13]之说,意为生命活动由“神”主宰,这里的“神”并非外来智慧与万能的存在,而是生命活动的发源,它没有形象,却表现为气血的运行和变化。关于血与气的关系,《灵枢·营卫生会》解释說:“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10]。这句话是说,血与气都是一类生命活体中存在的物质,气为无象无形的阶段或部分,血为无形有质的阶段或部分。由于血气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又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故《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13]。
  2.3 血气与情志 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除了外部的运动坐卧和内部的新陈代谢之外,又突出的表现为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或者说精神活动,而一个人总体血气运行的规律又体现为他(她)的性情。《左传·昭公十年》有“凡有血气,皆有争心”[14]的说法,郭店楚简十五《语丛一》记载:“凡有血气者,皆有喜有怒,有慎有庄;其体有容,有色有声,有嗅有味,有气有志”[6]。说明人的情志是血气的运动变化外现,性情是这种外现的总体特点,同时能够化生成为人体的各个结构,表现各种功能。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怒者血气也,争者外脂肤也。怒若不发浸廩是为痈疽”[15]。意思是怒而争斗将使血气之向肌表外,怒气积攒将会导致痈疽。说明特定的情志对应着不同的血气状态。《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13]。对情志与血气的规律又作了进一步的总结。
  2.4 血气与礼乐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理想政治都倾向于用道德教化民众,用礼乐调和人的血气,使人心得正,天下太平。《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记载了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血气状况及修养要点:“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16]。这里讲的是对君子的要求,而对于百姓来说,就要使用潜移默化的方法——礼乐。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上记载:“禹治水,益治火,后稷治土,足民养〔而称贤〕节乎脂肤血气之情,养性命之正;安命而弗夭,养生而弗伤。知〔仁義〕〔明〕禮,畏守樂,孙民教也”[6]。大意是说,古代帝王修身注重节制自己的情感,这样血气的运行也就平稳正常,自己的人生和政治之路就能平顺;百姓做不到这一点,因此要使他们知晓仁义,明白礼节,恭敬地祭祀、听音乐,这样百姓就得到教化了。司马迁曾评价:“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人心也”[17]。可见人的情志与血气的运动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古圣先贤所留下的仁义礼乐,都是为使人民血气平和、以致天下太平。这又是“上医医国”“治未病”思想的生动体现了。   2.5 血气与房中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把医学分成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其中对“房中”记载如下:“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所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18]。马王堆汉墓医书《养生方》《合阴阳》就属于房中的内容。《养生方》记载:“血气不足,我无所乐”,意味着血气充盛是快乐的前提条件;《合阴阳》:“吾精以养汝精,前脉皆动,皮肤气血皆作,故能发闭通塞,中府受输而盈”[5]。说明男女在行房时气血充盈全身,能够使闭塞之处得以通达,因此说房中是“情性之极,至道之际”,但是不懂节制就要遭到祸患,因此人身气血的波动要“有节”,才能平安益寿。
  3 血的转化
  3.1 生理转化 上文已经提到,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在“神机”的作用下,可以进行各种转化。由于先秦时期人们具有“血即生命”的观念[19],人们通过食用动物的血来补充自己的生命力。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取丹砂与鱣魚血或鸡血治疗“白处”病、取赤色蜥蜴的血治疗“痂”的记载;《养生方》记录了用雄鸡血“除中益气”、用“雄二之血”和丸药治疗男子精少症;《杂疗方》中也有用鳖血治病的方子。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血食”渐渐成了王侯的专属饮食,以及祭祀、盟誓等隆重场合才吃的东西。《灵枢·根结》提到:“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10]。此外,古代有一种“血盟”,盟誓双方互饮对方的血或共饮双方的血,意味着彼此的生命已经相互融合[20],血脉相连、二人同心,《黄帝内经》中就记载黄帝向雷公传授先师的禁方时,须行“割臂歃血之盟”的仪式。
  《灵枢·营卫生会》:“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10]。《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13]。这里的阳指的是阳气,阴指的是血,意思是血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汗。马王堆汉墓医书《阴阳脉死候》也有“汗出如丝,传而不流,则血先死”[5]的说法,说明当时的医家已经认识到“血汗同源”的道理。
  3.2 病理转化 马王堆汉墓医书《十问》指出:“血气宜行而不行,此胃(谓)歀(寂)央(殃),六极之宗也”[5]。在血气一旦运行受阻或变慢的条件下,血也可以转化成为病理性的物质,比较常见的有“脓血”和“著血”,又称留血、结血、恶血。睡虎地秦简《封诊式》中有“衃”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凝血也。从血,不声”[8]。此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其本义表示血的运行受阻,后来引申为赤黑色的瘀血。《封诊式》讲的是一个诉讼的案子,医家通过辨认出血及血迹的凝固和干枯之状,判断原告的妻子阴道处的出血并非来月经,而是“怀子而变”——怀孕后小产所致。
  3.3 血病及其治疗、禁忌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关血的病名有溲血、泄血、呕血,马王堆汉墓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有咳血,《五十二病方》中有诸伤出血、血痔、血疽,张家山汉简医书《脉书》中有血禹(齲)、血瘕、血,武威医简中有血癃、大便血、鼻出血等病症,这些疾病大都伴有出血,有时还伴有化脓。这些病症的治疗方法有外敷、针砭放血、烟熏、蒸汽熨、内服、祝由、导引、药浴等,以各种外治法居多,内服法并不占主导地位。与血有关的药物有(头)发、荊、女子布、蒲席、戴(糝)、黄芩、白蔹、酒、囗、薑、瞿麥、菟丝子、滑石、桂等等。武威医简第一类简有一张治某瘀的方子,用酒、干当归、弓穹、牡丹、漏庐、桂、蜀椒等合方,通常用内服之法,疼痛特别厉害的表示瘀血日久,用此汤泡澡可以使瘀血得出。马王堆汉墓医书《十问》中记载了用导引来调节气血的运行,并称其为“治神气之道”,文中指出要“导之以志,动之以事”,用精神意念引导气血的运行,用动作四肢来移除疾患,这样便能健康无病、家庭安宁。秦代已形成了特定日子禁杀六畜的观念,睡虎地秦简《日书》“杀日”,而在汉代这种风俗逐渐演变为“血忌”,在这些日子里要规避见血、不能杀牲。资料显示,当时的人认为在“血忌”日出血或受伤就会死亡,这也是后来针灸家时日忌针说的来源[21]。
  4 小结
  我们从血与生命、血与气、血的转化和相关的禁忌、病证及治疗几个角度对出土涉医文献中关于“血”的资料进行了整理,结果如下:1)人们关于血的认识,总是以生命作为起点:血的流失是死亡的开始,而饮血可以增加生命力;“血”是家族成员之间的纽带,又是神的物质基础,先秦两汉的医家相信血在胎儿第4个月开始生成,并已经认识到全身血脉相通、血液循环;2)血与气关系密切,目前出土的文献中以血气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不是气血;血气的功能突出表现为人的精神活动,人的精神活动又对血气的运行方式有着直接的作用;血气足是优质性生活的前提,行房中对血气的调动作用很强,应有所节制;3)由于血代表了生命,先秦兩汉的医家将血作为药物或尊贵的饮食使用,异体的血液能够转化为自我的血液,血液又能转化为汗液,这些都是生理性的转化;血液运行不畅时就会转化成病理产物,包括衃血、脓血等;4)关于血的病证有很多,其病位于身体上下内外皆有涉及,治疗的方法以外治居多;秦代有特定日禁杀六畜的观念,逐渐发展成为血忌日要避免出血,这是针灸家时日忌针说的来源。先秦时期,长期存在着巫医一体的情况,当时人们对于血的认识包括生理和文化2个层面,并且这2个层面的认识既相对独立、相互交织,又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曹峰.出土文献可以改写思想史吗?[J].文史哲,2007(5):38-51.
  [2]张其成.张其成全解周易[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30.
  [3]韩非.韩非子[M].张觉,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15:66.
  [4]郭璞.穆天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12-15.
  [5]周祖亮,方懿林.简帛医药文献校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65-426.
  [6]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57-195.
  [7]杨芳艳,陈钢,柏琳娜,等.《黄帝内经》“肝生血”机制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0):4467-4469.
  [8]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00-240.
  [9]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79:361-367.
  [10]中医出版中心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4.
  [11]常富业,杨宝琴.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2005:3.
  [12]杜国亮,张磊,李群星.《黄帝内经》中相关“血气”“气血”论述辨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13-14.
  [13]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152.
  [14]左丘明.左传·下[M].杜预,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73.
  [15]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65.
  [16]孔丘.论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117.
  [17]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2:130.
  [18]陈国庆.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231.
  [19]张胜琳.古代的尚血观念与尚血仪式[J].民族研究,1986,29(6):55-61.
  [20]芮逸夫.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十册·人类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1:127-128.
  [21]姜守诚.汉代“血忌”观念对道教择日术之影响[J].宗教学研究,2014,33(1):28-33.
  (2018-07-09收稿 责任编辑:杨觉雄)
其他文献
摘要 益母草属植物中的化合物类型多样、结构丰富,其中萜类化合物是目前发现数量最多的一类,同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因此,作者对益母草属萜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进行总结归纳,为该属萜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益母草属;萜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Abstract There are various types and rich structures of the compoun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温中祛寒的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和理中丸减轻急性胰腺炎炎性反应和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只雄性小鼠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小建中汤组、吴茱萸汤组、理中丸组,每组6只。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小鼠使用雨蛙素造模。观察组分别灌胃小建中、吴茱萸汤和理中丸水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双蒸水灌胃。检测并比较各组小鼠疼痛行为、血清淀粉酶(AMY)、髓过氧化物酶(MPO)、胰腺病理及胰腺组织中
期刊
摘要目的:通過考察阿萨伊醇提物对虚热及虚寒证小鼠的温度趋向性、环核苷酸、甲状腺素及代谢水平的影响,探讨阿萨伊寒凉药性的物质基础。方法:将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虚热模型组、虚热+阿萨伊冻干原粉组、虚热+阿萨伊醇提物组、虚寒模型组、虚寒+肉桂组、虚寒+阿萨伊冻干原粉组、虚寒+阿萨伊醇提物组。虚热模型组小鼠每天下午灌胃给予甲状腺片溶液160mg/kg,虚寒模型组小鼠给予氢化可的松溶液25mg/k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波罗蜜属植物猴子瘿袋Artocarpus.Pithecogallus小枝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MCI gel树脂、LH-20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ODS等色谱分离手段,对猴子瘿袋枝叶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其1H-NMR和13C-NMR数据与文献进行对照鉴定其结构。结果:共分离了六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期刊
摘要 目的:對黄葵胶囊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行特征分析,总结黄葵胶囊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以指导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方法:选取和检索国内4大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和两大英文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对纳入的文献基本信息、药物干预时间、疗效指标等进行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右归丸对功能性便秘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同时探讨其肠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肠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以及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3(AQP3)浓度的变化。方法:选取60只功能性便秘模型大鼠并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以及干预组,每组20只。其中模型组及干预组大鼠接受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灌胃制备功能性便秘模型,随后对干预组大鼠进行右归丸悬浊液灌胃,共
期刊
摘要 目的:維生素D(VD)缺乏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相关,针灸对UC有显著的疗效,起效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我们从维生素D受体(VDR)及与VDR相关的p53信号通路角度,观察针灸对UC大鼠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3%DSS制备UC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隔药灸组和维生素D组。对双侧天枢穴采用电针或隔药灸干预1周,维生素D灌胃1周。分析大鼠结肠黏膜形态并评分,采用免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微乳凝胶(TP-MBGs)外用对CIA大鼠T细胞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探究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6只CIA模型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基质组、TP灌胃组、TP微乳高剂量组、TP-MBGs高、中、低剂量组,给药28 d后处理,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皮肤(CD1α、IgA)、血清(IFN-γ、IL-6、TNF-α、ColⅡ、IL-10)及滑膜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川芎挥发油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組、阳性药组、川芎挥发油低、中、高剂量组,通过应激实验建立大鼠CUMS抑郁模型,对其进行相关治疗后,考察行为学变化,同时采用LC-MS/MS检测脑组织中DA、NE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川芎挥发油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CUMS抑郁模型大鼠旷场实验水平得分和糖水偏爱百分比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鼠生长因子(NGF)对脑出血急诊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常规观察组、NGF组、醒脑静组和联合组,每组25例。常规观察组给予胞磷胆碱钠注射液治疗;NGF组在常规观察组基础上肌内注射NGF,1次/d;醒脑静组在常规观察组基础上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1次/d;联合组用法用量同上述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