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hank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不能只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小认识思辨,学会思辨,并善于思辨。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采用“质疑问难、静思批注、鼓励表达”的教学策略,在自主阅读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思辨欲望,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思辨能力;阅读教学;批注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辨析,是对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推理能力的锻炼,是用理性的思考,促成智慧的申辩。语文教学,不能只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养成善思考、能辨析的能力,让学生从小认识思辨,学会思辨,并善于思辨。教师要通过思辨能力的培养,让语文教学充满智慧和激情。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时,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巧妙采用“质疑问难、静思批注、鼓励表达”的策略,在自主阅读中启迪学生的思维。
  【案例】《桂花雨》教学片段
  师:你们自学了《桂花雨》一课,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生:文中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明明是杭州的桂花香,母亲为什么说家乡的桂花香?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那么到底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乡的桂花香呢?(生答)
  师:看来两种意见都有。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再次读课文,边读边到文中找出依据,将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并在旁边批注上你的理解。(生静思批注)
  师:认为杭州的桂花香的同学找到的依据是什么?请你们读一读,说一说。
  生:我们认为杭州的桂花香。课文中说“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从“全是”看出桂花树满山都是,数量比家乡的多。数量多了,当然也就更香了。
  生:杭州的桂花是真正的“香飘十里”,而家乡的只是香了十几户邻居。课文是这样写的:“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支持这个观点的同学读书很认真,抓住了关键词、关键句进行了对比,有理有据。哪些同学是支持“家乡的桂花香”的呢?你们的依据又是什么?
  生:我们认为家乡的桂花香。虽说桂花盛开的时候,并不是真正的香飘十里,但那香是醉人心田的。我是从“浸”字中读出来的,前后十几家邻居都泡在桂花香里,那香气很浓很浓。
  (师相机板画朗读重点句)
  生:我还有补充。家乡的桂花不仅花开的时候香,而且还能香飘全年。课文中说道:“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追问):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桂花摇落晒干之后,做成了桂花茶、桂花糕。全年,村子里都有桂花茶的香、桂花糕的香。
  (师相机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片段,体会桂花香在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季,村民的生活都浸润在甜蜜的桂花香里)
  生:我也觉得家乡的桂花香,因为家乡的桂花香在“我”的整个童年生活里。课文说:“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师相机组织学习“摇花乐”片段)
  生:我还认为母亲觉得家乡的桂花香,是因为她很在乎桂花。你们看,课文多处写了母亲对桂花的重视、担忧。比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师相机组织学习相关语句)
  师:学到这儿,你们觉得到底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乡的桂花香?
  生:对于母亲和作者来说,确实是家乡的桂花香。因为家乡的桂花香在一年四季,香在母亲的生活里,香在“我”的童年里。桂花香是家乡的象征,是母亲和“我”心里永远忘不了的一种念想。
  【思考】
  整堂课上,笔者没有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做到了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让给学生。课堂上碰撞着思维的火花,洋溢着思辨的智慧。总结分析教学环节,可以看出,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质疑问难,激发思辨欲望
  “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贵在存疑,学生有疑问才会思考,有思考方能判断。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学生的提问能力,当书中的某些观点和言辞或引发好奇与思考,或造成疑问与困惑时,将其及时记录下来,再进行交流探究。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必须要通过思考才能有所收获;注重与学生一起梳理出开放性的问题——不指向某个标准的答案,允许多角度的理解;与学生共同阅读探究——打开思维,达到1 1>2的效果。
  《桂花雨》一课中,笔者敏锐地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文中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明明是杭州的桂花香,母亲为什么说家乡的桂花香?”引导学生阅读思辨“到底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乡的桂花香”。这是学生阅读中自然产生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一方面肯定了学生质疑的精神、思辨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质疑问难,就是激发学生展开思辨的过程。思考多了,学生判断辨别的能力自然增强了。
  二、静思批注,理清思辨思路
  “不動笔墨不读书。”意思是读书的同时,让笔也“动”起来,这样才能提高读书的效果。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使其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圈点,对自己的思辨思路进行批注。
  《桂花雨》一课中,笔者没有忙于下结论到底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乡的桂花香,而是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文,为自己的观点找依据。充分地阅读,静静地思考,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在书上留下思辨的痕迹,理清思辨的思路。
  静思批注的过程其实就是深入思考、判断辨析的过程。读书与思辨互相结合,相互促进。这样的读书,就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与作者对话、与书中主人公对话;这样的读书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地思考,并寻找答案,完善观点。
  三、畅所欲言,展示思辨才能
  课堂是开放而充满无限可能的舞台。课堂上若不给学生提供讨论表达的机会,学生的思辨力便会大打折扣。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激发思维风暴。
  《桂花雨》一课中,师生聚焦“到底是家乡的桂花香还是杭州的桂花香”进行思辨性的表达学习,展示思辨能力。大家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当发现学生的理解有所偏颇的时候,笔者没有蜻蜓点水般蒙混过关,而是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引导;当学生的理解有些肤浅的时候,笔者没有浮光掠影般简单带过,而是抓住相关句段让学生朗读、感悟、挖掘,引发他们更多的思索。在讨论交流中,在大胆展示中,学生懂得了家乡的桂花香气浸润着母亲的生活,懂得了对比衬托的作用,懂得了借物抒情的写法……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 310019)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录是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猜一猜”“分一分”“编一编”“写一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旨在以游戏的形式为学生构建有趣的学习场,让学生在读目录时织就一张关系网,从而赢在阅读的“起跑线”上,实现趣与思的共生长。  【关键词】目录;实践活动;学习场  日常教学中,教师对目录关注得不多。大多数教师认为目录只是一册书的索引。其实,目录的功能远不止这些。它作为教材助读系统
黄龙溪古镇是“天府第一名镇”,有着2100多年的历史,位于成都平原南部,镇上古牌坊、古寺庙、古建筑民居与古榕树融为一体,古色古香。  今年春节,我们一行人兴致勃勃地到黄龙溪古镇游玩。从都江堰出发,在车上和哥哥有说有笑的,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黄龙溪古镇。刚下车,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有卖小吃的,有卖花环的,还有卖玉器的……一家家的商铺让人目不暇接,很多商铺还挂着新年的灯笼,张贴着新春的对联,熙熙攘攘的人群
【摘 要】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应侧重于指导学生观照文本,整体着眼,掌握篇章的文法结构,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从品味课文题目、关注角色人称、研究谋篇技巧、探索文本思路、感受跌宕情节、揣摩组材要领等方面入手,探寻写作秘妙,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篇章;表达方式;整体结构;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
“滴答滴答……”窗外的雨仍在下个不停。我在教室门口已经站了好久,可还不见雨小,我又没带雨伞,怎么回家呀?!  “嘿!怎么不回去呀?”  我一看,原来是心雅。“哦,我没带伞……”我嘴巴里这么说,心里真希望她能带我一程。  “那……我先走啦!”心雅丢下这句话,就急匆匆地走了。  同学们都陆续回家了,空空的教室里只剩下我,还有窗外滴滴答答的雨。雨怎么还不见小啊,爸爸妈妈都在上班,他们知道我还在教室里等吗
【摘 要】写作基于阅读,阅读的基本训练不扎实,写作能力就不会提高。教师应该以教科书为基点,紧紧把握阅读教学的契机,进行有效的写作指导。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立足主题,剖析内容,分解结构,探索和总结文章的写作技巧,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其通过课堂学习能举一反三,掌握“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的写作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起步作文;课堂教学;阅读;引导  小学三年级正是学生学习作文的起
数字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写文章要求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这就涉及数字的运用。如果我们让数字在文章中焕发光彩,就一定会使文章增色不少。那么如何让数字生辉呢?常用的方法有——  一、列举法  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第五自然段这样描写:“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 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
[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举例造句]为着要得虎子而身入虎穴,决不是身入虎穴去为虎作伥。  (郭沫若《(闻一多全集>序》)  [近义词]为虎添翼、助纣为虐  [反义词]为民除害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充当恶人的帮凶。  [典故出处]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  (《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凡死于虎
【教学背景】  《牛和鹅》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生活”,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四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批注技能,但对于“批注”这个术语和多角度的批注方式还是比较陌生的。本节课以“互联网 义务教育”“1对3”同步课堂的形式进行,这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完成传统面授的基本目标,还要创设四地师生“共研共学”的交流环境,更要处理有限
【摘 要】统编教材在语文园地设置“书写提示”板块,旨在示范、提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字理,展示汉字的人文底蕴;观察结构,显示教学的理性思维;关注修改,示意学生作自我反思。促使学生在把字写正确、规范、美观的同时,传承汉字文化,养成乐学勤思的学习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书写提示;字理;结构;修改  统编教材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一个新板块——“书写提示”
的 地 得  一片片洁白( )云彩,轻柔( )漂浮着,活泼( )翻滚着,它们滑下一条开满野花( )小坡,跃进了一条跳着浪花( )小溪,美( )像一幅图画。  贫瘠 贫穷 贫困  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非常( ),他们在( )的土地上辛勤劳动,( )的生活使他们面黄肌瘦。  (浙江省绍兴县实验小学 沈菊娥)  (答案本期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