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区域发展呈现出分化趋势。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同时,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关注新农村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6-0025-04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如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
四个新趋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有四个突出的标志。
一是增速换挡。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入现在的中高速增长。过去35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7%,过去20多年,即1991—2014年经济年均增长10.1%;从2012年开始,经济增长为7.7%,2015年经济增长6.9%,2016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6.5%—7%。有学者认为,过去经济增长是“八九不离十”,现在是“七上八下”都很困难。经济增速下降有其必然性,是我国潜在增长率变化和各种支撑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是结构调整。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投资出口消费结构,都已经迈过了一个重要转折点。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2015年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首次超过一半,占到50.5%,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大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到40.5%;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到9%。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贡献率达到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创15年来新高,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三是动能转换。传统产业包括钢铁、煤炭等重化工业发展趋于弱化,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加快成长。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互联网+”快速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高端制造方兴未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4G手机用户、电子商务、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等市场。
四是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经济由过去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拼资源、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向主要依靠创新、人才、技术和节能环保的集约型发展方向转变。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2.2%,提高到2015年的55.1%,经济发展正在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生态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高耗能行业增速下降,2015年单位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区域发展出现了明显分化的趋势。一些传统产业比重高的地区经济增速下降,而一些经济转型早、新产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经济发展势头比较好。有学者形容为“冰火两重天”“几家欢乐几家愁”。经济增速下降的省份主要是东北三省、河北、山西等,2015年辽宁经济增速最低,只有3%,山西经济增长3.1%,黑龙江经济增长5.7%,吉林经济增长6.5%,河北经济增长6.8%。重庆由于得益于信息产业等新经济的发展,2015年经济增长11%,位居全国第一,发展势头像“重庆火锅”一样火。东部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保持了较快发展,如浙江经济增长8%、江苏经济增长8.5%、广东经济增长8%、山东经济增长8%,福建经济增长9%,经济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中部地区总体上保持了高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如江西经济增长9.1%,湖北经济增长8.9%,安徽经济增长87%,湖南经济增长8.6%,河南经济增长8.3%,都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一些西部地区发展势头不减,甚至保持领先。西藏经济增长11%,贵州经济增长10.7%,新疆经济增长8.8%,云南经济增长8.7%。总体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新经济、新动能的成长密切相关,正处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过程之中。正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困难与希望同在。区域经济走势分化,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表现。新产业、新经济、新动能的发展,正是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区域差别和不平衡。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地理气候、人文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都存在很大差异。张维为在《中国震撼》一书中将中国称为“超级国家”,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我国人口有13.75亿人,超过欧洲人口7.4亿人、非洲人口10.83亿人、北美洲人口5.6亿人和南美洲人口4亿人。我国国土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与欧洲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我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分量、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7924美元),“十三五”期间按经济年均增长6.5%以上测算,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提出的高收入国家标准(12736美元)。我国已经有10个省(区市)、总人口5亿多人,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其中有4个省(市)即天津、北京、上海、江苏人口1.4亿人,人均收入达到1.4万美元以上,进入高收入国家水平;有6个省(区市)即浙江、内蒙古、福建、广东、辽宁、山东人口3.6亿多人,接近于高收入国家水平;有12个省(区市)人均收入在6000—8000美元,另外8个省区人均收入在4200—6000美元,全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各地区不可能齐头并进,而会有所不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既尊重普遍规律,又考虑特殊情况,照顾到各地区之间的明显差异。 总体来说,我国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区域经济走势分化、各地区呈现梯度发展格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基本前提条件。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和举措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的最大内需潜力所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提出,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之中,201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越过了城镇化的临界点,标志着实现了最低限度的城镇化。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6.1%,农村常住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43.9%。与此同时,我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到40%,名义城镇化与实际城镇化相脱离,成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农民工人数众多,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7747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现在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0%以上,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欧洲、美国、日本等城乡之间发展已经达到比较均衡的状态,我国城乡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仅吸纳消化2亿多农民工进城,没有两三代人的时间是办不到的。实现人数众多的农民工大部分逐步融入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中央对新型城镇化高度重视,这几年连续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发布了几个重要文件。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套开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套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扩大综合试点范围。
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新,就在于强调以人为核心,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重点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实现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一是构建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两横三纵”的大框架,“两横”——一横是长江经济带,另一横是陇海兰新线“陆路大通道”;“三纵”——一纵是东部沿海一线,一纵是京广、京哈线,还有一纵是包昆线,包头经过西安、重庆、成都、贵阳到昆明。要在“两横三纵”的大框架下布局建设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着力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世界级城市群,推进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东北、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地区等城市群建设,引导北部湾、晋中、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发展,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赋予镇区人口10万人以上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符合条件的县和特大镇可有序改市。
二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为此,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省会以下大中小城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制定标准实行差异化落户政策。为鼓励地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行人、地、钱“三挂钩”政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并支持引导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对于农村转移到城镇暂时还不能实现市民化的常住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就像“绿卡”一样,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可以办理身份证、驾驶证、结婚证、工商登记证、出国护照等各种证照,更重要的是享受公共租赁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要让农村人进城就业落户变得越来越容易,圆上千千万万农村人的城市梦。
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准则。要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公开性,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国家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和人文城市。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特别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发展综合性立体交通体系。中国正处在汽车大发展阶段,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北京市汽车拥有量已经超过560万辆,每百户私人汽车拥有量超过60辆,超过法国巴黎每百户50辆的家庭汽车拥有量。我们要防止出现“汽车灾难”,防止大街小巷到处都变成停车场并造成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要下大力气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大气、水、垃圾等污染,建设绿色宜居城市。2016年要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建设有利于排水、吸水、储水、集约节约用水的海绵城市。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需要,加快推进“互联网+城市管理”,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加强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城市要有鲜明的特色,必须有科学的规划布局、独特的建筑风格、美丽的景观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质的生活品位。城市最亮丽的风景是人,人的素质决定着城市的文明程度。我们不仅要推进人的城市化,还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培育城市的人文精神,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三、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着力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主要是解决路、电、水、信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先行。2016年要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加快通硬化路、通客车。在基本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用电全覆盖之后,农村电力发展面临着改造提升的新任务。抓紧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两年内实现农村稳定可靠供电服务和平原地区机井通电全覆盖。水是生命之源,是农业的命脉。2016年全国要再开工20项重大水利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让更多农村居民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解决农村的通信问题,加快新一代网络通信建设。实施农村宽带工程,今年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让更多农村居民享受数字化新生活。 二是发展特色经济。新农村建设要有产业支撑,有生财之道、致富门路。除了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之外,还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农村新经济,包括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现代服务、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等。农村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正在创造农村的新未来。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仍然是一块发展“短板”,也是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表现。今后国家将按照保基本、全覆盖、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促进医疗资源更多流向农村和基层,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织密织牢农村社会保障安全网,加快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使困难群众受到更多关爱和帮助。
四是强化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建设好农村的生态环境。要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建设一个山青水秀的绿色田园。国家提出,制定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方案,今年退耕还林还草1500万亩以上。加大农村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力度,保障用水和食品安全。要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特别是解决垃圾污染等问题,建设美丽宜居新家园。
五是推进脱贫攻坚。现在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500多万人,2016年要再减少10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地因人施策,开展定点扶贫,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和托底保障等综合性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思维、社会与行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5]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晓立
Idea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in the Economic New Normal
Liu Yingjie
Abstract: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into the new normal, while regional development has showed a trend of differenti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new urbanization, we should take human as the centered, innovate ways of urban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arge, medium-sized and small cities and small towns, construct the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pattern, accelerate the transfer of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of people, strengthen the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urbaniza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promote new 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heel drive, and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economic new normal; new urbaniza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6-0025-04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如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
四个新趋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有四个突出的标志。
一是增速换挡。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入现在的中高速增长。过去35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7%,过去20多年,即1991—2014年经济年均增长10.1%;从2012年开始,经济增长为7.7%,2015年经济增长6.9%,2016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6.5%—7%。有学者认为,过去经济增长是“八九不离十”,现在是“七上八下”都很困难。经济增速下降有其必然性,是我国潜在增长率变化和各种支撑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是结构调整。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投资出口消费结构,都已经迈过了一个重要转折点。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2015年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首次超过一半,占到50.5%,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大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到40.5%;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到9%。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贡献率达到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创15年来新高,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三是动能转换。传统产业包括钢铁、煤炭等重化工业发展趋于弱化,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加快成长。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互联网+”快速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高端制造方兴未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4G手机用户、电子商务、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等市场。
四是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经济由过去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拼资源、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向主要依靠创新、人才、技术和节能环保的集约型发展方向转变。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2.2%,提高到2015年的55.1%,经济发展正在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生态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高耗能行业增速下降,2015年单位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区域发展出现了明显分化的趋势。一些传统产业比重高的地区经济增速下降,而一些经济转型早、新产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经济发展势头比较好。有学者形容为“冰火两重天”“几家欢乐几家愁”。经济增速下降的省份主要是东北三省、河北、山西等,2015年辽宁经济增速最低,只有3%,山西经济增长3.1%,黑龙江经济增长5.7%,吉林经济增长6.5%,河北经济增长6.8%。重庆由于得益于信息产业等新经济的发展,2015年经济增长11%,位居全国第一,发展势头像“重庆火锅”一样火。东部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保持了较快发展,如浙江经济增长8%、江苏经济增长8.5%、广东经济增长8%、山东经济增长8%,福建经济增长9%,经济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中部地区总体上保持了高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如江西经济增长9.1%,湖北经济增长8.9%,安徽经济增长87%,湖南经济增长8.6%,河南经济增长8.3%,都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一些西部地区发展势头不减,甚至保持领先。西藏经济增长11%,贵州经济增长10.7%,新疆经济增长8.8%,云南经济增长8.7%。总体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新经济、新动能的成长密切相关,正处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过程之中。正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困难与希望同在。区域经济走势分化,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表现。新产业、新经济、新动能的发展,正是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区域差别和不平衡。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地理气候、人文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都存在很大差异。张维为在《中国震撼》一书中将中国称为“超级国家”,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我国人口有13.75亿人,超过欧洲人口7.4亿人、非洲人口10.83亿人、北美洲人口5.6亿人和南美洲人口4亿人。我国国土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与欧洲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我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分量、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7924美元),“十三五”期间按经济年均增长6.5%以上测算,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提出的高收入国家标准(12736美元)。我国已经有10个省(区市)、总人口5亿多人,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其中有4个省(市)即天津、北京、上海、江苏人口1.4亿人,人均收入达到1.4万美元以上,进入高收入国家水平;有6个省(区市)即浙江、内蒙古、福建、广东、辽宁、山东人口3.6亿多人,接近于高收入国家水平;有12个省(区市)人均收入在6000—8000美元,另外8个省区人均收入在4200—6000美元,全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各地区不可能齐头并进,而会有所不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既尊重普遍规律,又考虑特殊情况,照顾到各地区之间的明显差异。 总体来说,我国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区域经济走势分化、各地区呈现梯度发展格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基本前提条件。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和举措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的最大内需潜力所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提出,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之中,201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越过了城镇化的临界点,标志着实现了最低限度的城镇化。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6.1%,农村常住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43.9%。与此同时,我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到40%,名义城镇化与实际城镇化相脱离,成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农民工人数众多,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7747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现在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0%以上,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欧洲、美国、日本等城乡之间发展已经达到比较均衡的状态,我国城乡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仅吸纳消化2亿多农民工进城,没有两三代人的时间是办不到的。实现人数众多的农民工大部分逐步融入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中央对新型城镇化高度重视,这几年连续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发布了几个重要文件。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套开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套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扩大综合试点范围。
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新,就在于强调以人为核心,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重点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实现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一是构建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两横三纵”的大框架,“两横”——一横是长江经济带,另一横是陇海兰新线“陆路大通道”;“三纵”——一纵是东部沿海一线,一纵是京广、京哈线,还有一纵是包昆线,包头经过西安、重庆、成都、贵阳到昆明。要在“两横三纵”的大框架下布局建设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着力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世界级城市群,推进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东北、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地区等城市群建设,引导北部湾、晋中、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发展,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赋予镇区人口10万人以上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符合条件的县和特大镇可有序改市。
二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为此,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省会以下大中小城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制定标准实行差异化落户政策。为鼓励地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行人、地、钱“三挂钩”政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并支持引导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对于农村转移到城镇暂时还不能实现市民化的常住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就像“绿卡”一样,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可以办理身份证、驾驶证、结婚证、工商登记证、出国护照等各种证照,更重要的是享受公共租赁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要让农村人进城就业落户变得越来越容易,圆上千千万万农村人的城市梦。
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准则。要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公开性,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国家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和人文城市。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特别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发展综合性立体交通体系。中国正处在汽车大发展阶段,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北京市汽车拥有量已经超过560万辆,每百户私人汽车拥有量超过60辆,超过法国巴黎每百户50辆的家庭汽车拥有量。我们要防止出现“汽车灾难”,防止大街小巷到处都变成停车场并造成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要下大力气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大气、水、垃圾等污染,建设绿色宜居城市。2016年要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建设有利于排水、吸水、储水、集约节约用水的海绵城市。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需要,加快推进“互联网+城市管理”,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加强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城市要有鲜明的特色,必须有科学的规划布局、独特的建筑风格、美丽的景观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质的生活品位。城市最亮丽的风景是人,人的素质决定着城市的文明程度。我们不仅要推进人的城市化,还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培育城市的人文精神,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三、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着力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主要是解决路、电、水、信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先行。2016年要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加快通硬化路、通客车。在基本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用电全覆盖之后,农村电力发展面临着改造提升的新任务。抓紧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两年内实现农村稳定可靠供电服务和平原地区机井通电全覆盖。水是生命之源,是农业的命脉。2016年全国要再开工20项重大水利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让更多农村居民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解决农村的通信问题,加快新一代网络通信建设。实施农村宽带工程,今年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让更多农村居民享受数字化新生活。 二是发展特色经济。新农村建设要有产业支撑,有生财之道、致富门路。除了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之外,还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农村新经济,包括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现代服务、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等。农村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正在创造农村的新未来。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仍然是一块发展“短板”,也是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表现。今后国家将按照保基本、全覆盖、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促进医疗资源更多流向农村和基层,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织密织牢农村社会保障安全网,加快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使困难群众受到更多关爱和帮助。
四是强化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建设好农村的生态环境。要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建设一个山青水秀的绿色田园。国家提出,制定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方案,今年退耕还林还草1500万亩以上。加大农村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力度,保障用水和食品安全。要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特别是解决垃圾污染等问题,建设美丽宜居新家园。
五是推进脱贫攻坚。现在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500多万人,2016年要再减少10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地因人施策,开展定点扶贫,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和托底保障等综合性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思维、社会与行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5]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晓立
Idea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in the Economic New Normal
Liu Yingjie
Abstract: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into the new normal, while regional development has showed a trend of differenti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new urbanization, we should take human as the centered, innovate ways of urban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arge, medium-sized and small cities and small towns, construct the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pattern, accelerate the transfer of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of people, strengthen the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urbaniza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promote new 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heel drive, and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economic new normal; new urbaniza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