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重塑直销精神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ptpd_dr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选择一种商业模式来代表美国的商业精神,直销无疑是一个最佳选项。任何一个商业模式最终都会指向利润,当悲悯的力量贯穿其中,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层“商业宗教”的色彩。在唯利论者看来,安利同大多数西方跨国公司一样,用价值观输入换取巨大的商业回报。“类商业宗教”让安利具有了一种非凡的能量,这不仅与财富观有关,还造就了一种商业秩序,并以一种极为纠结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安利的判断。要么,它被视为可以摧毁道德底线的“商业邪教”,要么因为其持续的慈善公益行为和良好的企业文化被推崇为“最佳跨国公司”,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浓缩了人们对直销的复杂情感。
  这家在异常微妙的生态环境中成长的跨国公司,洞悉了这个处在转型期的国家的秘密,并为此做出了改变,这一积极消解“商业邪教”负面影响的努力不仅使它的业绩远远超过同行,而且使之迅速跻身于百亿俱乐部。
  在谷歌退出中国之后,人们不免产生类似的推论:谷歌因为对价值观的过于坚持而退出中国,安利能在中国扎根是否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其实,从安利的15年简史中,适应与坚守这两个矛盾体贯穿始终,它们的此消彼长为安利在华书写了一部跌宕起伏的商业篇章。
  从某种角度看,直销承载的是“美国梦”—只要经过勤奋和努力即可抵达成功的彼岸,这个梦也适用于崛起中的中国。平民致富的神话以及“美国梦”的中国式表达,调动了人们对财富与成功的渴求,也激活了他们心中的功利主义。
  在安利身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一种是极度功利性的直销文化,一种是极度严谨的科学家精神。在安利创办之初,作为纽崔莱经销商的老狄维士与老温安洛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典型的“美国梦”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并购纽崔莱之后,卡尔·宏邦创办时所追求的科学家精神得以续存并得以发扬光大。在产品上的极度专业主义,在商业上的极度功利主义,大约是揭示为何安利之所以成功的最有力的概括。
  为何安利如此热衷直销模式,即使在1998年传销禁令颁布之后,仍旧不将产品交给百货公司和超市销售?
  安利中国董事长郑李锦芬的回答是:“当时如果转变营销方式,安利也会在中国发展得很好,但让尽可能多的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是安利家族创办人的一个理想。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们从未想过退出中国,也没想过要在百货公司和超市里售卖,因为那意味着背弃了对事业伙伴的承诺。”郑李锦芬说,从安利中国第一天成立起,就没有打算放弃这些事业伙伴,这不仅是家族创始人的选择,也是安利的价值观使然。与其说这是商业上的考量,不如说是价值观的坚守,因为其最终指向只有一个:让更多的平民拥有创造财富的机会。
  像戴尔、DHC这样的企业更注重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以弥补庞大的直销队伍所产生的巨大开销。而安利则恰恰相反,它几乎所有的力量都用在了直销员身上,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直销员变得更强大。安利式直销与戴尔式直销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以直销员为导向,后者是以消灭中间商为导向。正因为如此,安利更强调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吸引力。
  许多人习惯性用“类商业宗教”形容安利直销组织,但事实上,安利对组织内的传教是严令禁止的,“绝不允许在安利组织中传教,发现一例即刻清除出安利”,即便是公司中高层,“也从不谈论自己的信仰”,郑李锦芬说。为何许多人习惯用“类商业宗教”形容安利的直销组织?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安利直销员的热情与执著,以及安利直销组织极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与其说因为商业信仰激活了安利直销员的执著与梦想,不如说是因为安利所创造的各种条件调动了他们的创业激情。无论在激励制度、培训体系还是在产品品质上,安利中国都在最大限度地为直销员的事业创造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安利是一个事业孵化器,无论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它都一视同仁地视之为伙伴。这个特定词语在外界听来不免别扭甚至刺耳,但在安利最近15年来的历程里却意义深远,它不仅意味着彼此尊重,也意味着相互扶持与关爱。
  安利式直销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不在于输出了多么高明的制度,也不在于它的管理有多么先进,而是它所为事业伙伴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安利除了不遗余力地带给伙伴们基本的商业技能与管理思维,还告诉他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态迎接未知的挑战。这些理念经过直销人员的不断传播与扩散,逐渐汇聚成一股规模庞大、力量强大的商业力量。
  不过,硬币总会有两面性。直销调动了潜伏在人们心中的发财梦,也让少数利欲熏心的人有机可乘。他们破坏了人际关系的底线,让单纯的商业行为变成恶意的欺骗。这是否可以直接得出直销是蛊惑人心、使人丧失理智的“邪恶”商业模式的结论?
  如果商业模式的终极目标指向利润和财富,那么每一个商业模式都会诱发人性的恶之花。将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财富和成功的手段一概视为恶之源,显然是不准确的。商业模式说到底只是一个工具,作恶与否关键在于掌握工具的人,偏离道德的轨道,再完美的工具也会产生破坏力。
  安利中国也意识到了直销作为工具的强大力量,为了减少直销人员作恶的可能性,它不仅加强了直销员的管理,而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不断修正和完善经营模式。
   每个人心目中有一个直销的定义,为何安利式直销饱受争议,而戴尔式、ebay式直销却无人质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罗纳德·科斯认为,只有特定的交易才需要中间人,关键的问题在于交易双方通过中间人而节约的成本,是否超过了雇用中间人的成本。如果将这样的观点套用在戴尔、ebay上,大体是合理的—戴尔、ebay的商品大都以廉价著称。而安利式直销的本意并非为了降低成本,而是让更多的人有创业的机会,人们每购买一瓶安利产品,获得的不仅是该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还有一份创造财富的机会。和以价格作为驱动的戴尔式、ebay式直销相比,安利式直销是以价值作为导向的。它影响的不仅有西装革履的职场人士,更有那些失业的家庭主妇,让他们重新燃起梦想,才是安利式直销的可怕之处。
  一个新的商业秩序总是在妥协中前进,直销也不例外。最初直销被当成洪水猛兽,而今它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还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商业力量。安利在华的15年,也是中国政府探索对大型自发型商业组织管理的15年。
  如今,安利中国在原有的直销体系上进行了改良,无论是开设店铺,还是通过代言人广告进行宣传,都是为了迎合本土消费者的心理和习惯。更懂中国的安利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黄金时间,灵活应变的中国策略,让它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呈直线上升。2009年安利全球的销售额高达84亿美元,其中安利中国贡献了人民币200亿元的销售额。
  “我们不急于将所有的产品都带入中国,在中国做生意,有时慢就是快。”现在的郑李锦芬能更好地掌握安利在中国发展的节奏,显然在妥协与坚持之间,她不仅找到了一套有效应对中国商业环境的话语体系与应对机制,而且寻找到一个最适合中国市场的营销方式。
其他文献
在网络间遨游的你肯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得意地将好看的视频、图片或段子等推荐给好友分享的时候,常常受到大家的奚落—这个我早就看过了嘛,你这个OUTMAN。这就是网络传播的魅力与可怕之处,每个人都是传播网络的一个节点,信息以病毒繁殖般的速度经过每一个节点快速扩散。  网络作为第四大媒体,随着世界网民数量的爆炸性增长,已经日渐显示出其在传播方面的巨大威力。在美国,互联网覆盖率已高达80%。而在中国,
期刊
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信仰的力量》中这样描述道:“能够激发一颗灵魂的高贵、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对于我来说,人生的信仰简单来讲就是对真、善、美的无悔追求,不断地修炼心智、担当责任、一心向善,最后依靠心灵的力量创造真、善、美。  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我用信仰、心态、能力构成的高度、宽度和厚度书写着丰富多彩的人生。我们去旅行、去阅读、去拼搏事业,这些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却可以扩展人生的宽
期刊
360度的透明营销  上海世博会,对第一次参与的台湾赞助企业来说,是一大挑战!  因为相对于周边其他几个馆来说,台湾馆规划的规模不够大气,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引起与会人潮及媒体的视觉焦点,是一个课题。  如果进入馆内看的人太少怎么办?  就排除不进来的人也能看得到的概率来说,USER FRIENDLY的巧思就是改变角度,让外面所有走动的人潮,能一目了然地看进来,增加眼球交流的机会,影响驻足率的
期刊
据最新统计,中国互联网的用户已突破4亿人,2010年网络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30亿元,这是任何企业都无法忽视的一大商机。随着众多企业染指互联网,网络营销开始成为商业与企业重要的营销工具。近年来,网络媒体及网络营销快速发展,搜索、视频、SNS、微博等新媒体、新形式不断涌现,为网络营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发展动力。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将如何把握网络营销?未来互联网将以何种方式影响营销变革?   随着业
期刊
设计,从核心上讲,是一项去了解别人感受的移情事业。不像艺术来自于艺术家对自我表达的欲望,设计始终都是为别人而进行的。艺术和设计都具有创意性、创新性和独创性,虽然两者有许多相似点,但两者却是两种非常不同的创作。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体验以及增加互动,设计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以及进行更好的信息传播。  将市场调查数据、市场研究结论恰当地应用到实践中,可以让设计师受益颇丰。然而,
期刊
看看市场艰难时期那些购物者的表现吧,他们似乎都躲起来了。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在躲避那些营销者,他们首先躲避的是他们自己。大把花钱的内疚心理、对经济的不确定和忧虑让购物者们控制住自己购物的急切心理,在这种控制心理的驱使下,他们的购买行为最终被延迟或者取消了。这就是如今零售市场上竞争与以前相比更激烈的原因。在零售市场上,购物者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个选择,直到万不得已时才做出购买决策。消费者最终选中某品牌的
期刊
娃哈哈:新一轮渠道变阵  日前,宗庆后故技重演,2010年第一季度尚未过完,就又一次玩起了娃哈哈渠道魔方。  在娃哈哈的发展史上,每一次渠道变阵,它的生意都成倍甚至翻番增长。1991年娃哈哈果奶一举成名,让娃哈哈跻身亿元俱乐部;之后全国划片,实行大区分片管理,1994年时娃哈哈的销售额突破7亿元;为了让网点更密集,娃哈哈推行闻名一时的联销体,对空白市场进行深度分销,1995年时销售额达到8亿元,而
期刊
在一个全球化、文化界限日渐模糊的时代,以文化和种族身份为诉求的广告已成为企业营销武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新近由沃顿商学院教授参与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却显示,以种族为导向的营销手段可能擦枪走火,甚至导致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消费者抵制某一产品或服务。3位市场营销方面的专家在名为《双重文化身份与目标营销的负面效果》(Bi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Dark Side of Ta
期刊
2008年,我国乳制品行业因三聚氰胺事件遭受重创,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购买信心迎来了有史以来的最大考验。但是,广东的几家乳品企业凭借100%的合格率,反而利用这一契机成就了销量大幅度提升的奇迹。进入2009年,作为广东地区的乳品老大燕塘,需要进一步提升品牌力,以完成非常时期的重大跃进。    品牌推广目标与市场背景  在三聚氰胺事件中,伊利、蒙牛等全国性乳品巨头的表现极度令人失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
期刊
博客主人/Dae Ryun Chang  http://blogs.hbr.org/cs/    同样是亚洲国家,用于日本的商业策略惯例是否适用于韩国?即使在同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语言、信仰宗教也有所不同,你的战略是否兼顾了这些差异性?  为了防止犯下“泛亚洲同一性”的错误,我呼吁全球性的企业对自身进行审视,看看自己关于亚洲国家的商业想法是否经得起以下问题的测试:  1.企业关于亚洲的商业想法是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