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需要四个妥协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oken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最後一天,按照慣例,溫家寶總理參加了他任內最後一次兩會記者招待會。但與上任初期表現出來的意氣風發相比,這次他略顯疲倦,話語頗為凝重。在長達3個小時的答記者問中(除去翻譯的時間,實際為一個半小時左右),他就經濟、政治、社會、民生、外交等諸多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用他自己在結束時的話說,他沒有敷衍記者的問題。由此可見他很重視此次記者會,準備得很充分,甚至有人誇張地將其稱為溫總理的告別演說。
   在這場記者會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當首推他在“王立軍事件”上的表態,強調將依法依規處理“王立軍事件”,直言不諱地批評重慶市委市政府在“王立軍事件”中難辭其咎,並暗示重慶市現任主要負責人所搞的一套不對路,違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所奉行的方針政策和路線。
   其次是他借記者的提問,重申改革的主張,表達自己堅定改革的意志,特別是強調不進行政治改革,不僅經濟體制改革難以為繼,而且有可能導致文革重演,他還特別申訴在改革問題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包括外界的負面評價,比如只尚空談,不見行動的指責等。
   三是他在任期即將結束之際,以在任官員的身份,言辭懇切地對本屆政府所做工作進行了自我批評,並鄭重道歉。
   四是強調共產黨所領導的國家改革、建設和發展事業,需要人民的信任、支援和幫助,尤其是改革,需要人民的覺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對人民的強調,正說明它認識到,贏得民心的重要,反過來也說明,執政黨對失去人民支持的擔憂在加劇。
   第五個方面,他在列舉任內最後一年將要做的重點工作時,並未與他在政府工作報告裏所提到的那些改革舉措進行對應,換言之,政府工作報告裏所提到的改革的具體實施措施大部分可能無法兌現,這也正好符合我在另一篇文章裏所作的預期。延伸來看,他在記者會上就改革的方向、思路、步驟和措施所作的承諾,與以往並無不同,而只不過是在重複以前那些說過但未有效落實的話。
   同時,從他話裏所隱含的情緒和意涵,大家都能感到,在執政團隊裏,和他一樣主張進行包括政改在內的全面改革的不佔主流,位置邊緣,因此縱有萬千理想,也難以付諸實踐,致使“許多工作沒有做完,許多事情沒有辦好”。他以感性的方式向大家透露了目前改革派的處境以及來自方方面面的阻力,表達了他的憂慮。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本屆政府在改革上之所以缺乏重大進展,以至讓總理屢次開空頭支票卻無法實現,是因為執政團隊以及以執政團隊為核心組成的既得利益集團對改革的無所用心乃至百般阻撓,而他們在改革上的消極無為,無非源於兩個因素:改革將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導致利益的再分配,他們佔據的優勢資源或將喪失;執政團隊將改革視為畏途,害怕改革將使既得利益集團內部發生分裂和社會混亂,從而動搖穩定壓倒一切的既定方針。
   有關後者,中共元老後代在兩會期間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就是改革不能以社會混亂為代價,中國亂不得。
   “怕亂”思維在時隔15年後再次大幅度修訂刑事訴訟法,並在社會存在大量爭議的情況下,依靠在人大掌握的絕對多數席位,強行通過刑訴法修正案,特別是有可能縱容警方濫用職權、秘密拘捕氾濫、侵犯公民私權的73條上,也鮮明地體現出來。一個依靠製造恐怖,對公民產生威懾,以維持社會穩定的政權,將變得無比脆弱。在噤若寒蟬的情勢下,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打消權力者主動順應歷史大勢,推動社會變革的意願。
   這說明,權力者一方面希望和歷史發展的節奏同步,根據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和人民需要,致力於推動改革進程,消除社會問題,創造良好的執政條件和環境,提高人民滿意度和支持率,確保長治久安,另一方面也對改革充滿不確定感和恐懼感,尤其擔憂改革失控,導致蘇東劇變式的結果,或者導致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彈,碉堡首先從內部攻破,從而造成政權危機,因此遲疑不決,首鼠兩端,改革不斷延宕,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社會輿論和社會危機的雙重強大壓力下,終究無法自圓其說,疲于應付,就像溫總理在此次記者會上所表現的那樣。
   以上問題的根源在於,長期以來在執政團隊周圍培育而成的既得利益集團在從中央、省乃至市、縣等之間多個層面以及擁有不同的政治觀點的政治派別之間都形成了不同的利益格局和利益糾葛,同時,由於他們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權力的壟斷,導致貧富、等級分化、政治腐敗,社會不公平、不平等、不和諧現象加劇,尤其是破壞了公民們通過正常的積極的個人奮鬥獲取人生成功的有效管道,讓普通人缺少機會,喪失希望,因此,無論是從利益集團內部來看,還是從整個社會來看,各種矛盾已經多方集聚,各種危險因素已經顯著增加,蘊含著社會動盪的火種和危險。
   在此情況下,中國亟需具有政治勇氣和智慧、戰略思維和視野、實幹精神和作風的政治家,打破目前的政治僵化局面,引入新思想、新思路、新戰略、新措施,制定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推動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的全面改革,保障民生、民權,促進全社會協調發展。
   大凡改革者必須具有非凡的勇氣,擁有國際視野,善於從人類發展的優秀成果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以人類創造的先進文明和制度為榜樣,才能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繼往開來,開闢一個事業發展的嶄新天地;同時必須具有過人的智慧,善於以豐富的社會經驗為基礎,從蕪雜中分析出條理來,才能多謀善斷,凝聚共識,促進妥協,集合各方力量共襄盛舉。
   改革首先需要共識,而共識源於妥協。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妥協是政治的生命。缺乏妥協的藝術,或者缺少妥協的勇氣,就搞不了政治,就幹不成事,就無法啟動改革。改革是最節約社會成本的變革手段,不進行改革,將使一部分人變得更加犬儒化,淪為權力的奴僕,最終促使權力者和普通人之間的界限更加分明,矛盾更加突出,也使病症更加惡化,並將使另一部分人對改革失去希望,轉而支持採取革命的暴力手段推動社會變革。
   而要形成改革的共識,特別是要啟動改革,就需要社會各層次、各方面、各領域的人士達成真正的妥協,求同存異,擴大利益交匯點,增加共同利益,將各自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以利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共同融入改革,推進改革。一個政治人物,如果把“絕不”掛在嘴上,就沒有領會政治的真正內涵,如果不有意識地促進妥協,而是激化各種衝突和矛盾,就既非明智,也無益處,對矛盾的攸關方來說,就是雙輸或者多輸的結果。
   當代中國最需要四種類型的妥協。即歷史性質的妥協、經濟性質的妥協、政治性質的妥協以及社會性質的妥協。
   所謂的歷史性質妥協,核心是以未來的眼光看今天的改革和發展。就是執政者從歷史到現實,都要著眼未來,從“絕不”的迷思中走出來,服從各國發展的共同經驗,服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科學預測社會未來發展趨勢,與未來達成妥協,不能冥頑地堅持歷史,固守成規,不思變革。歷史總是發展的,總要根據不同時代的不同條件和要求,主動進行自我改變,以適應新的現實,從而保證自身的生命力。
   所謂的經濟性質妥協,核心是肯定和保護私有制在中國的發展。就是執政者以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為嚮導,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突破自身理論局限,支援將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正視私有化對經濟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正視新崛起的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保護私有經濟發展的成果,將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逐步納入立法進程中。在此基礎上,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機制,向中等和中等以下收入群體傾斜,向弱勢群體傾斜,消除經濟不平等、貧富分化,擴大經濟發展的受益面,尤其是著重培育一個中產階層促進共同富裕,提高全民的生活水準。
   所謂的政治性質妥協,核心是保障公民自由和人權。就是改革現有政治體制,落實“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根本要求,實行憲政民主,逐步推行直接選舉,擴大公民的民主選舉權利;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思想自由、政治自由、言論自由和人身自由,讓權於民,擴大公民的自由選擇權利;建設法治國家,維護法律權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將法律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手段,消除人治的土壤;建立和完善權力制衡機制,逐步實現行政、司法、立法權的相對獨立,建立獨立的反腐敗機構,加強反腐監督;限制政府權力,建設小政府,發揮政府在國防、外交、宏觀政策調節等關鍵領域的基礎性作用,並逐步擴大地方自治;加快新聞自由立法,放開輿論監督,擴大公民監督權力的管道。
   所謂的社會性質妥協,核心是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就是讓權於社會。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以公民的自願、自覺、自為、自律和自治為基礎,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媒介功能和在公共領域的協調、組織作用,促進的公民社會發展。國家的作用,就是逐步為社會提供保障其自由組織、自由安排和自由運行的條件,盡可能輕徭薄賦,健全社會分配制度;盡可能減少對社會、對公民個體的干擾和干預;盡可能促進社會資源按照自身需要優化配置;盡可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每個人自由、公平地享受發展的成果和相關的社會福利。
   權力者作為當政的一方,一般來說處於強勢的地位,即使處境危險,也因為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道理,比起一般的民眾來說,總是優越的一方,因此在妥協問題上,更直接的、更多的是要求權力者主動向民眾進行妥協。妥協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程度和民眾的需求,而權力者前瞻性的眼光以及真正為民的胸懷也至關重要。
   而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在權力者主動妥協,並積極進行各方面改革的情況下,也要充分認識到改革是革命的替代品,既然已經啟動改革,而且在民眾的監督下,改革持續地推進,就應當抱以耐心,給予充分的配合,以使改革取得最佳、最完滿的效果。
   畢竟,革命的破壞性結果,是權力者難以承受的結果,而對於民眾來說,可能將面臨身家性命和財產損失的直接代價。
其他文献
陈勇  1957年出生於河南省太康县。现任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纪委书记、中国书协会员、中国金融书协主席团成员、中国农业银行书协主席、河南省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      2月19日下午3时,河南省郑州市,天空晴朗,《澳门月刊》记者如约来到書法家陈勇家。刚迈入“大雨斋”,巧合的是两幅剛剛创作完毕仍散发着墨香的作品映入眼帘,在他盖章的同时,记者不失时机地按下快门。  自
期刊
為了讓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及和諧的發展,營造堅毅不屈、自強不息的氛圍。體育發展局16日於塔石體育館5樓舉行“《體育·人生》—與青少年對話”活動。體育發展局局長黃有力與花泳運動員歐陽善盈、籃球運動員羅協銘以及武術運動員賈瑞及朱志偉等透過真情對話,與出席活動超過200多名青少年共同分享他們奮鬥經歷,發掘體育與人生的關係。   是次《體育·人生》—與青少年對話活動由沈詠珮擔任主持,以互動形式與黃有力
期刊
位於澳門半島中區的義字街,是很多澳門人所熟悉的市集街道。其所在街區更是澳門旅遊局官方網站宣傳推廣的地點之一,也成爲了遊客,特別是在澳門居住的東南亞人士看圖索騏,“買平嘢”的目的地之一。  許多人對義字街的印象,是一個好似露天衣履大亘地的印象。“霸街擺賣”是這裡的一道風景線。一間間衣履雜貨店裡,生果蔬菜攤販前,永遠都人頭湧湧,摩肩接踵,表面看似林亂,卻又井然有序,更甚少聽聞有扒竊事件發生。  最有特
期刊
美国财团大举投资澳门,客观上肯定也会对澳门经济安全及国家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出於国家安全利益考虑,澳门应採取相应措施,包括规范各方势力,以及落实产业多元化,借此限制博彩业对政治影响。      澳门已回归祖国十二个年头。从宏观的国际关係角度来看,回归后澳门其中一大转变,就是对外关係由以前是葡萄牙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变成为中国对外关係的一部分。由此,澳门问题也很自然地成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影响中国的一
期刊
6月5日,人社部就社會保險關係轉續及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問題集中答覆網友時明確表示,相應推遲退休年齡已是一種必然趨勢,該部將適時提出彈性延遲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的政策建議。  延遲領養老金,也即是推遲退休年齡。早在20世紀後期,推遲退休年齡就已成為國際的一股潮流,其初衷主要是針對因人口老齡化而導致的勞動力缺乏。當時,入圍“人口老齡化”的主要是發達國家。因為各種原因,生育率普遍不高,同時人均壽命普遍延長
期刊
黃庭堅題李公麟《天馬圖》詩曰:筆端那有此,千里在胸中。四蹄雷雹去,一顧馬群空。誰能乘此物,超俗駕長空。以此詩贊伍亮先生的馬恰如其分。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動物是有靈性的。馬代表人才,代表進步,代表奮起。古人曰:“乾象天,天行健,故為馬;坤象地,地任重而順,故為牛。”而乾坤之大取之為象,是由於“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遠在戰國時代,中國傳統繪畫中,就常見馬的勃勃英姿。魏晉時
期刊
(接上期)  (二)經濟的高速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澳門逐漸形成以服務業為支柱的經濟結構,但受到城市規模的局限,澳門經濟自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發展瓶頸,隨後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和內部治安問題,更導致澳門經濟連續6年下滑,本地生產總值連續4年出現負增長,通貨萎縮情況嚴重。另一方面,由於葡方在1999年的公共財政安排上與中方採取不合作的態度,導致澳門特區政府在成立初期的公共財政狀況
期刊
改革之於中國,嚴格講,並不祇是當代的新事物,而是貫穿整個中國近代史一百多年的一個核心問題。  問題的產生,雖然也有內生的動力(史景遷論),但主要還是由於外部世界的衝擊。具有三千多年傳統的循環歷史觀被打破,來自西方的一種線性的、發展的、以美好未來為導向的現代歷史觀被強行輸入。國家和社會都不再被視為終久不變的社稷,而被視為一種需要不斷變革的體制。自此,中國人開始相信,通過變革可以使中國匯入世界的“普遍
期刊
彩兒,一個生在澳門長在澳門的陽光女孩,她是我在澳門的表妹的好朋友。七年前的一天我們第一次見面,彩兒那讓人瞬間便可融化的微笑讓我至今難忘。當時她操著蹩腳的普通話向我打招呼:“hi,表姐!”從此,我便憑空多了一個可愛的妹妹。   彩兒的媽媽1980年代成功偷渡來到澳門,爸爸則留在老家廣東中山。彩兒的媽媽當初懷著美好的夢想不惜冒險偷渡來到澳門,雖然和彩兒的爸爸分居兩地,卻沒有放棄那美好的夢想,在澳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