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季度,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552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65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18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294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1570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增加1571亿美元。新增外汇占款达12154亿元,创历史新高。
业界公认的结论是:“热钱大量流入”、“贸易数据失真掩护热钱”,尤其是质疑“深圳口岸与香港特区海关公布的数据有较大差异”、“广东的对外贸易数据增幅失真”——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广东进出口总值2891.6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后同比增长了37.7%。其中,广东对香港贸易额达到842.6亿美元,增幅高达91.6%。
深圳数据亦非常靓丽。据深圳海关统计,1-4月,全市进出口总额2301.46亿美元,增长72.6%,比上年同期提高69.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1254.78亿美元,增长60.0%,比上年同期提高55.5个百分点;进口总额1046.68亿美元,增长90.8%,比上年同期提高89.2个百分点。
尽管中国内地仍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外汇管制,但在本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跨境投资方面,是积极鼓励、引导、提倡的,因此,就跨境资金流动而言,简单的理解为中国的外汇管制依然对跨境(外汇)资金产生阻隔作用,显然与事实不符。
主因仍在国内市场
一般而言,跨境资金流动的主因是境内外金融市场资金的价格的差异。具体而言,在某一特定的时段内,热钱大量流动的诱因是什么?
观察各项指标,香港地区金融市场与美国金融市场一系列数据无特殊明显的、有别于2012年年底的显著变化,那么,导致跨境资金流动的中国金融市场系列数据的剧烈变动,就只能在国内的其他方面找原因了。毕竟,2012年至今,美国经济向好趋势明显,美元及其附属(挂钩)的港币在汇价上有升值的趋势,应该诱导境内资金外流才是。
但2013年以来,国内的、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直呈上升状况,这个汇率源自上海外汇交易中心的报价,尽管参与交易的30家境内中、外资银行都代表了各自客户的买进或卖出美元的真实需求,但中国央行凭借其雄厚的外汇资金实力来影响该市场的价格走势也是不容置疑的,2013年一季度以来,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是缓步上升的。
理论上,本币升值对该国的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导致出口商品成本提高,从而抑制出口,促进进口。
但是,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反而促进了一季度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大增。据新的贸易数据显示,2013年一个季度,中国外贸出口总值达到了6.12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了13.4个百分点,远远地高于上年的增长幅度。
就地区而言,1-3月,广东出口额10231.2亿元人民币,增长34.3%,高出全国增速15.9个百分点,其中深圳1-3月,出口额增速达80%
看来,仅以结算货币的价格因素来分析跨境资金流向并不全面,应该还有其他非市场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是中国实施的鼓励商品出口的退税政策。一个企业的出口商品数量越多,获取的“退税”资金额越多。于是,有的不法公司就看准了其中的发财机会,在获取大量的出口退税收入时,也推高了国家的贸易数据,此乃“虚假”贸易——大量的货车往返深港“兜圈”,有时候一天甚至要兜十几趟。这种状况已持续多年。
据报道,在5月和7月份,中国警方都重拳打击出口骗税行为。
深圳银监局于5月份向深圳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下发相关通知,警示“货物空转”式的贸易融资套利活动,并要求银行防范风险。可以对比的是:4月上旬,福田保税区物流货物进出口值平均每天为11.7亿美元,5月份这个数值降至1.9亿美元,下跌幅度达到了83.8%。由此可以判断,成规模的出口商品“兜圈”业务暂时消失。
然而,前几年,例如2009年、2010年的一季度,全国的外贸顺差在下降,深圳市的外贸顺差却是在扩大,曾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查处了一批违规企业,这里或有虚假贸易的传承因素。
其次是香港地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货币输出诱因。
香港地区的M2与GDP之比为328%,排名世界第二,是国际游资的聚集地。吸引大量的香港资金流入内地,既符合中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一贯国策,也符合CEPA总体目标。而CEPA的实质——既然可以对香港制造的本土商品实施零关税输入;那么,对于香港金融中心的特殊商品——货币资金也可做到网开一面的。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在于金融资本的输出方面具有较充裕的、且价格低廉的资金和简便的手续。据香港金管局的统计数据,2013年4月份香港银行对内地的放款余额为28670亿港元,仅一季度就增加了1390亿港元,增长率为5.1%。
从香港银行的国际业务收益上看,来自内地的收益已经占到其总收益25%左右。次贷风暴和欧债危机是香港银行的主要业务转向新兴经济市场国家的主要原因,香港金融界的富余资金纷纷掉头北上。再加上美联储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资金量供大于求,资金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欧债危机以及日本政府实施的量化宽松与货币贬值双管齐下的货币政策,经济低迷、资金泛滥。而内地容纳和接收了香港地区的资本输出,这是一种不容易回避的现实。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国际收支表显示,一季度,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55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含净误差与遗漏,下同)1018亿美元,通过贸易方式与资本投资方式之比为1:2。往上追溯两年:2012年第一季度,经常项目顺差23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61亿美元;2011年一季度,经常项目顺差28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861亿美元。
规律藏在数据里。我们据此可以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以香港银行放款为特征的)跨境资金在年初流入(或年底流出)。
套利与骗税之辩 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方面,深圳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占全国的20%以上,形成广东(含深圳)、北京、上海暗中较劲三雄鼎立的格局。这既有落实国家战略实施布局的责任担当,也有当地政府与金融主管部门在区域竞赛中争强好胜的面子问题。例如深圳人民银行每年都对辖内各商业银行下达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的具体指标,奖勤罚懒。各家银行对此可获名利双收跨境业务,当全力以赴,更是挖空心思的打政策擦边球,“金融创新”花样百出,乐此不疲。盖因跨境业务的结算量的攀升对客户、对上级、对自己都是一件“三赢”的好事。尤其是银行结算业务是雁过拔毛,获利为先,至于跨境货币流动后边的贸易是“空转”还是“实转”,则不必太过于认真。
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1万亿元(其中跨境货物贸易发生6992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854亿元。
但从上半年深圳市各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情况汇总来看,一季度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经常项目发生额为1690亿元,平均每月为563亿元;资本项目的业务发生额为296.13亿元,平均每月为98亿元;尤其是3月份的经常项目业务发生额为792亿元,资本项目的业务发生额为122.96亿元,创出历史新高。但4月份的经常项目业务发生额为555亿元,资本项目的业务发生额为90亿元,5月份的经常项目业务发生额为532亿元,资本项目的业务发生额为79亿元。
前述深圳贸易数据的异常在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并组成联合调查组检查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结算量并未有多大影响。可见,“真实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与虚假的进出口贸易业务关联性不大,四五月份与一季度的数据大致相吻即是。
就双边贸易的资金流动趋势而言,以“骗税”为目的的贸易形式表现为进出口的大致平衡,因为它追求的是同一货物的多次进出而达到总量的提升,即所谓的“空转”。但境外资金追求进入境内“套利”为目的的话,则必然是出口大于进口,特征是货物的大量出去,资金的单边流入。
综合分析深圳进出口数据大致均衡,因此,深圳贸易数据异常的原因更倾向于“骗税”。但在贸易项目大致均衡的情况下,利用资本项目的顺差大幅输入资金却也是有可能的,毕竟一季度外汇占款增加1.2万亿元的数字不容置疑。
这便更要警觉,在进出口贸易数据大致均衡、略有顺差的正常情况下掩盖的货币资金大量的进出状况。
首先,在上半年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采取利用人民币质押开出外币信用证融资的办法,或利用信用证(一年)远期付汇的办法,其表现形式为货物进来了,但货款要等一年后才付出去(表现为海关实际进出口额与银行记载的资金流动额不相符)。
深圳某监管机构的报告对此表示忧虑:2013年上半年,深港两地跨境贸易的融资性套利活动再次兴起,前4个月深圳银行业新增跟单信用证业务量达835亿元,增幅高达53.14%,新增企业保证金存款550.83亿元,增幅23.50%,约占全部新增企业存款的三分之一。银行为虚构的外贸业务融资,一方面导致企业杠杆率大幅上升,业务脆弱性增强,扩大了银行风险敞口;而跨境贸易套利中的保证金存款稳定性差,给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较大压力。
其次,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境外的出口商则乐于接纳人民币作贸易结算的货币,因此,在进口方面,形成了国内进口商付出了人民币货款(流出);在出口方面,国内出口商收到了外币(美元或港币)的货款。结果是进出口贸易数据大致平衡,正常的进出口结算,掩盖了不同币种之间的单向流动。
反观香港金管局发布的香港人民币存款变量,一季度是持续增长的,可佐证人民币货款流出到香港。
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末,香港地区银行的人民币存款达到6680.6亿元的历史最高点。
由于海关统计的贸易进出口额大致平衡,这种状况以既符合“骗税”者在循环贸易量上的需求,也兼顾了“套利者”在资金流入方面不同币种方面的需求,更符合政府部门完成全年贸易增长额的计划,央行的人民币跨境资金结算量的要求。面面俱到,因而有很大的欺骗性。
因此,在进出口贸易大致平衡的状况下分析跨境资金流动的方向,结合宏观形势等多方面因素来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外汇占款数量的变动研究,预测将来的跨境资金流动的趋势与数量,就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果导致中国外汇市场的变量主要来自于国内的企业与个人的资金变动,那么央行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调控措施更应结合国内经济形势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国内企业与个人对金融市场的误判产生的自发或跟风操作的能量。这一笔延迟支付的资金数量有多大,当出口商感到时机合适时会将他们的外汇兑换成人民币,或者根据其对人民币的预期增加交易;而当人民币变得疲软时,便持有美元或欧元,分流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量而言,外币流入、本币流出;或是出口货款已收、进口货款未付(利用远期信用证延期支付)。这其实是一种在国家监控之外的隐性的对外债务。
近期影响到跨境贸易数据真实性的其他因素还有哪些?
按通常的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分局在2013年6月份向银行系统内部发布了在此次大检查中发现问题的1.6万家企业名单。但要注意,其一,2012年初,政府为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改进货物贸易外汇服务和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分支局对企业的贸易外汇管理方式由现场逐笔核销改变为非现场总量核查;企业办理出口报关时不再提供核销单。
其二,2012年夏,深圳市政府推出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现了八大突破,从现行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度转变为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这就意味着,政府将不再审计公司注册资本是否实缴。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企业注册时,无需核查企业的经营场所或办公地址,亦不必对企业进行年检,变事前审查为事后抽查,不收登记费、不再记载经营范围、不再记载“注册资本、实收资本”、不须验资报告、不再年审、三个工作日内颁发执照。这极大地便利了社会资金创办企业。8月1日起,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通全流程网上商事登记平台,并颁发了全国第一张电子营业执照。可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连与企业经营者的见面机会也省略了。
监管部门推进贸易便利化,改进货物贸易外汇服务和管理,是否诱发了“虚假贸易”的抬头和大规模骗取出口退税事件的产生并稍带牵扯到了热钱流入?毕竟新推出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不法企业重新登记和轻而易举的注册大批新企业,是否会产生一大批只用一段时间便弃之不用的“僵尸企业”,而这将使监督管理部门以往采取的发布违规企业“黑名单”的监管手法失效?
业界公认的结论是:“热钱大量流入”、“贸易数据失真掩护热钱”,尤其是质疑“深圳口岸与香港特区海关公布的数据有较大差异”、“广东的对外贸易数据增幅失真”——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广东进出口总值2891.6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后同比增长了37.7%。其中,广东对香港贸易额达到842.6亿美元,增幅高达91.6%。
深圳数据亦非常靓丽。据深圳海关统计,1-4月,全市进出口总额2301.46亿美元,增长72.6%,比上年同期提高69.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1254.78亿美元,增长60.0%,比上年同期提高55.5个百分点;进口总额1046.68亿美元,增长90.8%,比上年同期提高89.2个百分点。
尽管中国内地仍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外汇管制,但在本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跨境投资方面,是积极鼓励、引导、提倡的,因此,就跨境资金流动而言,简单的理解为中国的外汇管制依然对跨境(外汇)资金产生阻隔作用,显然与事实不符。
主因仍在国内市场
一般而言,跨境资金流动的主因是境内外金融市场资金的价格的差异。具体而言,在某一特定的时段内,热钱大量流动的诱因是什么?
观察各项指标,香港地区金融市场与美国金融市场一系列数据无特殊明显的、有别于2012年年底的显著变化,那么,导致跨境资金流动的中国金融市场系列数据的剧烈变动,就只能在国内的其他方面找原因了。毕竟,2012年至今,美国经济向好趋势明显,美元及其附属(挂钩)的港币在汇价上有升值的趋势,应该诱导境内资金外流才是。
但2013年以来,国内的、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直呈上升状况,这个汇率源自上海外汇交易中心的报价,尽管参与交易的30家境内中、外资银行都代表了各自客户的买进或卖出美元的真实需求,但中国央行凭借其雄厚的外汇资金实力来影响该市场的价格走势也是不容置疑的,2013年一季度以来,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是缓步上升的。
理论上,本币升值对该国的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导致出口商品成本提高,从而抑制出口,促进进口。
但是,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反而促进了一季度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大增。据新的贸易数据显示,2013年一个季度,中国外贸出口总值达到了6.12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了13.4个百分点,远远地高于上年的增长幅度。
就地区而言,1-3月,广东出口额10231.2亿元人民币,增长34.3%,高出全国增速15.9个百分点,其中深圳1-3月,出口额增速达80%
看来,仅以结算货币的价格因素来分析跨境资金流向并不全面,应该还有其他非市场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是中国实施的鼓励商品出口的退税政策。一个企业的出口商品数量越多,获取的“退税”资金额越多。于是,有的不法公司就看准了其中的发财机会,在获取大量的出口退税收入时,也推高了国家的贸易数据,此乃“虚假”贸易——大量的货车往返深港“兜圈”,有时候一天甚至要兜十几趟。这种状况已持续多年。
据报道,在5月和7月份,中国警方都重拳打击出口骗税行为。
深圳银监局于5月份向深圳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下发相关通知,警示“货物空转”式的贸易融资套利活动,并要求银行防范风险。可以对比的是:4月上旬,福田保税区物流货物进出口值平均每天为11.7亿美元,5月份这个数值降至1.9亿美元,下跌幅度达到了83.8%。由此可以判断,成规模的出口商品“兜圈”业务暂时消失。
然而,前几年,例如2009年、2010年的一季度,全国的外贸顺差在下降,深圳市的外贸顺差却是在扩大,曾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查处了一批违规企业,这里或有虚假贸易的传承因素。
其次是香港地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货币输出诱因。
香港地区的M2与GDP之比为328%,排名世界第二,是国际游资的聚集地。吸引大量的香港资金流入内地,既符合中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一贯国策,也符合CEPA总体目标。而CEPA的实质——既然可以对香港制造的本土商品实施零关税输入;那么,对于香港金融中心的特殊商品——货币资金也可做到网开一面的。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在于金融资本的输出方面具有较充裕的、且价格低廉的资金和简便的手续。据香港金管局的统计数据,2013年4月份香港银行对内地的放款余额为28670亿港元,仅一季度就增加了1390亿港元,增长率为5.1%。
从香港银行的国际业务收益上看,来自内地的收益已经占到其总收益25%左右。次贷风暴和欧债危机是香港银行的主要业务转向新兴经济市场国家的主要原因,香港金融界的富余资金纷纷掉头北上。再加上美联储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资金量供大于求,资金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欧债危机以及日本政府实施的量化宽松与货币贬值双管齐下的货币政策,经济低迷、资金泛滥。而内地容纳和接收了香港地区的资本输出,这是一种不容易回避的现实。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国际收支表显示,一季度,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55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含净误差与遗漏,下同)1018亿美元,通过贸易方式与资本投资方式之比为1:2。往上追溯两年:2012年第一季度,经常项目顺差23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61亿美元;2011年一季度,经常项目顺差28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861亿美元。
规律藏在数据里。我们据此可以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以香港银行放款为特征的)跨境资金在年初流入(或年底流出)。
套利与骗税之辩 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方面,深圳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占全国的20%以上,形成广东(含深圳)、北京、上海暗中较劲三雄鼎立的格局。这既有落实国家战略实施布局的责任担当,也有当地政府与金融主管部门在区域竞赛中争强好胜的面子问题。例如深圳人民银行每年都对辖内各商业银行下达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的具体指标,奖勤罚懒。各家银行对此可获名利双收跨境业务,当全力以赴,更是挖空心思的打政策擦边球,“金融创新”花样百出,乐此不疲。盖因跨境业务的结算量的攀升对客户、对上级、对自己都是一件“三赢”的好事。尤其是银行结算业务是雁过拔毛,获利为先,至于跨境货币流动后边的贸易是“空转”还是“实转”,则不必太过于认真。
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1万亿元(其中跨境货物贸易发生6992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854亿元。
但从上半年深圳市各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情况汇总来看,一季度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经常项目发生额为1690亿元,平均每月为563亿元;资本项目的业务发生额为296.13亿元,平均每月为98亿元;尤其是3月份的经常项目业务发生额为792亿元,资本项目的业务发生额为122.96亿元,创出历史新高。但4月份的经常项目业务发生额为555亿元,资本项目的业务发生额为90亿元,5月份的经常项目业务发生额为532亿元,资本项目的业务发生额为79亿元。
前述深圳贸易数据的异常在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并组成联合调查组检查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结算量并未有多大影响。可见,“真实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与虚假的进出口贸易业务关联性不大,四五月份与一季度的数据大致相吻即是。
就双边贸易的资金流动趋势而言,以“骗税”为目的的贸易形式表现为进出口的大致平衡,因为它追求的是同一货物的多次进出而达到总量的提升,即所谓的“空转”。但境外资金追求进入境内“套利”为目的的话,则必然是出口大于进口,特征是货物的大量出去,资金的单边流入。
综合分析深圳进出口数据大致均衡,因此,深圳贸易数据异常的原因更倾向于“骗税”。但在贸易项目大致均衡的情况下,利用资本项目的顺差大幅输入资金却也是有可能的,毕竟一季度外汇占款增加1.2万亿元的数字不容置疑。
这便更要警觉,在进出口贸易数据大致均衡、略有顺差的正常情况下掩盖的货币资金大量的进出状况。
首先,在上半年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采取利用人民币质押开出外币信用证融资的办法,或利用信用证(一年)远期付汇的办法,其表现形式为货物进来了,但货款要等一年后才付出去(表现为海关实际进出口额与银行记载的资金流动额不相符)。
深圳某监管机构的报告对此表示忧虑:2013年上半年,深港两地跨境贸易的融资性套利活动再次兴起,前4个月深圳银行业新增跟单信用证业务量达835亿元,增幅高达53.14%,新增企业保证金存款550.83亿元,增幅23.50%,约占全部新增企业存款的三分之一。银行为虚构的外贸业务融资,一方面导致企业杠杆率大幅上升,业务脆弱性增强,扩大了银行风险敞口;而跨境贸易套利中的保证金存款稳定性差,给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较大压力。
其次,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境外的出口商则乐于接纳人民币作贸易结算的货币,因此,在进口方面,形成了国内进口商付出了人民币货款(流出);在出口方面,国内出口商收到了外币(美元或港币)的货款。结果是进出口贸易数据大致平衡,正常的进出口结算,掩盖了不同币种之间的单向流动。
反观香港金管局发布的香港人民币存款变量,一季度是持续增长的,可佐证人民币货款流出到香港。
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末,香港地区银行的人民币存款达到6680.6亿元的历史最高点。
由于海关统计的贸易进出口额大致平衡,这种状况以既符合“骗税”者在循环贸易量上的需求,也兼顾了“套利者”在资金流入方面不同币种方面的需求,更符合政府部门完成全年贸易增长额的计划,央行的人民币跨境资金结算量的要求。面面俱到,因而有很大的欺骗性。
因此,在进出口贸易大致平衡的状况下分析跨境资金流动的方向,结合宏观形势等多方面因素来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外汇占款数量的变动研究,预测将来的跨境资金流动的趋势与数量,就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果导致中国外汇市场的变量主要来自于国内的企业与个人的资金变动,那么央行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调控措施更应结合国内经济形势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国内企业与个人对金融市场的误判产生的自发或跟风操作的能量。这一笔延迟支付的资金数量有多大,当出口商感到时机合适时会将他们的外汇兑换成人民币,或者根据其对人民币的预期增加交易;而当人民币变得疲软时,便持有美元或欧元,分流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量而言,外币流入、本币流出;或是出口货款已收、进口货款未付(利用远期信用证延期支付)。这其实是一种在国家监控之外的隐性的对外债务。
近期影响到跨境贸易数据真实性的其他因素还有哪些?
按通常的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分局在2013年6月份向银行系统内部发布了在此次大检查中发现问题的1.6万家企业名单。但要注意,其一,2012年初,政府为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改进货物贸易外汇服务和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分支局对企业的贸易外汇管理方式由现场逐笔核销改变为非现场总量核查;企业办理出口报关时不再提供核销单。
其二,2012年夏,深圳市政府推出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现了八大突破,从现行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度转变为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这就意味着,政府将不再审计公司注册资本是否实缴。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企业注册时,无需核查企业的经营场所或办公地址,亦不必对企业进行年检,变事前审查为事后抽查,不收登记费、不再记载经营范围、不再记载“注册资本、实收资本”、不须验资报告、不再年审、三个工作日内颁发执照。这极大地便利了社会资金创办企业。8月1日起,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通全流程网上商事登记平台,并颁发了全国第一张电子营业执照。可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连与企业经营者的见面机会也省略了。
监管部门推进贸易便利化,改进货物贸易外汇服务和管理,是否诱发了“虚假贸易”的抬头和大规模骗取出口退税事件的产生并稍带牵扯到了热钱流入?毕竟新推出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不法企业重新登记和轻而易举的注册大批新企业,是否会产生一大批只用一段时间便弃之不用的“僵尸企业”,而这将使监督管理部门以往采取的发布违规企业“黑名单”的监管手法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