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建构与实践创新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y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校区办学的资源整合下,以同伴交往为主要理论依据,创建“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原则为乐学、活学、会学、善学,基本结构包括明确目标、引导自学、互动交往、精讲总结。通过开展以学习交往为主线的智育教学、以活动交往为主线的德育活动,并以成果分享、激励测试、“三结合”的评价方法开展评价,逐渐改变传统单一线型师生关系,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课堂交往;课堂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B-0070-04
  小学的多校区办学是整合教育资源优势,整体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如何进一步实现校园文化的整合,构建高效能的育人模式,是摆在当前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依据同伴交往理论,逐步构建与实施 “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学科育人,以活动为途径的主流价值育人,以过程为核心的评价,促进课堂育人的融合式和协作式发展。
  一、“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的建构
  学生之间交往严重缺乏,原因在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际上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往[1]。同伴交往是兒童心理成长的必需品[2]。“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立足于改变传统课堂,是指以增进交往行为、提高交往能力和增进交往情感为目标,通过个体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生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生班互动(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的互动)、组组互动(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的互动)、组班互动(学生小组与班级的互动),使同一校区内同一班内的同学,同一校区平行班之间的同学,不同校区、不同班之间的同学结成同伴关系,使不同家庭出身、不同学习风格、不同成长速度的学生在同伴交往中结成共生关系,在关系交互中情感共融,在情感交往中促进学业成绩、情绪情感、行为能力的共同生长的教学模式。
  (一)“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的模型
  如果没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儿童的人格就不能够真正发展成熟,儿童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3]。在学科教学中,以在同伴交往中人格发展为理念,形成的“交往-共生”型课堂,共由四个层级构成(如图1)。第一层级是上层设计思路。思路引领阶段,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为目标,构建系列的教学设计干预策略,针对提升交往能力,将干预策略运用在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提升教学效果。第二层级为总体体现和具体实施。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构建系列的课堂交往学习干预策略。第三层级针对提升交往能力,将干预策略运用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第四层级具体体现在教学方案的每个环节,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值。
  (二)“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的基本原则
  1.由乐学唤醒自觉性。此原则实现学生角色转换,让每个学生自觉参与探索过程,给予积极的情感体验,唤醒学习的自觉性。
  2.由活学激发主动性。此原则实现教学形态转换,以同伴交往为基本形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活学活用,设计交往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3.由会学提升积极性。此原则实现教师角色转换,改“一言堂”为“众言堂”,改讲堂为学堂,变主讲为主导,变控制为协调,变专制为激励。实现教与学思维的起承转合,促使学生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
  4.由善学促进创造性。让善学成为学生在师生互动关系中的一个“标签”。所谓“善学”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看了多少本书,而是把学到的信息和知识固化为脑海中的深刻记忆,在小组之间、班级之中的人际关系的学习中达到学会运用、学会创造。
  (三)“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的基本结构
  “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的基本结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明确目标、引导自学、互动交往、精讲总结”。“明确目标”阶段,教师提出学习课题,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自学”阶段,教师指导解决课题的学习策略,学生自学,相互交流;“互动交往”阶段,教师创设交往情境,学生自主互动;“精讲总结”阶段,教师全面评价,总结反馈,学生感悟学习技能,建构认知结构。
  (四)“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的方式
  “交往-共生”以小组的介入重建教学关系(如图2)。按照“个体互质、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社会交往的基本性质,按照参与的主体,互动方式分为如下几种:①师生之间的互动;②小组内的组员互动;③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二、“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的实践
  (一)以学习交往为主线的智育教学
  学科教学中的“交往-共生”课堂,将一系列的学习交往干预策略运用在教学每个环节,提升教学效果(如图3)。
  1.“知识情景式”引导。①学科知识教学常用策略,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合作教学策略。②交往课堂情景创设策略:创设恰当时机、平等合作、互动生成的自由环境。③教师引导策略:设计合作过程、合理编排小组、布置交往学习分工、预留独立思考时间、把握合作讨论时间、培养合作意识等。
  2.“目标任务型”驱动。将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所学的任务作为“目标-任务”驱动策略的必要条件,形成四个层级,主要包括:①目标驱动方式;②任务逐层分解;③“目标-任务”同步分解;④“目标-任务”梯度分解。
  3.“自主实践式”探究。主要包括两个内容:①同伴互学策略;遵循“个人思考,互动交流”的原则,清晰交往学习要求。让学生有目标、有规范地去探索方法,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作为课堂关系实践的主线,激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共鸣。②运用合作学习、最近发展区、同伴交往理论,在同层次同伴间,开展互动、互评策略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4.“合作分享型”互动。合作与分享使学生情感投入与探究发展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动力源泉,通过“合作-分享”形成网状和扇形的教学样态。
  5.“互学互评式”共生。所谓“互学”,主要指在遵循“个人思考、互动交流”的原则下,让学生不仅要个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而且需要小组之间的成员主动形成浓厚的组织情感。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①清晰交往学习的要求;②预留独立思考的时间;③落实学习结论的反馈。所谓“互评”,主要侧重于小组成员在“互学”基础上的积极评价,这种评价是互动的、有效的。在课堂实施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情感互评;②及时纠正;③反馈修正;④教师引导。   (二)以活动交往为主线的德育活动
  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4]。同伴交往德育活动模式,以活动交往为主线,以德育课堂和团队活动为主阵地,构建系列的活动交往干预策略,将干预策略运用在德育活动的每个环节,提升德育效果(如图4)。
  1.有效课堂育人
  德育课堂包括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其同伴交往包括同伴评价、同伴榜样和游戏交往三种形式。学生在同伴交往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实现小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心理发展。
  (1)“同伴评价”策略。班级设立文明行为记录本,学生记录自己的好事或文明言行。教师以文明行为记录本为依托,创设情境,在早读、班会上,让学生与同伴通过“说说我的优点”“我给你提建议”“一起向他学优点”等评价活动开展德育评价,学生既在“自我评价”中得到自我认识,也得以在“他人评价”的引导中完善自我认识。
  (2)“同伴榜样”策略。该策略主要包括:① 同伴榜样的树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选取同伴榜样,明确榜样示范行为、示范内容,避免盲目性和自由性。②同伴榜样的示范。教师及时表扬,提高同伴对榜样的模仿倾向,强化主动模仿,形成学生、教师、学校的一种习惯文化。
  (3)“游戏交往”策略。将德育因子有机融入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道德体验,进行道德的自我生成。
  2.团队活动育人
  团队活动同伴交往包括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涉及学生日常团队活动的两大方面的教育干预途径与策略。主要包括:①校内同伴评比策略;②校外同伴交流策略;③班级主题活动策略。
  三、“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的评价
  “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评价关注过程,遵循表现性评价模式,以成果分享、激勵测试、“三结合”的评价方法开展课堂及活动评价。
  以“交往-共生”评价引导开展同伴交往,在评价目的方面,更侧重于关注学生在真实行为情境中、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如图5)。其具体方法为:①小组成果共享方法;②设置小组奖励分的个别化测试方法;③“三结合”评价(自我与小组评价结合、激励性与管理性评价结合、过程与结果评价结合)。在评价主体方面,侧重于学生、小组、教师、家长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影响。
  参考文献:
  [1]韩仁生,朱桂贞.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21):48.
  [2]弓立新.同伴交往是儿童心理成长的必需品——访周宗奎[J].少年儿童研究,2012(7):6.
  [3]宛容,唐文杰.沙利文人格发展思想探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44.
  [4]纪红艳,刘春蕾.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3):6.
  责任编辑:石萍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现阶段城市小学高年级同伴交往的干预研究”(FBB120551)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1-05-09
  作者简介:夏健君,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学校(广东广州,510110)校长,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管理。
其他文献
王阳明的儿童教育观是其“致良知”思想的逻辑延伸与自然阐发。“致良知”作为其儿童教育观的核心,高度弘扬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强调“发明本心”“自家解化”“知行合一”,有利于实现儿童自我的道德教育及道德修养。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及其儿童教育观,直至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Fe修饰石墨烯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以及外加应变对其析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位可以明显增强石墨烯对Fe原子的吸附;Fe原子在单空位石墨烯上的吸附最强,从Fe原子到石墨烯的电荷转移最多,Fe原子与石墨烯之间发生明显杂化;在外加应变下,压缩应变对Fe修饰单空位石墨烯的析氢性能影响不大,一定范围内的拉伸应变则可以显著增强析氢性能。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是当代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这两门新兴医学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创刊27年以来,设有“医学美学”和“学科建设”两个固定栏目,且备受读者喜爱。欢迎广大读者和作者朋友踊跃投稿,请密切结合临床的美学感悟和理论撰写成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可读性的文章,以飨读者。
探讨点阵CO2激光术后不良反应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接受点阵CO2激光治疗患者523例,其中男164例、女359例;年龄21~62(32.6±3.0)岁。分析术后7 d不良反应的相关原因,总结处理策略。523例中125例(23.9%)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微痂皮61例,占11.7%;红斑26例,占4.9%;色素沉着22例,占4.2%;局
本文基于判定超欧拉图的收缩法和撕裂法,将两种方法进行了结合改进,提出一种新的超欧拉图的判定方法——分离结合法,并进行了实例判定。
随着人类居住环境的日益改善,对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能耗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通过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为基础数据来源,使用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对数据库中选取符合条件的1016篇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绘制出文献数量、文献关键期刊、主要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及研究领域等知识图谱。结果表明,建筑能耗研究领域文献的发文数量在近几年持续增高,出现该研究领域发文相对较为集中的期刊,相关研究团队、个人以及相互之间合作交流紧密,并初步形成团队网络体系,研究的广度与深
利用超星泛雅平台的优点,结合对分课堂的特点,对大学物理教学进行研究,为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提供新方法。本文以大学物理教学为例,分析大学物理对分课堂的前提基础及准备,依托超星泛雅平台,具体探讨大学物理对分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具体实施,归纳基于超星泛雅平台大学物理对分课堂教学成效,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参考。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区文化和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目前社区公共体育发展存在公共体育资源紧缺、公共体育资源供给错位、公共体育服务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阻碍城市社区建设。本文以建立社区居民公共体育需求表达为中心,探寻阻碍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需求表达不畅的原因,梳理社区居民体育需求表达途径,构建城市社区居民公共体育需求表达机制。本文的研究内容能促进社区体育健康快速发展,为城市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名词(定义版)》(科学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名词》(定义版)”)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该书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组织数十名专家,于1996年启动编纂。经20年的精心磨砺,荟萃了2034词条,且配以定义,共计30万字。包括医学美学、美容医学心理学、美容医学生物学基础、美容外科学、美容牙科学、美容皮肤科学、美容中医学、美容医疗应用技术、美容化妆品学及其它共10个部分。定价88元/
摘要:在“五育融合”的大趋势下,构建美育融合机制是加强与改进美育的具体探索。美育融合机制的实践路径包含美育理念的融会、美育课程的融通、美育活动的融渥、美育支撑的融和。美育融合机制的构建策略包括美育课程设计一体化、美育课程教学一体化、美育评价一体化。  关键词:“五育融合”;美育;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B-00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