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 要迈的5个「坎」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t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靡一时的《碟中谍4》中,特工伊森利用3D打印技术在短时间内制造出一个和他相貌一模一样的面具的场景让众多影迷惊叹,似乎神话故事《神笔马良》中那支以画变实的神笔触手可及。
  利用3D打印,消费者可以购买到绝对个性化的商品,数字制造时代的意义就是人们能够在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生产之间做出选择。于是一群富有创意激情的年轻人涌入“创客”大军,以个性化生产、制造创业。
  但实际上消费者是否会对“个性化”商品买账?3D打印能否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它将通往创客们新的致富之路,或者只不过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结合过程中的一件副产品?
  如今,3D打印产业的现状和半年前的热潮不同,人们开始冷静思考被冠以“颠覆制造业”、“引发下一次工业革命” 的3D打印技术到底能承载多大的期望。一项新技术在达到足够成熟的产业生态和实践经验以前,审慎和怀疑成为新主流。 这是技术、商业世界里不二的生存法则。
  1
  制造商“不感冒”
  生产率低,成本高

  尽管3D打印机的成本已经降了下来,但单个商品的制造成本依然得不到解决。使用3D打印机制造商品,一个跟一万个成本没区别。单独制造一件商品的成本,远高于大生产企业制造一万件商品后均摊到每一件商品的成本。消费者为什么不选择价格更低质量更有保证的那个?再者,3D打印前期需要大量投资,但是利润很差,也无法规模化,很难吸引资本力量大规模加入推动。在可预见的将来,3D打印技术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机械加工。
  2
  消费者不买账
  个性化定制还是“传说”

  3D打印制造还需要建模,设计离生产太远,这个漫长的生产周期会撇掉一大群消费者;即便可以快速响应,相比同类产品高昂的成本和粗糙的精度又得撇掉一群消费者。最重要的是,冲动的消费者有时并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尽管3D打印有利于个性化与定制化,但客户大规模需求若姗姗来迟,制造商就容易因为资金断裂而死去。
  工业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规模经济,但个性化生产走的是反规模经济的路子,也只有淘宝、天猫这样坐拥庞大用户和资源的大平台能玩得转。普通的中国制造很难跟得上脚步,跟得上的商业想象力也有限。甘心做小卖家的话或许有机会,可是谁甘心呢?
  3
  耗材决定未来
  劳动密集型工艺或将先被取代

  耗材的扩展,决定了3D打印机的能力边界。目前3D打印的耗材非常有限,现有市场上的耗材多为石膏、塑料、可粘结的粉末颗粒、光敏树脂、沙土等,制造精度、复杂性、强度和质感都达不到高要求,虽然在某些轻工业民用产品领域有些应用,但是离“打印”汽车、肾脏还差得很远。而且即便耗材研发成功,规模化生产、材料配比等都是问题。
  不过,拥有全球两家3D打印机制造巨头的美国现在正在加紧对3D技术的研发。也有业内人士预计,到2020年之前,3D打印机可以从事小规模生产、制造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工艺品和商品。
  4
  决策者要“挠头”
  管理新难题

  尽管3D打印所开创的未来充满无限想象,但要实现3D打印的广泛商业应用,一些既有的商业规则必须被及时调整和改变。
  Spencer Thompson在英国《卫报》撰文称,3D打印将挑战现有的专利制度。如果你想在家里打印一部智能手机,显然你需要的数据范围涉及从芯片到电池的诸多公司。现有的专利制度将使得你在打印一件东西时跟每一家公司进行昂贵的专利谈判。这显然违背了3D打印的初衷。
  其次是管理挑战。要是你打印出来的头盔不合适,谁要为此负责?是设计者?还是负责打印的?还是原材料供应商?要是人们买了3D打印机,在家打印枪支和毒品怎么办?这些问题都需要决策者们迅速想出办法来,解决消费者和商家的合法权益。
  革命性的技术天生就有着不确定性,3D技术的商业用途离不开政策框架。人们还记得自己曾为在线版权和文件分享犯的错误,现在需要人们避免再次犯错,毕竟3D打印是全球制造业重新变革的大时代。
  5
  投资者还在等待
  “钱”途有忧

  中国发明家协会曾在2012年组织过一批企业到北京计算中心参观3D打印机的实战效果,然而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到场企业仅有一家对其感兴趣,其目的竟然是想做“山寨牌”眼镜。
  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甚至反思。相比3D打印长达20年的工业化应用,用3D打印机创业乃至让消费者轻松实现家用,3D打印目前还处于婴儿期。不成熟成为该领域的代名词,投资者对工业与创业之间的态度也形成强烈反差。一头是产业资本大举入驻,另一头则是侧眼旁观、静观其变。
  对于寻找“未来型”企业的VC、PE而言,创客们的热情还不足以撼动他们的投资标准。当创业变成“手工作坊”,创业意义何在?
其他文献
在Kindle确定入华的消息到来之前,多看科技副总裁胡晓东的心里常常觉得不踏实。  虽然依靠精耕细作的模式,这家从事图书APP运营的公司在无任何推广的前提下,利用短短两年时间内积累了近700万的装机量和近4万的付费用户。但是这一次,对手是亚马逊,其携带着完整的数字出版生态链、颠覆了英美出版市场的商业模式、1000万册的图书库存,背后,还有排着长队等着与其合作的出版商。  而多看,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电
期刊
“支付宝钱包”来了。  它是支付宝APP客户端的新名字。公测期间它叫“卡宝”,评论者一度将其与苹果的 Passbook 相提并论,且称之为“类 Passbook”应用。  但事实上,支付宝钱包的“野心”远远大于Passbook。支付宝钱包不止复制和涵盖了苹果Passbook的卡券功能,可以整合各类服务票据,如电影票、登机牌、积分卡和礼品卡等,更是集收款、付款、转账、缴费、充值、电子券功能于一身,承
期刊
在出口受阻、固定资产投资并不被外界看好的情况下,刺激消费注定成为2013年促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就现状而言,信用卡、汽车、地产成为消费金融的三个重要支点。  以信用卡为例,如果监管层给予更多的空间和支持,信贷消费的增长前景可期。信用卡对消费金融的影响有多大,能起到哪些作用?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戴兵女士给出了答案。  数字商业时代:消费金融对于拉动消费有明显的作用,信用卡作为金融产品,在消费
期刊
Tizen手机即将在今年发布的消息,对很多醉心于移动互联行业的人士来说,既不吃惊,也不兴奋。“不看好!”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对记者淡淡地说。  当记者追问原因时,这位人士又挤牙膏地吐出四个字:“软件不行。”  从Tizen背后的几股力量来看,三星和英特尔都是大家眼中不折不扣的“硬件商”,来自日本和欧洲的电信运营商们无非是苹果和谷歌的“管道”,三方就像三个五大三粗的臭皮匠,谁也没有长着“绣花”的手去做软
期刊
其实几乎在10年前,和讯网就经历过转型。网站改版、外汇频道、银行、理财、房产等栏目悉数亮相,并且还设计了一个“大财经”概念。彼时的和讯网从中国早期金融证券资讯服务中脱颖而出,并逐步确立了自己在业内的优势地位和品牌影响。  积聚16年,和讯在发展中不断摸索创造,成为中国深受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信赖、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中国财经网络领袖。正如和讯COO陈剑峰所言,和讯是一个专注财经的专业企业,互联网只是它
期刊
2012年对于银行业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金融风暴带来的危机还未平息,瑞银、花旗等国际知名银行纷纷收缩业务大规模裁员。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启,2012年6月央行首次设置存款利率上浮区间,并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区间,宣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基准利率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同时,酝酿多时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办法”)也将在2013年开始实行,这一被称为“中国的巴塞尔协议Ⅲ”
期刊
当大家把目光聚焦于苹果、Google等巨头们在移动终端及其整个生态链上的血腥厮杀时,在这场战役中处处受制于人、处处被动迎战令人担忧的微软,却在另一个被忽视的小战场上有意外收获。  据微软公布的2012年第四财季业绩,其期内营收180.6亿美元,净亏损4.92亿美元,但其中以Xbox为首要产品的娱乐与设备部门,营收17.79亿美元,同比增长20%。Xbox 360连续18个月成为美国最畅销的游戏机。
期刊
摸着石头过河的消费金融公司,两年时间已经摸到了真金白银。  “我们用两年的时间实现了盈利,并且增值了50%,据我了解,因为属于业务发展初期,其他几家公司发展的速度都比较快。”  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消费)董事、总经理卢伟在欣慰之余,对未来的市场充满了期待。  2012年11月27日,在“2012天津消费金融论坛”上,四家被批准的消费金融公司中银消费、锦程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公司
期刊
豆瓣读书创办7年,刚刚有一些“离钱很近”的动作,扑面而来的评论就是“豆瓣急了”、“豆瓣已经不是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公司了”,创始人阿北不厌其烦地解释这是正常的产品生命周期,而数字出版也走到了商业化的节点。  同样,收入10万,投入200万,是多看科技副总裁胡晓东每个月都要面对的账单,多看已经做了两年的亏本生意,砸了三四千万元进去,定位就像数字出版的“活雷锋”:免费为出版商制作精装电子版,免费在移动平
期刊
iWatch要来了,这款腕表是苹果在可穿戴计算机市场的一次尝试,而未来它或许将成为iPhone等智能手机的“杀手”。  据外媒报道,苹果和英特尔正在联手秘密研发的iWatch智能手表,带显示屏、有表带、搭载苹果iOS系统,这个微型电脑像是最炫最酷的手表。  正如智能手机的快速兴起一样,智能手机时代也将迅速走向终点。这是科技发展的自然趋势,被称作“创造性的毁灭”。与智能手机“杀死”翻盖手机,iPa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