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回眸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75—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宝鸡市纸坊头、竹园沟、茹家庄发掘出27座古墓葬,出土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国墓地共出土玉器500余件(组),主要有服饰用玉、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这批玉器质地优良,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服饰用玉中尤以象生动物形玉饰传神唯美,其形态多样,栩栩如生。西周时期是我国玉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国玉器正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充分体现出这一阶段的玉器风格及艺术特征。
  关键词:宝鸡;国墓地;象生动物形玉饰
  1975—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宝鸡市纸坊头、竹园沟、茹家庄发掘出27座古墓葬,出土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根据出土铜器铭文“伯”等的释读与考证,一个史册失载的西周诸侯国——古国的神秘面纱被考古工作者层层拨开。
  1 基本情况
  国墓地共出土玉器500余件(组),主要有服饰用玉、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这批玉器质地优良,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服饰用玉中尤以象生动物形玉饰传神唯美,其形态多样,栩栩如生。特别是回首玉鹿,惟妙惟肖,形象生动,可谓“千年回眸百媚生”。
  西周时期,造型生动优美、数量最多的玉器莫过于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的玉雕,有平雕,也有圆雕,琢刻精致,题材新颖多样,写实性强,姿态活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动物形玉雕多用于佩带,其造型在构思上脱离了当时礼制性玉器思想意识的束缚,成为玉工们摆脱神秘的艺术色彩,抒发对自然美好形象向往感情的一块小天地。玉工们在日常细心观察自然界飞禽走兽的各种神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琢制技术,雕刻出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向我们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服饰用玉是西周时期贵族人士的必备之物,是彰显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物,《礼记·玉藻》就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记载。国墓地出土的象生动物形玉饰主要有玉鹿、玉鱼、玉鸟、玉牛、玉虎、玉兔、玉蚕等,这些玉饰大多出土于棺内墓主的头部、胸腹部、腰部以及腿脚部等部位,可能是单独或者与其他玉饰组合用于墓主佩戴的装饰玉。
  2 典型玉饰
  2.1 玉鹿
  鹿,是古人的崇拜图腾之一,它以神秘的行踪和优美的体态,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先人主要的狩猎对象,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还作为生命力的象征(一雄多雌及鹿角的脱而复生)和升官发财之吉兆(福“禄”喜寿)。《诗经》中与鹿相关的诗有多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些关于鹿的描写折射出丰厚的文化寓意,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特色和风貌。
  国墓地出土的玉鹿,形态多样,件件造型优美,惟妙惟肖。尤其是回首玉鹿,把鹿的高贵气质与安静优雅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喻其为“转首回眸百媚生”,一点儿也不夸张。
  2122 BRM1乙:180 回首玉鹿(图1)高6.9厘米,长4.4厘米,厚0.4厘米,重14克。片雕,回首站立状,两鹿角粗壮向上,两侧均有分枝。眼睛细长,张耳,小短尾向上微翘,蹄足。根据口鼻处“中间宽深,两端尖浅”的痕迹来看,口鼻应为砣具琢磨而成。出土于墓主人胸腹部。
  2.2 玉虎
  古人将虎作为神威的象征而崇拜,是像虎一样勇敢去征服一切邪恶之观念的反映,也有作为害人之兽以警戒的意思。《逸周书·世俘篇》说周武王伐商以后“武王狩,禽(擒)虎二十有二,猫二,糜五千二百三十五,犀牛有二”。《诗·小雅·何草》:“匪(彼)兕匪虎,率彼旷野。”《风俗通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令人卒得病,烧皮饮之,系其衣服亦辟恶。”
  国墓地出土的玉虎,张牙咧嘴,四爪前扑,尾巴上翘,形象异常凶猛。这样刻画体现了古人对虎本身所具有的威武、勇猛有力、能去邪辟恶的崇尚。
  2131 BRM1乙:189 玉虎(图2)长6.5厘米,高2.8厘米,厚0.5厘米,重18克。片雕,虎头高昂,短颈,小耳直立,虎口大张,露出利齿,卷鼻,腰身稍屈,长尾收卷,前后肢前屈抓地,作匍匐状,似在准备捕捉猎物,形象凶猛传神。虎是百兽之王,凶猛雄健,古人对虎一直怀有敬畏之心,我们的祖先还曾以虎的威猛形象作为沟通天地神祇、驱邪镇宅之物。同时,虎也在玉雕中展现了其可爱的一面。虎耳上圆形凹槽有明显桯具去料留下的痕迹;虎口为管具双面对钻而成,且一面留下了较为明显的管具旋转错位痕迹;虎目、前后肢及四足分界线应为砣具完成。
  2.3 玉牛
  牛一直是勤劳与正直的代表,在华夏文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先民远自新石器时代和夏朝已懂雕琢玉石牛。牛是农耕民族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周人对牛的重视更是无处不在。首先设立了专职养牛的官员叫“牧人”;其次,只有在天子祭祖的最高仪式上使用的太牢中才会有牛牲,地方官员和老百姓是没有资格使用牛祭祖的;第三,牛的形象也是西周青铜器纹饰和玉器常见的题材。
  国墓地出土的玉牛多为圆雕,玉质上乘,做工精良。玉牛形象憨厚,身体健硕,孺子牛的本质在玉工的手中得到完美体现。
  2127 BRM1乙:185 玉牛(图3)高2.5厘米,长4.5厘米,厚0.9厘米,重16克。牛呈站立状,牛首向前微探,双角双耳向后伏,下颌有一斜对穿穿孔,背部微拱,臀部丰满,短尾下垂。整个玉牛浑圆可爱,神态温顺,两面打磨光滑,是一件已完工的玉牛。下颌穿孔是桯具制成,四足是以片具切割分开。
  2.4 玉兔
  “兔”在中国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它既是人的生肖之一,也是傳统文化中的瑞兽和月亮的代名词,更是许多神话故事中不可缺少的形象。据《瑞应图》记载:“赤兔大瑞,白兔中瑞。”《诗经·王风·兔爰》中是这样描述兔子的:“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有兔爰爰,雉离于罘”“有兔爰爰,雉离于罿”。兔子的灵动和山鸡的木讷形成鲜明对比,也为我们勾勒出人与自然间祥和的画面。   国墓地出土的玉兔,造型优美,情态逼真。兔作准备奔跑状,长耳伏后,双目注视前方,臀部隆起,短尾微翘,四肢前驱,生动地刻画出小兔那种与生俱来的警觉与敏锐。
  1931 BRM1甲:234 玉兔(图4)长4.8厘米,高3.3厘米,厚0.2厘米,重4克。兔首向前,长耳向后,双目圆睁,小短尾,蹲伏在地,警觉张望,形象生动。足部有一小穿孔。眼部至前足上下有一条垂直线纹,后腿处也有同样一条与之平行的垂直线纹,合并观察,应是柄形器末端双平行线纹特征。爪子及腿部轮廓线为砣具制作而成。根据其身体留下的两条平行线特征判断,这件玉兔为改型器,原物是柄形器。出土位置为棺盖左上角。
  2.5 玉鸟
  古代以鸟为图腾的现象几乎遍及整个世界,因为鸟有着人类所向往的本领——飞翔,故鸟类的这种特征被神秘化。先民们将鸟视为神灵动物,幻想借鸟的神力来往于天地之间,并与神灵沟通。这些美好的愿望从古代绮丽的神话传说中能得到证明。我国古代部落中奉鸟为神灵、为始祖者甚多,如东夷少昊族的鹰和商族的燕或凤、枭等。《诗经·商颂·玄鸟》中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说。《史记·殷本纪》也说,商的祖先契是其母吞食了神鸟的卵而降生的。
  国墓地出土了大量玉鸟形佩饰,大多作伏卧状,刻画简洁明快,形态各异,充分体现了古代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技艺,也印证了古代鸟图腾信仰及鸟神文化的特质。
  2136 BRM1乙:194 玉鸟(图5)长5.5厘米,宽3.2厘米,厚0.3厘米,重14克。
  2137 BRM1乙:195 玉鸟(图6)长6厘米,宽3.8厘米,厚0.2厘米,重18克。
  这两件玉鸟是一对,两件的上半端都有明显的开料切割痕迹,两者玉料相同,形制类似,在鸟尾的设计上略有差异,一件斜上翘,一件斜下翘,是同一件玉料对开成形的两件器物。圆目,线条简单明了,一件鸟尾向下,一件鸟尾斜向上翘起,均作伏卧状。鸟胸前有一系带孔,系带孔为桯具双面打孔,一面上半端有明显的开料痕迹。
  2.6 玉鱼
  国墓地出土了多种多样的玉雕鱼,充分体现了西周时期鱼业的繁荣景象。《诗经》中出现的鱼类就有鲨鱼、鳣鱼、鲤鱼、鲂鱼、嘉鱼(武昌鱼)、鳏鱼(鲜子鱼)、鳟鱼(红眼鱼)、鰋鱼、鲦鱼、海鲨鱼等15种之多,如此丰富的艺术源泉为玉琢艺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222 BRM1乙:280 玉鱼(图7)长11.5厘米,宽3.2厘米,厚0.15厘米,重18克。
  2223 BRM1乙:281 玉鱼(图8)长11.4厘米,宽3.2厘米,厚0.15厘米,重22克。
  这两件玉鱼也玉质相同,形制、风格类似,两件外部轮廓不一致,应是同一块玉料对开成形的作品。玉质保存良好,青绿色,晶莹通透。鱼首有褐色斑块,体宽而薄,鱼弧身作跳跃状,鱼嘴微张,背部鱼鳍上有一小穿孔,形象生动,打磨光滑,制作精良。穿孔是桯具单向制作。
  2.7 玉夔龙
  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的身上寄托了力量、希望和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自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始至今,龙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以各种形式存在。
  0977 BZM9:31 玉夔龙(图9)直径4.3厘米,厚0.2厘米,重10克。这件玉夔龙玉质保存较好,质地纯净,龙作团身状,龙鼻上卷,龙首后有三角形龙角,角上有一系带孔,龙口大张,臣字眼,龙尾尖锐并伸入张开的巨口中,身体饰有两组鳞纹。系带孔是双面对钻而成。该器物虽具有商代特征的臣字眼,但是斜刀风格明显,所以应是西周早期玉器的作品。
  2.8 玉龟
  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吉祥物之一,它与龙、凤、麒麟合称“四灵”,并位居“四灵”之首。龟的寿命很长,在古籍中关于长寿龟的记载屡见不鲜,所以龟成了长寿的象征。我国有许多延年益寿的补品大多以龟命名,如龟苓膏、龟鹿酒等;民间则有很多以龟为题材的吉祥物;国人喜欢用“龟鹤延年”“龟鹤遐年”之类的言辞来给长辈祝寿。
  0173 BZM4:52 玉龟(图10)长3.5厘米,宽2.3厘米,厚1.1厘米,重52克。玉龟头向前伸,吻部突出,圆目鼓起,前后肢略伸前屈,作爬行状,足上还阴刻出三个脚爪。龟背近圆形,有中脊,背部阴刻出菱形线和短平行线。玉龟腹部光滑平整,颈部下有一个牛鼻穿,小短尾在后。该器工艺精致,乌龟的形象极为生动,连嘴部都刻画得非常写实,不失为国墓地玉器中的一件精品。牛鼻穿是桯具对钻而成。
  2.9 玉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世界上唯一生产丝绸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经知道养蚕和利用蚕丝,而玉器中出现最早的象生动物便是蚕,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的白音长汗村兴隆洼文化遗址的墓葬中就曾出土过玉蚕。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屡见蚕、丝、桑、帛的记载,当时不仅有以“桑”命名的地名,也有称之为“桑林之乐”的舞蹈。到西周、春秋时代,在关中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已普遍种桑养蚕,《诗经·豳风·七月》生动地描绘了这种事实:“……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繁祈祈……”而这一时期的许多墓葬中也有大量的玉雕蚕出土,它们在形态上更加丰富多彩:有的曲卷呈月牙状,有的作踽踽前行状,有的细长,有的丰腴……
  国墓地出土的玉蚕形象生动写实,雕刻笔法简练,是难得的艺术精品。M1甲、M9、M13均有玉蚕出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1924 BRM1甲:227 玉蚕(图11)长1.9厘米,宽0.5厘米,高0.5厘米。蚕体平直,背部微鼓,砣具琢磨的细阴线将身体分为七节,嘴下面有一个小穿孔,形象生动。
  2.10 玉蚂蚱
  国墓地出土了一批玉蚂蚱,小巧精致,形象生动,活泼可爱。以简洁明快的阴线勾勒头及躯体,制作精工。
  M1甲共出土玉蚂蚱12件,M9共出土玉蚂蚱13件,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略有别,均出土于墓主人的身体右侧,有可能是腕饰上的饰品。
  0983 BZM9:37 玉螞蚱(图12)长1.9厘米,头宽0.8厘米,厚0.4厘米,重2克。整体呈三角形,头背挺直,腹胸微鼓,尖尾。头上凸出两个圆眼睛,口部张开,颌下有一个斜对穿的系带孔。头部后用阴线琢出凹槽,以区分头和躯干,身体上也琢出羽翼,器形虽小,但十分写实。
  3 加工工艺
  仔细观察国玉器就会发现,西周时期制玉工匠的聪颖智慧在这批玉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仅在玉器造型设计上构思巧妙,而且在玉器加工制作上省工省料。根据这批玉器的形式设计风格、成形工艺和纹饰特点,我们观察到有因料施工、对开成形、成形对开的加工工艺,还有改形器和镂雕工艺。从器体表面的琢磨痕迹来看,古人制玉所用的砣具、片具、线具、桯具、管具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体现。这批玉器在纹饰制作风格上也突出了西周时期盛行的内细外粗的大斜刀、流畅圆转的双阴线、毫无拘束自由生动的纹样等特点,还有主题纹饰以龙纹及凤鸟纹等西周时期的流行纹饰为主。
  4 艺术特征
  西周时期是我国玉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国玉器正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充分体现出这一阶段的玉器风格及艺术特征:更具写实性和创新性;种类丰富,形象生动;设计理念独具匠心,巧夺天工;纹饰清新流畅,华丽优美;呈现了周人高超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是西周玉器艺术美的最好表达。综观这些玉器,我们或许可以感知一个生态环境优美、人畜和谐共处、农桑经济发达、礼制高度文明的古国,达到沟通古今、传承文明的期盼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北京大学震旦古文明研究中心.国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清代,如意纹装饰集历史之大成,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文章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的如意纹装饰为切入点,结合避暑山庄馆藏纪年瓷器与图像资料,探讨了如意纹在康、雍、乾三朝的时代特征,并分析如意纹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如意纹装饰的全面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关键词:康雍乾时期;瓷器;如意纹  如意纹是典型的吉祥图案,抽象提炼自如意的柄端。其造型多状似云头,故又称“如意云”或“如意云头”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法门寺博物馆所藏《金代经幢》《金天王院香雪堂碑》《明“痴僧劝缘偈”碑》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石刻文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书法艺术价值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希望对文化的传承与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金代经幢;金天王院香雪堂碑;明“痴僧劝缘偈”碑  法门寺博物馆又称法门寺珍宝馆,位于中国宝鸡市扶風县城北10千米处的法门镇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内,是以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法门
期刊
摘 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以安徽博物院“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轮回”特展为例,以安徽人文环境为背景,探讨策划境外展览的策略与路径,着重突出展览在宣传推广、社会教育、学术活动中的创新举措,以期为国内博物馆举办境外展览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境外引进展;策略;展览宣传;新思路  一个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一般由基本陈列与
期刊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使人们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关注度回升,而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城市也被广大民众所注视。祈风石刻作为闽南文化的交流名片,彰显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昌盛与繁华。文章以福建泉州南安地区的九日山为对象,探析海上丝绸之路,领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文化魅力与文化底蕴。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闽南文化;九日山;祈风石刻  1 福建南安九日山简介  九日山是福建南安境内知名的旅游胜地,是闽南
期刊
摘 要:2019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要求博物馆要肩负起连接过去、现代与未来的使命,致力于搭建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青岛市博物馆注重以文化中枢的角色定位自己,通过提升社区服务、整合社会资源等方式,将传统、现在与未来,将城市、社区和公众密切联系起来。  关键词:地方博物馆;文化中枢;青岛市博物馆  1 提升社区服务  2019年的国际博物馆
期刊
摘 要:文章针对吉林省博物院馆藏张大千作品简介、张大千师承渊源及书法特点,从学习期、沉淀期、升华期三个方面阐述张大千书法的嬗变过程,以期通过馆藏张大千书画作品的赏析,将张大千的书法分为早、中、晚期与同行交流研讨。  关键词:张大千;书法风格;嬗变  1 张大千師承渊源及书法特点  张大千书法的取法启蒙于家学,20岁时拜当时的碑学书法家曾熙、李瑞清为师。在拜师方面也是众说纷纭,笔者更采信于包利民老师
期刊
摘 要:近现代历史博物馆主要展示了近代以来我国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近现代史。文章從近现代历史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入手,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以胶东革命纪念馆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提出如何提升近现代历史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的实用效能,以供参考。  关键词:近现代;历史博物馆;胶东革命纪念馆;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是绽放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所在,未来将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各项事业中
期刊
摘 要:林则徐是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林则徐纪念馆作为研究林则徐、宣传林则徐的主要阵地,力求结合当前形势的要求,深入挖掘林公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特色党性教育示范基地。  关键词:林则徐;文化服务;传统文化;党性教育  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这一法律的出台对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
期刊
摘 要:商周时期,青铜酒器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宴飨。西周初期,周公旦发布的《酒诰》是中国第一个禁酒令,对青铜酒器的种类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对商周时期酒器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器型分析,得出禁酒令发布前后青铜酒器种类数量的变化情况,总结了禁酒令对商周时期用酒活动和酒器种类的影响。  关键词:《酒诰》;青铜酒器;祭祀;宴飨  我国酿酒的历史悠久,传说仪狄作酒。古人认为酒有致幻作用,可以与神通灵,将酒
期刊
摘 要:海关是我国进出境渠道一道严厉打击文物走私的“防护墙”。深圳海关于2018年向广东省文物局移交罚没文物及仿制品1802件,广东省文物局指定由深圳市南山博物馆收藏。海关罚没文物种类零散、难成体系,如何合理设计展览内容、让观众在欣赏罚没文物的同时收获更丰富的信息是展览策划的一个难题。文章以此批罚没文物中的1600余枚钱币为例,介绍展览思路、展览结构与工作实践。  关键词:南山博物馆;海关;罚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