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孩危机”在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为男孩学业不如女孩、男孩体质瘦弱、缺乏阳刚之气。这是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父亲角色的缺失、社会不良角色误导、男孩身心发展缓慢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应提高男教师比例,重视性别角色引导,加强对社会媒体监督,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系统,缓解“男孩危机”。
男孩危机 现状 成因 干预路径
“男孩危机”指男孩在学业、体质、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面临发展危机的现象。本课题组以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为个案,对该区所辖的A实小、B实小和C实小三所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在具体的研究设计中,课题组对三所学校六个年级的学生做了抽样问卷调查与访谈。具体方案为在每所学校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抽取6名男孩和6名女孩进行学生访谈,在每所学校随机抽取1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随机抽取10-12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整个研究共涉及810名男生、681名女生、37名教师和31名家长的问卷调查,以及108名男生、108名女生和36名教师的随机访谈。
一、小学“男孩危机”现象的主要表征
1.男孩学业不如女孩
在学习积极性方面,男孩不如女孩主要表现在男孩上课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课后不喜欢做作业、做作业速度慢、不能主动完成作业等方面,其具体统计结果如下图1所示。
在学习成绩方面,从教师与学生的主观判断进行考察。在调查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对男女生学习成绩好坏和班级中所谓的后进生的男女人数多少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依据这些主观判断结果,虽然不能完全断定男孩在学业成绩中逊色于女孩,但至少从当事人学生和旁观者教师的主观层面反映了男孩学业弱于女孩学业的事实,况且主观评价往往具有客观依据,如作业成绩、考试分数等。
2.男孩体质瘦弱、易生病
在访谈中,61.7%的教师认为班级的男孩与女孩相比,普遍较为瘦弱。对学生的访谈结果显示,这些瘦弱的男孩通常怕动,不愿意上体育课,尤其是跑步练习,因为跑步后,他们通常觉得气息不稳,满头大汗,很疲惫。根据观察,所调查的班级在调查当天仍然有几名男孩因生病请假在家。对小学男女生生病情况统计如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经常生病的孩子中,C实小男孩人数比女孩多1人,A实小男孩人数比女孩多2人,B实小男孩人数是女孩的5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与女孩相比,男生的体质相对较弱。
3.男孩阳刚之气不足
阳刚之气是对男孩特质的描述。但调查中我们发现,男女生阴盛阳衰的现象处处存在。
在班委改选上,积极到前面竞选的大多是女孩,男孩不愿参加竞选,他们害怕失败后被同学嘲笑、看不起。统计显示,11.3%的男孩表示竞选失败后会很受打击,并表示以后不会参加;而只有3%的女孩会产生如此想法。由此可见,男孩的耐挫力不如女孩,挫折更容易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
在情绪的自控力方面,当心情不好时,21%的男孩会向父母发脾气,而只有6%的女孩也会这么做,这就足以见得男孩的情绪自控能力与女孩相比而言比较差。有教师表示现在的男孩比女孩更娇气,不能批评,部分男孩受批评还哭,同时,75%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儿子在被批评后会哭泣。
在平时的活动参与上,当问及小学生是否喜欢在活动中表演节目或展示自己,是否会紧张害怕时,得出如下图4信息。
不喜欢在活动中上台表演,即使愿意在活动中表演,男孩的表现也更容易紧张害怕,可见男孩的活动适应性差。竞争失败受打击、情绪自控力低、活动适应性差等特点,说明男孩缺乏男子汉该有的“男性顶立半边天”、坚韧、勇敢等品质。
二、小学“男孩危机”的成因分析
1.学校教育模式不利于男孩
(1)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言谈举止会无形地对他们产生影响。课题组在邀请教师做访谈时发现,学校男教师明显少于女教师。选取的36名访谈教师中由于很难找到男教师,最终仅有2名男教师参加访谈。由此可见,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接触的男教师少,是造成“男孩危机”的因素之一。
(2)应试教育不利于男孩成长
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以同样的内容、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忽略了性别间的差异,让男孩难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在教师调查中,有高达99%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今的学校教育有利于女生发展;有76.4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今学校教育压抑了男生的发展。应试教育忽视了男女孩不同的学习方式,以言语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与男孩的学习方式并不匹配。[1]男孩们在这种应试教育中长期体验不到成功的滋味,逐渐丧失进步的动力,从而学业成绩越来越落后。
(3)班级管理弱化男孩权利
每个学生在班级都扮演着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在被调查的三所学校中,近90%的班级中的班长、副班长等职务都是女生担任,女生似乎成为班级干部的主导。男孩担任最多的是体育委员,贴近了男孩爱动的天性,但是体育被扣上了“副科”的帽子,既不受老师家长的关注,也不受同学们的关注,男孩即使当上了体育委员也很少能有发言的机会。男孩们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男孩权利被弱化。
2.家庭、社会中不利于男孩发展的因素
(1)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榜样的作用,认为父亲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未来发展的模式而去模仿[2]。在接受访谈的216名学生中,只有38名学生在平时由爸爸陪伴的时间比较多,其中只有11名男孩。男孩子寻找不到合适的模仿对象,男子气、勇敢、责任感等性格特征便难以顺利地养成。 (2)家庭教育的溺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家庭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几乎是独生子女,家长、长辈娇宠孩子,尤其是男孩。据调查,有相当多的父母出门打工,爷爷奶奶抚养孩子,就更加地溺爱。这种教育方式易使男孩养成自私、独断、不善交际的性格。
(3)社会不良理念的误导
社会是很复杂的,各种文化充斥其间,不管是优秀文化还是腐朽文化都在社会中存在着,影响着孩子们。在某些男子选秀节目上,很多“伪娘”亮相并且受到关注,使得有些男生开始痴迷于女装扮相。从小沈阳的娘娘腔,到“伪娘”刘著的妖艳,男生女性化俨然成为这个社会的风尚。[3]家庭影响力远远不及社会影响力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孩子喜欢模仿比自己大一点的孩子的行为,但是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全,无法准确地判断事情的对错,这就使得男孩子们更容易模仿社会上男生女性化的现象。
3.男孩自身因素
在小学阶段,男女本身客观存在着生理发展差异,男孩发育比女孩慢得多。在身体上,男孩都比女孩矮得多,不利于男孩自信心的培养;再如语言发展女孩天生就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和英语都是男孩的弱点。有调查发现,女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意图,更好地配合和服从,而男生更容易反对权威,喜欢挑战和冒险。[4]由于男生心理成熟期较晚,在独立性和自控能力方面可能比女生差。男孩天性爱玩爱闹,而课堂上需要静心静气地坐上40分钟,会不由自主地发呆、走神、乱动甚至影响别的同学。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一般会采取直接批评或间接批评的方法。再有男孩的时间管理能力比较弱,和女孩相比,他们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回家后往往很晚才记得要写作业,更有甚者,考试时开小差,导致试卷无法全部完成。
三、小学“男孩危机”的干预路径分析
1.学校方面
(1)提高男教师的比例
性别角色教育上,男教师往往在很多方面有女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容易和孩子打成一片,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男生心理困惑时,男教师更能把握学生的心理,为男同学解惑,这有助于男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教师是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小学男生可以向男教师模仿,从教师身上学到男孩该有的男性特质;女生接触男教师可以认识到男女生之间的性别差异,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有更加深刻的、准确的认识。要适当地提高男教师的比例,使得男女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之处,以缓解“男孩危机”。
(2)重视性别角色教育
学校要重视性别角色教育,帮助孩子树立符合他们性别的气质与行为。孙云晓提出:“一个不尊重性别差异的学校,必然是一个男孩危机重重的学校。”[5]针对“男孩危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反省管理和教育方式,确保公平对待男女生。在评价方面,不能只依据“成绩”来衡量学生,避免出现男孩子“成绩差—没有自信—不愿意学习—成绩更差”的恶性循环;对于男孩子调皮的现象,教师也不能因为不喜欢调皮的孩子而要求男孩变得文静;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发挥自己学校的特色,同时结合性别角色教育,建设有益于不同性别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使得课外活动多元化,男生能够根据自己爱好找到自己的活动空间,更好的发展自己天性。
2.家庭方面
(1)父母应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父亲和母亲共同参与。有学者提出,父亲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是儿童性别化发展的基础[6]。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男孩能模仿学习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从而形成良好的角色心理认同,父亲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的不同表现使孩子对性别差异有了初步认知。如果男孩缺乏“父爱”或与父亲交往较少,容易导致“女性化”的倾向。道尔蒂等人强调,父亲参与的关键因素是与母亲共同参与对孩子的教养,即使在父母还没有结婚的情况下,父亲也需要协助母亲共同教养孩子[7]。父亲母亲的角色可以发挥自身特点,儿女可以兼收并取父母的特点,学习如何对待异性,这对于他们将来的社会性发展和性别角色定位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拒绝“娇养”男孩
孩子可以保护,但不能溺爱,那样会使得男孩越来越娇气,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使男孩子在摸爬打滚中养成男子汉气质,锻炼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家长要适当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男孩在劳动中才能明白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树立责任感。其次,在男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要急着帮孩子解决,让孩子先试着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孩子在问题解决后会很有成就感。在孩子解决问题后,给予一些夸奖,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如果孩子不能完成时,父母再给予指导,同时鼓励孩子再试一次。最后,不要将孩子的生活范围拘束在家和学校,多带男孩见识外面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获得更多的知识,还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展现自己,养成了活泼大胆的性格。
(3)重视性别角色引导
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性别观念。首先,父母要经常查看自己的语言与行为是否有性别认识偏差,并随时纠正,以免自己的语言传递给孩子消极的信息。其次,要消除孩子自身存在的性别认识偏差。父母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全面正确地认识孩子[8],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已经有性别认识偏差的倾向,就要马上进行纠正,让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适合自己性别的。最后,可以多创造机会使孩子与异性小朋友交往,男孩在与女孩玩耍时能自己感受到男女生之间的差别,认识到女孩应该是什么样,在他心中已经有了比较和区分,这使得男孩子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性别角色差异。
3.社会方面
(1)加强对社会媒体的监督
在信息化社会,社会媒体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力量不可低估。为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加强对社会媒体的监督。在影视方面,严格筛选少儿节目,禁止在少儿动画片中出现误导学生信息,更要挑选出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节目,注意男性形象的确立,通过媒体中男性形象的影响帮助男孩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己的“男子汉”气质;要减少一些不健康的反串模仿之类的特别节目,以免误导孩子。在新闻媒体方面,要监督报道的内容。有些杂志会为了利益故意报道新鲜、特异的新闻以取得关注,例如对人妖的描述,对“伪娘”的报道等,在此类新闻的误导下,孩子更容易有心理困惑并受到误导。只有加强对社会媒体的监督,剔除不良文化,发展有益文化,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孩子的心理才能正常成长。 (2)净化社区文化环境
社会中文化纷杂多样,孩子的心理还未发展成熟,要加强对孩子的保护,一些场所要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如今很多地方都有人妖表演的场所,未成年人也可以观看,这样的表演对心理不成熟的孩子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尤其会导致部分男孩子的性别观念扭曲。未成年人对一些特异的事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如今的社会环境使孩子特别容易受到诱惑,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3)提高男教师的社会地位
上文已述,如今小学男教师缺乏,间接造成了“男孩危机”现象。男教师缺乏的原因一是教师工资低,对于男教师来说,难以承担起家庭的生活责任;二是对男教师工作的错误理解,不少男性认为男教师是照顾小孩的工作,没有挑战性,男性对教师这一职业有排斥的心理。要加强政策干预,就要加强男性师资力量的培养。[9]而要加强男性师资力量的培养,关键就是要提高男教师的社会地位,应引导社会各界对小学男教师有正确认识,保证男教师有良好的工作环境[10],使得男性愿意从事、乐于从事这项职业。要提高男教师的社会地位最直接的手段是提高教师工资。这样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国家政策很重视发展教育,而在提高教师收入方面却一直没有很大的进展,这就需要政府关注这类问题,并切实的给予解决。
————————
参考文献
[1]赵霞,李文道.男孩危机暴露教育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
[2] 孙云晓,李文道,赵霞.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一文的回应.青年研究,2010(3).
[3] 王意.浅论学校教育与男生女性化倾向.现代阅读,2011(7).
[4] 强景,张一梦,左振.济宁医学院男生“学业劣势”现象探析.科技创新导报,2008(2).
[5] 孙云晓.青少年需要因性施教.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6] 张丽华.试论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作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7] Doherty W J,knuneski E P.
男孩危机 现状 成因 干预路径
“男孩危机”指男孩在学业、体质、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面临发展危机的现象。本课题组以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为个案,对该区所辖的A实小、B实小和C实小三所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在具体的研究设计中,课题组对三所学校六个年级的学生做了抽样问卷调查与访谈。具体方案为在每所学校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抽取6名男孩和6名女孩进行学生访谈,在每所学校随机抽取1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随机抽取10-12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整个研究共涉及810名男生、681名女生、37名教师和31名家长的问卷调查,以及108名男生、108名女生和36名教师的随机访谈。
一、小学“男孩危机”现象的主要表征
1.男孩学业不如女孩
在学习积极性方面,男孩不如女孩主要表现在男孩上课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课后不喜欢做作业、做作业速度慢、不能主动完成作业等方面,其具体统计结果如下图1所示。
在学习成绩方面,从教师与学生的主观判断进行考察。在调查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对男女生学习成绩好坏和班级中所谓的后进生的男女人数多少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依据这些主观判断结果,虽然不能完全断定男孩在学业成绩中逊色于女孩,但至少从当事人学生和旁观者教师的主观层面反映了男孩学业弱于女孩学业的事实,况且主观评价往往具有客观依据,如作业成绩、考试分数等。
2.男孩体质瘦弱、易生病
在访谈中,61.7%的教师认为班级的男孩与女孩相比,普遍较为瘦弱。对学生的访谈结果显示,这些瘦弱的男孩通常怕动,不愿意上体育课,尤其是跑步练习,因为跑步后,他们通常觉得气息不稳,满头大汗,很疲惫。根据观察,所调查的班级在调查当天仍然有几名男孩因生病请假在家。对小学男女生生病情况统计如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经常生病的孩子中,C实小男孩人数比女孩多1人,A实小男孩人数比女孩多2人,B实小男孩人数是女孩的5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与女孩相比,男生的体质相对较弱。
3.男孩阳刚之气不足
阳刚之气是对男孩特质的描述。但调查中我们发现,男女生阴盛阳衰的现象处处存在。
在班委改选上,积极到前面竞选的大多是女孩,男孩不愿参加竞选,他们害怕失败后被同学嘲笑、看不起。统计显示,11.3%的男孩表示竞选失败后会很受打击,并表示以后不会参加;而只有3%的女孩会产生如此想法。由此可见,男孩的耐挫力不如女孩,挫折更容易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
在情绪的自控力方面,当心情不好时,21%的男孩会向父母发脾气,而只有6%的女孩也会这么做,这就足以见得男孩的情绪自控能力与女孩相比而言比较差。有教师表示现在的男孩比女孩更娇气,不能批评,部分男孩受批评还哭,同时,75%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儿子在被批评后会哭泣。
在平时的活动参与上,当问及小学生是否喜欢在活动中表演节目或展示自己,是否会紧张害怕时,得出如下图4信息。
不喜欢在活动中上台表演,即使愿意在活动中表演,男孩的表现也更容易紧张害怕,可见男孩的活动适应性差。竞争失败受打击、情绪自控力低、活动适应性差等特点,说明男孩缺乏男子汉该有的“男性顶立半边天”、坚韧、勇敢等品质。
二、小学“男孩危机”的成因分析
1.学校教育模式不利于男孩
(1)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言谈举止会无形地对他们产生影响。课题组在邀请教师做访谈时发现,学校男教师明显少于女教师。选取的36名访谈教师中由于很难找到男教师,最终仅有2名男教师参加访谈。由此可见,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接触的男教师少,是造成“男孩危机”的因素之一。
(2)应试教育不利于男孩成长
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以同样的内容、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忽略了性别间的差异,让男孩难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在教师调查中,有高达99%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今的学校教育有利于女生发展;有76.4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今学校教育压抑了男生的发展。应试教育忽视了男女孩不同的学习方式,以言语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与男孩的学习方式并不匹配。[1]男孩们在这种应试教育中长期体验不到成功的滋味,逐渐丧失进步的动力,从而学业成绩越来越落后。
(3)班级管理弱化男孩权利
每个学生在班级都扮演着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在被调查的三所学校中,近90%的班级中的班长、副班长等职务都是女生担任,女生似乎成为班级干部的主导。男孩担任最多的是体育委员,贴近了男孩爱动的天性,但是体育被扣上了“副科”的帽子,既不受老师家长的关注,也不受同学们的关注,男孩即使当上了体育委员也很少能有发言的机会。男孩们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男孩权利被弱化。
2.家庭、社会中不利于男孩发展的因素
(1)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榜样的作用,认为父亲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未来发展的模式而去模仿[2]。在接受访谈的216名学生中,只有38名学生在平时由爸爸陪伴的时间比较多,其中只有11名男孩。男孩子寻找不到合适的模仿对象,男子气、勇敢、责任感等性格特征便难以顺利地养成。 (2)家庭教育的溺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家庭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几乎是独生子女,家长、长辈娇宠孩子,尤其是男孩。据调查,有相当多的父母出门打工,爷爷奶奶抚养孩子,就更加地溺爱。这种教育方式易使男孩养成自私、独断、不善交际的性格。
(3)社会不良理念的误导
社会是很复杂的,各种文化充斥其间,不管是优秀文化还是腐朽文化都在社会中存在着,影响着孩子们。在某些男子选秀节目上,很多“伪娘”亮相并且受到关注,使得有些男生开始痴迷于女装扮相。从小沈阳的娘娘腔,到“伪娘”刘著的妖艳,男生女性化俨然成为这个社会的风尚。[3]家庭影响力远远不及社会影响力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孩子喜欢模仿比自己大一点的孩子的行为,但是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全,无法准确地判断事情的对错,这就使得男孩子们更容易模仿社会上男生女性化的现象。
3.男孩自身因素
在小学阶段,男女本身客观存在着生理发展差异,男孩发育比女孩慢得多。在身体上,男孩都比女孩矮得多,不利于男孩自信心的培养;再如语言发展女孩天生就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和英语都是男孩的弱点。有调查发现,女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意图,更好地配合和服从,而男生更容易反对权威,喜欢挑战和冒险。[4]由于男生心理成熟期较晚,在独立性和自控能力方面可能比女生差。男孩天性爱玩爱闹,而课堂上需要静心静气地坐上40分钟,会不由自主地发呆、走神、乱动甚至影响别的同学。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一般会采取直接批评或间接批评的方法。再有男孩的时间管理能力比较弱,和女孩相比,他们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回家后往往很晚才记得要写作业,更有甚者,考试时开小差,导致试卷无法全部完成。
三、小学“男孩危机”的干预路径分析
1.学校方面
(1)提高男教师的比例
性别角色教育上,男教师往往在很多方面有女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容易和孩子打成一片,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男生心理困惑时,男教师更能把握学生的心理,为男同学解惑,这有助于男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教师是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小学男生可以向男教师模仿,从教师身上学到男孩该有的男性特质;女生接触男教师可以认识到男女生之间的性别差异,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有更加深刻的、准确的认识。要适当地提高男教师的比例,使得男女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之处,以缓解“男孩危机”。
(2)重视性别角色教育
学校要重视性别角色教育,帮助孩子树立符合他们性别的气质与行为。孙云晓提出:“一个不尊重性别差异的学校,必然是一个男孩危机重重的学校。”[5]针对“男孩危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反省管理和教育方式,确保公平对待男女生。在评价方面,不能只依据“成绩”来衡量学生,避免出现男孩子“成绩差—没有自信—不愿意学习—成绩更差”的恶性循环;对于男孩子调皮的现象,教师也不能因为不喜欢调皮的孩子而要求男孩变得文静;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发挥自己学校的特色,同时结合性别角色教育,建设有益于不同性别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使得课外活动多元化,男生能够根据自己爱好找到自己的活动空间,更好的发展自己天性。
2.家庭方面
(1)父母应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父亲和母亲共同参与。有学者提出,父亲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是儿童性别化发展的基础[6]。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男孩能模仿学习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从而形成良好的角色心理认同,父亲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的不同表现使孩子对性别差异有了初步认知。如果男孩缺乏“父爱”或与父亲交往较少,容易导致“女性化”的倾向。道尔蒂等人强调,父亲参与的关键因素是与母亲共同参与对孩子的教养,即使在父母还没有结婚的情况下,父亲也需要协助母亲共同教养孩子[7]。父亲母亲的角色可以发挥自身特点,儿女可以兼收并取父母的特点,学习如何对待异性,这对于他们将来的社会性发展和性别角色定位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拒绝“娇养”男孩
孩子可以保护,但不能溺爱,那样会使得男孩越来越娇气,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使男孩子在摸爬打滚中养成男子汉气质,锻炼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家长要适当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男孩在劳动中才能明白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树立责任感。其次,在男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要急着帮孩子解决,让孩子先试着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孩子在问题解决后会很有成就感。在孩子解决问题后,给予一些夸奖,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如果孩子不能完成时,父母再给予指导,同时鼓励孩子再试一次。最后,不要将孩子的生活范围拘束在家和学校,多带男孩见识外面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获得更多的知识,还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展现自己,养成了活泼大胆的性格。
(3)重视性别角色引导
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性别观念。首先,父母要经常查看自己的语言与行为是否有性别认识偏差,并随时纠正,以免自己的语言传递给孩子消极的信息。其次,要消除孩子自身存在的性别认识偏差。父母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全面正确地认识孩子[8],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已经有性别认识偏差的倾向,就要马上进行纠正,让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适合自己性别的。最后,可以多创造机会使孩子与异性小朋友交往,男孩在与女孩玩耍时能自己感受到男女生之间的差别,认识到女孩应该是什么样,在他心中已经有了比较和区分,这使得男孩子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性别角色差异。
3.社会方面
(1)加强对社会媒体的监督
在信息化社会,社会媒体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力量不可低估。为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加强对社会媒体的监督。在影视方面,严格筛选少儿节目,禁止在少儿动画片中出现误导学生信息,更要挑选出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节目,注意男性形象的确立,通过媒体中男性形象的影响帮助男孩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己的“男子汉”气质;要减少一些不健康的反串模仿之类的特别节目,以免误导孩子。在新闻媒体方面,要监督报道的内容。有些杂志会为了利益故意报道新鲜、特异的新闻以取得关注,例如对人妖的描述,对“伪娘”的报道等,在此类新闻的误导下,孩子更容易有心理困惑并受到误导。只有加强对社会媒体的监督,剔除不良文化,发展有益文化,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孩子的心理才能正常成长。 (2)净化社区文化环境
社会中文化纷杂多样,孩子的心理还未发展成熟,要加强对孩子的保护,一些场所要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如今很多地方都有人妖表演的场所,未成年人也可以观看,这样的表演对心理不成熟的孩子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尤其会导致部分男孩子的性别观念扭曲。未成年人对一些特异的事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如今的社会环境使孩子特别容易受到诱惑,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3)提高男教师的社会地位
上文已述,如今小学男教师缺乏,间接造成了“男孩危机”现象。男教师缺乏的原因一是教师工资低,对于男教师来说,难以承担起家庭的生活责任;二是对男教师工作的错误理解,不少男性认为男教师是照顾小孩的工作,没有挑战性,男性对教师这一职业有排斥的心理。要加强政策干预,就要加强男性师资力量的培养。[9]而要加强男性师资力量的培养,关键就是要提高男教师的社会地位,应引导社会各界对小学男教师有正确认识,保证男教师有良好的工作环境[10],使得男性愿意从事、乐于从事这项职业。要提高男教师的社会地位最直接的手段是提高教师工资。这样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国家政策很重视发展教育,而在提高教师收入方面却一直没有很大的进展,这就需要政府关注这类问题,并切实的给予解决。
————————
参考文献
[1]赵霞,李文道.男孩危机暴露教育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
[2] 孙云晓,李文道,赵霞.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一文的回应.青年研究,2010(3).
[3] 王意.浅论学校教育与男生女性化倾向.现代阅读,2011(7).
[4] 强景,张一梦,左振.济宁医学院男生“学业劣势”现象探析.科技创新导报,2008(2).
[5] 孙云晓.青少年需要因性施教.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6] 张丽华.试论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作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7] Doherty W J,knuneski E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