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一课时,演绎别样的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ch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兴趣的第一步,是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是组织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扫除浅层文字障碍的重要环节,但公开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一些在无奈之下选择第一课时教学的老师,为了增加公开教学的看点,在第一课时干起了第二课时的活儿。
  只有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扎实、有效。下面,笔者结合《师恩难忘》(苏教版第九册)一课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对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一、情境导入,缩短距离
  1.谈话导入
  师:今年我和大家一起成为五(3)班的一员,这是一种缘分。我相信我们相处的这一年里一定会发生许多令人难忘的事情。我也相信,当你回顾我们一起走过的这一年,内心一定充满幸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文章,听一听他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以情动情是教育的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真诚、深情的谈话缩短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缩短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引发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欲望。
  2.解读课题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想想,课题该怎么读?自己先试一试。(深情,语速稍慢,突出“难忘”)
  师:从这个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是作者心灵的窗口。透过课题,我们能捕捉到作者美妙的情思,能够感受到文章的灵魂。让学生感悟课题,品读课题,理解课题,不是教师支离破碎地讲解,而是学生从内心自然而然地生成。这不是一种形式,而是透过课题尝试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课题的多元理解,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种体现。
  二、词语教学,不离不弃
  师:从刚才同学们对课题的解读可以看出,大家预习得比较充分,那我就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字词的预习情况。
  1.出示第一组词
  姥姥念叨歇歇脚
  炊烟恍如惊醒
  滋润拐杖正月
  捅拄教诲
  (1)指名读第一行。
  (2)观察第一行的词语有什么特点。(加点的字读轻声)齐读这一行,指导“歇”的写法,学生书空。
  (3)指名读第二行。理解“恍如”,“醒”字不能少一横。
  (4)指名读第三行。注意多音字“正”的读音。
  (5)指名读第四行。“捅”是什么意思?字典上有三种解释:戳;扎碰;触动;戳穿;揭露。
  (6)写(描)生字一遍。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是句、段、篇章教学的基础。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文中生字的特点有重点地从音、形、义几方面进行生字词的教学,这样才能为后面句、段、篇章的理解清除障碍。
  2.出示第二组词语
  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戛然而止
  (1)指名读。
  (2)交流:你们读懂了哪些词?
  (3)根据课文内容将这些词语填入下面这段话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会编一个()的故事,而且他讲起来总是那样()。我常常听得入了迷,恍如( ),陶醉不已。直到田老师的声音(),我竟浑然不觉,仍然沉浸其中。”
  (4)师:再读这四个词,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四个词能编成一个故事,有一定的联系。)每当想到田老师,想到田老师上的课,作者就会想到这些词。每当想到田老师讲的故事,回忆起田老师上课的情景,作者就会记起这些词。长大后,作者成了了不起的作家,每当取得成绩,受到表扬,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田老师,想到这些词。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中,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教师深情地描述,把学生带入田老师上课的情境中,让学生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在一遍又一遍的词语朗读中,学生理解更深,情义更浓,与作者越走越近。这是词语教学的魅力,也是第一课时的魅力,既实现了第一课时教学的目标,又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感情基础。
  三、整体把握,突出重点
  师:开学第一天,田老师就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小节写了田老师上课的故事。
  师:课文的第二段最长,也最难懂,我们一定要读好这一段。请大家自由练习。
  师:课文第1、2小节和第8、9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到纵观全篇,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深入文本。第一课时课文的朗读情况直接影响后面课时的教学效果。充分地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作者的思路,还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四、再读课题,余音绕梁
  师:田老师的教诲如春雨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希望多年以后,在座的每位同学会记起自己五年级时的第一节语文课,记起给你们上课的纪老师,那样,我将会感到无比幸福。
  设计意图:课程在学生对课题的深情朗读中,在老师充满诗意的深情描述中结束。再次朗读课题,是学生情感的升华,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表现。老师的描述将学生置身于那难以忘怀的课堂情境中,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味儿还在,且情更浓。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爷爷的芦笛》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和他一起书写课题后,先后出示了“闸、踩、哗、夹杂、裹挟、脸颊、颠簸、蜷缩、情不自禁、婉转、清脆、柔和、柔嫩、温润、温馨”等字词,并从字的音、形、义以及词语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搭配运用等方面进行教学,扫清了学生的阅读障碍,然后引导学生阐释课题,通读课文,整个教学过程扎实而有效,精彩纷呈。特级教师周益民在教学《九色鹿》这篇课文时,先指名学生到黑板前写“鹿”,提醒学生注意笔顺,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接着出示了两组词和含有多音字“露”的两个句子,最后才开始理解文本的教学。两位特级教师的课都体现了扎实、高效、有趣的特点,而他们的成功正是基于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上。
  笔者立足于“学会生字新词,整体把握课文”的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措施,有效提升了学习过程的趣味,加深了学习内容的难度,使教学优质高效。比如,第一组词语,笔者从音、形、义多角度切入,把认识、理解、运用、书写的目标落到实处,使词语教学有深度。第二组词语则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结合重点句子进行教学,使词语教学从“认知”走向“运用”,让词语教学情境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第一课时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但毫无疑问,只要我们准确把握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不断优化教学环节,就能有效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果。如果在处理每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我们都能从这样的出发点去思考,那么,第一课时的教学一定会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责编莫彩凤)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些现象:重分析,轻吟悟;重理解,轻朗读;重延伸,轻文本;重知识,轻积累;重内容,轻表达。这些现象提醒我们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语文阅读的定位问题。其实任何阅读教学模式都不能偏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以文为本、以生为本,这三者在阅读教学中融为一体,才是归“本”求真的阅读教学。我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
[摘 要]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的文章,教师可以从立足体验,丰富阅读入手,加深学生的理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换位思考,唤醒体验;紧扣语言,切己体验;巧妙补白,丰富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体验学习 丰富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83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第八次》是一个外国历史故事,故事发生
儿童是纯真的天使,心中充满着对世界的美好幻想和探索激情,因此他们都是带着对学习的真诚向往走进课堂的。小学语文教育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以保持孩子的童真为己任,把语文课堂变得自由活泼、妙趣横生,努力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中找到放飞自由梦想、展示个性自我的一方沃土。  一、投入真情,寻觅文本趣味  儿童是单纯的、善感的,只要教师能合理引导,激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就能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觅得其中的真趣味,实现童
[摘 要]当前的语文课堂,存在照本宣科、追求唯一答案的现象,导致课堂异常无趣、机械与僵化。“动态教学”是突破目前教学窘境的有效策略。“动态教学”的课堂以“简单”引航,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让“讨论”升华,在争论中交锋、碰撞、融合;从“误区”求真,让学生在矛盾中悟出真知。  [关键词]语文课堂 动态教学 简单 讨论 误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热闹了、生动了,但是其有效性却值得我们怀疑。为了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要从寻根、对比、体验三方面入手,进行“还本求真”式的教学。  一、寻根——感受词语意义的本原  中国文字最初是从象形字发展而来的,属表意字,具有形象性、表义性的特点。在语文课上,我们应带领孩子们剖析中国古文字的结构特点,并继而探寻字词的意思,这样能非常有效地
2008年9月,我新接手了一个三年级的班级。在半个月的日记和一次习作训练后,细细地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习作时存在着“无米下炊”和“有米难炊”两种现象。前者因学生的观察、积累不够,头脑中缺乏写作素材而致;后者则是不知如何表达,如何抒发,作文方法不会运用之故。然而,许多时候,我们教师总喜欢把学生的这些习作现象归咎于学生头上。事实上,细细析因后就不难发现,这些习作现状的出现与老师平时的教学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两根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 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上描绘的事物,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所学词语。  3.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生字  1.昨天昆虫世界举行了联欢会,节目可精彩了。昆虫朋友说:想表演给大家看,还要考考大家。看,它们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生字?会读的同学响亮地读出来。  2.课件出示:采、野、集、虫、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愉快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兴趣点的发掘方面,教師一要探寻创作动机,点燃兴趣点;二要立足文本体验,夯实兴趣点;三要挖掘历史背景,升华兴趣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兴趣点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62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优秀
【文本解读】  《三亚落日》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主题课文,文中主要描述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具有以下特点。  一、诗歌的语言  在《三亚落日》的文本中,到处都有如珍珠一般闪闪发亮的句子,读来像是美的诗歌。语言的美,美在烘托出景美,渲染出境美,表达出意美。读着整个文本,仿佛沐浴着优美的文字,荡涤着心头的烦闷。  二、绘画的意境  在文中,一开始便是一幅细腻的图景:蓝天,白云,沙鸥,沙滩,椰树。在这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最近,我听了六位老师上这一课,有一位青年教师所上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情景创设、角色扮演、品味感悟、语言训练、学法指导、引导想象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亲近自然,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教学理念,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