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雷波县发现紫沙蛇

来源 :动物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7月,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采集到1号蛇类标本,基于形态比较和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重建的分子系统关系,确定该标本为屋蛇科(Lamprophiidae)紫沙蛇属(Psammodynastes)的紫沙蛇(P.pulverulentus),系四川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基于Cyt b基因序列计算的遗传距离显示,来自四川、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福建、纳米比亚的紫沙蛇个体之间遗传距离为3.6%~9.9%,差异较大,其种下关系亟待进一步研究和厘定。
其他文献
中越边境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近年来不断有新种、分布新记录种报道。2017年,学者首次报道了德氏瘰螈(Paramesotriton deloustali Bourret,1934)在中国的分布,但仅描述了其线粒体全序列,缺乏其他生物学信息。本研究于2013年在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县境内大围山保护区(22°37′N,103°52′E,海拔350 m)采集到6号标本应为德氏瘰螈,包括雄性成体标本4号和雌性成体标本2号,对其形态和生境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此次采集标本与模式标本系列形态吻合。
野外小型哺乳动物通常会表现出生理和行为的变化以应对环境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如食物、温度、光照等。为了研究横断山不同地区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面对不同含糖量食物时的生理和行为适应策略,选取云南剑川和香格里拉地区大绒鼠各26只,喂高糖食物28 d后重喂标准食物28 d,实验共56 d。测定大绒鼠的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和活动行为,并在0 d、28 d、56 d测定大绒鼠的血清瘦素水平、下丘脑神经肽表达量和身体组成等指标。采用食物平衡法测定摄食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下丘脑神经肽表达量
在多雄多雌的灵长类社会中,成年雌雄个体的性行为并不局限于雌性受孕期,但仍认为性行为在受孕期最为活跃。对于雌性隐藏发情的灵长类物种,雌雄个体的性行为与雌性月经周期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为研究对象,研究雌性隐藏发情灵长类的性行为与月经周期阶段的关系。在短尾猴繁殖季节,从2019年10月2日至2020年1月14日连续采集了安徽省铜陵市动物园6只成年雌性短尾猴的490份粪便样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粪便中雌二醇激素的浓度,并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采集目标个体(
为了探究感红光视蛋白2基因opn1lw2在红光诱导斑马鱼(Danio rerio)皮肤色素细胞形成中的作用,针对AB品系野生型斑马鱼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感红光视蛋白2基因opn1lw2,构建opn1lw2缺失的纯合opn1lw2-/-品系。使用光强(800±100)lx的红光LED灯(每天光照24 h)对15日龄野生型斑马鱼和opn1lw2-/-品系斑马鱼进行60 d水面照射,发现野生型斑马鱼背部皮肤黑色素细胞数量显著多于opn1lw2
沟谷型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的影响是工程地质领域一直关注的热点,而其运动过程则主要体现在滑坡堵江形成的堰塞坝地貌形态上。通过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拍和模型分析深入探讨了四川省巴塘县措纳学错堰塞坝的形成过程和灾害链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空间分布的复杂微地貌反映了滑坡体不同的运动特征,2#滑坡运动区与堆积区交界处滑坡物质由于左旋或右旋剪切运动形成滑坡垄;在堆积区2#III‑1由于拉伸运动形成了滑坡台地;同时,在2#III‑1边缘由于压缩运动形成了滑坡脊;在与1#滑坡接触碰撞下,滑坡物质发生翻转并倾覆
椅式桩板结构在高陡边坡路基工程中应用广泛,研究其高烈度地震下的响应特征对抗震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拟建川藏铁路某斜坡椅式桩板结构路基支挡工程为背景,建立有限差分三维
绿海龟(Chelonia mydas)为全球性濒危物种、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是野生绿海龟保护的一种极为重要和有效的保护策略,但我国幼年绿海龟的生活习性及其栖息地分
冲刷将减小土体对桥梁基础的横向支撑作用,削弱桥梁结构刚度,进而影响桥梁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和抗震性能,因此有必要研究冲刷对桥梁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川藏线常见的三跨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建立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利用m法考虑桩土相互作用,讨论了冲刷深度变化对桥梁结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选取曲率延性作为桥墩和桩基的损伤指标,考虑材料和几何非线性,通过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得到不同横向地震动强度下桥墩和桩基的峰值曲率,建立了不同冲刷深度下桥墩、桩基在轻微损伤、中等损伤、严重损伤以及完全破坏状态下的
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蛙口夜鹰科(Podargidae)物种为夜行性鸟类,广布于亚洲及大洋洲,共3属16种。其中,东南亚分布有12种,均属蟆口鸱属(Batrachostomus)(Winkler et al.2020)。黑顶蟆口鸱(B.hodgsoni)是中国唯一有分布的蟆口鸱属物种,在我国仅记载于滇西南和藏东南,国外见于东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北部及中南半岛(约翰·马敬能等2000,郑光美2017,Holyoak 2020)。
拟建川藏铁路拉林铁路段山地灾害活跃,沿线分布有大量的沟谷型泥石流沟,由于其规模大、侵蚀强烈、具有重复性等特点,时常对铁路和公路造成破坏,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拟建川藏铁路的建设,甚至对铁路后期的安全运营造成威胁。考虑到拟建川藏铁路和G318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以及其时刻面临着泥石流灾害的威胁,故采用野外考察、室内试验、遥感解译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拟建川藏铁路沿线存在泥石流暴发痕迹的4条沟谷型泥石流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