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审美实践中的“觉悟”与“践行工夫”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63hs63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大学生审美实践为切入点,借助于释家的觉悟之知与践行方法,当代大学生既要生活于现实世界中,又要不被现实世界所绑缚,唯有如此,审美实践才以生命本身为鹄的实践,也只有个体生命参与其中,又不被个体生命所束缚的践行工夫,审美活动才是具有佛学般若智慧的实践。
  关键词:审美实践;觉悟;释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6-0224-02
  一、大学生“践行工夫”的般若智慧——释家的“觉悟”与“践行”
  一般而言“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意为“终极智慧”,专指: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终极智慧,区别于一般的智慧。(般若智慧包含六种,就是所谓的六般若: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和观照般若。)由于佛家的般若智慧内容之浩瀚无以言表,加之佛教经典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我们只能蜻蜓点水、挂一漏万地简单说明佛家的智慧成就,对于培养今天大学生审美实践中的“践行工夫”的一点点启示。
  众所周知,佛家对人生、宇宙的立论,不同于儒家,也不同于道家,仅就时空、宇宙万有而言,佛家强调了时空的永恒与无限;仅就生命而言,佛家强调它的永恒存在于轮回;就人、佛的关系而言,佛家认为人佛无二,人人皆可成佛。(限于篇幅,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其立论本身的逻辑)。因此,所谓佛学,就是人学,就是对宇宙人生的参悟之学,全部佛学,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落实在每一个学佛之人的践行工夫上,正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佛家之“觉”与“悟”,对于当今大学生审美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践行工夫”的般若智慧之“自悟自性”
  众所周知,六祖慧能得五祖传衣钵,倡导人人皆可成佛,使禅宗得以在我国南方发扬光大。那么,如何才能成佛呢?这需要我们从慧能对每个人的色身与成佛的关系中去领会。在慧能看来,“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自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这里慧能清楚地说明,人之本“性”就是佛性,只是因为外著于境,而被浮云覆盖,不能见得“清净法身”。更何况,人总会起心动念。
  “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因此,慧能的三身佛不过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告诉世人成佛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自悟自性”,也就是回照自身,通过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获得成佛之道。
  这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审美实践而言,无疑是醍醐灌顶!大学生们一谈审美,大都总是向外寻找一个审美对象,似乎美只在自身之外,殊不知,美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身的生命之中!换言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在我们心中,那么一切外物皆美,若自身心中无美,任何事物也就无美可言。因此,自悟自性即是成佛的前提,也是审美实践中关键的一步,是我们审美活动中最高的智慧。
  如何能够做到“自悟自性”呢?
  三、大学生“践行工夫”的般若智慧之“顿渐无二”
  人们一般都熟悉神秀和惠能分别作的两首偈,讲的是如何“学法”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自悟自性”的问题。神秀的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首偈,实际上就是告诉后来学佛者如何修持,如何从成佛的不同路径,两者的差异只是入手处不同,前者强调日常的精进修持,后者强调瞬间的顿悟。离开前者在日常的担水劈柴中的精进修持,后者的顿悟不过是昙花一现,离开后者的顿悟,前者也不过是重复再重复的时间堆积。因此,如果说前者是渐修而悟道的话,那么后者就是悟后起修。二者不可偏废,正如慧能所说:“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所以,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审美实践而言,我们既需要日常的知识积累,也需要在实践工夫中领悟审美与人生之真谛,否则,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积累,大学生就会成为知识之容器,毫无审美意趣可言,如果一味强调审美过程中的悟性高低,大学生又会变得凌空蹈虚、陷入不切实际的空幻之中,从而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呈现美之生命本身。因此,慧能与神秀的不同成佛之路,也是大学生审美实践中不可偏废的殊途同归。
  四、大学生“践行工夫”的般若智慧之“无念”、“无相”、“无住”
  在学佛之路上,很多人最终不得正果。为何如此呢?佛在世时,弘法四十五年,讲了八万四千成佛法门,希望学佛者根据自己的根性选择使用,然而,学佛者却不解佛所说义,受各种方便法门的束缚,最终却不得正果。因此,《金刚经》上佛再三强调,佛所说法,譬如筏喻,就是说,各种佛法就像帮助人们渡河的筏子,过了河,自然就应丢掉这些筏子了。正如《坛经》上说:“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为了摆脱“自缚”,六组认为,需要“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大家知道,善恶、美丑反映的是人的情感,而冤亲、欺争则反映的是一种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感情用事,有时不免有困陷于情之状况,发出“情为何物”的追问,而使自己长久不能自拔。甚至很多时候,有的人一辈子感情用事,自以为是,他以为非。佛者提倡“无住”。就是要人们不要受各种情绪的困扰,失却了豁达大度之心。
  要想“无相”、“无住”还在于“无念”。“念”既是意念、想法。六祖认为:“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佛之人,妄想、念头纷纷不断,此一个念头刚过去,下一个念头又来了,总也不能了,同时,念头不断也是正常现象,犹如流水,逝者已矣。如果能够做到不被这些纷纷扰扰的念头所束缚,任它来去东西,不被它所困扰,那么就是无住了。正如风动幡动之说,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外在的幡动还是风动,而在于个人的“心动”,即起心动念。
  所以,很多人时候,我们被自己的邪念妄想所迷惑,即境上起念,念有邪见,尘劳妄想,由此而生。正因为如此,六祖才说,“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自己的佛性并非用一种方法获得。如果自认为获得佛性,妄说祸福,乃是邪见。所以问题的要害还在“念”上,在个人意念之中。故六祖强调“立无念为宗”。
  总之,“无念”、“无相”、“无住”,就是告诫学佛者不可为外界虚幻假象所困扰,以假为真,亦不可以假象之上的虚妄执念为真,只有识得自性至真,方可在日常生活中领悟成佛之大道。因此,宇宙万有既是真,亦是假,然而,能够做到“离此用即此用”,也就可以证得菩提。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审美实践来说,佛家的“无念”、“无相”、“无住”,与道家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是一样的道理。其核心思想,就是“吾丧我”,就是既要生活于现实世界中,又要不被现实世界所绑缚,既要在生活世界中体悟美之为美的根本,又要立足于自身生命中对美的不断超拔与创建,唯有如此,审美实践才以生命本身为鹄的实践,也只有个体生命参与其中,又不被个体生命所束缚的践行工夫,审美活动才是具有佛学般若智慧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思智.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1).
  [2]丁萍.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原因及对策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其他文献
摘要:培养体育和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民办体育院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民办体育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外聘教师比例较高,教学秘书协调管理师资力量,监督教师工作成为保证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而艺术类专业学生思维发散,个性较强,导致学生管理成为教辅系统的难题。民办体育院校艺术系教学秘书管理工作岗位工作难度大、任务重、要求高,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秘书管理工作划分和责任认定至关重要。  关键
摘要:基于移动学习背景开发了现代学徒制移动教学平台及资源,构建了“工学联动”教学模式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关键词:移动学习;现代学徒制;工学联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239-02  自2015年上海市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以来,目前已实施近两年。按照试点工作的推进,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做法是现代学徒制学生前1.5年基本在学校接受基础文
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十九大的顺利举行,新时代的中国对高校育人也提出新的要求——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社区是育人的重要场所。笔者提出依托高校社区成立辅导员工作室(社区工作室),经过深入的调研,探索在社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全面育人的全过程。  关键词:社区育人;辅导员工作室;思政教育;高校社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1-0
摘要:生物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服务民族地区以及大连市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建校理念,注重应用研究是比较务实的思路。生物技术专业与2010年与大连市检验检疫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几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对近几年的工作做了一个总结,并对在此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说明同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大连民族大学;生物技术;大连市检验检疫局;大學生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6
摘要:《雨巷》是戴望舒的早期成名作和代表作,这首诗被叶圣陶盛赞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本文通过对原诗形式韵律和诗中意象等的分析,以利大英的英译本为例,结合与其他英译版本的对比分析,浅谈英译此诗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关键词:《雨巷》;形式;韵律;意象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094-03  一、原诗及译文简介  戴望舒(19
摘要:本文利用决策模型对江苏省高校发布的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24类支撑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不仅体现了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支撑数据的客观性,且尊重了专家对支撑数据属性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对于决策者来说,模型分析不仅是对高校目前本科教学质量的一种动态分析,也使各高校明确了自己的本科教学质量,这既有利于各高校对自己所处层次的认识,也以便于其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决策模型;信息熵法;模糊一致性判断矩
摘要:通过对我校2014级本科化学免费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较详细地分析了该专业的相关教学计划、课程设计以及教学资料与课程间关联性,以及注重实验操作技能与教学技能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本科理科(化学)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化学;培养质量;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0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具备能够为其提出硬件改进及优化思路建议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依赖于毕业生具有对工程问题评价预测的能力。而评价能力的培养本应该被包含于工程力学专业课程體系中的,但却被长期忽视了。本文以社会对工程力学人才需求为导向,倒推对在校生的培养定位,重置数值模拟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建模、计算、评价、建议四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从而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课
摘要:本文以《日用化学品生产技术》课程为例,探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评价方式,提出了“三平台、四主体、三时段”的十个评价维度,为进一步探索信息化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评价;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1-0265-03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增强,这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信息化已不再是个名词,早已冲
摘要:目前研究型高校已基本不再招聘青年讲师,这对于一直以来依赖讲师指导本科生实验和实习的传统教学体制带来不可逆转的冲击。国内外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表明:建立本科生课程的研究生助教体制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对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助教的遴选、培训、考核等方面的探讨,发现完善的研究生助教体制不但提高了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也让任课老师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更加優质地完成本科生实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