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美术学习对小学美术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能根据课程深度挖掘文化理解教学内容,创设文化教学情境,增强文化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不断提升文化理解,提高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美术课堂将是一项长期的实践研究内容。
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入;实践;美术课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学习是一种文化学习。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引导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学习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增强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对小学美术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试围绕“让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的主题,谈谈教师在课堂一线的实践探索。
一、 植根福地深情,感悟乡土之美
福文化深深植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不仅存在人们自身祈愿和相互祝福之外,还以众多富有特色的具体形式存在我们身边,衣食住行、配饰器物、书法绘画、歌舞戏曲等等,体现了人们恒久不变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浙美版第7册《迎春祈福》课程,这是一节“设计·应用”课,通过指导学生识别和解读福字图像的内涵意义,学会选择图案替代或填充笔画的方式设计福字,感受中国传统福文化及其所蕴含的美好寓意。整节课的设计围绕寻福、摸福、祈福、析福、画福等各环节全程渗透福文化,课程伊始,创设了视频欣赏—寻福与民俗活动—摸福得福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迎接吉祥宝贝,并识读其吉祥寓意。辨析和解读在现实生活中的福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具体实物上。这样的设计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迅速激起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学习,也使得整个认知过程愉悦轻松。在认识福字设计时,通过先整体再局部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思考、探究讨论,归纳小结出设计方法。在识别和解读特色福、个性福的内涵和意义教学难点时,设计识图找元素任务,创设生生讨论、师生交流反馈等流程引导学生识图、赏析、判断并尝试通过文字描述性地说出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判断,引导学生画福送福。让学生感受从创想演变成生活实物的“学以致用”全过程,促进了学生美术表现、创意实践核心素养的发展。课后拓展以微课视频对福文化进行梳理小结福的美好历程,通过介绍与福有关的事物,用一串串闪光的珍珠,串起中国千年的福文化史。
福文化的渗透与传承能让学生更好领悟家乡“有福之州,天下福地”的美誉,领会了人们在传承福文化过程中还不断推陈创新,从祈求生活幸福美满、富裕安康,到提升个人价值观,提倡勤劳是福、吃亏是福、吃苦是福等,让福义更广更深更远更有价值。一个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集福、纳福、送福,不断学习传播福文化。
二、 品读茶香雅韵,诠释内涵之美
俗语道“柴米油盐酱醋茶”抑或“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一直和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健康饮品,更是庸碌生活的美学起点。上千年来人们围绕着茶的采、制、沏、品等衍生出素雅宁静富有人文内涵的茶文化,浓缩着不同时期的时代风格和审美风貌,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浙美版第8册《茶香四溢》课程,教学重点是运用线描装饰的方法设计茶文化卡,以图字来呈现茶语茶境,传达生活美学、生活情趣。与茶相关的知识点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导入部分引导学生由局部至完整来赏析《唐人宫乐图》,从桌面的杯子、垫子、盆等,到分析人物的动作,分析创作主题,从而引出饮茶文化。从古至今,还有许多以茶事活动为创作主题的作品,《文会图》《斗茶图》《品茶图》《煮茶图》等将历代生活的瞬间凝固在画面上,以茶入画,茶话人生,阐释出人与茶的和谐相依。从茶画中感受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人们对茶的浓厚情趣,感受茶文化悠久文明与礼仪,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形式。茶圣陆羽的茶学专著《茶经》问世,代表着茶文化雏形在唐代初显。《什么是茶文化》微课视频学习,认识茶文化定义是指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画、茶学、茶道、茶故事、茶艺、茶修等内容。辅以素养测试题,巩固本课所学知识点,如茶的起源、茶文化的组成部分、福建名茶等。感受茶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从古至今茶文化不断传承发展,人们向往宁静清心、美好幸福的茶文化精神恒久不变。生活中形式丰富的茶文化,以茶会友,以茶养德。中国茶已是一张独特、多变、醇厚、芳香的國家名片。学生自主讨论小结茶器之美、茶器结构、茶语意境,感受壶中别有日月天,壶的品种多样、千姿百态反映了人们的爱茶之情,它是温暖人心的实用品,更是装点空间的艺术品,还是浓缩茶故事的珍藏品。以茶为载体,引导学生知茶性、习茶礼、懂茶艺、修茶德……用茶文化卡或更多形式呈现茶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欣赏能力。
茶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追求生活中的雅、正、清,以茶养德、以茶修为、茶趣茶享……在茶文化中不断塑造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情操。
三、 鉴赏漆器艺术,探寻精工之美
智慧的中国人民善于利用自然界中无穷无尽的物质资料,以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工艺品。大漆液就是其中一种,它可以制成华美的漆器,来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要。数千年来,人们不断创造、发展、丰富,使得大漆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一朵独具魅力的花朵。
浙美版第10册《中国漆器》,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传统漆器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核心材料是大漆,即天然漆。本节课通过欣赏历代漆器作品,了解漆器设计的纹样特点和制作工艺。通过引导学生远、近距离观察漆器实物,获得审美愉悦,同时学会运用简短的文字评述漆器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看,是欣赏活动的开始。在欣赏教学伊始,教师就精心挑选几件有代表性的漆器,用薄纱创设神秘的欣赏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师生倒数三秒后掀开薄纱,精美的漆器让人眼前一亮,学生顿时凝聚目光认真观察欣赏,接着指导学生从造型、色彩、图案等不同角度观察漆器实物,大胆发表感受:造型多姿多彩,色彩鲜亮生动,器物上的纹样精美丰富等特点,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为进一步观察感受开了个好头。通过竞猜明代雕漆作品最高拍卖价格,保持学生好奇心,了解艺术作品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为进一步了解漆器作品艺术价值内涵打好铺垫。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环节,从造型、色彩、工艺、纹样等方面将学生分为7个活动小组,通过资料、图片、文字等工具进行分析、讨论、拼摆、归纳,让学生对漆器作品的内容、形式、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小结,谈感受与理解。在学生表达之前,创设让学生零距离的触摸、闻、捧、看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再一次细致观察漆器实物,这是一种更深入地看与体会,触摸到了器物的光滑流畅、凹凸起伏;从器物外层几乎闻不到任何异味,内部隐约感受到漆色残余的独特味道;器物捧在手心是那么的轻巧,让人爱不释手;近看就能发现器物上多变的肌理、微妙的色彩、不同材质的奇妙结合,甚至从闪闪的亮泽中可以发现自己的影子。整个流程让学生由表及里体验漆器艺术,甚至引发学生对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讨论,加深学生对艺术高于生活的情感。学生的表达形式通过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来描述对漆器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例如:《蝶恋花》,据我的观察,这件漆器运用了戗金技法,艺术家用尖利的刀具刻画出花卉线条,再用金粉加以描绘,整个圆盘由装饰花纹组成,主色调为大红色。相信通过欣赏课《中国漆器》的学习,学生一定会慢慢喜欢上漆器这门独具魅力的艺术。 四、 弘扬生肖文化,溯源传统之美
源远流长的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是中国民间特有的民俗文化,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人们所重视。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为人们所熟知,赋予了美好寓意和象征的吉祥定位。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的精神,体现了人们的趣味生活,展示了永恒的艺术。
浙美版第8册《十二生肖》一课,从唱读《十二生肖》歌曲走进生肖文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思考生肖和我们每个人都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相)是的,从我们出生那天起,就拥有了自己的属相。每一种属相动物代表了一个人出生的年份,可以推算人的年龄,是中国独特纪年的象征符号。通过生肖成语接龙,让学生对珍贵的出土文物隋代的属相青铜镜、东晋的羊烛台进行赏析,感受历史悠久的生肖文化。布老虎、小猪鞋、小兔鞋,还有虎头帽,思考人们为什么佩戴与生肖动物有关的饰品?是吉利、消灾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生肖文化还蕴含着浓浓的祝福,让学生感受到,生肖文化和我们的生活真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通过生肖文化的艺术创作邮票设计,让学生体会到方寸天地蕴藏大世界,体会到生肖邮票就如一张国家名片,把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向了全世界。进而引导学生,指出属相邮票是在新年来临时发行,用属相动物给全世界人民拜年,祝福新年吉祥喜庆。学习吉祥图案传递出喜庆、吉祥的祈福寓意,牡丹代表富贵,桃花、荷花、菊花、梅花表达反复、长久的意思。竹叶寓意平安竹、富贵竹;铜钱、元宝是招财纳福、五谷丰登;头顶祥云为好兆头;葫芦为福禄之意等。生肖文化代表着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直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与本課紧密相关的吉祥文化、邮票文化等也呈现不同的魅力,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与学习。
总之,美术课程中蕴藏着许多可挖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做香囊,迎端午》反映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统门饰》反映的中国建筑文化,《有趣的脸谱》《戏曲人物》反映的戏曲文化等。我们在教会学生美术技能的同时更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扎根,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优秀传统文化这棵大树在小学美术课堂中长得根深叶茂。
参考文献:
[1]殷伟,程建强.图说福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罗威尔.中国茶的基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3]乔十光.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漆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4]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叶莹,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入;实践;美术课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学习是一种文化学习。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引导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学习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增强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对小学美术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试围绕“让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的主题,谈谈教师在课堂一线的实践探索。
一、 植根福地深情,感悟乡土之美
福文化深深植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不仅存在人们自身祈愿和相互祝福之外,还以众多富有特色的具体形式存在我们身边,衣食住行、配饰器物、书法绘画、歌舞戏曲等等,体现了人们恒久不变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浙美版第7册《迎春祈福》课程,这是一节“设计·应用”课,通过指导学生识别和解读福字图像的内涵意义,学会选择图案替代或填充笔画的方式设计福字,感受中国传统福文化及其所蕴含的美好寓意。整节课的设计围绕寻福、摸福、祈福、析福、画福等各环节全程渗透福文化,课程伊始,创设了视频欣赏—寻福与民俗活动—摸福得福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迎接吉祥宝贝,并识读其吉祥寓意。辨析和解读在现实生活中的福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具体实物上。这样的设计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迅速激起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学习,也使得整个认知过程愉悦轻松。在认识福字设计时,通过先整体再局部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思考、探究讨论,归纳小结出设计方法。在识别和解读特色福、个性福的内涵和意义教学难点时,设计识图找元素任务,创设生生讨论、师生交流反馈等流程引导学生识图、赏析、判断并尝试通过文字描述性地说出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判断,引导学生画福送福。让学生感受从创想演变成生活实物的“学以致用”全过程,促进了学生美术表现、创意实践核心素养的发展。课后拓展以微课视频对福文化进行梳理小结福的美好历程,通过介绍与福有关的事物,用一串串闪光的珍珠,串起中国千年的福文化史。
福文化的渗透与传承能让学生更好领悟家乡“有福之州,天下福地”的美誉,领会了人们在传承福文化过程中还不断推陈创新,从祈求生活幸福美满、富裕安康,到提升个人价值观,提倡勤劳是福、吃亏是福、吃苦是福等,让福义更广更深更远更有价值。一个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集福、纳福、送福,不断学习传播福文化。
二、 品读茶香雅韵,诠释内涵之美
俗语道“柴米油盐酱醋茶”抑或“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一直和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健康饮品,更是庸碌生活的美学起点。上千年来人们围绕着茶的采、制、沏、品等衍生出素雅宁静富有人文内涵的茶文化,浓缩着不同时期的时代风格和审美风貌,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浙美版第8册《茶香四溢》课程,教学重点是运用线描装饰的方法设计茶文化卡,以图字来呈现茶语茶境,传达生活美学、生活情趣。与茶相关的知识点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导入部分引导学生由局部至完整来赏析《唐人宫乐图》,从桌面的杯子、垫子、盆等,到分析人物的动作,分析创作主题,从而引出饮茶文化。从古至今,还有许多以茶事活动为创作主题的作品,《文会图》《斗茶图》《品茶图》《煮茶图》等将历代生活的瞬间凝固在画面上,以茶入画,茶话人生,阐释出人与茶的和谐相依。从茶画中感受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人们对茶的浓厚情趣,感受茶文化悠久文明与礼仪,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形式。茶圣陆羽的茶学专著《茶经》问世,代表着茶文化雏形在唐代初显。《什么是茶文化》微课视频学习,认识茶文化定义是指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画、茶学、茶道、茶故事、茶艺、茶修等内容。辅以素养测试题,巩固本课所学知识点,如茶的起源、茶文化的组成部分、福建名茶等。感受茶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从古至今茶文化不断传承发展,人们向往宁静清心、美好幸福的茶文化精神恒久不变。生活中形式丰富的茶文化,以茶会友,以茶养德。中国茶已是一张独特、多变、醇厚、芳香的國家名片。学生自主讨论小结茶器之美、茶器结构、茶语意境,感受壶中别有日月天,壶的品种多样、千姿百态反映了人们的爱茶之情,它是温暖人心的实用品,更是装点空间的艺术品,还是浓缩茶故事的珍藏品。以茶为载体,引导学生知茶性、习茶礼、懂茶艺、修茶德……用茶文化卡或更多形式呈现茶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欣赏能力。
茶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追求生活中的雅、正、清,以茶养德、以茶修为、茶趣茶享……在茶文化中不断塑造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情操。
三、 鉴赏漆器艺术,探寻精工之美
智慧的中国人民善于利用自然界中无穷无尽的物质资料,以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工艺品。大漆液就是其中一种,它可以制成华美的漆器,来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要。数千年来,人们不断创造、发展、丰富,使得大漆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一朵独具魅力的花朵。
浙美版第10册《中国漆器》,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传统漆器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核心材料是大漆,即天然漆。本节课通过欣赏历代漆器作品,了解漆器设计的纹样特点和制作工艺。通过引导学生远、近距离观察漆器实物,获得审美愉悦,同时学会运用简短的文字评述漆器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看,是欣赏活动的开始。在欣赏教学伊始,教师就精心挑选几件有代表性的漆器,用薄纱创设神秘的欣赏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师生倒数三秒后掀开薄纱,精美的漆器让人眼前一亮,学生顿时凝聚目光认真观察欣赏,接着指导学生从造型、色彩、图案等不同角度观察漆器实物,大胆发表感受:造型多姿多彩,色彩鲜亮生动,器物上的纹样精美丰富等特点,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为进一步观察感受开了个好头。通过竞猜明代雕漆作品最高拍卖价格,保持学生好奇心,了解艺术作品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为进一步了解漆器作品艺术价值内涵打好铺垫。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环节,从造型、色彩、工艺、纹样等方面将学生分为7个活动小组,通过资料、图片、文字等工具进行分析、讨论、拼摆、归纳,让学生对漆器作品的内容、形式、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小结,谈感受与理解。在学生表达之前,创设让学生零距离的触摸、闻、捧、看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再一次细致观察漆器实物,这是一种更深入地看与体会,触摸到了器物的光滑流畅、凹凸起伏;从器物外层几乎闻不到任何异味,内部隐约感受到漆色残余的独特味道;器物捧在手心是那么的轻巧,让人爱不释手;近看就能发现器物上多变的肌理、微妙的色彩、不同材质的奇妙结合,甚至从闪闪的亮泽中可以发现自己的影子。整个流程让学生由表及里体验漆器艺术,甚至引发学生对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讨论,加深学生对艺术高于生活的情感。学生的表达形式通过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来描述对漆器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例如:《蝶恋花》,据我的观察,这件漆器运用了戗金技法,艺术家用尖利的刀具刻画出花卉线条,再用金粉加以描绘,整个圆盘由装饰花纹组成,主色调为大红色。相信通过欣赏课《中国漆器》的学习,学生一定会慢慢喜欢上漆器这门独具魅力的艺术。 四、 弘扬生肖文化,溯源传统之美
源远流长的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是中国民间特有的民俗文化,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人们所重视。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为人们所熟知,赋予了美好寓意和象征的吉祥定位。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的精神,体现了人们的趣味生活,展示了永恒的艺术。
浙美版第8册《十二生肖》一课,从唱读《十二生肖》歌曲走进生肖文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思考生肖和我们每个人都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相)是的,从我们出生那天起,就拥有了自己的属相。每一种属相动物代表了一个人出生的年份,可以推算人的年龄,是中国独特纪年的象征符号。通过生肖成语接龙,让学生对珍贵的出土文物隋代的属相青铜镜、东晋的羊烛台进行赏析,感受历史悠久的生肖文化。布老虎、小猪鞋、小兔鞋,还有虎头帽,思考人们为什么佩戴与生肖动物有关的饰品?是吉利、消灾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生肖文化还蕴含着浓浓的祝福,让学生感受到,生肖文化和我们的生活真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通过生肖文化的艺术创作邮票设计,让学生体会到方寸天地蕴藏大世界,体会到生肖邮票就如一张国家名片,把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向了全世界。进而引导学生,指出属相邮票是在新年来临时发行,用属相动物给全世界人民拜年,祝福新年吉祥喜庆。学习吉祥图案传递出喜庆、吉祥的祈福寓意,牡丹代表富贵,桃花、荷花、菊花、梅花表达反复、长久的意思。竹叶寓意平安竹、富贵竹;铜钱、元宝是招财纳福、五谷丰登;头顶祥云为好兆头;葫芦为福禄之意等。生肖文化代表着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直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与本課紧密相关的吉祥文化、邮票文化等也呈现不同的魅力,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与学习。
总之,美术课程中蕴藏着许多可挖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做香囊,迎端午》反映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统门饰》反映的中国建筑文化,《有趣的脸谱》《戏曲人物》反映的戏曲文化等。我们在教会学生美术技能的同时更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扎根,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优秀传统文化这棵大树在小学美术课堂中长得根深叶茂。
参考文献:
[1]殷伟,程建强.图说福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罗威尔.中国茶的基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3]乔十光.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漆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4]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叶莹,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