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灌流对大鼠心肌细胞坏死形态发生的“促显”作用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的疾病。近年的大规模的IBD队列研究显示与IBD相关的基因有163个。但这些相关基因仅能对13.6%的克罗恩病和7.5%的溃疡性结肠炎的遗传背景进行解释。起病年龄<5岁或<6岁被定义为极早发型IBD,也有研究将<2岁发病归类为极早发型IBD。极早发型IBD则具有更强烈的遗传色彩,近年来相继报道了多种单基因突变引起的极早发型IBD,如IL-10及
目的探究棕色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关键基因以及参照基因随分化进程的表达变化趋势。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只4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提取肩胛间区棕色脂肪组织。以高糖DMEM培养原代棕色前体脂肪细胞,以"鸡尾酒法"诱导培养基(含0.5 mmol/L异丁基甲基黄嘌呤、5 mmol/L地塞米松、320 nmol/L胰岛素、1 nmol/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0.125 mmol/L吲哚美辛)诱导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维生素D状况,并评价其与骨定量超声值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测定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早产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并应用Omnisense定量超声仪测量其左侧胫骨中段骨超声传播速度(SOS)。根据胎龄将早产儿分为A组(胎龄28~32周)、B组(胎龄32+1~34周)、C组(胎龄34+1~36+6周),比较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壁肌层缺损并穿孔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例肠壁肌层缺损并发穿孔的新生儿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中早产和足月小样儿各1例,6例为足月正常出生体质量儿,发病年龄均<7 d,无围生期窒息史。临床均表现为哭闹和突发的明显腹胀,5例有胆汁或粪汁样呕吐。合并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5例,其中低位畸形3例,中、高位畸形各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婴幼儿结肠镜检查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提高对相关疾病及其内镜下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接受结肠镜检查且年龄≤3岁的223例患儿的临床及内镜资料。其中男148例,女75例;年龄26 d~3岁,<6个月41例,6~12个月68例,1~3岁114例。结果223例患儿在静脉复合麻醉下采用单人或双人操作手法,共完成235例次结肠镜检查,
克罗恩病是一种透壁性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易合并肠狭窄、肠梗阻、肠穿孔、瘘管、脓肿及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克罗恩病患儿常需接受手术治疗,然而目前对于手术适应证的掌握及术后处理仍然充满挑战性。预防术后复发,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表现和内镜下改变很复杂,轻重差别很大,疾病的活动程度、内镜下特点及组织学改变与疾病病情发展及治疗反应密切相关。通过小儿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指数和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可明确IBD的活动情况,病情严重程度。通过蒙特利尔标准和巴黎共识确定消化内镜下肠道受累的范围和病变的严重度,体现了治疗前后的变化,疾病的局部改变和随时间的反应情况。通过疾病活动度评分,内镜下肉眼所见和组织学改变评估
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系统性血管炎,其病因尚不清楚。以流行病学研究和调查为基础,KD的一些特征提示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参与免疫应答,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关系已得到广泛的研究,且HLA基因多态性也发现与KD相关。现对近年来KD患儿HL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