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评价现状的心理学分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wsx07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审视思政课教学评价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政课教学评价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评价目标未区分层次性;评价内容比较单一;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刻板。只要我们在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始终坚持心理学本质要求,就会使得思政课教学评价兼顾到共性方面和个性两个方面,最终使得到的教学评价更加全面、科学、客观。
  【关键词】思政课;评价;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48-02
  评价是建立在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基础上的价值判断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就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评价存在不同,其差异就在于它是对人的个性部分的评价,这正是教学评价最难测量的部分,也是当前教学评价缺失的部分。心理学的核心任务是把其各个分支研究的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行为活动最一般的规律。鉴于此,本文立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思政课教学评价现状。
  首先,评價目标未区分层次性。思政课教学评价目标的制定应该以教学目的为依据,与教学目标相契合,思政课的性质与高校开设的其他课程有不同的地方。因此,思政课评价目标的制定应该有所区分。思政课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最为重要的是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最为关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根本的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而就目前的高校思政课评价现状来看,学校往往只注重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讲授,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却忽视了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提升。这对于思政课来说恰恰是最为关键的缺失。很显然这种评价目标不能全面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这种评价目标设定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就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以及教学质量提升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主渠道主阵地所要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不相符的。
  其次,评价内容比较单一。思政课是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思政课的教学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来讲,更重要的是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就目前情况来看,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仅仅局限于学生是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学生知、行、信、义、行的培养,就无法最终达到学生正确的三观的树立以及“四有”新人培养的目标。因此,要想更科学的对思政课教学进行评价,就需要把学生知、行、信、义、行的培养纳入到思政课教学评价中,使得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绝不能否认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也绝不能把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否作为最终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唯一内容,更不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唯一因素。
  再次,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刻板。对于学生行为操守的评价往往是最难操作的,因为行为的产生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从目前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方式看,存在着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传统的问题。多数高校每学期期末评估一次,少数高校每学年评估一次,只有个别院校有期中考评、随机听课制度,随时接收教学各环节的反馈信息及时整改。笔者了解到,思政课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一般就是通过试卷的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来进行的。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工作存在着较明显的主观性和程序化,教学评价的结果也就存在着局限性和不合理性。因此,仅仅依靠这些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是很难反映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真实情况。但是,仅仅依靠上述这些评价方式,或者程序化的运用这些方式,难以取得对思政课全面有效的评价。因为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不仅会影响教学评价工作的准确性,还会使教学评价工作的指向性不明确,最终甚至会造成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工作的功能弱化甚至功能丧失。
  综上所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瓶颈就是没办法兼顾对学生行为、观念的评价。而从心理学的本质看,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物质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像,这种映像从外部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只要我们在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始终坚持心理学本质这一原则,就会使得思政课教学评价兼顾到共性方面和个性两个方面,最终使得到的教学评价更加全面、科学、客观。具体来看,思政课教学评价中个性部分的评价,就是对大学生是否能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判断。这一部分的评价恰恰是从外部看不见、摸不着的,是老师授课完毕后,大学生在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慢慢的成为行为习惯,行为习惯逐渐演变成为价值观念,最后并利用这样的价值观念影响周围的人的过程。如何来实现这样的过程,就需要把心理学的本质性原则运用在弥补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缺失。即在评价目标上把其分为低层次评价目标和高层次目标两个层面;教学内容上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更加注重学生的知、情、信、义、行的培养;评价方式上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借鉴高中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以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为视角,分析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教材策略提升高中生语文阅读行为与习惯,并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梳理分析高中语文有效课程教学评价的特征为基础,提出了高中语文有效课程教学的评价策略。为提升高中生在语文课程中的学习效率,提供基础性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语文课程;有效课堂;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本文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意义着手,分析了高职教育存在着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理念的缺失、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课程与教学时间缺少、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校企合作模式中人才培养的偏功利化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并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对策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院级党建与思政课题(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Djsz201623。  
【摘要】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禁锢了他们的思想,培养出的是思想僵化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新时期的教育是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和他们的能力培养。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当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35-01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应着重对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学习中构成多种思维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人文气息和意义,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43-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42-02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从归因理论的视角x出发,通过分析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各要素和数学教学效果的相互关系与影响,详细探究了影响学生学习的归因因素、学生的归因倾向并了解了学生归因倾向的途径,提出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等方面的思路与策略,最终目的是创设乐学和谐、积极向上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  【关键词】归因理论;数学课堂;教学环境;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33.6 【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将趣味教学法应用到中职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改善了过去数学教学枯燥无味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对于中职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了学生学习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挖掘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性,再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从而实现趣味教学法。  【关键词】中职生;数学教学;趣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导学案模式下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审批号:GS[2015]GHB0728。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41-02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机械模仿,它伴随着数学体验、数学交流、数学思考、数学运用的全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使数学回归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