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高中课堂教学方式不断革新,使得多媒体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由于多媒体信息资源具有便利性、快速性、丰富性等优势,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中能够一定程度地提升课程趣味性和教学质量,减轻教师负担。同时,多媒体技术的不当使用也可导致生物课程教学效果的降低。因此,在运用过程中需注意控制使用度和提升运用的灵活性。
關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生物课堂;利弊;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的运用日益广泛,部分高中生物课堂开始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带来相应的干扰因素。为提升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其运用利弊进行分析。
一、高中生物课堂的多媒体教学优势
1.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增加学生兴趣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包括播放光盘、制作幻灯片、多媒体的CAI课件、播放录像带等,具有声像具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等特点,能够有效运用于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1]。通过视频录像、图片演示等形式,展示生物个体的生理结构、生活习性以及各类生物实验实录,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二维图片转化为生动、直观、立体的视频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学生通过观摩、学习真实的生命体生存资料,可有效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积极性,深化对课堂知识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2.多媒体资源内容丰富,提升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板书为主要授课方式,板书的流程设计、版面美观度、以及对内容的整合是生物教师备课内容的一部分[2]。另外,板书授课方式对课堂时间有一定的消耗度,从而制约了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外信息补充。多媒体的课件内容通常以网络资源为主要采集来源,网络资源具有搜索快捷、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等优越性,生物教师能够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大量的课内外教学信息,例如各类生物实验的视频信息、生物个体的生长、演变的信息特写、生物学科的电视节目等,有效节省课堂板书时间,同时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色彩度。
3.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备课,减轻教师负担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师备课模式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教案设计活动,需要生物教师宏观把握各单元的知识框架,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分解与整合,同时需搜索相关图片或文字特写,针对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与认知难点进行辅助讲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采用,将多媒体资源那种的各类生物教学课件引入了教师的备课内容中,其教学课件涉及课程的额定教学内容、教材文件的解说图片以及生物实验的视频实录等,能够为生物教师的教案提供直接的资源支持,有效减少生物教师的备课负担[3]。
二、高中生物课堂的多媒体教学弊端
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同时,在当前生物教学中,部分课堂出现了多媒体资源过度使用和非常规使用等现象,对生物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下文对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多媒体运用弊端进行分析。
1.多媒体手段占据课堂中心,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
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使用便利、内容丰富等优越性,导致部分生物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心转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采集。在备课阶段依赖网络生物课件资源的下载,同时在课堂教学阶段过度运用视频、图像、CAI课件等教学手段,导致课堂教学的知识量增加,课程内容安排和设计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4]。另外,高中学生在生物课堂的知识学习过程中,难以对大量的课内外信息进行持续、有效的处理和消化吸收,从而影响了课堂学习效果。基于此,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需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由于后者具有教学目的清晰、课堂结构紧凑、课程内容安排合理等特点,可有效保障课堂教学的均衡性,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2.多媒体演示代替实验课程,生物学科实践性降低
生物实验课程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内容包括对生物研究设备的简单操作以及生物体的内部结构观察,例如显微镜的构造及正确使用方法、显微镜下对植物细胞、真菌细胞、动物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观测。通过实际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高中生物课堂素质教育。由于网络信息中的生物学科资源具有丰富性和特写性的优势,能够直接展示和完善生物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导致部分教师过度运用多媒体的技术特点,以视频、图像的演示代替实验课程的实际操作,降低了生物学科的实践性和可研究性。基于此,生物教师应重视实验课程中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提高学生理论知识面的学习成效,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多媒体课件内容单一,生物教师教学风格削弱
网络资源中生物教学资源丰富,但其内容的选择与使用受信息发布平台和生物教师主观选择的制约,易造成课件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的现象。部分教师的课件设计依赖于网络资源的下载,忽视了自身对生物课程的理解与深化,导致课件内容形式单一、内容设计缺少与课程的整合。另外,在授课过程中机械性地遵循课件导入、课件内容宣读、图片演示等固定教学流程,教学活动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从而造成生物教师的个体风格表现度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生物教师作为生物课堂的主要设计者和引导者,其自身创造能力和风格特点的发挥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在课件设计中融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课程理解,对公共课件进行个人化加工,提升课件的教学价值。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作为客观性的教学辅助手段,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教学应用效果与教师、学生主观的能动性发挥有高度联系性。通过对其应用过程的利弊进行分析探究,可以帮助生物教师明确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规范,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占有度、重视课件内容的完善与个性化设计,从而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效率,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娄虹.多媒体教学利弊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3,25(23):38-39.
[2]徐莹.教学媒体技术发展推动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08):244-245.
[3]张国成.高中生物教学中应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J].文理导航(中旬),2013,16(08):62.
[4]房昕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利弊分析[J].学周刊,2014,18(01):202.
關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生物课堂;利弊;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的运用日益广泛,部分高中生物课堂开始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带来相应的干扰因素。为提升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其运用利弊进行分析。
一、高中生物课堂的多媒体教学优势
1.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增加学生兴趣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包括播放光盘、制作幻灯片、多媒体的CAI课件、播放录像带等,具有声像具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等特点,能够有效运用于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1]。通过视频录像、图片演示等形式,展示生物个体的生理结构、生活习性以及各类生物实验实录,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二维图片转化为生动、直观、立体的视频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学生通过观摩、学习真实的生命体生存资料,可有效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积极性,深化对课堂知识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2.多媒体资源内容丰富,提升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板书为主要授课方式,板书的流程设计、版面美观度、以及对内容的整合是生物教师备课内容的一部分[2]。另外,板书授课方式对课堂时间有一定的消耗度,从而制约了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外信息补充。多媒体的课件内容通常以网络资源为主要采集来源,网络资源具有搜索快捷、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等优越性,生物教师能够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大量的课内外教学信息,例如各类生物实验的视频信息、生物个体的生长、演变的信息特写、生物学科的电视节目等,有效节省课堂板书时间,同时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色彩度。
3.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备课,减轻教师负担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师备课模式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教案设计活动,需要生物教师宏观把握各单元的知识框架,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分解与整合,同时需搜索相关图片或文字特写,针对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与认知难点进行辅助讲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采用,将多媒体资源那种的各类生物教学课件引入了教师的备课内容中,其教学课件涉及课程的额定教学内容、教材文件的解说图片以及生物实验的视频实录等,能够为生物教师的教案提供直接的资源支持,有效减少生物教师的备课负担[3]。
二、高中生物课堂的多媒体教学弊端
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同时,在当前生物教学中,部分课堂出现了多媒体资源过度使用和非常规使用等现象,对生物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下文对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多媒体运用弊端进行分析。
1.多媒体手段占据课堂中心,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
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使用便利、内容丰富等优越性,导致部分生物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心转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采集。在备课阶段依赖网络生物课件资源的下载,同时在课堂教学阶段过度运用视频、图像、CAI课件等教学手段,导致课堂教学的知识量增加,课程内容安排和设计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4]。另外,高中学生在生物课堂的知识学习过程中,难以对大量的课内外信息进行持续、有效的处理和消化吸收,从而影响了课堂学习效果。基于此,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需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由于后者具有教学目的清晰、课堂结构紧凑、课程内容安排合理等特点,可有效保障课堂教学的均衡性,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2.多媒体演示代替实验课程,生物学科实践性降低
生物实验课程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内容包括对生物研究设备的简单操作以及生物体的内部结构观察,例如显微镜的构造及正确使用方法、显微镜下对植物细胞、真菌细胞、动物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观测。通过实际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高中生物课堂素质教育。由于网络信息中的生物学科资源具有丰富性和特写性的优势,能够直接展示和完善生物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导致部分教师过度运用多媒体的技术特点,以视频、图像的演示代替实验课程的实际操作,降低了生物学科的实践性和可研究性。基于此,生物教师应重视实验课程中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提高学生理论知识面的学习成效,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多媒体课件内容单一,生物教师教学风格削弱
网络资源中生物教学资源丰富,但其内容的选择与使用受信息发布平台和生物教师主观选择的制约,易造成课件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的现象。部分教师的课件设计依赖于网络资源的下载,忽视了自身对生物课程的理解与深化,导致课件内容形式单一、内容设计缺少与课程的整合。另外,在授课过程中机械性地遵循课件导入、课件内容宣读、图片演示等固定教学流程,教学活动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从而造成生物教师的个体风格表现度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生物教师作为生物课堂的主要设计者和引导者,其自身创造能力和风格特点的发挥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在课件设计中融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课程理解,对公共课件进行个人化加工,提升课件的教学价值。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作为客观性的教学辅助手段,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教学应用效果与教师、学生主观的能动性发挥有高度联系性。通过对其应用过程的利弊进行分析探究,可以帮助生物教师明确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规范,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占有度、重视课件内容的完善与个性化设计,从而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效率,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娄虹.多媒体教学利弊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3,25(23):38-39.
[2]徐莹.教学媒体技术发展推动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08):244-245.
[3]张国成.高中生物教学中应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J].文理导航(中旬),2013,16(08):62.
[4]房昕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利弊分析[J].学周刊,2014,18(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