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有用香的习惯。 制香、焚香、闻香、品香、爱香、惜香,皆源自妙物留香。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生活用香与祭祀用香并行不悖,渐渐沉淀为一种蔚为大观的香文化。它是传统的产物,亦是自然的恩赐。 从生活到文化,从感官到心理,香以其独有的双重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好者。 它是大众的,也是风雅的; 它是玄妙的,也是丰厚的; 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它是只可意会的,也是有迹可寻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有用香的习惯。
制香、焚香、闻香、品香、爱香、惜香,皆源自妙物留香。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生活用香与祭祀用香并行不悖,渐渐沉淀为一种蔚为大观的香文化。它是传统的产物,亦是自然的恩赐。
从生活到文化,从感官到心理,香以其独有的双重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好者。
它是大众的,也是风雅的;
它是玄妙的,也是丰厚的;
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它是只可意会的,也是有迹可寻的……
香与人的互相依存,历时之久,效用之丰,结合之妙,都堪称奇美!
本刊不吝篇幅推出「香」之专题,旨在接续传统文化之根,带领诸位重拾千秋香脉!
其他文献
布奇里尼(Braccialini)在卡拉·布奇里尼(Carla Braccialini)女士的带领下,坚持着激情与创意走过50年,携着手工制作的灵魂呈现出一个属于布奇里尼的精彩纷呈的斑斓世界。 走进布奇里尼门店之前,惯性思维地将它与大多数意大利顶级皮具品牌划归为一类,风格典雅、高贵,颜色稳重、低调。这是顶级品牌一贯所具有的矜持风格,也是大多数人对于顶级品牌的认识。 可是,布奇里尼却打破了这个常
用记录复兴民艺 记录民艺是一种舍不得的情怀,但更有甚者,记录民艺是为民艺复兴与创新做准备。他们更年轻,愿意整合自身的资源并为民艺努力,挽救社会形象、出书、办展、做衍生品……让民艺换一种方式存活。 “我是民艺的记录者。透过这些工艺,让我看到美丽的物件,驱使我进入这个领域,用出版的方式将它们记录下来。”——蔡仕伟 谈到民艺,许多人会觉得离自己生活很遥远。在固有的观念里,许多人也认为民艺是老旧的,
“东边小山岗上,鸟儿啼声凄凉,春天看不见花和草,冬天盖满了雪和霜。四面八方的王孙才郎,人人向往图兰朵公主,她的美貌与天仙一个样。春天的花儿只为她开,秋天的明月只为她亮。”伴随远远传来的歌声,一位面色苍白的年轻人被士兵们押解着上了刑场。人群中发出同情的唏嘘声,有人试着为他向大臣说情。可是,站在高台上的公主却毫不留情,一声令下,“人头”噗通落入水中,溅起不小的水花。“噢——”舞台上和观众席上异口同声地
茶室:择胜居 茶主:俞挺,建筑师。“在最轻的房子里,看各地最美的风景。” 城市:临安市太阳公社 关键词:7天,山水间 这个世界很大,我想带着这个房子去看看。 它是那么轻,在里面灵魂没有枷锁。 蓬莱山,在何处?我欲乘此清风归去。 2015年9月9日,临安市太阳公社,山水间,一座纸房子悄然落成。临湖而建,四四方方,倒影在水塘里,好似山水间的平行世界。尽管以绿竹为骨,纸房子依然很轻,总觉得
自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届非遗名录开始,“非遗”这个陌生的词语不断升温成了一个文化热词,反观近10年的保护之路,重庆的非遗保护取得了什么成绩,有什么成功经验? 谭小兵:根据系统性的普查、整理和统计,重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手工技艺等保护项目共有4100多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为44个,重庆市级非遗项目为388个。 我们相继推出了《接龙吹打乐
古香古色的店铺里,门口、墙上、墙角都挂满了画,瓯江风光、水岸港头、碧湖香樟、古村老屋、乡间野趣……古堰画乡的景致,通通收入画中。 “你在站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这首《断章》让我们无限遐想,那小桥、那流水、那江岸、那小楼…… 在瓯江,似乎更能理解这首诗。这里,最美的景致不是香樟、鹅卵石、古亭江流,而是随处可见摆开画架写生的人,在他们眼
在国外,狂热的手工爱好者喜欢把自己关在车库里DIY,用树脂制作科幻英雄,或是狰狞的怪兽。这些没有上色的原创套件模型精细度极高,很难量产,通常被人们称为“GARAGE KIT(未涂装树脂模件,简称GK)”。模型上纤细的手指、飘逸的柔发和衣袖的褶皱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亚于精致的蜡像。限量、极致让GK逐渐走向商业化,成为售价不菲的收藏品。 近几年悄然流行于国内的“手办”,正是由GK演变而来,能上颜色,
铁栅栏里仰着脖子呱呱叫的五只鸭子,泥土里正在生长的几棵翠绿欲滴的大白菜,还有竹子架上挂着的一排葫芦,门口窝棚里拴着的神情威武的昆明犬……位于云南团结乡的这个农庄宁静祥和,一派令人流连忘返的田园风光。 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废弃的养鸡场,青瓦上长着草,鸡屎堆得足有一米高。如今,它在云南几位民间手艺人的修葺下,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艺术村。土陶、斑铜、葫芦雕刻、制墨、雕塑等民间手艺人纷纷入
在发掘和保护中国民间剪纸文化艺术的荆棘道路上,乔晓光一干就是30年。一路上,他始终坚持沿着心走,沿着黄河走,沿着中华文明的根走。由此,他走进了民间美术的内心。 寸头、赤脚,挽着袖子剪纸的乔晓光,朴实得让人暂时忘掉了他的“教授”身份,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艺术背后永远是一个生活里质朴真切的人。他说,是过去30年做剪纸田野调查的经历让他甩掉了身上的酸气,多了一些地气和硬气。这30年,中国剪纸经历了从土窑
小岭村是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宣纸正是从这里走出,成为﹁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中国文化载体。 在中国数以百万计的村落中,小岭,是一个不起眼的名字。全国叫小岭的村庄,可能有成百上千个。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小岭却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地名——这里是中国宣纸的发源地。 自公元1250年小岭曹氏始祖曹大三为躲避战乱移居安徽泾县小岭村开始,小岭村就成为了一个曹氏聚族而居的村落。小岭村地处群山之中,少田,曹大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