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不断创造出不同的人格,分担他年轻的生命中出现的各种痛苦与孤独。这里面有纯洁的孩子、孱弱的少年、邪恶的罪犯、渴望性爱的女同性恋者。某种程度上,他就像上帝一样,重新发明了自己。
1979年8月4日,阿森斯医院的电梯坏了,一个正在医院接受心理治疗的小女孩被困在了电梯里,尖声哭叫。门外的配电器冒出了火花,伴着噼里啪啦的爆裂声。这时候另一个在医院接受精神治疗的病人比利,突然沿着缆绳滑到下面,打开通风口跳进电梯,一边检查电梯内部,一边站在小女孩的身边安慰她,“你读过诗吗?”比利问那个小女孩。“我读过《圣经》”。“能给我背诵里面的章节吗?”比利和她说话,一直等到维修人员到来,半个小时以后,在比利的陪伴下,小女孩终于安全离开了电梯。
这一幕发生在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主人公比利则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断处在美国舆论旋涡的,三宗强奸抢劫案的嫌疑犯,威廉·米利根。他终生没有逃脱过公众的视线、媒体的追踪、政客的争论。终其一生,他也辗转于不同的精神医疗中心,企图找寻自己的命运。他被诊断为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一种至今在精神医学界尚无定论的精神疾病。
比利有24个不同的人格,每个人格都能够掌管一部分时间。他会突然变成南斯拉夫口音,骁勇善斗,也会变成持重的英国绅士,高傲又有智慧。他有时候会突然精通电路修理,就像在刚才发生在危险电梯中的那一幕那样。还会成为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只能够承受痛苦不断哭泣的小孩。这些离奇的情节听上去足够荒谬,能够吸引任何一个陌生人的好奇心。
根据丹尼尔·凯斯的讲述,比利来自于一个分裂的家庭,他的母亲经历过几次的离婚与再婚,他的生父在他年幼的时候自杀,他最严重的童年虐待来自于他的继父,一个用性侵、暴力和不断的恐吓对待幼年比利的恶人。“只要闭上眼睛,我所遭遇的痛苦就由另一个我创造出的人格来承担。”这是比利人格分裂的开始,在随后十几年里,他不断创造出不同的人格,有纯洁的孩子、孱弱的少年、邪恶的罪犯、渴望性爱的女同性恋者。他用这24种人格来应付不断出现的突发状况,他们彼此甚至不能互相知觉。因此当鲁莽的里根出门抢劫,女同性恋者强奸了受害人后,其余人格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么如果他不能知觉自己犯下的罪行,应该作为罪犯被审判吗?在法庭做出裁决前,公众舆论已经一片哗然。
“他们不是不同的人格,他们是不同的人”。坐在精神医疗中心,比利反复和作者强调这一点。24个人拥挤在比利的脑中,成为比利对极端的痛苦与孤独的回应。而最被大众质疑,也是最神奇的一点是,被称做“比利”的那个人,真的能够在现实世界里使用多种语言,掌握逃脱术,懂得生物学知识,并且还有一手好枪法。比利集24个人的技能与弱点为一身,某种程度上,他就像上帝一样,重新发明了自己。
在四名权威的精神病医学专家和一名心理医生鉴定为“多重人格分裂症”之后,比利被法院判决为无罪,却因此成为舆论风暴中心的靶子,遭遇人身威胁、持枪伏击、中断治疗、转往根本不相信他所患病症的监狱型医院。在阿森斯医院,他曾经有希望成为真正的“比利”,医生第一次将他的大多数人格融为一体,这个时候的他不仅能够记得所有发生的不幸,还能绘声绘色的描述自己的那些可笑的冒险行为。比利此前的分裂有多荒谬,这样短暂的时刻就有多么值得珍惜。然而最终,大多数为了比利奔走努力的人失败了。比利仍然被转往严密管控的监狱型医院,饱受虐待和歧视,面临着再次分裂,终于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当作者再次询问他是谁的时候,他茫然无措,“我不知道,我大概没有名字。”
比利的案件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比利所造成影响至今仍然在持续发酵。早在1990年代詹姆斯·卡梅隆就曾经试图将比利的故事搬上银幕,最终未能成功。而在今年,被比利这个谜一样的人物吸引了20多年的莱昂纳多,终于开始动用自己的公司制作这部电影。为什么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被一个多重人格分裂患者的故事所吸引?在《24个比利》中,有一个可能的答案是这样的,虽然我们从未进入过疯狂的世界,然而我们和那些被禁锢在疯狂世界的人们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看法。我们承受着共同的痛苦与孤独,只不过,有些人遭遇了奇特的命运,比我们走的更远了一些。
1979年8月4日,阿森斯医院的电梯坏了,一个正在医院接受心理治疗的小女孩被困在了电梯里,尖声哭叫。门外的配电器冒出了火花,伴着噼里啪啦的爆裂声。这时候另一个在医院接受精神治疗的病人比利,突然沿着缆绳滑到下面,打开通风口跳进电梯,一边检查电梯内部,一边站在小女孩的身边安慰她,“你读过诗吗?”比利问那个小女孩。“我读过《圣经》”。“能给我背诵里面的章节吗?”比利和她说话,一直等到维修人员到来,半个小时以后,在比利的陪伴下,小女孩终于安全离开了电梯。
这一幕发生在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主人公比利则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断处在美国舆论旋涡的,三宗强奸抢劫案的嫌疑犯,威廉·米利根。他终生没有逃脱过公众的视线、媒体的追踪、政客的争论。终其一生,他也辗转于不同的精神医疗中心,企图找寻自己的命运。他被诊断为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一种至今在精神医学界尚无定论的精神疾病。
比利有24个不同的人格,每个人格都能够掌管一部分时间。他会突然变成南斯拉夫口音,骁勇善斗,也会变成持重的英国绅士,高傲又有智慧。他有时候会突然精通电路修理,就像在刚才发生在危险电梯中的那一幕那样。还会成为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只能够承受痛苦不断哭泣的小孩。这些离奇的情节听上去足够荒谬,能够吸引任何一个陌生人的好奇心。
根据丹尼尔·凯斯的讲述,比利来自于一个分裂的家庭,他的母亲经历过几次的离婚与再婚,他的生父在他年幼的时候自杀,他最严重的童年虐待来自于他的继父,一个用性侵、暴力和不断的恐吓对待幼年比利的恶人。“只要闭上眼睛,我所遭遇的痛苦就由另一个我创造出的人格来承担。”这是比利人格分裂的开始,在随后十几年里,他不断创造出不同的人格,有纯洁的孩子、孱弱的少年、邪恶的罪犯、渴望性爱的女同性恋者。他用这24种人格来应付不断出现的突发状况,他们彼此甚至不能互相知觉。因此当鲁莽的里根出门抢劫,女同性恋者强奸了受害人后,其余人格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么如果他不能知觉自己犯下的罪行,应该作为罪犯被审判吗?在法庭做出裁决前,公众舆论已经一片哗然。
“他们不是不同的人格,他们是不同的人”。坐在精神医疗中心,比利反复和作者强调这一点。24个人拥挤在比利的脑中,成为比利对极端的痛苦与孤独的回应。而最被大众质疑,也是最神奇的一点是,被称做“比利”的那个人,真的能够在现实世界里使用多种语言,掌握逃脱术,懂得生物学知识,并且还有一手好枪法。比利集24个人的技能与弱点为一身,某种程度上,他就像上帝一样,重新发明了自己。
在四名权威的精神病医学专家和一名心理医生鉴定为“多重人格分裂症”之后,比利被法院判决为无罪,却因此成为舆论风暴中心的靶子,遭遇人身威胁、持枪伏击、中断治疗、转往根本不相信他所患病症的监狱型医院。在阿森斯医院,他曾经有希望成为真正的“比利”,医生第一次将他的大多数人格融为一体,这个时候的他不仅能够记得所有发生的不幸,还能绘声绘色的描述自己的那些可笑的冒险行为。比利此前的分裂有多荒谬,这样短暂的时刻就有多么值得珍惜。然而最终,大多数为了比利奔走努力的人失败了。比利仍然被转往严密管控的监狱型医院,饱受虐待和歧视,面临着再次分裂,终于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当作者再次询问他是谁的时候,他茫然无措,“我不知道,我大概没有名字。”
比利的案件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比利所造成影响至今仍然在持续发酵。早在1990年代詹姆斯·卡梅隆就曾经试图将比利的故事搬上银幕,最终未能成功。而在今年,被比利这个谜一样的人物吸引了20多年的莱昂纳多,终于开始动用自己的公司制作这部电影。为什么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被一个多重人格分裂患者的故事所吸引?在《24个比利》中,有一个可能的答案是这样的,虽然我们从未进入过疯狂的世界,然而我们和那些被禁锢在疯狂世界的人们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看法。我们承受着共同的痛苦与孤独,只不过,有些人遭遇了奇特的命运,比我们走的更远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