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之我见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容易体现培养阅读能力效果的是语文课。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主要靠“学得”和“习得”,而非教师的“教得”。因此,要想真正获得语文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对语文知识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及科学的阅读方法。
  一、情感情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
  首先,要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生活中的花草树木,自然风光,人情冷暖,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等,都应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只要带着对生活的浓浓的关爱,那么,学生所阅读的一切书籍读物的内容都会打上他们对生活理解的烙印,语文知识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内化为自己的独特感悟,学生的理解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其次,要培养热爱读书的情趣。读书,是增加语文底蕴、丰富头脑“内存”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学生看小说会废寝忘食,阅读有趣的书时兴趣盎然,都是因为“乐此”,才“不疲”。对阅读而言,兴趣可以激励读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阅读的效率。在浓厚兴趣的趋使下,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知识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
  二、良好习惯的培养
  1.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许多著名作家写出不朽的文学作品,闪耀着思想的光辉,焕发出独具一格的魅力,无不是读书和深入思考的结果。毛泽东的“四勤”学习法中的第三勤,说的就是“勤想”,主张“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多思、善思”,不“尽信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会跟随教师的讲解,对重点语句及文章结构内容作出点评,把教师讲解中的关键点言简意赅地记在相应位置上,可记难认字的音、难解词的义、关键句的作用,还要做一些简单的评点,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其深刻的思维方法很有好处。
  三、科学阅读方法的培养
  1.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类型。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模仿兴趣。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2.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使其从阅读中掌握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并养成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
  3.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外阅读能力。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
  综上所述,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竭尽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宝石”、“引向深处”和“把书读薄”,为此,就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力求理解。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
  2.理清思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进行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十分重要。
  3.提出问题。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学生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议或补充;一类是学生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并且深入思考,收获会更大,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
  4.独立回忆,学会准确表达。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一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查用。钱伟长说过:“读一本书,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顾一下,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其他文献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新《课标》还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
【设计意图】  孔子一直以圣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让后人敬而又敬。事实上孔子首先是一个“人”。北大教授李零说:“历史上的孔子有两个,一个是《论语》中的,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一个是孔庙中的,泥塑木胎,供人燃香磕头。”因此如果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孔子形象,首先应该从《论语》中去了解,而不是从后代君王给孔子的封号里去拜读。《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黄济先生曾说,“回到孔子”就是要
[摘 要: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在教学活动中整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互动便利的优势,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落后面貌,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变得妙趣横生,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容易的理解知识,对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也要在教学思想上与时俱进,注重对多媒体教学有效整合方面的积极探索,可以通过整合运用教学资源,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可以创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这样设定的:“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015年宁波语文中考必背的古诗词有50首(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文言文教学受到了高度重视。文言文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了解、传承历史文化。与此同时,文言文也是中考的重要组
弹指一挥间,1978----2021中国走过了43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如今的中国,正以经济总量雄居世界第二,每年的经济增长量雄居世界第一的霸气,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个伟大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今天的中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经不是神话。上天能坐飞机,下地能坐地铁,出行坐高铁,开汽车,这些都是平常的事。过去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变成了
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对所有新闻记者影响至深。现在“零度写作”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陈述。但这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这种写作多见于新闻写作,也就是客观报道,读者也会潜移默化地认为新闻原来就该这么写。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教育行业也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加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其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就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素质。但是当前这种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有很多因素都影响了该方式的发展。所以本文就主要分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情况。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和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
[摘 要:合作学习的方式已逐渐被广泛运用,其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存在于课程知识的学习,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形式。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合作的成效可见一斑,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立足于课堂本身进行及时反思,进而采取更优的科学方式展开教学,以将合作学习的培养优势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的优化是现时代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科学,也是一门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上好语文课,就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优势,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我在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将自己的心得和同仁们分享。  我觉得,一堂语文课,想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创设良好的
对于课堂提问艺术的深思,我是从一个同课异构课例开始的。《风筝》一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其中丰富的内蕴给教学带来了较大挑战,两种不同的问题设计更是给我带来了深刻思考。  问题设计一:  主问题:文中“精神虐杀的这一幕” 具体指什么?  根据这一主问题,又设计了三个相关的小问题:  1.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说说文中的弟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