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巧·活”打造语文课堂的规范性和艺术性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i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探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好的问题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新课改后,一些语文课堂提问随意、杂乱、古板,“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缺乏规范性和艺术性。对此,笔者以《外国小说欣赏》为课例,从“精·巧·活”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提炼出更好的课堂问题,以促进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打造具有规范性和艺术性的课堂。
  关键词:文本教学;问题提炼;巧;精;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23
  随着新课改逐步推进,问题探究式教学成为语文课堂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这一教学法,但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教师问题缺乏专业性和灵动性,“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变成教师问学生答的低效模式,课堂教学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看似丰富实则启而不发。问题提炼是问题探究的关键一步,是语文教师课堂思路和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提炼出更好的课堂问题呢?笔者认为,好的问题既要具有规范性还要具有艺术性。语文教师要强化问题意识,精心设计,将问题提炼做到“精·巧·活”,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让语文课堂有启有发、有问有思。
  一、问题提炼要“精”
  问题提炼是文本教学的灵魂,也是文本探究的关键。细数当前的语文课堂,有不少教师课堂所提的问题随意、杂乱,缺乏精细化的提炼和严谨的语言组织,有的教师甚至一问到底,问题探究式教学变成了教师问学生答的低效模式。王崧舟老师说,文本细读既要以文本为中心,还要注意强调文本内部组织结构。好的问题提炼要体现一个“精”字,不仅要基于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紧扣文本,还要把握思路,梳理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所提问题要规范精炼、难易适中、思路清晰、具体明确。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研读文本,提炼出“精”的课堂问题,让学生有“序”可循。
  1. 问题提炼要把握适度性。优化课堂问题,应从精简问题开始。应慈军老师认为,上好一堂课就如同写一篇文章。一节语文课,语言要有组织,思路要清晰,所提的问题要“精炼”,要体现适度性,不多提,不乱提,做到难易适中,张弛有度。教师发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用有效,都要为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和解决疑难服务,因此要字斟句酌,仔细推敲,把握住问题的度。
  2. 问题提炼要体现层递性。课堂的问题既要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又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过程,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有严密的逻辑性,设置一定的“梯度”,逐层推进问题探究式教学。例如教授《桥边的老人》时,教师在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的过程中,提炼了三个问题:“我”与老人的回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第一个问题,通过文本细读,把握人物内心情感。第二个问题,在前一个基础上,分析两者不同态度的原因,进而把焦点引到了问题三,即对文本主旨的探究。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井然有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探究主旨。在《丹柯》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给出两个探究问题:丹柯把生命献给了一群无知愚昧自私的族人,值得还是不值得?塑造这个不被理解终受践踏的悲剧英雄的意义何在?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再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价值,這何尝不是让学生学会梯度思考呢?
  3. 问题提炼要具有明确性。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表达训练的主阵地。含糊不清的问题会让学生不知所措,这样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利于文本教学的深入。因此,教师提炼的问题要具体,有明确的指向性,切忌模糊不清。例如,上《炼金术士》时,为使学生能够把握小说情节,教师安排了这些问题: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这篇小说是围绕着哪个母题展开情节的?在圣地亚哥身上发生了哪些关于梦想的事情呢?这三个问题的指向性和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概括,这让学生有的放矢、有章可循,不至于手足无措。
  二、问题提炼要“巧”
  问题提炼的“精”寻求的是问题的清晰、规范和精准。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自然离不开巧妙的设计,问题提炼除了“精”,还要“巧”。然而,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形式主义的设问方式。例如“这篇文章美不美,美在哪里?”“这篇文章让你感动吗?感动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可以运用到许多文本教学中,可是,笔者不禁怀疑,如此千篇一律的问题真的有效吗?因此,问题提炼还要追求一定的艺术和技巧,避免出现形式化的设问方式,使课堂变成“假启发”。教师应该根据文本和学情的不同,找准每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巧妙地提炼问题,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牲畜林》,小说的背景是战争,却几乎嗅不到一丝血腥味,也看不到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在执教的过程中,教师以这一文本特征为切入点,设置问题:这篇文章和过去战争题材的小说有何不同?作者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巧妙地抓住了文本的关键处和核心点,解决了这篇小说的重点和难点:原来,追求“轻逸”是对生活沉重的解构,是对战争的净化,以这样的方式反思战争,比纯粹表现战争的沉重与残酷显得更有力量。
  在教授《素芭》时,教师以小说的结尾为切入点,出示两个不同版本的翻译(一个是冰心的,一个是泰戈尔研究专家董友忱的),设置问题:你认为哪一个版本的翻译更好,为什么?这一设计巧妙地利用小说的结尾引导学生探究主旨,帮助学生解决了疑问:素芭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小说的结尾如何理解?学生经过文本阅读和比较思考后,自由发表观点,既激发了兴趣,又解决了疑难。
  三、问题提炼要“活”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教学有趣与否很多时候取决于教师的问题设计,所以,问题提炼除了“精”“巧”外,还要在“活”上做文章。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寻找文本的矛盾点和争议点,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教学中,有一个情感剖析环节,教师设置问题:下车后的母女俩既“谨慎”又“不谨慎”,体现在哪里?说明了什么?既“谨慎”又“不谨慎”,可以看出母女俩一方面“尽量不去惊扰别人的午睡”,另一方面坚持叫醒正在午睡的神父,口吻“固执”“执拗”“坚决”。这种前后矛盾的言行正是源于母亲对自己做“小偷”的儿子不能明言的爱。该问题巧妙地抓住了小说的矛盾点,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和理解小说的深层意义。在教授《骑桶者》时,教师让学生探究:小说的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我?这个问题既是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之处,也是这篇文章的争议点,学生会从文本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理由,在课堂上形成多个答案。这场“争论”激起了学生深入文本的兴趣,也让学生明白了“小说主题的多样性”。有时,语文课堂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反对“标准答案”,鼓励学生个性解读,让文本教学更有活力、更灵动。
  语文教师想要让文本教学更有生命力,离不开字斟句酌的文本解读,也离不开深思精巧的问题提炼。问题提炼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想要用问题提炼点燃学生的思维智慧,想要提炼的问题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在做到“精·巧·活”的同时,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总结积累,用心设计和安排,将文本探究之路越拓越宽。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崧舟.诗意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 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1.
  [4] 吴蔚萍.创有趣课堂 促有效教学——以《外国小说欣赏》问题设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4).
  (作者单位:浙江省庆元中学 323800)
其他文献
摘要: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运动的问题综合性较强,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解决这类问题既要用到物理中的洛仑兹力、圆周运动的规律,又要用到数学中的平面几何知识。其中,关键是确定圆运动的圆心,只有找到圆心的位置,才能正确运用物理规律和数学知识。在本文中,笔者将给出几种找圆心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带电粒子;圆运动;确定圆心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新课改要求在教师的策划下,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合作探究、批判、反思等活动,主动地理解和建构知识,改善自身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发展,并要能通过合作发展自己。  关键词: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28  一、让学生学会学习  1. 给学生设计探究空间  在新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117  前段时间,迷上一部老电视剧《大宅门》。其中有这么一个片段,二奶奶生病了,按理说一家世代行医,且是名医,自家人生病了,看病应该很方便,然而不但请别的郎中来瞧病,而且还有句台词“医不自医”。由此,上网查阅了相关来历、说法及内涵,忽然想到周围有不少朋友谈到自己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并且自己作为一名教师也深有
摘要:本文探讨了公民的核心素養——地理素养的现状,基本内涵和结构等,希望能给我们的地理教学带来启示。  关键词:公民;核心素养;地理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055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地理科学素养、
摘要:课改是近几年学校教育常提起的话题,从事一线的老师也为此做出了努力,并卓有成效,做出了貢献。而“和美”课堂也正是在这种课改的大环境下诞生,萌芽、逐渐茁壮成长。  关键词:和美;“和美”课堂;教学改革  去年,为了迎接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我校提出了“和美有涵”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今年,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对学校小班额课堂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提出了“和美”课堂的改革尝试。  “和美”,顾名思义就是
摘要: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它的表现手段是声音、感情和动作。而充沛的感情是歌唱二度创作的必备条件。所以,情感左右声音的变化,声音又是情感的体现。本文就声乐演唱中的情感体现与艺术处理进行探究,以提高声乐演唱的技巧。  关键词:歌唱者;情感体验;个性歌唱;艺术修养;艺术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57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
众所周知,在语文学科中,中学生学习一些语法是有益处的,但是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应如何讲授语文语法呢?对学生来说,学习语法,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为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语法教学要改变以前纯理论的教学,要在阅读、诗歌、文言文、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把语法教学自然地融会贯通到日常的语文学习中。  一、结合阅读教学点拨语法  这主要是指学生在阅读中碰到一些不易理解的词句时,可结合一些语法
摘要: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它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創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丰富审美情感,提高感受与鉴赏能力。其次,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把学生导入一个统一的氛围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情绪“场”,产生人与人、人与音乐情感上的共鸣效应。  关键词: 欣赏;情感;
摘要: 大道至简,在新高考背景下,透过众多新理念新主张、新教学模式、新考试形式,寻找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本文以为,“简约高效”课堂应该是应对教育教学新变化的主题,是需要高中政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总结、践行的课题。本文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堂现状出发,阐述了新高考背景下打造简约高效课堂的必要性,并从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提出了打造简约高效课堂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摘要: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转变教学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促进自身角色迅速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认识与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