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舟:探寻存在的完整性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and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青苹果》获得首届中国油画精品展的金奖。画面中是一个彝族女人穿着大衣服,蹲在地上用秤称着几个苹果。拱形的构图,秤上的刻度清楚可见。依然保留着那时流行的古希腊式的古典趣兴,只是在她的衣纹与秤盘的质感之中,不经意间流露出了自然主义的表现技巧。
  它的创作者何红舟这一年26岁,在浙江美院毕业后,正留在浙美附中任教。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记者问:“你在追求些什么?”何红舟回答在追求一些结构上的东西,比如拱型的构图……
  记者并不满意地继续启发追问:“你为什么要画那些秤称苹果呢?”何红舟说:“好像秤上面有数字,有一种刻度的东西,与几何更有关系……”
  “你不觉得这几个苹果已经开始市场经济了吗?”有些失去了耐心的记者最后替他说出了答案。
  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何红舟很开心,笑得眼眯缝成一线,平易近人,实话实说,丝毫没有传说中浙江画界大侠的架子。他说后来觉得那个记者说得也对,只是我不是一个生动的人,画也跟着受牵联。
  了解他的好友同时也是他的同事孙景刚说:“红舟心里知道什么是生动的人,并且对此耿耿于心。因为,他认定自己‘不生动’也罢了,可是‘画也受牵连’,他便放不下。也是因为此,他并没有把自己高超的写实能力变为精雕细刻的描画,而是毫不掩饰的用自己的画笔和态度表达着对维拉斯贵支、哈尔斯这类画家的敬意,并且无论世风如何变化,他坚定的以自己的画笔和行为去实现他对绘画的理解。”
  的确,凭借四川人对时风的敏感,凭着他那出色的手艺,何红舟实际上有太多可以选择的路径,他本可步履轻松得多,成名时节早得多。可他偏偏选择这费时、费力的写实绘画,又是那种一眼看去最平凡,最不容易出新的方式方法,的确会让很多的人感到不解。


  或许不解的还有他自己,一如他说自己一直是一个很被动的人一样。2013年,上海《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何红舟在展言中看到了“探寻存在的完整性,是写实主义能够存在最根本的理由”话时,才对自己所走过的路若有所悟。
  “你不可能始终去追赶这个时代,你会寻找自己的本性,我可能适合干这个,而且我所受教育的环境,包括自己的才能、脾气、秉性,好像干这个东西比较适合,所以我必须要坚定不移的去干这些东西。”何红舟说。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关于绘画的最初记忆,是在四川,何红舟父亲工作的工厂里。
  父亲分管着宣传部门,手下一帮人就是画画的。写实油画、马恩列斯毛、红光亮。“但是随着一步步的人物形象出来,你会觉得很神奇。”何红舟说:“那是一种直接感染力,你会迷恋上那种造型。”


  父亲看着儿子的痴迷,便经常拿着一些画来鼓励他:“好好学啊,没准将来可以当老师啊!”事实上,他对绘画的痴迷不光只有父亲看在眼里,同时发现他的还有一位老师。老师告他不要局限在一个工厂里,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去考川美附中。三年之后,这位老师成了他初中的班主任。
  1978年,四川美院内何多苓、罗中立等一批年青画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暂露头角,人们将他们的画称之为“伤痕美术”。1980年,当何红舟进入川美附中时,这批画家也开始了他们的活跃期。
  “当时就迷恋上那种油画的味道,跟以前看的东西不一样,只是隐隐地觉得这帮人复兴了一种东西。后来才慢慢清楚实际上就是西方19世纪写实绘画的一些东西,包括俄罗斯的,就是那个时候运用到当中来的。”
  但是伤痕美术带给青春年少的何红舟的并不只是崇拜与热爱,他开始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像《工农兵画报》,还有出版时间并不长的《美术丛刊》便成了他的最爱。正是在这些杂志中,他知道了千里之外的浙江美术学院。知道了胡善馀,金一德,还有全山石等老师,也知道了这边的开放的思想与严谨的学风。
  1984年,何红舟参加高考。一直就想出来看看的他终于可以背着画夹一路走一路考,“就是北京没敢碰,因为那时政审比较严。这一年是填报志愿进行报考的第一届,大家都是在不知道专业成绩的情况下报的。心里没底,所以回来之后,还是乖乖地将川美填成了第一志愿。”
  惊喜在一个星期之后突然而至,“浙美的系主任郑胜天老师给我们写的信。说你考试名列前茅,欢迎你到我们这边来读书。”但烦麻也随之而至,那个填好的志愿早已经到了教育厅,几经周折,还是无法更改。
  临近开学,几近绝望的何红舟打电话到浙美:“没有户口迁移证能不能报到?” 招生办主任张佩云回答:“可以过来!”
  就这样,何红舟在没有组织关系,没有户口的情况下在他所向往的“外面的世界”度过了第一个年头。“所以当时在这边没有粮票,吃饭也成了问题。包括像当时的副主任高友林老师也来给我粮票,等于是资助你这个学生,要不然没饭吃。”
  为了不让老师们失望,何红舟成了当时唯一的一个全五分生,各科全优。为此,他还得到了赴日交流的机会。“去了一个星期,同学们很羡慕,自己也很得意,所以就迫使自己眼界要更开阔一点。”
  那一年是1986年。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当代新潮艺术开始风生水起,愈演愈烈。而当时的浙江美院无疑是这场美术运作的浇注点。这让向往新生事物的何红舟也在这一年里变得有些“乱套”。 在一幅画西湖游人的习作中,他甚至把一个女裸体也放到里面去,就是那种形也画得特别实的那种。
  “记得当时有一本很厚的《西方现代艺术史》,吴冠中还写过序。这上面就会变成你的一个艺术的旅途,你可以走那么多的地方。也知道了85新潮不是平空出来,而是国外的现代艺术在中国的一个生根。但当时就是一种很本能的摹仿国外的一种东西。总觉得在表现形式上面,完全可以拓展得很开。在绘画的表现技法上面,就开始想一种变的方式。好像你必须去强调那种差异性的东西,否则的话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但是老是变,老是变之后。老师不满意,他自己也感到了不满意。“三年级时搞一个创作,我搞不出来,急得胡振宇老师敲我寝室的门,说你的作业再不弄好要打不及格的,赶紧把它改一改。就是后来的毕业创作也画得很苦,因为那时正处在一个由不断地变向寻找秩序的一个过程之中。”何红舟说。
  这种混乱甚至直到他画出了成名作《青苹果》时仍然还在继续: “他们说暑假之前一定要交掉,后来没办法就交了。过了暑假又说还可以拿回去改,我又跑去把画拿回去再改。等于画册是在暑假之前印的,并不能代表我当时的状况,所以这张画连我自己都没有留下过一张照片。”


  回到现实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出现了艺术市场。在南方,深圳的大芬村兴起,商品画开始流行。在学院内,也开始有人在讲艺术品市场化。一直在附中教学的何红舟也从没想到过,自己这样的画能换来彩电与冰箱。
  “所以当时就围绕这个做了一点点,就是延续了《青苹果》的东西,画了一些少数民族的风情画。有些技巧还好,有些技巧就一般般。但从那时开始,我就基本在写实的圈子里打转。也开始脱开了那种僵呆呆的,变得想松弛下来了。”
  与此同时,因为教学的需要。何红舟也发现在自然的环境中把握一个对象,怎么样更生动,更快速的把对象给呈现出来似乎更难。于是,在附中整整10年的时间中,观念开始退去,打磨技术成了何红舟绘画的中心词汇。
  也正是在这一段时期,他画出了《彝女》、《孕》、《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民族》等一系列屡获大奖,在国内画坛脍炙人口的画作。面对着接踵而来的荣誉,何红舟却再次感到了迷惑。
  “走到最后,你会发现艺术与绘画变得没有意义、没意思了。就是觉得不好玩了,自己不够,但是你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所以我想到了考研,很希望再给系里的老师发生一些关系。就是发现他们所思考的东西,然后我也会慢慢地回到那个氛围里面。”1995年,何红舟成了吴振宇的在职研究生。
  上世纪末,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出现了方力钧、岳敏君、曾梵志等一批活跃的艺术家,隐然与学院派分庭抗理,甚至有居于主流之意。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国内各大美术院校所提倡的“新古典”绘画,继续强调着古典绘画语言在中国融通和在这个时代的可能性。不断地探寻着学院教育的重新定位。
  在何红舟的语境之中,他很自然地便将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对立面、一面镜子来审视自己,也重新审视写实绘画:“写实的东西、传统的艺术他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虚妄的东西在什么地方?但是我也要考虑到绘画语言的有效性,在不同的时代是不一样的,在现在写实的绘画语言的有效性也会面临质疑的。”
  对于他这种思考背后的转变,孙景刚无疑是看得最为清楚的一位:“红舟绘画的题材多半是肖像和人体。这个题材从他1988年毕业创作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这样一个看似狭窄的领域里,他有自己认定的抱负。他的画有情节,但决不止步在写实性的叙事上,而更多的是借此题材表达他对油画语言的理解,以及对当代人日常生活状态看法。”


  “他十分在意笔下对象的精准,同时警惕着由于过度精确滑向描摹的边缘。因此,他画中的形态,从不流于小笔的精雕细琢,哪怕是刻画的再精致,也是用大笔“带”出形的精准,是在‘绘’的过程中,用笔‘带’出来的洒脱,并在寻求形态和笔锋双双饱满的建构之中,达到他心中对绘画界定的高度。”
  “这样的画是最难的。好像董其昌,也好像王蒙的绘画,不险峻,不张扬,也不靠奇山怪石、奇葩异草的烘衬,而是以温厚内敛的笔墨学养,诠释着对绘画的理解;也像魏晋时的小楷,平和,醇厚,有节制。这真是艺术中的高难境界。红舟的绘画之难,难在不紧要出色地把握传统绘画的精髓,更难在如何‘用活’这一传统,使之活在今天的文化语境里。在我们这个躁动的艺术领域里,有多少人甘于在僻静的一隅,攀行这绘画之中的‘蜀道’呢。”
  2004年,将入不惑之年的何红舟画了一幅自画象,却取名为《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反应很慢的人。到了40岁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开始出现。以前是很自觉地意识到,过了40岁了就开始主动地遭遇一些问题,这个就很烦人,很讨厌了。但好像不想也不对。所以那个不惑就变成惑了。”


  启航
  1995年,何红舟即将赴意大利进行艺术交流与研修。临行前,蔡亮老师拉着他说:“你们应该画大画。”
  “可是我自己一直感到底气不足,就是总感觉基本功不够。然后就是想去作一种准备,储畜能量一样的。再一个呢,就是没准会找到自己的主题。”何红舟如是回忆着当年蔡亮老对自己进行鼓励时顾虑。
  再后来蔡亮老师去世,何红舟在研究生毕业后也成了国美的一名教师,直至到现在,又成为了新具象绘画工作室的主任。但一直以来,他的作品中始终带有着一种习作的味道,“带有创作动机的其实并不多。”
  与此相应的,则是学生们对他的高度评价:“何老师对学生几乎有求必应。”“没有老师的架子”在中国美院的师评网上,他的得分几在各项上都是满分。而在同事眼中,他则“谦和礼让,聚会的场面上总是甘当‘配角’,从不抢他人的‘戏份儿’。”“自从父亲过世后,他身边全是女人——他的妈妈和妻女。他得用大半的心思来尽孝道,夫职和父爱。”就在我他接受本刊采访时,他心里依然惦记着要带家人去看医生,然后急匆匆地离去。
  虽然是众人眼中的好好先生,但他的朋友孙景刚却知道:“红舟是那种暗地里使劲的人,甚至有点‘举轻若重’。面对画布的时候,他总是紧锁着眉头,绝不会有情不自禁吟唱的时候,也看不到他开怀大笑的瞬间。他的画里展示给我们的洒脱,应该是他呕心沥血而得到的结果,他把过程中反复煎熬、千迴百折的艰辛通通留在了观者的视线背后。”   “刘备的五虎将里,赵云不是戏份与传奇最多的人,但他驰骋在百万军中单骑救阿斗的故事却是最精彩的传奇。我觉得红舟向往的,是那种内敛的潇洒和生动,是那种赵云式的风采。他不是那种平时显山露水的人,却能在关键时刻堪以重任。”
  2006年,政府首次以订件的方式进行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主题便落在他的肩上。历经7个月的创作,何红舟完成后,画面上呈现的依然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


  汹涌不安的湖面与天空,由紫褐色和灰色交织,翻滚的乌云压向航顶,似乎在述说着苦难的民族和动荡的年代发生的故事。而画面左上方一块小小的亮色像火山岩浆那样从紫褐色的云层间迸发出来,如此强烈,渲染了湖水又投向了岸边匆匆奔向同一目标的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们,仿佛在向世人宣言:暴风雨过后必是晴天!
  船工的褐红肌肤,李汉俊的褐灰马甲、董必武的半截橘色长衫与何叔衡的褐黄衣服、王会悟的深褐裙子串连起来。褐色的船帮,棕色的船身与大块墨绿色的天空围绕着众人物,使整个画面气氛显得和谐、庄重而又严肃。画面中李达、陈潭秋、刘仁静、毛泽东的蓝、黄、白、绿等浅色衣服被衬得更突出,这些浅色又使整个画面显得稳定平和又富有节奏感。
  “油画《启航》以其特有的色彩逻辑营造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赢得了大众青睐。画如其人,画中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写实功底,更折射出作者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有位观者事后在网中如此写道。
  但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的背后,却是作者的呕心沥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何红舟一时五味杂陈:“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构思、构图到形象塑造,从色彩的调控到笔意与胸意的结合,其间的种种如意与不如意现在已如五味杂陈留在了自己的心底,要将一些心得总结好,尚需假以时日。”
  “经过这一次历史画的创作历练,让我感受到绘画可为的天地是广阔的,它或许真的成为开启自己的历史画创作征途的又一次启航。”



其他文献
是怎样永恒的东西足以刻在石头上?又是怎样的信念让人花费数百年去做一件事情?答案就是宗教。  被称为“宗教博物馆”的印度是一个全民信教的国家,在印度大街上至少有一半人能从外表看出所属宗教,剩下的一半人也能从名字中分辨出宗教,即便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印度人,也无法规避写进姓氏中的宗教背景。这种传统已在印度传承千年,并能找到无数的印证,这些印证被写进诗歌,画进画中,造在庙宇上,刻进石头里。  来到奥兰加
期刊
宁波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位于宁波市鄞江镇西它山谷地石佛山,是一座以收藏、研究、陈列佛教石雕造像艺术为主的专题博物馆。  石佛山处于它山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核心,周遭群山环抱,溪水长流,鸟语花香,气清景明,相对高度约15米。馆舍由日本ASW.co.Ltd设计,平面布局为点、线、面三位一体有机组合。前端主入口处设计为一个圆点,中间一条南北向的大走廊线带起东西两扇翼面。主体建筑有入口大堂、陈列厅、库房、办
期刊
收藏,门类五花八门,但有些人就偏偏喜欢偏门,就让我们走近这些小众的藏家,一探究竟吧!
期刊
@微博互动话题  世界末日,劫后余生,奖励每个人一张画,你会要哪张?为什么?  职业:用户体验设计师 网名:城市猎人 选画:安格尔《泉》  原因:喜欢画面的氛围,古典韵味十足,画中少女给人以健康阳光的感觉,又不失庄重,人体的姿势更有一种雕塑感,富有装饰意味,这也是艺术品价值的一部分。  职业:研发工程师 网名:bicycler&hiker 选画: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原因:送给台北故宫,合二为一,安全
期刊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许多艺术家灵感的源泉,尤其是在20世纪初的画家中,有许多都亲自去往敦煌临摹壁画,一画就是好几个月,这样的传统,就好像法国的艺术家喜欢在卢浮宫里临摹名作一样。其中莫高窟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了舞蹈、载人飞船等事件的名称。虽然敦煌莫高窟那么辉煌,但其实也是参照别的更古老的石窟建成的,而那石窟中的鼻祖,就是位于印度西南部的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最早是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期刊
最爱藏品  我最好的都已经卖掉了。现在我最喜欢的是金钢杵,藏语叫多结。是一种法器。目前手里的金钢杵能有30多枚吧。现在在藏区是这种状态,你想收一枚都很难。  收藏趣事  藏族人看天铁,喜欢把天铁掉到地上。如果声音比较脆的话,他们觉得那个不好,不是真正的。如果声音越闷,就是没有声音或是那种发闷的声音,他们认为是最好,纯度最高。  天铁基本不太能修,如果要修的话只能用金或银包起来,千万别捍接。有一次我
期刊
沈国强  中国美院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系主任  现居杭州,收藏多年,藏品的门类五花八门,对中国古代生活用品情有独钟。  藏品定义  勺子有三层含义:一是指用来喝汤盛饭用的工具;二是指一个人很傻,就是俗称的“憨勺”(一般为新疆方言,说某人勺子,是说傻的意思);三是指围棋中的臭手俗称勺子。这里专指第一种,但事实上勺子的用途还有很多,从沈老师的收藏就可窥一二。  收藏品类  材质分为:银勺、铜勺、陶勺
期刊
斋普尔是印度拉贾斯坦邦的首府,这个城市在1728年,由当时权倾一时的国王斋?辛格二世建造。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里才被称为斋普尔。而“普尔”则是“城市包围的城市”之意。印度还有许多城市的名称中也有“普尔”。  印度的五月,高温40多度,整个印度,仿若西游记中讲到的火焰山。  为了避开中午的炎热,我们去斋普尔那天,依然是早上5点,天一蒙蒙亮,就从印度的阿格拉开车出发。  “看啊,到斋普尔了!”突然不
期刊
张国刚  200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教于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2007年接触化石,5年来,很多的闲暇时光都在野外采集化石中度过。2010年,开始创作以化石为题材的油画作品。  藏品定义  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包括生物标志物、古DNA残片等)等统称为化石。分为实体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分子化石等不同的保存类
期刊
吴晓丹  1993年至2008年创办北京恒昌电子有限公司,2008年创办北京红珊丽人珠宝有限公司,从事红珊瑚的珠宝设计销售。  除了收藏红珊,还收藏许多其它的门类,圈内人习惯称之为红珊美人。  藏品定义  红珊瑚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罗马古印度及中国西晋的石崇斗富的故事都可以找到它的芳踪。在古代的世界,红珊瑚被各个民族种族宗教视为吉祥瑞宝,最长的历史可以追朔到五六千年之前,至今红珊瑚仍是有机珠宝之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