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犯罪心理成因与相关预防对策

来源 :银幕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9706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因与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因,并提出了网络犯罪的心理预防对策。网络犯罪的心理非常复杂,重视网络犯罪的心理预防不仅可以提高其他预防手段的预防效果,还可以将其他预防犯罪手段结合起来形成预防体系,届时必然会大大减少网络犯罪,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好的网络新时代。
  关键词:网络犯罪;心理成因;相关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517953
  一、引言
  互联网不仅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在享受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自身缺陷引起的网络犯罪的危险。互联网的虚拟本质是互联,最大的本质特征是人们在虚拟空间中聊天和交易,但对沟通双方提供的个人身份特征却无法验证其真实性。本文试图分析网络犯罪的心理特征,并提出一些心理预防对策。
  二、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因
  1.人们对网络犯罪行为的不当评判变相鼓励了网络犯罪网络犯罪专家认为,网络犯罪不仅存在技术问题,还存在犯罪和非犯罪知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被媒体灌输,计算机黑客是非常聪明的年轻人,并且对他们的犯罪行为没有太多的谴责。这种社会理解促使许多年轻人尝试。一方面,它促进了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网络不断面临安全威胁。人们对网络犯罪的不恰当评估会以变相的形式鼓励网络犯罪,从而导致网络犯罪分子对自己行为的理解产生偏差,混淆了犯罪与守法之间的界限,使本来对攻击网络还有几分顾忌的那部分人,反当作光荣任务去完成,这已经成为形成犯罪心理的动力。
  2.互联网本身的缺陷为网络犯罪行为提供了技术条件
  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主要开发了一个没有被战争摧毁的分散网络系统。它的目的是平稳地将信息从发送者传送到目的地。因此,当时ARPANET的目的不是数据安全或网络安全。这也是目前在Internet上设的商务网站容易受到黑客攻击的原因。互联网本身具有跨地域、跨国界特性,没有空间限制。因此,网络色情无法杜绝。即使禁止了一国的色情网站,也不能有效地将他国的色情网站禁之门外。网络信息散布迅速,几乎没有时空限制,影响范围极其广泛,层次极其繁多。而在网上,来源网址可以假造,犯罪者身份可以隐藏,加之网络犯罪证据取证困难,使得其证明力又大打折扣,而且这些证据又极易被毁灭,所以追诉犯罪的证据问题变得非常关键。互联网为病毒的编写,对网络用户和网络供应商的攻击等等这些行为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即便是不熟知计算机知识的人,在网上随意检索“解密”两字,即会出现很多各种软件和口令的解密办法,甚至还详细解释用法,很多出于好奇或者其它目的人,应用了这些条件,就可能侵害别人的利益。如果有人蓄意对之利用进行破坏行为,则可想而知其结果的危害性。如果犯罪很容易实现,或者惩罚成本很低,那么犯罪者就更容易产生犯罪心理。
  3.被害人方面的表现也纵容了网络犯罪行为
  人们通常认为自己的计算机系统太小,不重要,不可能被黑客攻击:或者以为上网时一般只管自己的事,因而永远不会被骚扰或跟踪。你可能会以为自己是安全的,“最糟糕的也是最基本的想法,就是认为计算机犯罪是技术专家们的事。实际上,我们所有人都可能是计算机犯罪的受害者”。很多网站的安全性不够,人们又存在侥幸心理,而有些被侵入或者破坏的公司又担心自己在顾客中失去信誉,大多选择了“吃哑巴亏”,对“黑客”们制造的损失选择无奈地“默默承受”而很少向有关政府部门报案,警方追查也不合作,使得犯罪隐案增加,纵容了此类犯罪。至于受害的普通用户,在受了攻击之后,或者出于对警察对诉讼的抗拒心理亦或是不愿意找“麻烦”或者其它原因,更多选择自我补救或者索性抱怨了事,而不是诉诸法律。事实上,这样的行为是
  保护罪犯,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他们的犯罪心理更加膨胀,难以遏制。
  三、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因
  1.犯罪人缺少罪恶感
  计算机网络罪犯的心理特征是他们几乎不会感到内疚。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它促使个人完全退休进入私人生活,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形成一种匿名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生活环境里,从空间上和社会心理上都给了犯罪人以便利,甚至成为引发犯罪的条件。同时,我国的许多网络在建网初期多考虑信息便利,较少考虑安全防范措施。黑客只需要一台计算机、一条电话线、一个调制解调器或者网卡就可以远距离作案。而且,利用计算机犯罪留下的可供侦查的痕迹很少,难以破译,隐蔽性很强,造成科技犯罪的被揭露程度极低,犯罪行为人因此具有犯罪而不被惩罚的侥幸心理。再加上利用科技手段所能获取的巨额利益远胜于传统诈骗和盗窃等手段所得。这些都使得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的人失去罪恶感,促成了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外化。
  2.犯罪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表现欲
  好奇心和表达欲望是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好奇是人类的天性,而计算机及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使得人们完全抛开现实社会中的形象,彼此陌生,提供了一个满足人们好奇心的理想空间。英国心理学家保罗·泰勒认为,目前网上聊天的匿名状况助长了现在的混乱,因为在此掩护之下大家都可以不遵守社会传统和规定,尽情地发泄心中的不快,包括对女性实施语言上的性骚扰以及随意进行网络暴力行为。而很多黑客的犯罪行为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计算机技术的高超,有的甚至以爱国主义为名,向另一国家的网站进行攻击,以彰显本国黑客的本事。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没有火药味的战场。
  3.犯罪人过于自信、在诱惑面前缺乏抵抗力
  几乎所有计算机犯罪分子都极其自我肯定,并且对他们的犯罪手段、技术和能力表示自赏,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扩张,加上认为作案后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使得他们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下铤而走险。这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案犯郝景龙原系工商银行工作人员,对银行的存取款业务相当熟悉。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计算机高手,非常了解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漏洞。郝景文通过网络先后盗取资金共计72万元。最终经公安机关侦破后被扬州中院以盗窃罪判处被告人郝景龙、郝景文死刑,并各处没收财产4万元。研究其犯罪的发生,我们发现正是极度膨胀的金钱欲望以及对自身“技术“的盲目自信,使得他走入万劫不复的深淵。   四、网络犯罪的心理预防
  1.网络犯罪的主体外因素预防
  通过预防网络犯罪的主体外因素,可以降低网络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可能性,增加阻碍心理结构恶性变化的因素,阻止犯罪动机和犯罪思想的出现。
  (1)完善网络犯罪的立法,加强法律意识,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目前,中国关于网络犯罪的立法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行为无法准确界定,网络犯罪的管辖以及责任都对传统的刑法理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甚至法学界对于网络犯罪的性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立法的不完善和网络犯罪法律理论的冲突必然导致社会对网络犯罪的认识混乱。只有从法律上明确了网络犯罪的性质,明确哪些行为属于网络犯罪并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处罚,才能够对行为人的心理形成强制。
  (2)健全网络安全体系,提高网络犯罪侦查技术,增加犯罪心理恐惧感
  国家不仅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管理,取缔非法网站,尽可能保证网络信息的纯洁性,而且广大市民作为普通网民和企业自身要有网络安全意识:要注重对计算机的维护,安装必要的软件定期杀毒、清理垃圾邮件;个人信息要予以保护,不轻信网络广告;公司企业对于涉及自己商业秘密的信息应设定密码,适时更换。从被害人一方杜绝对犯罪动机的产生的刺激,防微杜漸,不给犯罪分子任何机会。
  此外,还需要尽快提高对网络犯罪的侦查技术。一旦网络犯罪的破案率提高,必然会对潜在的网络犯罪人造成心理压力,阻碍其犯罪目的和犯罪决意的形成。同时网络犯罪的成功率下降,犯罪人在犯罪后恐惧感增强,这都有助于对网络犯罪的外部控制。
  2.网络犯罪的主体因素预防
  个体心理的早期预防,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由于大多数互联网用户都是青少年,青少年也占网络犯罪的很大比例,因此青少年教育在网络犯罪的心理预防中尤为重要。首先,父母应当对孩子上网有正确的态度,鼓励孩子利用网络学习知识,帮助孩子塑造面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的自我保护能力,发现孩子通过网络浏览不健康网站应给予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同时父母应当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环境,减少孩子对网络中虚拟世界的依赖,而更多地在现实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幸福与满足。其次,学校也应承担起对青少年教育的责任。通过学校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与虚拟的差别,懂得自我选择、自我保护、自我监控,增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的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
  五、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犯罪的心理非常复杂,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因此网络犯罪心理的预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网络犯罪的心理预防是其他网络犯罪预防的重要补充。重视网络犯罪的心理预防,不仅可以提高其他预防手段的预防效果,当各种预防犯罪手段结合起来形成预防体系时,必然会给网络犯罪带来沉重打击,大大减少网络犯罪。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以便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纯净,更加美好的网络新时代。
  参考文献:
  [1]王梦颖,许丽媛,对网络群体自杀事件的心理分析——以共同实施自杀和组织教唆他人自杀行为为例[J]心理月刊2018.(2):3-4.
  [2]毛玙婷,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初步研究[J]长江丛刊,2018,(1):162-163.
  [3]赵炜佳.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特征、成因与治理——以2017年569份判决书为考察样本[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3):100-105.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分析了心理健康概念定义,并从留守家庭中隔代抚养的儿童和不完全家庭抚养的儿童,这两种家庭讨论了不同的家庭抚养形式是影响幼儿性格的重要因素,家庭教养的方式和氛围对儿童的心理建构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注意这样的问题。  关键词:不同家庭结构;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518105  一、引言  家庭结构主要是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在家庭人口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并提出了确定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路和实现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我们需要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学习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满足未来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罗婺彝州大地一武定,一个神奇、古老、美丽而富饶的地方,这里风光旖旎,这里群山巍峨,这里沟壑纵横,这里民族众多,各民族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的民风民俗、节庆、歌舞文化绚丽多姿,丰富多彩。依托武定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依托武定古老的罗婺文化、帝王文化、牡丹文化、佛教文化、酒歌文化等旅游品牌,武定人民把美食十美景十特色品牌十区位优势相结合,把武定着力打造成昆明、攀枝花城市休闲后花园,着力打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消费心理的意义、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消费者心理需求对其购买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消费心理对企业市场营销影响的分析和消费心理分析企业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具体思路,我们知道不同的消费者会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只要企业能够掌握消费者心理,就可以为消费者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营销管理,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市场营销管理;消费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
期刊
摘要:为了在全媒体时代崭露头角和生根,为了在全媒体时代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优势,把握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其中有新闻编辑环境复杂化、新闻编辑途径多样化和新闻编辑过程庞杂化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策略,主要从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提高新闻编辑人员的专业能力、关注受众意识、改变自身的角色、迎合受众新的阅读方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涉警舆情危机处置不当将给公安队伍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针对互联网涉警舆情的特点,结合当前互联网涉警舆情危机处置现状,本文提出要提高公安机关对互联网舆情的敏感性、发挥官方网络平台作用、完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建立危机处置经验数据库等对策,为互联网涉警舆情危机处置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安机关;互联网涉警舆情;危机;应对策略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给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模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消费心理的意义、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消费者心理需求对其购买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消费心理对企业市场营销影响的分析和消费心理分析企业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具体思路,我们知道不同的消费者会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只要企业能够掌握消费者心理,就可以为消费者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营销管理,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市场营销管理;消费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
期刊
摘要:相对于以往靠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获取信息的渠道而言,以手机为代表的自媒体终端可谓是兴盛正当时。手机客户端的便携、快速等特点,尤其是受众广泛给新媒体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传播速度快、受众广泛,在可允许范围内言论自由,互动式的交流,获取信息成本低等都是手机媒体的优点。本文将从手机的功能、特征、媒介的特点等方面分析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特点。对待“手机文化”,广大受众应充分利用其正确的一面
期刊
摘要:本章作者围绕音乐与自我的关系展开论述了在音乐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不同音乐类型的不同受众群体所產生的反应。此种现象背后是听者与声音所建立的不同的关系。如何将二者紧密的结合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音乐教育;互动性;自我与声音  本书中的第七章learning to live music:musical education as the cultivation of a relationshi
期刊
摘要:当前,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广泛性,对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来科来讲,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如何呢 带着这一问题,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实际出发,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于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  一、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整合意义  在国家教育指导工作下进行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