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华:语文学习远高于“应试”技能学习,高考漂亮的分数是语文学习的副产品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yw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荣华,上海复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

  “对待古代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恐怕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经历中都曾经理所当然地接受过。黄荣华老师对于这句话有他独到的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现代人对待传统文化的大策略与大原则,是正确的,是应当坚持的。但一个中学生如果只会空说这样的大原则,而并不知晓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又怎么‘取’与‘去’呢?”
  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黄荣华老师一直在复旦附中坚持引导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难得的是他所倡导并践行“生命体验与文化贯通相融相生”的语文教育,并没有损害高考成绩。他将这一探索总结成为文字,就成为他主编的《中国人》书系。当诠释“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这一理念时,他提出一个基座——“中国立场”;三个支点——“世界眼光”“宇宙意识”和“人类情怀”。在接受《美文》采访时,他也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这一理念。

每届复旦附中同学似乎都会给我一个“外号”


  《美文》: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复旦附中的学生之所以那么有个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复旦附中的每一个老师都很有个性。”有同学评价你:“他的脸上总挂着大大的眼镜和无时无刻不放射着对世界的好奇或追问的铜铃般的大眼睛。”你怎么看同学对你的评价,你又如何与自己的学生相处?
  黄荣华:感谢同学给我这样的评价!
  每届同学似乎都会给我一个“外号”,像“夫子”“郭橐驼”“老黄牛”等是同学们用得较多的。这些“外号”大体都能折射我的某点特征。
  我尽管不是获得全部学生“心许之”的老师,但从他们送给我的“外号”中,还是能约略感知到,我与他们相处还是和谐愉悦的。
  也有一些同学和家长爱用“荣华”或“荣华老师”称呼我。这样的称呼,较好地表明了我与同学的相处是较为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
  《美文》:从2000年代初期《论语》《诗经》等进入课堂始,你就在复旦附中坚持引导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多年后的当下,传统文化也越发受到重视,你觉得在中学时代学习传统文化,意义在哪里,相比较而言,小学、大学时代的同学又该如何与传统文化接触与相处呢?
  黄荣华:概括起来就是引导学生“识自”。
  稍展开一下,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发现、理解、欣赏我们民族文化的悠长,认识它在中西文化交汇过程中的遭际、处境、挣扎、反抗、斗争,以及它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融入与自强、吸收与发展、获得与贡献,从而使他们真正明白自己的文化所自、血脉所流、生命所之,真正明白自己来自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孕育,最终融进中华文化这个超大型的文明体中,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于漪老师语)。
  小学可以多背诵一些古诗,读一些寓言故事等,但需要从传统文化的发生角度给孩子略做讲解。为此,我出版了《童年四季古诗词》《传统文化分级阅读》等读本。
  大学则需要以文化史为线索,引导同学较系统地阅读传统经典,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立场’的坚定与稳定,一定要根植于几千年中华文化深处”


  《美文》:你的老师、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希望培养“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你这次推出的《中国人》书系,是怎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这两者之间连接在一起的呢?
  黄荣华:我理解的“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有下面几个要点:一个基座——“中国立场”;三个支点——“世界眼光”“宇宙意识”和“人类情怀”。
  作为一个中国人,倘若没有“中国立场”这个基座,他的三个支点就都无处可立。并且,“中国立场”的坚定与稳定,一定要根植于几千年中华文化深处;倘若失去了来自文化深处的传统的力量,“中国立场”就容易被来自不同方向的狂风所动摇,因此也将无法真正继续向前。同时,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以开放的胸怀拥抱整个世界,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宇宙意识”和“人类情怀”。
  因此,《中国人》书系在两个点上下功夫:
  发掘中国文化选择的“理想人”,包括“儒家的理想人”“墨家的理想人”“道家的理想人”“法家的理想人”“佛家的理想人”“魏晋觉醒的人”“儒道释会通的人”“明代寻求真我的人”“现代走向世界的人”“神话、传说、侠义人物”。
  发掘每一种“理想人”的现代生长点:认识每一种“理想人”身上所蕴含的中国人的“特质、禀赋”,认识这些“特质、禀赋”对现代中国人走向未来具有怎样的活性力量;认识这些“理想人”为什么是“这样”生活而不是“那样”生活,认识传统中国人的生活逻辑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逻辑有怎样的内在关联,并在这种关联认识中理解汉字、汉语为什么能几千年不会中断其歷史,为什么在现代中国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鲜活如初……

“‘反传统的传统’用‘有罪推定’审判着几千年传统文化”


  《美文》:在《中国人》书系的序言中你说:中学时代,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候,认识自我的价值。你特别提到了“识自”概念,提出不“识自”是“西方中心主义”控制下的“反传统的传统”的表现。你在教学中是如何体验到这一普遍行为的?
  黄荣华:这主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其写作中看到,其表现有时是自高自大,更多时候是妄自菲薄。我们常常听到中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对待古代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现代人对待传统文化的大策略与大原则,是正确的,是应当坚持的。但一个中学生如果只会空说这样的大原则,而并不知晓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又怎么“取”与“去”呢?不知晓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却硬要“取”“精华”,“去”“糟粕”,就只能胡乱动手了。   我要说,这种不知何为“精华”、何为“糟粕”的情况下,却胡乱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行为,其实今天已经是“西方中心主义”控制下的不“识自”的中国人的普遍行为。
  这种不“识自”的普遍行为,也可以说是“西方中心主义”控制下逐步形成的“反传统的传统”的表现。仔细想想,这种“反传统的传统”有着怎样的傲慢与偏见——它高高在上地审视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用“有罪推定”审判着几千年传统文化。

“在工具理性的控制下,绝大多数学生走在单向度扁平人的成长道路上”


  《美文》:你此前有一个观点,“当今学生普遍受到三种蒙蔽,分别是,工具理性、金钱拜物教、反传统的传统。”该如何理解你的这一观点,对传统的学习与理解,是否能破除这三种蒙蔽呢?
  黄荣华:工具理性就是理性的无限膨胀,表现为一切都追求效益最大化,效率至上。它已极其深刻地控制着我们的教育,教育的大敌——急功近利,成为最能捕获人心的利器。我们的教育从模式(包括学制、课程、评价等)到目标(包括整体目标和分科目标),都不是指向难以量化的情感与德性养育,而是指向可以量化的生存技能培养。在工具理性的控制下,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地驰骋在应试教育的“战场”上,可见可控的分数成了教育的命根!在这种控制下,健康生命的丰富情感与多彩心灵被遮蔽,绝大多数学生走在单向度扁平人的成长道路上。
  金钱拜物教就是把金钱当作神一样崇拜。现代社会,金钱拜物教具有世界性,健康生命那种纯净、诗性的心灵无可逃脱地被掩埋而逐步变得芜杂、粗鄙。还原到当今学生的生活世界,“拼爹”“择校”“富二代”“颜值”等常用词语足以说明这样的掩埋之深。
  反传统的传统是指中国自近代以来100多年间同帝国主义列强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弃绝中华传统的传统。中华文明因为在近代以来同西方文明的比拼中“败下阵来”,很自然被西方中心主义视为落后文明。而在长达一百多年的这种“歧视视角”中,我们自己也逐步接受了这种“被歧视”,非常“自觉”地认为我们的文明低于西方文明,以仰视心态接受西方文明,以愤郁心态践踏自己的文明,逐步失去了我们的话语体系,只能用西方话语来陈述、阐释、评价我们的古代文明,只能用西方话语表达当下的生活与行为。这种反传统的传统必然控制着我们的教育。中国现代教育几乎完全抛弃了中华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模式,无不如是,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无感”是必然的;或者说,在反传统的传统控制下的现代教育必然遮蔽着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认同与欣赏的本能渴求。
  破除这三种遮蔽是极难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全社会的转变。在当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引导学生破除三种遮蔽当然会有一些效果,但并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

“倡导并践行‘生命体验与文化贯通相融相生’的语文教育,并没有损害高考成绩”


  《美文》:你一直在坚持全面系统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此前在武亦姝从复旦大学附中走出,扬名《中国诗词大会》时,你就曾谈到语文教育的困境。经过二十年的践行,你感觉这条路是否能平衡同学们对于应试功利需要和审美的精神需求,这一平衡点在哪里?作为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你觉得自己的这种探索,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乃至上海语文教学中,又形成了怎样的经验与风气呢?
  黄荣华:我一直以为,语文学习远大于、远高于“应试”技能学习,高考漂亮的分数是语文学习的副产品,语文学习一定会很自然地生产出漂亮的高考分数。这也是我能一直坚持将自己认为的语文教育进行到底的重要原因。没有漂亮的高考分数,学生不愿意,家长不答应,学校也不会支持。
  所以我并不认为“应试的功利需要”和“审美的精神需求”是并列的,因此两者之间就不存在什么平衡点。或许说实现了“审美的精神需求”就一定能满足“应试的功利需要”,更符合我对语文教育的认知与理解。我无法用极简短的语言从理论上论证我的这种理解,但我可以用我从事的几十年的语文教育实绩来证明我的这一理解的正确性——我倡导并践行“生命体验与文化贯通相融相生”的语文教育,并没有损害高考成绩,相反我们的高考成绩从来都是很优秀的。
  但在这里我要非常遗憾地说,“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并不具有什么控制力与影响力;绝大部分教师对“应试事业”的“热爱”,也就决定了我所倡导并践行的语文教育不可能有很多的同行者。
  因此,即便我主创的以《中国人》《中华古诗文阅读》(6册)为主体的《阅读中国人书写中国人》成果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华古诗文阅读》也因2017年武亦姝同学获奖而成为一时的“网红”图书,但真正能够使用这些图书展开语文教学的学校是不多的,能像我们一样一直坚持在课堂上落实这些内容的学校则更少之又少。

“《中国人》书系是以民族文化人物为线索展开的民族精神图谱”


  《美文》:此前你主编过《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现代传译课程》,这次推出《中国人》书系,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黄荣华:《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现代传译课程》是以中“华”“大”“地”“诗”“书”“礼”“乐”“仁”“义”“智”“信”“亲”“师”“友”“学”“汉”“唐”“文”“史”“日”“月”“江”“河”“儒”“墨”“道”“法”“神”“龙”“圣”“国”“忠”“孝”“廉”“耻”“修”“齐”“治”“平”“阴”“阳”“五”“行”“天”“人”“合”“一”48个汉字为基因点展开的民族基因图谱;《中国人》书系是以民族文化人物为线索展开的民族精神图谱。两者构成互证互释互补关系。
  《美文》:《中国人》书系共10种。应当说,中华几千年文化史,历史文化名人不可胜数。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文化名人构成图书阐释的對象?   黄荣华:首先,我们选取的文化名人,都是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文化人物。
  其次,《中国人》书系10种其先后顺序为《儒家的理想人》《墨家的理想人》《道家的理想人》《法家的理想人》《释家的理想人》《魏晋觉醒的人》《儒道释会通的人》《明代寻求真我的人》《现代走向世界的人》《神话、传说、侠义人物》。显然,这一顺序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发展纽带。

“我们应当尽快恢复具有探索特征的教育,否则根本不可能培养创新意识”


  《美文》:儒道释这三种中国传统文化都得到单独一本书的讲述之外,还专门以《儒道释会通的人》进一步阐述。这在过去的教学中似乎并不多见,你是怎么看三种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这个词的结合?
  黄荣华:一、“儒”“道”“释”三家有先后关系。
  二、“儒”“道”“释”会通也有先后关系。先是儒道合流,以李白为典型;后是儒道释会通,以苏轼为典型。
  三、李白的儒道合流,为中华文化树立了一个高标;苏轼的儒道释会通,为中华文化树立了又一个高标。所以,儒道合流的李白诞生后,李白成为妇孺皆知的中国人;儒道释会通的苏轼诞生后,苏轼成为无人不敬仰的中国人。
  儒家的进取,道家通达的,释家的解执,三者融会,构成了苏轼着手成春的生命风华,令人景仰。
  《美文》:都说“少不读水浒”,但《中国人》书系中,《神话、传说、侠义人物》占据了重要的篇章,你在编书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同时,《法家的理想人》无疑是法治思想脉络的探究,但对于中学生而言,是否有些太深呢?
  黄荣华:神话人物、传说人物、侠义人物,都具有超验性。侠义人物尽管多为现实人物,但汉之后,基本上不再有理想意义上的侠士。所以,神話人物、传说人物、侠义人物均可视为超现实的人物。无论中外,人类的生活理想并不完全在现实中,更多可以说是在超现实中。这种超现实的理想,是更高级的诗性理想。很难设想,去除了诗性理想后,人类会是一种怎样的爬行动物。
  很多年来,我一直认为我们的教育是缺乏“深究”的教育,“格物致知”的教育品格早已被我们丢弃。我们应当尽快恢复具有探索特征的教育,否则根本不可能培养创新意识,只会扼杀学生潜在的创新基因。就此而言,包括《法家的理想人》在内的《中国人》书系10种,都期待能激发学生的“深究”热情。
  《美文》:在《儒道释会通的人》中,作者之一的孙彧引用了钱穆的话:“我又要说一句,也只有中国人,才能来弘扬中国文化,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责任,也只有我们能来担此责任。”你对阅读《中国人》书系的读者们有什么样的期望?
  黄荣华:期待《中国人》书系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自我,从而能更好地有作为,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从而更好地建设美丽新世界。
其他文献
往事如烟,有些随风而逝,有些刻骨铭心。  “啪”一巴掌扇在嘴角边。  “这一巴掌不是因为你这几次都考得很不理想,是因为你的态度。你不是觉得你比别人厉害吗?你倒是证明啊!每次我夸张一点的时候,你都是一副不屑的样子,我告诉你,事实就是她比你厉害!”  心中怒火燃起,我攥紧了拳头,任凭指甲尖狠狠地掐着肉。是愤懑,是对自己太骄傲自满的悔恨,更是对输给了认为不如我的表妹的不屑……  那些辉煌的成就在脑海中浮
期刊
午枕花前簟2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午枕[北宋]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3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4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注释:  1.午枕,即午睡。  2.簟(diàn):竹席 。  3.吹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  4.鸣禽,一作“鸣鸠”。  王安
期刊
我是东南地区东武南吕乡东岭村第一书记,也是脱贫攻坚驻村工作组组长。我父亲退休后,除了写写文章,闲不住,非要到我的扶贫村,和一位贫困户李大哥种地瓜。这是个有意思的故事。  我作为第一书记,要做到精准扶贫,首先必须了解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帮扶。到村以后,我就开始遍访贫困户,认识了一位老大爷李东海。李大爷已经74岁了,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忠厚老实,一看就很可靠。由于年纪大了,平时干不了其他的重活,地里
期刊
白鹭洲头,乌衣巷口,前贤把酒论诗文;  桃叶渡口,瓦官阁上,王谢堂前燕双飞。  ——题记一  南京又一次在我的梦里出现,向我展示它极致美好的一面。我极力向它奔去,就在我即将要抱住它的那一刻,梦醒了。  我曾梦到过南京千百次,每一次梦醒,我都会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久久不能走出。南京啊,是我最爱的城。它就像是一本活的历史书,比京沪多了几分古韵,比苏杭多了几分摩登,足以惊艳时光,温柔岁月。南京城的一切,
期刊
初夏的麦田,是一幅草长莺飞蜂飞蝶舞的画卷,一个人漫步于那阡陌之间,真的就仿佛是置身于画卷之中,让人如痴如醉,仿佛就是一阵风吹过,就能把人灌醉一样,这目光里的郁郁葱葱,随风而起的是一个个的波浪,绿色的波浪,在蔚蓝的天空下翻滚。是啊,这就是希望的麦田,这就是农人心头最大的喜悦与幸福。和它们待在一起,我的心中就会感到温暖,就像是和自己的母亲待在一起一样,要知道,我们谁的血肉之躯里,没有这麦子的成分呢?它
期刊
吾辈铸就之魂,是祖国未来之魂;吾辈铸就之梦,是祖国未来之梦。当我们追梦时,中国梦也同样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梦想之中。随着一颗颗星星的闪耀,中国梦便编织成了璀璨的银河。  外公是一名共产党员,在乡镇当了数十年的干部,他的梦想在中国梦的萌发之中,也同样的闪耀。外公95岁的一生,经历了抗日、内战、剿匪;也曾受伤,也曾目睹战友的牺牲。他的梦想是安稳平静地生活,这几乎是当时所有人的梦想,也是祖国的梦想,于是大
期刊
暑假里一次大扫除时,意外地在柜子的一角发现了我的乒乓球拍。  它又在那里沉睡了一年多。我对于它,总有一种不敢直视的畏惧,因而用完后也便急匆匆地胡乱塞起来。这回不经意与它碰面,回忆,呼啸而至。  上一次使用它,应该是在我读初二那年。记得是五月份左右,我代表学校参加团体赛。其实,我已有三年没有碰过它了。但是,当我站在蓝色的乒乓球桌旁,拉开球拍袋的拉链,取出球拍时,我的身体像回到了三年前,一切都是那样熟
期刊
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捱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  ——题记  由太古代到新生代,自然环境经历了几十亿年沧海桑田的变迁;由海生无脊椎动物到人类,生物进行了几亿年生生不息的进化;从甲骨文到简体汉字,中华文明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演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再熟练地掌握几种外语,似乎是人人必备的技能。于是,方言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少了。比如我们家,我从
期刊
杜牧曾说:“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千里烟波,唯有登临,方能知晓天地。  登高自卑,行远自迩。明朝伟大的政治家张居正工于谋面,拙于谋身,为国家之昌盛不惧满门抄家;弘一法师的“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寻求人生之真谛,悟其平淡如水;梭罗扎根生活,突破喧嚣桎梏,剔除一切烦扰只为游弋山水。古往今来,纵有闲情逸趣之人的登临,才能明白登临的孤寂,方能包容一切,审视灵魂。  登临,是登高远眺遍览河山的广
期刊
何为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雄;胆识过人,谓之英雄;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谓之英雄;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凛然,谓之英雄……英雄者,宛如燃烧的烟火,虽终会陨落天际,但不要忘了,他曾照亮一片天空。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面对太子丹的催促,面对军事强大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他明知凭借自己杯水车薪的薄弱力量无法将秦王刺死,然而为了国家危亡,为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
期刊